学术投稿

副神经移位修复颈5神经根、臂丛上干的电生理学实验研究

顾加祥;王华龙;许则民;王国君

关键词:副神经, 臂丛, 神经移位, 电生理学, 间隙
摘要:目的:通过小间隙自体静脉桥接的吻合方法行副神经移位修复颈 5、上干,以了解副神经移位修复颈 5、上干及节省动力神经源的可行性.方法:40只雄性 Wiste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 A组,近椎间孔处将颈 5、6神经根切去约 1 5 mm,颈 6两端和颈 5近端结扎; B组,剪除颈 5、6、7神经根,颈 5、6近端和颈 7两端结扎.两组均以自体颈静脉桥接分别行副神经小间隙( 2 mm)吻合于颈 5和上干.两组的左侧为对照侧.术后 12周行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电生理学检查.结果:A组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的复合动作电位( 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B组肱二头肌 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三角肌 CMAP波幅和潜伏期左右侧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副神经移位修复颈 5后肱二头肌和三角肌功能恢复良好.而修复上干肱二头肌功能恢复较好;三角肌亦有恢复,但电生理结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肱骨髁上钢板在肱骨远端1/3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应用肱骨髁上钢板治疗成年人肱骨远端 1/3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并评价应用肱骨髁上钢板治疗肱骨远端 1/3骨折的特点及效果.结果:手术过程简捷,内植物安置容易;手术创伤小,所有骨折均解剖复位.术后随访 4~ 13个月,平均 7.7个月,全部病例均骨性愈合,术后未见内固定物松动及骨折移位;术后未见创口深部感染, 1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无其他神经血管并发症.参照 CASSEBAUM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 54.5%( 12/22),好 27.3% (6/22),可 13.6%( 3/22),差 4.5%( 1/22).优良率 81.8%( 18/22).结论 :应用肱骨髁上钢板治疗肱骨远端 1/3骨折简单实用,安全有效.

    作者:张文捷;周跃;王建忠;王敏;陈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肾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s,MMPs)是一类以 Zn或 Ca为辅助因子的肽链内切酶家族,目前至少发现有 20余种.MMP 2是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它可参与调节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细胞外基质 (extra celluar matrix,ECM)的合成和代谢,亦可发挥其类细胞生长因子样作用,调节系膜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在肾脏疾病中,其作用尤其重要 [1].现将其与肾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清义;蒋玉红;谷照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

    目的:观察脊柱转移性肿瘤行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外科疗效.方法:对 24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肿瘤椎体整个切除,单纯植骨或钛网、人工椎体植骨,加椎体钢板或椎体钉系统内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均给予化疗、放疗和激素等综合治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脊柱椎节的稳定性情况.结果:随访 6~ 62个月,平均 26个月.所有病人术后局部均无复发,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 12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结论:脊柱转移性肿瘤行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外科疗效肯定,条件许可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唐焕章;徐皓;符臣学;张朝春;钟继平;林松庆;陈宗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研究进展

    自1907年HARISON开创组织培养技术以来,商品化细胞营养成份和酶的出现,使组织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组织工程研究的发展为组织器官损伤和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较其它组织而言,由于软骨特殊的组织学和生物学特性,软骨的组织工程研究开展较早,相对较为成熟,但有效合理的种子细胞来源限制使其成为限制临床应用的瓶颈.软骨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研究的主要细胞类型,下面主要针对这两种细胞类型对近年来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研究进行总结.

    作者:陈书军;计宁;裴国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8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的临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 1990- 2005年 83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单纯由妊娠引起的 39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的 32例,重度先兆子痫引起的 9例,再障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2例,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1例.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 < 50× 109/L的孕妇终止妊娠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83例中剖宫产 73例,阴道分娩 10例, 7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结论: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终止妊娠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方法.

    作者:任青;黄光荣;胡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Bcl-2在大鼠肾上腺髓质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 Bcl-2在大鼠肾上腺髓质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A组 0.1%利血平 1 mL/(kg· d)皮下注射 6周诱导大鼠肾上腺髓质增生 15只, B组正常大鼠 15只作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Bcl-2在大鼠增生肾上腺及正常大鼠肾上腺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Bcl-2在大鼠肾上腺髓质增生中表达阳性染色分光密度值( OD值)为 0.30± 0.03,对照组 Bcl-2 OD值为 0.18± 0.02,两者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 P< 0.05) ,且 Bcl-2在大鼠肾上腺髓质中的表达与髓质增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Bcl-2基因的凋亡抑制作用在大鼠肾上腺髓质增生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饶婷;张孝斌;吴飞;杨吉伟;董万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乌甲素伍用小剂量吗啡用于硬膜外隙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伍用小剂量吗啡用于术后硬膜外隙镇痛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选择 ASAⅠ~Ⅱ级、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的下腹部、下肢手术 90例,随机分为 3组,每组 30例 ,手术结束后连接上海怡新硬膜外镇痛泵容量 100 mL,流速 2 mL/h.组 1,高乌甲素 8 mg+吗啡 5 mg+左旋布匹卡因 150 mg+氟哌啶 5 mg+ 0.9%盐水至 100 mL;组 2,高乌甲素 8 mg+左旋布匹卡因 150 mg+氟哌啶 5 mg+ 0.9%盐水至 100 mL;组 3,吗啡 10 mg+左旋布匹卡因 150 mg+氟哌啶 5 mg+ 0.9%盐水至 100 mL.末次硬膜外隙给药 60 min开启镇痛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定镇痛效果,观察记录患者启用镇痛泵后 6、12、24、50 h视觉模拟评分及恶心、呕吐、眩晕、皮肤瘙痒发生情况.结果:镇痛效果 VAS评分组 1与组 3差异无显著性,组 2在各观察时间点 VAS评分均高于组 1、组 3,差异有显著性 (P< 0.05),在 6、12 h观察点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1), 组 1、组 2 VAS评分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3组副作用 (恶心、呕吐、眩晕、皮肤瘙痒 )发生率,组 3均高于组 1、组 2,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高乌甲素伍用小剂量吗啡用于硬膜外隙镇痛效果理想,副作用轻微,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镇痛配方.

    作者:于宝金;张丽;王业贵;孟照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37例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两种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37例 65只眼,年龄 6~ 25岁,均诊断为先天性上睑下垂,包括轻度 2例,中度 20例,重度 15例,根据下垂严重程度的不同和上睑提肌、额肌的肌力强弱采用不同的治疗术式:上睑提肌缩短徙前术和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结果:本组 37例 65 只眼随访 1~ 6年,平均 3.5年.从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了术后评价:轻中度下垂 22例,其中优 19例( 86.4%),良 3例( 13.6%),无劣级;重度 15例,其中优 11例( 73.3%),良 4例( 26.7%),无劣级.结论:对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术式,一般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李君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肺外周型小结节病变中的应用

    肺外周型小结节是影像诊断学上对肺内单发、大直径小于 3 cm的类圆形密度增高影像的总称,不伴有肺不张和肺门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的放射学病灶之一[1].近年来出现的电视胸腔镜手术 ( videoassi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 为肺外周型小结节病变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治疗方法.我院从 2001- 2004年对 31例肺外周型小结节病变进行了 VATS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春;黄国武;蒋雷;李畅波;潘泽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Nephrin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足细胞是肾小球内高度分化和特异化的细胞,位于滤过屏障的外层,由它发出许多长的足突并进一步分成大量二级足突,覆盖在肾小球基底膜(GBM)的外侧.

    作者:张少宁;庄永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临床分析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提高其手术治疗水平十分必要.我科 2002- 2005年实施经肛门拖出术一期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 31例,均取得较好疗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恩达;牛占杰;李振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犬心室肌Iks通道的分布及Iso和chromanol 293B对其影响

    目的:探讨LQT1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 LQT1患者在交感神经兴奋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实验分别采用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慢激活延迟整流性钾电流 (Iks)通道在犬左心室肌中层和外层的分布情况,以及用玻璃微电极和特制的金属电极,同步记录犬楔形心室肌中层和外层心肌细胞的跨膜动作电位( TAP)和跨壁心电图( TECG),并观察 chromanol 293B( Iks阻断剂)和异丙肾上腺素( Iso)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 APD90)、跨壁复极离散度( TDR)、QT间期的影响.结果:Iks通道在中层的分布明显少于外层( P< 0.01), chromanol 293B使中层和外层心室肌细胞 APD90均匀延长( P< 0.05), TDR增加不明显( P >0.05), TECG示 QT间期延长( P< 0.05).加入 Iso后,中层心室肌细胞 APD90延长( P< 0.05),并出现早期后除极( EAD),外层心室肌细胞 APD90缩短( P< 0.05), TDR明显增加( P< 0.05), TECG示 QT间期延长( P< 0.05),并能自发产生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结论:Iks通道在心室肌中层和外层分布不均一,而 chromanol 293B和 Iso对中层和外层 Iks通道的影响也不一致,这可能是交感神经兴奋使 LQT1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作者:郭凯;黄从新;王腾;赵庆彦;刘文举;刘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术期生长激素变化特点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心脏手术围术期老年患者生长激素的变化特点,以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以探讨应用外源性生长激素促进老年患者围术期恢复的可能性.方法:选我科 2004年 3- 6月心脏手术患者 40例,非老年组 20例,年龄 30- 55岁.老年组 20例,年龄 60~ 80岁.所有病人于术前 1 d,术后 1、3、5、7 d清晨 6 时抽取静脉血 ,作生化全套和前白蛋白 (PA) 、白蛋白和血清生长激素水平测定.所有病人分别于术前和第 8天对疲劳记分.结果:生长激素在术后第 1天开始出现升高,以后逐渐降低,老年组术前及术后各天生长激素水平均低于非老年组.老年组在术后第 3天起, PA水平明显低于非老年组;术后第 5天起,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术后疲劳记分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以全部病人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术后疲劳记分与术后第 1天生长激素水平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生长激素基础水平的低下,以及在手术应激后生长激素系统的反应不足,是老年人体质差,术后恢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围术期应用外源性的生长激素,有可能改善这一状态,从而为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术期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作者:顾卫东;景华;李忠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肠腺瘤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广东省惠州地区大肠腺瘤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能更好地监测和预防本地区的大肠癌.方法:采用基于结肠镜检查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 Logistic回归对大肠腺瘤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把可能的相关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某些有意义的因素后,纳入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有年龄≥ 45岁、排血便或黏液血便、排稀水便、轻度体力活动、吸烟≥ 11~ 20支 /d,未发现有意义的相关保护因素.结论:惠州地区大肠腺瘤的发病与年龄、体力活动、吸烟、排便性状有关.

    作者:张晓慧;许岸高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新柏氏TCT膜式液基超薄细胞学检测宫颈病变3836例

    目的:评价液基细胞学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讨论宫颈癌防治方案.方法:利用新柏氏 TCT液基超薄细胞学进行妇科门诊及体检中心宫颈病变筛查 3 836例,对 TBS分级系统细胞学阳性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对比.结果:宫颈细胞学阳性 357例,阳性率平均为 9.3%,在 35~ 49岁年龄组段较高为 10.9%.阴道镜下活检 137例(活检率为 38.4%),细胞学不典型磷状细胞 (ASCUS)者活检约 50%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 (LSIL)活检约 2/3为 CIN,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 (HSIL)活检主要是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结论:液基超薄细胞学宫颈病变筛查的假阴性率低,对于细胞学阳性者应在阴道镜下活检明确诊断并积极物理治疗或宫颈电环切除术或宫颈锥型切除术后每年复查 1次;对于细胞学阴性者每 2~ 3年筛查 1次,可能是宫颈癌普查为经济、合理、科学的方案.

    作者:李法升;关弘;邢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α-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α-干扰素与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纤维化指标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122例,随机分为 4组,干扰素组 32例,予重组α-2b干扰素 3 mU,肌肉注射, 1次 /d;苦参素组 30例,苦参素注射液 0.4 g肌注, 1次/ d;联用组 30例,给药方式同单用组 ,各治疗组均给予基础护肝治疗;对照组 30例,仅给予基础护肝治疗.疗程均为 60 d.观察肝功能 (ALT、TBIL、A/ G)、乙肝病毒指标 (HBsAg、HBeAg、HBV DNA)及肝纤维化指标 (HA、LN、Ⅳ C)的变化.结果: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乙肝病毒指标、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 (P< 0.01),且联用组在乙肝病毒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各单用组( P< 0.01).结论:α-干扰素与苦参素合用有协同抗肝纤维化作用,为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曾佑祥;杨伟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不孕女性垂体微腺瘤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垂体微腺瘤在女性不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用化学发光仪和随机配发的试剂测得泌乳素(PRL)≥45ng/mL者,经核磁共振(MRI)检查并用轧喷葡胺增强确诊为垂体微腺瘤,应用溴隐停进行治疗.结果:在 PRL值≥45 ng/mL的380例中,诊为垂体微腺瘤32例.年龄小25岁,大42岁,平均28.8岁,婚龄短1年,长 11年.原发不孕 19例,占 59.4%,继发不孕 13例,占 40.6%.在 32例中,随访 28例,连续治疗 24例,其中 18例已受孕,占治疗对象的 75.0%(9例在服药后的半年内受孕,其余在半年后受孕 ).结论:MRI增强检查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可靠方法.对 PRL≥ 45 ng/mL以上应作常规 MRI检查以确诊垂体微腺瘤.溴隐停是治疗垂体微腺瘤和高 PRL血症致不孕的好药物之一,用法妥当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郑亚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在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在亚临床型精索静脉曲张 (SVC)伴少精子症,弱精子症患者中的意义.方法:14例 SVC伴少精子症,弱精子症患者行经腹股沟途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并对术前和术后精液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精子密度较术前明显提高,而精液量、形态、存活率、活力等无显著变化.4例 (28.6% )患者手术 7~ 10个月后受孕,另有 4例 (28% )患者手术 10~ 30个月后体外授精妊娠成功.结论:SVC患者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后精子的质量及受孕情况有一定的改善.

    作者:马大华;徐谊朝;梁微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破裂缝合术后并发肝囊肿12例报告

    我院近 10年收治肝破裂缝合术后发生肝囊肿病人 12例,其中 10例为外院病人,本院 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良学;唐永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胰岛素泵治疗为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手段之一,在使患者血糖达到良好控制同时,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相比发生低血糖的机会也明显减少 [1].我院于 2003年 12月引进国产圣唐胰岛素泵及进口的丹纳胰岛素泵,内装 100 U/mL规格的短效胰岛素,为 30例糖尿病病人进行了强化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白丽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