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分布和耐药性调查

叶惠芬;刘平;陈惠玲;林丹丹

关键词:克雷伯菌, 肺炎, 抗菌药, 耐药性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对广州地区 1999-2004年从临床分离的 1 556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用 WHONET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18株(46.1%)分离自痰标本,从尿液和血液分离到 261株(16.8%)和 164株(10.5%);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其次是头孢吡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比率达 41.3%~44.7%;从尿液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从其它部位分离的菌株.结论: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当务之急.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尿激酶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神经细胞损伤及微血栓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脑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及是否有微血栓形成,尿激酶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采用窒息的方法使大鼠心跳呼吸停止 5~8 min后开始行心肺复苏,同时给予尿激酶,观察脑血管内血栓形成情况及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和神经系统缺陷情况.结果:窒息 5~8 min后脑组织内可见明显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微血栓形成.尿激酶治疗组和未用尿激酶治疗组比较,尿激酶治疗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及神经系统缺陷评分均低于未用尿激酶治疗组.结论:心跳、呼吸骤停 5~8 min即可造成脑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及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复苏早期应用尿激酶可以降低脑神经细胞损伤程度,改善预后.

    作者:郭晓东;马立芝;高进;王洁;张礼;卢立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77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21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3组,中医治疗组 69例,西医治疗组 7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77例,10 d为 1疗程,治疗 1个疗程评价疗效.结果:中医治疗组治愈 24例,好转 30例,无效 15例;西医治疗组治愈 28例,好转 26例,无效 17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 45例,好转 28例,无效 4例.3组疗效经 Ridit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中医治疗组(u=3.062 0,P《 0.01)和西医治疗组(u=2.7170,P《 0.01),而中医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u=0.225 9,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邱建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先天性脑膜脑膨出2例

    先天性脑膜脑膨出临床少见,以往多由脑外科经颅面进路切除,手术创伤大,遗留畸形.笔者分别于 2002年和 2005年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先天性脑膜脑膨出各 1例,报告如下.

    作者:周雪华;蒋建华;吴正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硝普钠治疗大咯血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硝普钠与垂体后叶素加硝酸甘油治疗大咯血的疗效.方法:对 62例大咯血患者进行分组,30例用硝普钠治疗为治疗组,32例用垂体后叶素加硝酸甘油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止血效果和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止血总有效率为 93.3%,对照组止血总有效率为 81.3%,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显著性,副作用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硝普钠是一种快速、高效、安全的治疗大咯血的理想药物,优于垂体后叶素加硝酸甘油.

    作者:胡碧涛;黄宏霞;葛雪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37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经验.方法:对 37例误诊病人从临床特点、误诊疾病、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中误诊为急性肠炎 13例,急性胃炎 8例,消化道溃疡出血 4例,肠道蛔虫病 4例,急性菌痢 3例,急性阑尾炎 2例,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例,肠套叠 1例.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诊断不难,误诊原因主要是病史采集不全面或体检不仔细,也可因紫癜延迟出现造成误诊.故详细采集病史和全面查体并密切观察病程中体征变化是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的关键.

    作者:张微;张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利多卡因对中性粒细胞介导性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

    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PMN)在严重烧创伤、急性重症胰腺炎、休克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MN的功能相当复杂,在接受机体发生组织损伤或感染的信息后,PMN游出血管,向炎症部位趋化游走,先到达炎症部位发挥其吞噬和杀菌功能.应当讲,PMN是一把双刃剑,正常时杀灭病原体、清除坏死组织、促进伤口愈合,对机体起保护作用;而某些病理改变如严重烧伤、创伤、急性重症胰腺炎、休克等可引起大量 PMN向炎症部位趋化并被活化,释放大量活性氧、水解酶及多种促炎介质和细胞因子,从而引起局部或对远隔脏器的损害.

    作者:李新友;屠伟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原代无血清培养及鉴定

    目的:建立 SD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分离、培养方法,为进行海马神经元的体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分离 18 d胎龄 SD大鼠胎鼠的海马区,经机械吹打,细胞计数后,采用无血清培养基接种于 24孔板.每天在显微镜下进行神经元的形态观察.第 7天用 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采用 B27无血清培养基,神经元生长良好,第 7天神经元纯度达 95%以上.结论:机械分离无血清培养神经元的方法具有简便可行,结果稳定的优点,可作为神经元体外培养的良好模型,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潘永英;彭书崚;赵一凡;王寿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老年重症脑血管病并发支气管肺炎后水肿2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脑血管病并发支气管肺炎后发生全身凹陷性水肿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 2001-2005年收治的老年重症脑血管病并发支气管肺炎患者 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有 22例出现全身凹陷性水肿,经抗炎结合血浆及白蛋白治疗后水肿明显消退.结论:全身凹陷性水肿是老年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并发支气管肺炎的特征性表现之一,感染后全身凹陷性水肿单独使用白蛋白及强心、利尿治疗均无效,血浆联合白蛋白治疗水肿效果明显.

    作者:江波;孟晓落;舒刚明;吴智平;姚存姗;张云燕;葛峻岭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三种根管冲洗剂抗菌效果的比较

    根管冲洗药物在现代根管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重视.它不仅与根管治疗过程中及术后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更对根管治疗远期疗效有着重要影响.本实验采用三种不同的根管冲洗剂:MTAD、洗必泰、次氯酸钠做根管冲洗,从而比较三者对根管内细菌的抗菌效果.

    作者:任国亨;刘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维生素C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纤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维生素 C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诱导建立 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实验用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维生素 C(VitC)治疗组.治疗 16周,观察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大鼠的一般状况、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排泄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小球 FN表达.结果:(1)造模组大鼠均出现肾脏功能损害.(2)VitC对血糖无影响,但能改善基本状况,降低糖尿病大鼠的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内生肌酐清除率,FN表达显著降低.结论:VitC无降糖作用,但能显著降低肾小球 FN表达,具有确切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邓小金;李强翔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抗生素应用策略

    随着新生儿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发展,新生儿、早产儿抢救效率大为提高,患儿存活率、存活时间等指标也不断提高.在系列生命支持技术中,新生儿、早产儿的呼吸支持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呼吸机使用频率增加的同时,由于呼吸机使用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成了 NICU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系到新生儿抢救的转归.可以肯定的是 VAP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增加住院天数,同时大大提高了治疗费用.

    作者:王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6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云南省拟诊或确诊冠心病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 2003年 7月至 2005年 10月间住院拟诊或确诊冠心病病人共 618例,进行经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成功实施经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者 607例,成功率为 98.2%,未有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外科搭桥、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11例出现穿刺点局部血肿.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药物的使用,但对术者要求较高.

    作者:杨锋;李易;李建美;卢竞前;洪云飞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改良镀银染色法在显示大鼠仔鼠大脑神经元中的应用

    目的:使用简单、方便、经济的方法制作大脑组织银染切片,显示仔鼠大脑皮质分层及神经元.方法:仔鼠脑组织经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浸银染色,石蜡包埋,连续切片.结果:仔鼠大脑皮质分层明显,各种神经元形态清晰.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改良的 Golgi石蜡切片浸银染色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经济、稳定、显色效果好等特点,是进行科研和大批量制作教学标本的可选方法.

    作者:康亚妮;刘皓;王世忠;刘金宝;陈祖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颌骨肿块的螺旋CT诊断

    目的:探讨螺旋 CT诊断颌骨肿块的价值,提高 CT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39例颌骨肿块的术前螺旋 CT表现.结果:颌骨囊肿(牙源性囊肿) 11例,良性肿瘤 23例,恶性肿瘤 5例.牙源性囊肿主要表现为单房型,边缘清楚伴硬化.良性肿瘤表现为膨胀性生长伴邻近骨壁破坏,可囊变,多房型或单房分叶状.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侵蚀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形成.结论:螺旋 CT扫描可清楚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及毗邻结构,为手术前的定位、定性和范围提供可靠信息.

    作者:江金带;李扬彬;谭理连;梁彤杰;李树欣;周少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常温体外循环中经氧合器吸入异氟醚的临床观察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多应用静吸复合麻醉,静脉以芬太尼为主,吸入以异氟醚为主.但体外循环转流开始后,因肺循环停止无法通过呼吸系统吸收异氟醚,另一方面静脉药物被体外预充液稀释、体外管路吸附等,使麻醉深度难以保证,常引起生命体征波动(尤其是常温情况下),往往不得不给予较多血管活性药物[1].近笔者应用了经体外氧合器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的方法,完成常温体外循环手术 13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结合术中、术后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李宝珠;栾永;安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病原微生物污染呼吸机治疗造成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呼吸衰竭患者,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achinical ventilation,MV)治疗后 48 h或原有肺部感染用呼吸机 48 h以上发生新的病情变化,临床高度提示为一次新的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或拔管后 48 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1].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早产儿的比例越来越大,呼吸机应用常常是重症早产儿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但在临床上应用呼吸机日益广泛的同时,VAP便成了 NICU病房中一个重要问题.为提高对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认识,指导临床做好防治工作,本文就国内外早产儿 VAP发生状况作一总结.

    作者:柳国胜;赵小朋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肌钙蛋白Ⅰ和肌酸激酶在急性冠脉事件中的变化意义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改变导致急性心肌供血不足的一组综合征,包括 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N)和 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塞(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N)与不稳定心绞痛(UAP)[1],它们均以起病急、猝死率高为特点.笔者通过心电监测并对肌酸激酶(CK)和肌钙蛋白Ⅰ(TnⅠ)的检测,分析联合检测 CK及 TnⅠ对评估 ST段不同改变的急性冠脉事件的意义.

    作者:康素娴;刘品晶;王秀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心电图示U波倒置23例临床分析

    本研究收集 23例 U波倒置的心电图资料,观察其结果探讨 U波倒置与临床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 2004年 12月至2005年 6月我院收治的 23例有高血压、心脏病史的病例作心电图检查,所有病例均 U波倒置,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40~70岁,平均50岁.

    作者:洪著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乳酸酸中毒的特点分析

    目的:对 12例服用二甲双胍伴发乳酸酸中毒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借以分析其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分析,总结其共性.结果:老年、服药依从性不高、肝肾功能损害是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乳酸酸中毒的易发因素,感染特别是肠道感染是主要的诱因,严重酸中毒可引起淀粉酶升高,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能有效纠正酸中毒.结论:对年龄大、并发症多、依从性不佳、无监测血糖的患者,虽无明显的二甲双胍禁忌证,也应慎用,并进行充分宣教;CVVH效果明确,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对危重患者血压相对稳定但未达正常范围也应考虑 CVVH治疗.

    作者:于华众;李章平;吴朝明;程俊彦;陈寿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顽固性鼻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 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顽固性鼻出血出血部位多为嗅裂区、中鼻道后端和鼻中隔后端,超过 70%的患者伴有其它系统疾病.鼻内镜下止血对大多数患者有效,术后反应轻,伴有其它系统疾病和全身状况差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耳鼻咽喉科医生要熟悉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防止延误治疗.

    作者:崔晓波;李玲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