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琴;秦天中
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PAP)呼吸机早期间歇无创性通气治疗Ⅱ型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无创性通气和呼吸兴奋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变化及临床疗效(以康复例数计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改善明显( P< 0.01),康复例数较对照组增多,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 P< 0.01).结论:应用 BiPAP呼吸机早期间歇无创通气可促进Ⅱ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康复.
作者:廖铭芳;李小杏;卢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寻求体外培养、冻存、复苏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nsechymal stem cells, MSCs)的方法,为兔 MSCs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取新西兰白兔胫骨穿刺获取骨髓液,以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培养和扩增获得 MSCs,并行液氮冻存,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物学表现.结果: MSCs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匀成纤维细胞样,增殖能力强,传代及冻存后细胞仍然保持其生物学特性.结论: MSCs可采取贴壁筛选法进行较好的纯化和扩增,并可长期保存于液氮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复苏存活.
作者:沈兴;余更生;田杰;刘官信;朱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 9例符合神经梅毒诊断标准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 7例男性, 2例女性,患梅毒性血管炎 6例、梅毒性脑膜炎 2例、脊髓梅毒 1例;血清和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apid plasma reagin, RPR)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treponema pallia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 TPHA)均呈阳性;头颅 CT显示大脑皮质梗死 4例、基底节区梗死 2例; TCD、颈动脉超声提示多发性血管炎;脑脊液检查 2例呈炎性改变.结论:神经梅毒分型不同、发病形式多样 ,早期误诊率较高,冶游史及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可协助确诊,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有效.
作者:罗成宏;朱东铭;陈庆深;冯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表皮葡萄球菌( SE)的感染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用 Vitek- 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临床分离的 114株 SE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临床分离葡萄球菌以 SE为主( 31.9%, 114/357), SE 中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MRSE)占 86.8%( 99/114), MRSE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 100%敏感,对利福平敏感性高,对其余多种抗生素耐药率高.结论: MRSE检出率高,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应加强监测, MRSE感染的抗菌治疗应首选万古霉素.
作者:邓健康;黄义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和心得安长期维持治疗以预防门静脉高血压性胃病 (PHG)出血的疗效及费用.方法: 58例 PHG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以雷贝拉唑服药 6个月、心得安及护肝治疗 1年.对照组护肝治疗 1年.观察两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医疗费用及治疗前后 PHG的胃镜下黏膜改变.结果:经 1年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 3.3%、 51.9%,费用之比为 1∶ 3.5.治疗组出血发生率及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胃镜下黏膜改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贝拉唑及心得安联用可预防 PHG出血,医疗费用较低.
作者:黄德周;林昌平;金尚福;范玲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糖尿病足坏疽的细菌学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取 30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足部坏疽分泌物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本组 30例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获阳性结果 28例 ,阴性结果 2例.共检出需氧菌 10种 ,菌株 42株 , 革兰阳性 (G+ )球菌 19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8株、表皮葡萄球菌 5株、粪肠球菌 6株.革兰阴性 (G- )杆菌 22株,其中变形杆菌 5株、大肠埃希氏菌 8株、产气肠杆菌 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 2株、铜绿假单胞菌 2株、聚团假单胞菌 1株,酵母菌 1株.其中有 8份标本为混合性细菌感染 ,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混合存在.结论:糖尿病足坏疽感染以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多见 ,分别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敏感.重视糖尿病足坏疽感染的细菌学特点及耐药性 ,合理使用抗生素 ,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雷国大;唐雄修;何以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用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治疗 IgA肾病的疗效.方法: 31例原发性 IgA肾病患者,按半定量对其进行组织学评分,用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进行治疗.每个疗程为 3个月,治疗长 14个月,分阶段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结果:完全缓解 7例( 22.6%),部分缓解 18例( 58.1%),无效 6例( 19.4%),临床表现为单纯发作性血尿和镜下血尿,病理积分较少者疗效较好;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者疗效较差.治疗中有 4例出现与来氟米特有关的副作用.结论: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治疗 IgA肾病有一定疗效,且副作用轻微,值得进一步前瞻性和对照性研究.
作者:张虹;朱起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在 20世纪 80年代左右,有人推测心脏组织中存在具有利尿、利钠和扩血管作用的肽类生理活性物质. 1985年此生理活性物质经 DEBOLD等鉴定,并将其命名为心房利钠肽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其后在 1988年由 SUDOH等首先从猪脑中分离纯化了一种新的利钠肽,称为脑钠素又称脑利钠肽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而后又发现了 C-型利钠肽 (C-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NP),这三种肽组成了循环利钠肽家族. BNP主要由心室分泌,起到利尿、利钠、降压和舒张平滑肌等作用,调节体液环境. BNP是反映左室舒张末压的一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以准确地反映左心室功能的变化,与急慢性心衰、原发性高血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等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与 ANP相比 ,BNP具有体内半衰期长,体外较稳定等特性,以及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长远;王晶;孙长怡;秦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讨论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镇痛作用及对手术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孕 6~ 10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 360例,分为两组进行观察对照. A组 (n=182),用异丙酚缓慢静脉推注麻醉. B组 (n=178),用 2%的利多卡因宫颈旁阻滞麻醉.结果:两组麻醉都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都可以有效地抑制人流综合征的发生.异丙酚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利多卡因( P< 0.0001).而利多卡因松弛宫颈的效果明显好于异丙酚( P< 0.0001).孕周大于 8周用异丙酚静脉麻醉手术出血量明显增多( P< 0.01).结论:根据患者不同的孕周和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很有必要.
作者:谢芳;欧春婉;李兵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丹酚酸 B静脉注射给药对麻醉犬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犬麻醉后分成 6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不同剂量丹酚酸 B、丹参注射液、恬尔心(盐酸地尔硫衦)注射液,于给药前及给药后 5、 15、 30、 60、 90、 120 min观察犬冠脉血流量、心输出量、动、静脉血氧含量、平均血压,计算心肌耗氧量、心肌氧摄取率、总外周阻力.结果:与生理盐水比较,各剂量丹酚酸 B、阳性对照药丹参注射液、恬尔心均可明显增加麻醉犬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氧摄取率 (P< 0.05),对心输出量、总外周阻力无明显影响( P >0.05);丹酚酸 B及丹参注射液对心肌耗氧量降低的作用不显著( P >0.05),而恬尔心注射液可显著降低心肌耗氧量 (P< 0.01).结论:丹酚酸 B对犬心肌耗氧量降低作用不显著,但能增加冠脉血流量,起到改善心肌氧供的作用.
作者:湛月娥;孙莉莎;程玉芳;徐江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对 135例腹泻患儿用金标法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做肝功能检测.并按照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 (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组 )与对照组 (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性组 )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ALT升高与临床脱水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常合并肝脏损害,所致的肝脏损害程度与患儿脱水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年龄越小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越高.
作者:张文喜;叶金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人子宫颈鳞癌组织中 CD44v6、热休克蛋白( HSPs) 60的表达状态,并探讨它们与宫颈鳞癌的关系.方法:应用 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50例宫颈鳞癌组织、 15例宫颈癌旁组织及 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 CD44v6、 HSP60的表达.结果: CD44v6、 HSP60蛋白定位于宫颈鳞癌细胞的胞质中,在正常宫颈组织、癌旁组织及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20.0%、 33.3%、 74.0%和 33.3%、 46.7%、 88.0%. CD44v6、 HSP60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较癌旁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01).结论: CD44v6、 HSP60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可能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熊正文;王静波;黄勇;李宏伟;胡海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急性氟乙酰胺和毒鼠强混合中毒患者血清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的动态变化.方法:对 82例急性氟乙酰胺和毒鼠强混合中毒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血清 CK、 CK- MB检测,同时记录心电图改变及临床症状.结果 :急性氟乙酰胺和毒鼠强混合中毒患者中存在心肌损伤 68例( 82.9%),但症状无特异性;合并心肌损伤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有部分患者 CK、 CK- MB及心电图异常出现时间较迟.结论 :对急性氟乙酰胺和毒鼠强混合中毒患者要动态观察 CK、 CK- MB及心电图变化.
作者:王海斌;邓兴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 Mirizzi综合征诊断方法,避免临床误诊.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 15例 Mirizzi综合征病人资料.结果:通过术前检查,术前误诊为胆囊炎 5例 , 胆囊结石 3例 ,胆总管结石 5例共 13例,确诊仅 2例,其余均为术中、术后确诊.结论:术前明确诊断可减少 Mirizzi综合征术中胆道损伤发生率,手术方式依病理不同而定. MRCP、 PCT、 ERCP等辅助手段开展有助于本病术前诊断,术中如发现胆囊颈有结石或胆囊管过长,胆囊三角解剖不清时,应注意本病可能.
作者:卞伟湘;梁绍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前临床膀胱穿刺造瘘术中,所用穿刺锥存在不少弊端,笔者对穿刺锥外套管进行改进后,应用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詹光友;王坤;王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青年人大肠癌的认识.方法:总结我院 5年间收治的 84例年龄低于 35岁青年人大肠癌内镜资料、临床表现、病理、 c- erbB- 2蛋白表达和误诊情况,与同期 573例中老年患者作对比.结果:青年人组大肠癌在内镜特征、肿瘤部位和 c- erbB- 2检测方面与中老年人组患者并无差异,在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肠梗阻发生率,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发生率, Dukes分期 C- D期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青年人大肠癌确诊晚,误诊多,恶性度高,预后差;检测 c- erbB- 2蛋白表达可提示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黄宏汉;俞晶;郭光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 856例新生儿于入院时进行血糖监测.结果:检出低血糖 81例,总发生率为 9.46%,其中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 24例( 29.63%),窒息 19例( 23.46%),感染 18例( 22.22%),黄疸 6例( 7.41%),母亲患糖尿病 4例( 4.94%),喂养困难 2例( 2.47%),红细胞增多症 2例( 2.47%),肺透明膜病 1例( 1.23%),母亲合并妊高征 5例( 6.17%).早产儿与足月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采用χ 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 2 =18.4, P< 0.01).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与正常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χ 2 =16.8, P< 0.01;χ 2=8.23, P< 0.01).结论:凡存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窒息及感染等低血糖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均应严密监测血糖,并尽早喂养或鼻饲.在治疗过程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血糖恢复正常后应减慢葡萄糖输注速度或给予 5%葡萄糖液,以避免发生高血糖.
作者:陈惠琴;秦天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全身性血管性疾病 [1],其基本病变是广泛的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及渗出性出血和水肿.临床上以皮肤紫癜多见,可伴胃肠道、关节、肾脏等器官的损害,其中肾脏的损害为常见,而神经、胰腺、胆囊受累相对少见.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过敏性紫癜 6例加以分析,并总结过敏性紫癜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作者:陈丽琼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 2(COX- 2)选择性抑制剂在食管癌放疗中的增敏作用.方法:将 59例经病理确诊的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29例、对照组 30例 ),两组采用相同的放射野、放射总量和分割剂量 ,治疗组在放疗同时给予 COX- 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 ,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采用肿瘤局部控制率 (CR+ PR)作为疗效的评价标准.结果:治疗组在放疗 60Gy时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82.8%比 63.3% ,P< 0.05).结论: COX- 2选择性抑制剂对食管癌放疗具有显著的增敏作用,副作用较小、安全、有效.
作者:胡清;吴清明;马玉芳;王道梅;熊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心肺复苏后脑组织中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浓度及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 3组( n=6).空白组,不诱发室颤,仅行预处理;对照组,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 纳洛酮组,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并使用纳洛酮.空白组预处理后 6 h、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复苏后 6 h取脑组织行 MDA、 SOD浓度测定以及形态学检查.结果:对照组脑组织 MDA的含量高于空白组( P< 0.01)和纳洛酮组( P< 0.01);而纳洛酮组中脑组织 SOD的含量高于对照组( P< 0.01),低于空白组( P< 0.01).对照组神经元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损害,而纳洛酮组神经元的病理损害低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可减轻心肺复苏后脑组织 MDA的生成,增加 SOD的活力,并可减轻其病理损害,从而减轻神经元的再灌注损伤.
作者:许松青;陈卓堃;张弋;林珮仪;李燕屏;孙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