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冻存研究

沈兴;余更生;田杰;刘官信;朱静

关键词:干细胞, 间充质, 兔, 细胞培养技术
摘要:目的:寻求体外培养、冻存、复苏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nsechymal stem cells, MSCs)的方法,为兔 MSCs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取新西兰白兔胫骨穿刺获取骨髓液,以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培养和扩增获得 MSCs,并行液氮冻存,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物学表现.结果: MSCs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匀成纤维细胞样,增殖能力强,传代及冻存后细胞仍然保持其生物学特性.结论: MSCs可采取贴壁筛选法进行较好的纯化和扩增,并可长期保存于液氮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复苏存活.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直接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目的:探讨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 3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32例 AMI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 32例患者中疼痛迅速消失 27例,明显减轻 5例 ,术后心电图均无 ST- T段改变与新的 Q波出现,患者住院 4~ 12 d治愈出院.结论:术前加强病情观察,术中密切配合是顺利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前提,术后精心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陈凤平;罗助荣;盖晓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FE复合酶治疗烧伤创面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 FE复合酶对烧伤感染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将 FE复合酶渗透两层纱布覆盖于创面湿敷包扎,每日换药 1~ 2次,每次使用前后均作创面细菌培养,每例使用前后及每隔 1周均做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多种细菌感染创面经换药 1~ 2次后转阴,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经换药 2~ 4次后转阴,烧伤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肝肾功能正常.结论: FE复合酶具有较强的广谱杀菌能力,能在烧伤感染创面上安全使用.

    作者:牟晓欣;张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骨肉瘤中 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 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 survivin与骨肉瘤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对 46例原发性骨肉瘤组织中 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46例骨肉瘤组织中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63.0%( 29/46),对照组 12例骨软骨瘤组织中未见表达; survivin表达与外科 Enneking分期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病理分型无关;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者术后 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者( P< 0.05 ).结论: Survivin蛋白在骨肉瘤中高表达,这种特异性表达对促进骨肉瘤细胞恶性增殖具有重要作用, survivin可成为评价骨肉瘤预后的分子指标.

    作者:潘哲尔;李剑敏;王群姬;叶澄宇;张纯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血清总胆汁酸在婴幼儿肺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测定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总胆汁酸( TBA)水平及其变化,探讨 TBA在婴幼儿肺炎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 2001年 5月至 2003年 8月住院的婴幼儿肺炎 66例,其中普通肺炎 38例(肺炎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28例(心衰组),对照组 32例,观测 3组 TB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水平.结果:心衰组 TBA和 ALT值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P< 0.01), TBA值较 ALT值升高更为显著.肺炎组 TB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 ALT值在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两组治疗后 TBA值明显下降( P< 0.01),治疗后 ALT值在心衰组下降明显( P< 0.01),在肺炎组 ALT值则无明显下降( P >0.05).结论:婴幼儿肺炎尤其是肺炎合并心衰患儿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损伤, TBA是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性指标,较 ALT更为灵敏.婴幼儿肺炎出现 TBA升高时,建议及时予必要的护肝治疗.

    作者:闫晓勤;楼文勇;姚欢银;董传昌;刘淑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异常妊娠者风疹病毒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了解风疹病毒 (RV)与流产、死 (畸 )胎、不孕不育和婴儿黄疸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RV- IgM、 IgG抗体,对 246例异常妊娠患者和 50例健康对照者 RV感染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者组 RV- IgM、 IgG阳性率分别为 5.3% (13/246)、 49.2% (121/246),对照组 RV- IgG阳性率为 26.0% (13/50),两组 RV- Ig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χ 2=106.367, P< 0.001).结论: RV感染与自然流产、死 (畸 )胎、不孕不育和婴儿黄疸等疾病的发病有关.

    作者:周厚成;谢若男;曾嫦;刘兴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功能训练对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期后早期干预的效果观察

    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 (生后 1 h 内测量 )不足 2 500 g的新生儿,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低出生体重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是构成脑性瘫痪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早期干预对减轻脑损伤的危害、预防或减少残障儿童的发生有积极意义.现将我院从 2000年 12月至 2002年 12年出生的低出生体重婴儿中随机选取 120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淑梅;赵向;梁洁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从风湿热患者咽喉中分离出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1株

    M蛋白是 A组链球菌 (GAS)所致的化脓和非化脓疾病的发病过程中重要的毒性物质. GAS有许多血清型.传统分型方法是血清学分型-- M分型 ,但由于 M分型血清制备困难、保存期短 ,该法一直仅限于实验室运用 ,未能在临床普及.近 10多年来 ,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尝试应用于 GAS的分型 ,如核糖体分型、 Vir分型、随机引物 DNA多态性、多位点酶电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脉冲场凝胶电泳、多点序列分析、编码 M蛋白的基因( emm基因)序列测定分型法. emm基因序列测定分型法因其鉴别力强、快捷等优点 ,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作者:黄建林;余步云;古洁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弓形体脑病 1例

    患者,女, 32岁,公务员,低热,抽搐伴意识模糊 1 d入院.入院前 1周出现低热 (37~ 38℃ )、头痛,以前额及眼眶区为主,呈胀痛,在当地医院以感冒治疗,头痛稍缓解.入院前 1 d突然出现发作性四肢强直阵挛性抽搐,意识丧失,双目上翻,持续约 2~ 3 min缓解,随后出现嗜睡伴尿失禁,反复发作 2次.入院后目睹一次抽搐发作,表现同上述.

    作者:冯清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治疗 IgA肾病 31例临床观察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用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治疗 IgA肾病的疗效.方法: 31例原发性 IgA肾病患者,按半定量对其进行组织学评分,用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进行治疗.每个疗程为 3个月,治疗长 14个月,分阶段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结果:完全缓解 7例( 22.6%),部分缓解 18例( 58.1%),无效 6例( 19.4%),临床表现为单纯发作性血尿和镜下血尿,病理积分较少者疗效较好;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者疗效较差.治疗中有 4例出现与来氟米特有关的副作用.结论: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治疗 IgA肾病有一定疗效,且副作用轻微,值得进一步前瞻性和对照性研究.

    作者:张虹;朱起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幽门螺杆菌标准株NCTC11639 HSP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抗原性的鉴定

    目的:构建含人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热休克蛋白 A( heat shock protein A,HSPA)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测定、分析其核酸序列,并在 E.coli 中表达 ,研究其抗原性.方法 :应用 PCR技术从 Hp DNA染色体中扩增 HSPA编码基因片段,将其 T- A克隆和测序,并与 GenBank公布的其他 Hp菌株基因序列比较,再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 pGEX- 4T- 1上进行表达和纯化,用 Western blot 检测产物的抗原性并用 ELISA法对 29株小鼠抗 Hp全菌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 HSPA基因全长 351 bp( GenBank登录号为 DQ141574) ,核酸同源性为 96%~ 98%,表达的 HSPA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 41 ku,表达产物可被 Hp感染患者血清识别, 29株抗小鼠 Hp全菌单克隆抗体中有 4株是针对 HSPA抗原的.结论:重组 HSPA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 Hp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妍;宁云山;龙敏;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 8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病因、临床表现与预后.方法:将 2001年 1月 1日至 2005年 6月 30日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多数患儿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皮疹、腹痛、关节痛、尿检查异常.紫癜性肾炎大部分好转,小部分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病与感染、过敏有关,多有免疫功能异常,特别是存在 B及 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者.大部分预后良好,部分病情反复、迁延甚至出现肾功能损害.

    作者:马建中;刘庆日;刘志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及内科治疗进展

    腹主动脉瘤(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主动脉局限扩张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AAA的发病逐年增多.主动脉重建术和腔内隔绝术使 AAA的手术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但由于手术治疗的风险和局限性,近年来人们对于瘤体较小,近期破裂机率较低的 AAA是否采用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论.随着 AAA发病机制的更深入的研究,人们期望采用药物、基因等手段对 AAA进行病因学治疗,达到控制 AAA生长,预防其破裂的目的.本文就近年来 AAA发病机制及内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许文平;邱健;丁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肝纤维化

    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是由 NAKAMURA等于 1984年从部分肝切除大鼠血清中分离得到,因其能刺激原代培养肝细胞生长和合成,将其命名为 HGF.自从 HGF发现至今,国内外对其做了许多研究,对它的来源、结构、功能乃至基因序列都有了较为全面、透彻的了解.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活化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 c- met/HGFm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 HGF水平升高.因此 HGF与肝纤维化可能有着密切关系.现就 HGF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张爱;蔡立勉;章丽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人工流产术中宫颈旁阻滞麻醉和静脉麻醉的效果观察

    目的:讨论两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镇痛作用及对手术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孕 6~ 10周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 360例,分为两组进行观察对照. A组 (n=182),用异丙酚缓慢静脉推注麻醉. B组 (n=178),用 2%的利多卡因宫颈旁阻滞麻醉.结果:两组麻醉都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都可以有效地抑制人流综合征的发生.异丙酚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利多卡因( P< 0.0001).而利多卡因松弛宫颈的效果明显好于异丙酚( P< 0.0001).孕周大于 8周用异丙酚静脉麻醉手术出血量明显增多( P< 0.01).结论:根据患者不同的孕周和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很有必要.

    作者:谢芳;欧春婉;李兵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分阶段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糖尿病 (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加. DM患者中 95%以上为 2型 DM患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慢性病.因此,如何使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护理工作.搞好 DM教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主动配合是 DM治疗成功的关键, DM教育已成为 DM防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1].做好健康教育是指帮助患者及家属提高对 DM以及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监测、自我护理的方法.这对稳定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陆月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过敏性紫癜 6例临床分析及经验总结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全身性血管性疾病 [1],其基本病变是广泛的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及渗出性出血和水肿.临床上以皮肤紫癜多见,可伴胃肠道、关节、肾脏等器官的损害,其中肾脏的损害为常见,而神经、胰腺、胆囊受累相对少见.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过敏性紫癜 6例加以分析,并总结过敏性紫癜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作者:陈丽琼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30 min再灌注 120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 60只 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 EPO治疗组 ).连续监测肢体Ⅱ导联心电图记录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测定再灌注末心肌组织丙二醛 (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过氧化氢酶( CAT)、 Na+- K+- ATP酶和 Ca2+- ATP酶的变化.结果: EPO降低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持续时间,使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 EPO减少再灌注末心肌 MDA含量,提高心肌 GSH- Px、 CAT、 Na+- K+- ATP酶和 Ca2+- ATP酶的活性,对心肌 SOD活性无影响.结论: EPO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自由基及钙超载的损害有关.

    作者:王砚青;江时森;刘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三氯乙烯中毒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三氯乙烯 (TCE)中毒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 60例 TCE中毒患者及 60例健康体检者,空腹 12 h后,凌晨抽取肘静脉血 5 mL,分离血清后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等浓度,应用 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TCE 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肝脏功能明显受损.结论: TCE中毒对肝脏功能损害是明确的,个别还相当严重,在临床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进行护肝治疗.

    作者:梁金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糖尿病足坏疽的细菌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糖尿病足坏疽的细菌学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取 30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足部坏疽分泌物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本组 30例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获阳性结果 28例 ,阴性结果 2例.共检出需氧菌 10种 ,菌株 42株 , 革兰阳性 (G+ )球菌 19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8株、表皮葡萄球菌 5株、粪肠球菌 6株.革兰阴性 (G- )杆菌 22株,其中变形杆菌 5株、大肠埃希氏菌 8株、产气肠杆菌 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 2株、铜绿假单胞菌 2株、聚团假单胞菌 1株,酵母菌 1株.其中有 8份标本为混合性细菌感染 ,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混合存在.结论:糖尿病足坏疽感染以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多见 ,分别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敏感.重视糖尿病足坏疽感染的细菌学特点及耐药性 ,合理使用抗生素 ,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雷国大;唐雄修;何以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新生儿低血糖 81例临床及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 856例新生儿于入院时进行血糖监测.结果:检出低血糖 81例,总发生率为 9.46%,其中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 24例( 29.63%),窒息 19例( 23.46%),感染 18例( 22.22%),黄疸 6例( 7.41%),母亲患糖尿病 4例( 4.94%),喂养困难 2例( 2.47%),红细胞增多症 2例( 2.47%),肺透明膜病 1例( 1.23%),母亲合并妊高征 5例( 6.17%).早产儿与足月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采用χ 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 2 =18.4, P< 0.01).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与正常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χ 2 =16.8, P< 0.01;χ 2=8.23, P< 0.01).结论:凡存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窒息及感染等低血糖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均应严密监测血糖,并尽早喂养或鼻饲.在治疗过程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血糖恢复正常后应减慢葡萄糖输注速度或给予 5%葡萄糖液,以避免发生高血糖.

    作者:陈惠琴;秦天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