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中;刘庆日;刘志军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 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 survivin与骨肉瘤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对 46例原发性骨肉瘤组织中 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46例骨肉瘤组织中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63.0%( 29/46),对照组 12例骨软骨瘤组织中未见表达; survivin表达与外科 Enneking分期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病理分型无关;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者术后 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者( P< 0.05 ).结论: Survivin蛋白在骨肉瘤中高表达,这种特异性表达对促进骨肉瘤细胞恶性增殖具有重要作用, survivin可成为评价骨肉瘤预后的分子指标.
作者:潘哲尔;李剑敏;王群姬;叶澄宇;张纯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三氯乙烯 (TCE)中毒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 60例 TCE中毒患者及 60例健康体检者,空腹 12 h后,凌晨抽取肘静脉血 5 mL,分离血清后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等浓度,应用 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TCE 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移酶、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肝脏功能明显受损.结论: TCE中毒对肝脏功能损害是明确的,个别还相当严重,在临床工作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进行护肝治疗.
作者:梁金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心肺复苏后脑组织中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浓度及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 3组( n=6).空白组,不诱发室颤,仅行预处理;对照组,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 纳洛酮组,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并使用纳洛酮.空白组预处理后 6 h、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复苏后 6 h取脑组织行 MDA、 SOD浓度测定以及形态学检查.结果:对照组脑组织 MDA的含量高于空白组( P< 0.01)和纳洛酮组( P< 0.01);而纳洛酮组中脑组织 SOD的含量高于对照组( P< 0.01),低于空白组( P< 0.01).对照组神经元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损害,而纳洛酮组神经元的病理损害低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可减轻心肺复苏后脑组织 MDA的生成,增加 SOD的活力,并可减轻其病理损害,从而减轻神经元的再灌注损伤.
作者:许松青;陈卓堃;张弋;林珮仪;李燕屏;孙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携带者 60例,按 2 ∶ 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 40例用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 20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联合组 HBeAg阴转率、抗 HBe阳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 HBV- DNA阴转率亦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苦参素与拉米夫定联用可显著提高抗乙肝病毒的疗效,并减少乙肝病毒的变异.
作者:王卫卫;赵亚刚;钟武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前临床膀胱穿刺造瘘术中,所用穿刺锥存在不少弊端,笔者对穿刺锥外套管进行改进后,应用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詹光友;王坤;王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女, 43岁,因阵发性腹痛 10年,加重伴发作性头晕 1周入院.患者 10年前因阵发性腹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未进一步诊治.近半年来腹痛发作频繁. 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发作腹痛,以剑突下为主,持续约 2 h不缓解,伴头晕、心悸、大汗,于当地医院就诊.当时血压 50~ 60 mmHg,心率减慢达 38次 /min,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缓,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缓解,疑为心脏病,转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 1年,高 150/90 mmHg,平素口服倍他乐克 25 mg,1次 /d,血压控制尚可.入院时体检:血压 150/90 mmHg,心率 65次 /min,心肺及腹部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查血生化示谷丙转氨酶 127 U/L,谷草转氨酶 154 U/L,余正常范围;心脏正侧位片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大致正常,运动核素心肌灌注扫描未见异常.诊断为胆心综合征,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作者:罗勤;熊长明;柳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30 min再灌注 120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 60只 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 EPO治疗组 ).连续监测肢体Ⅱ导联心电图记录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测定再灌注末心肌组织丙二醛 (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过氧化氢酶( CAT)、 Na+- K+- ATP酶和 Ca2+- ATP酶的变化.结果: EPO降低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持续时间,使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 EPO减少再灌注末心肌 MDA含量,提高心肌 GSH- Px、 CAT、 Na+- K+- ATP酶和 Ca2+- ATP酶的活性,对心肌 SOD活性无影响.结论: EPO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自由基及钙超载的损害有关.
作者:王砚青;江时森;刘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表皮葡萄球菌( SE)的感染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用 Vitek- 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临床分离的 114株 SE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临床分离葡萄球菌以 SE为主( 31.9%, 114/357), SE 中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MRSE)占 86.8%( 99/114), MRSE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 100%敏感,对利福平敏感性高,对其余多种抗生素耐药率高.结论: MRSE检出率高,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应加强监测, MRSE感染的抗菌治疗应首选万古霉素.
作者:邓健康;黄义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方法:采用α-干扰素加抗纤汤(柴胡、郁金、鳖甲、丹参、桃仁、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等)联合治疗经病理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8例,并以同期 58例慢性乙肝患者作对照,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清 ALT、 BIL、 A/G、γ球蛋白(γ- G)和肝纤维化指标(如 HA、 P3P、 LN)等水平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 A)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 P< 0.01或 0.05); B超示肝内光点粗、三级血管走行欠清和分布不均影等异常声像图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此外,治疗组 HBeAg阴转率为 6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36.3%( P < 0.01).结论 :α-干扰素和中药抗纤汤联合应用,对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抗肝纤维增生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等有显著疗效.
作者:陈凤钦;林小田;彭吉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鼠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组织因子( TF)表达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 TF mRNA.结果:在阿托伐他汀作用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及主动脉 TF mRNA表达明显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抑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 TF mRNA的表达,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作者:路一平;邱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糖尿病 (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加. DM患者中 95%以上为 2型 DM患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慢性病.因此,如何使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护理工作.搞好 DM教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主动配合是 DM治疗成功的关键, DM教育已成为 DM防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1].做好健康教育是指帮助患者及家属提高对 DM以及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监测、自我护理的方法.这对稳定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陆月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 856例新生儿于入院时进行血糖监测.结果:检出低血糖 81例,总发生率为 9.46%,其中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 24例( 29.63%),窒息 19例( 23.46%),感染 18例( 22.22%),黄疸 6例( 7.41%),母亲患糖尿病 4例( 4.94%),喂养困难 2例( 2.47%),红细胞增多症 2例( 2.47%),肺透明膜病 1例( 1.23%),母亲合并妊高征 5例( 6.17%).早产儿与足月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采用χ 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 2 =18.4, P< 0.01).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与正常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χ 2 =16.8, P< 0.01;χ 2=8.23, P< 0.01).结论:凡存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巨大、窒息及感染等低血糖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均应严密监测血糖,并尽早喂养或鼻饲.在治疗过程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血糖恢复正常后应减慢葡萄糖输注速度或给予 5%葡萄糖液,以避免发生高血糖.
作者:陈惠琴;秦天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患病情况,探讨对其的心理护理对策.方法:在广东地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 4 500份 40~ 6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资料,对其抑郁症状评价采用 Zung自评抑郁量表( SDS)进行调查.结果:对 4 489份有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有抑郁症状者 1 344例,患病率 29.94%.农村患病率是 45.12%,城市是 17.28%.抑郁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少、农民、职员、家庭主妇、退休下岗的妇女患病率高.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状患病率高,心理护理是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干预措施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李洁明;田丰莲;赵庆国;黄晓晖;江雪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女, 32岁,公务员,低热,抽搐伴意识模糊 1 d入院.入院前 1周出现低热 (37~ 38℃ )、头痛,以前额及眼眶区为主,呈胀痛,在当地医院以感冒治疗,头痛稍缓解.入院前 1 d突然出现发作性四肢强直阵挛性抽搐,意识丧失,双目上翻,持续约 2~ 3 min缓解,随后出现嗜睡伴尿失禁,反复发作 2次.入院后目睹一次抽搐发作,表现同上述.
作者:冯清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M蛋白是 A组链球菌 (GAS)所致的化脓和非化脓疾病的发病过程中重要的毒性物质. GAS有许多血清型.传统分型方法是血清学分型-- M分型 ,但由于 M分型血清制备困难、保存期短 ,该法一直仅限于实验室运用 ,未能在临床普及.近 10多年来 ,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尝试应用于 GAS的分型 ,如核糖体分型、 Vir分型、随机引物 DNA多态性、多位点酶电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脉冲场凝胶电泳、多点序列分析、编码 M蛋白的基因( emm基因)序列测定分型法. emm基因序列测定分型法因其鉴别力强、快捷等优点 ,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作者:黄建林;余步云;古洁若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男, 58岁,因短暂、不定期鼻出血 10余天就诊于耳鼻喉科.检查发现左侧鼻腔的鼻中隔中下部黏膜处有血痂,无活动性出血.测量坐位血压为 180/ 110 mmHg.考虑到鼻出血与高血压有关,随后将患者转到心血管内科就诊.两年前查体时发现血压偏高,但从未用过降压药物.自鼻出血以来,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等不适症状.查体: T 36.6℃, P 68次/ min, R 20次/ min,血压 180/ 108 mmHg.神清,四肢皮肤无出血点,心尖搏动不弥散,心界不大, HR 68次/ min,律齐, A2 >P2,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正常.治疗经过:首先口服普萘洛尔 20 mg,同时肌内注射 25%硫酸镁 10 mL.于注射硫酸镁后 30 min测量坐位血压为 130/ 70 mmHg,患者无任何不适,并离开治疗室步行回家.大约在离开治疗室 5 min后,过路行人发现患者猝倒于人行道上,并把患者抬到急诊室.此时患者昏迷不醒、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口唇紫绀.立即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同时心内注射肾上腺素 1 mg、阿托品 1 mg、 10%氯化钙注射液 10 mL, 5 min后重复 1次,并静滴 4%碳酸氢钠 250 mL.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持续 30 min,呼吸心跳未恢复,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心电图检查为一直线,患者已为临床死亡.
作者:李卉;王瑛;李彦;刘振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通过测定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总胆汁酸( TBA)水平及其变化,探讨 TBA在婴幼儿肺炎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 2001年 5月至 2003年 8月住院的婴幼儿肺炎 66例,其中普通肺炎 38例(肺炎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28例(心衰组),对照组 32例,观测 3组 TB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水平.结果:心衰组 TBA和 ALT值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P< 0.01), TBA值较 ALT值升高更为显著.肺炎组 TB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 ALT值在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两组治疗后 TBA值明显下降( P< 0.01),治疗后 ALT值在心衰组下降明显( P< 0.01),在肺炎组 ALT值则无明显下降( P >0.05).结论:婴幼儿肺炎尤其是肺炎合并心衰患儿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损伤, TBA是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性指标,较 ALT更为灵敏.婴幼儿肺炎出现 TBA升高时,建议及时予必要的护肝治疗.
作者:闫晓勤;楼文勇;姚欢银;董传昌;刘淑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寻求体外培养、冻存、复苏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nsechymal stem cells, MSCs)的方法,为兔 MSCs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取新西兰白兔胫骨穿刺获取骨髓液,以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培养和扩增获得 MSCs,并行液氮冻存,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物学表现.结果: MSCs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匀成纤维细胞样,增殖能力强,传代及冻存后细胞仍然保持其生物学特性.结论: MSCs可采取贴壁筛选法进行较好的纯化和扩增,并可长期保存于液氮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复苏存活.
作者:沈兴;余更生;田杰;刘官信;朱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28岁,已婚,放环 3年.因阴道不规则流血 2个月,突发下腹痛 1 h于 2004年 4月 25日急诊抬入病房.末次月经为 2004年 2月 24日, 11 d干净,量少,间歇 8 d阴道又流血,反复发作,至昨日血止,偶有下腹痛及肛门下坠感,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 1 h前性生活后突感下腹剧痛,持续性,肛门下坠感,无昏厥史,遂由家人抬入急诊室.查体:体温不升,脉搏 104次 /min,细数,呼吸 24次 /min,血压 25/0 mmHg,脸色苍白,神志淡漠,四肢厥冷,心率 104次 /min,律齐无杂音,双肺无异常,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 2 mL.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畅,后穹窿饱满,触痛,宫颈举痛,子宫前位,略大,压痛,右附件压痛,触诊不满意,左附件未及明显肿块.尿妊娠试验弱阳性.拟诊异位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立即在抗休克同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大量新鲜血 1 200 mL,血块 500 g,探查子宫前位,略饱满,右输卵管壶腹部管腔黏膜内翻,表面约 3 cm× 3 cm肿块,活动性出血,右卵巢正常,左输卵管近端较细,左卵巢正常.术中行右输卵管切除术.病理诊断:输卵管妊娠伴出血.术中、术后输血 800 mL,抗炎治疗 7 d治愈出院.
作者:姚桂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构建含人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热休克蛋白 A( heat shock protein A,HSPA)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测定、分析其核酸序列,并在 E.coli 中表达 ,研究其抗原性.方法 :应用 PCR技术从 Hp DNA染色体中扩增 HSPA编码基因片段,将其 T- A克隆和测序,并与 GenBank公布的其他 Hp菌株基因序列比较,再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 pGEX- 4T- 1上进行表达和纯化,用 Western blot 检测产物的抗原性并用 ELISA法对 29株小鼠抗 Hp全菌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 HSPA基因全长 351 bp( GenBank登录号为 DQ141574) ,核酸同源性为 96%~ 98%,表达的 HSPA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 41 ku,表达产物可被 Hp感染患者血清识别, 29株抗小鼠 Hp全菌单克隆抗体中有 4株是针对 HSPA抗原的.结论:重组 HSPA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 Hp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妍;宁云山;龙敏;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