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磷对牛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及护骨素表达的影响

李占园;刘毅;徐玉兰;毛朝鸣

关键词:钙质沉着症, 磷, 护骨素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磷对体外培养的牛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及其分泌护骨素(OPG)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磷浓度(1.4~2.0 mmol/L)的培养基体外培养牛血管平滑肌细胞,观察细胞钙沉积及骨桥素的表达.用甲σ-酚肽络合酮法测定钙化量,BCA法测蛋白含量,并以细胞蛋白含量标化钙化量.Western blot法测定OPG蛋白表达.结果:(1)培养基磷浓度1.4 mmol/L组细胞仅有少量钙沉积,培养基磷浓度增高及培养时间延长,细胞钙沉积增加,第9天时,培养基磷浓度2.0 mmol/L组与培养基磷浓度1.4 mmol/L组钙沉积差异有显著性[(138.00±12.53)μg/mg protein vs(22.67±2.52)μg/mg protein,P<0.05].(2)随着培养基磷浓度增加,OPG蛋白表达量亦相应增加.结论:高磷培养基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钙化和OPG表达,且与磷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BE-RackRotor血凝仪抗血脂干扰分析

    目的:对德国BE公司生产的BE-RackRotor血凝仪抗血脂干扰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正常组(TG≤1.65 mmol/L),中度血脂组(1.65 mmol/L<TG≤11.00 mmol/L),高度血脂组(TG>11.00 mmol/L)样品按常规凝血离心法离心后分别在德国BE-RackRotor全自动血凝仪和法国Stago-STart4半自动血凝仪上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并对Stago-STart4上测定的结果与BE-RackRotor上测定的结果进行相关及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正常组PT、APTT、FIB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0.955、0.958,回归方程分别为y=0.919x+0.681、y=0.995x+1.337、y=1.010x-0.216;中度血脂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0.937、0.964,回归方程分别为y=0.895x+1.691、y=1.048x-1.337、y=1.017x-0.222;高度血脂组由于BE-RackRotor血凝仪PT、APTF项目不能检测出结果,所以只能统计FIB项目的相关及直线回归分析,相关系数为0.989,回归方程为y=0.880x+0.352.结论:中度血脂的样本在检测APTT项目时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干扰,高血脂对BE-RackRotor血凝仪检测PT、APTT有严重干扰而测不出结果,而高血脂样品经BE-RackRotor血凝仪稀释放大.30倍后检测的FIB结果与Stago-STart4检测的结果相关性良好,所以BE-RackRotor血凝仪经稀释放大后检测的FIB结果是准确可靠的,稀释放大的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陈建芸;石凌波;任峰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高磷对牛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及护骨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磷对体外培养的牛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及其分泌护骨素(OPG)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磷浓度(1.4~2.0 mmol/L)的培养基体外培养牛血管平滑肌细胞,观察细胞钙沉积及骨桥素的表达.用甲σ-酚肽络合酮法测定钙化量,BCA法测蛋白含量,并以细胞蛋白含量标化钙化量.Western blot法测定OPG蛋白表达.结果:(1)培养基磷浓度1.4 mmol/L组细胞仅有少量钙沉积,培养基磷浓度增高及培养时间延长,细胞钙沉积增加,第9天时,培养基磷浓度2.0 mmol/L组与培养基磷浓度1.4 mmol/L组钙沉积差异有显著性[(138.00±12.53)μg/mg protein vs(22.67±2.52)μg/mg protein,P<0.05].(2)随着培养基磷浓度增加,OPG蛋白表达量亦相应增加.结论:高磷培养基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钙化和OPG表达,且与磷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

    作者:李占园;刘毅;徐玉兰;毛朝鸣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HELLP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1982年由WEINSTEIN首先提出,主要表现为溶血(hemolysis)、肝酶升高(elevated liver enzymes)和血小板减少(low platelets)等,常危及母儿生命安全,及时诊断与正确处理对于改善母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小毛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冠状动脉心肌桥19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病人中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发生率、临床特征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进行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 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从该1 100例患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心肌桥19例,检出率为1.73%.患者多以不典型的活动后胸闷、胸痛为主要表现,其中合并冠心病5例,伴肥厚性心肌病5例,伴右位心1例.在接受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测的8例患者中,阳性率为87.5%.造影显示均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单一心肌桥,在收缩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有4例,50%~75%的有11例,>75%的有4例.治疗上予口服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总有效率为94.2%.结论:(1)心肌桥可以引起心肌缺血;(2)心肌桥可继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林永青;聂如琼;耿登峰;王景峰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静滴维生素K1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的抢救和护理

    维生素K1作为一个辅助因子参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主要用于维生素K缺乏症、凝血酶原过低症、梗阻性黄疸、肝脏疾病引起的出血[1],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而广泛运用于临床.我科在2006年3月遇到了1例静滴维生素K1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人,经过积极的抢救和护理,病人已痊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志英;韩杨柳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也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威胁母儿安全的并发症.我国发病率为9.4%,国外报道为7%~1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管细胞因子的合成及障碍有关.

    作者:陶娅玲;漆洪波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前列腺素E1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前列腺素E1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对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冠心病患者53例,单纯糖尿病患者33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前列腺素E1治疗,观察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升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P<0.05),其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前列腺素E1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痛患者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前列腺素E1可以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

    作者:张艳;黄晓燕;李彩萍;刘建;彭东信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环甲膜穿刺后气管切开术抢救急性喉梗阻的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环甲膜穿刺改善通气功能后再行气管切开术抢救急性喉梗阻的经验.方法:对16例急性喉梗阻患者行紧急环甲膜穿刺给氧,观察患者呼吸困难、紫绀、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情况,并及时行气管切开术进一步改善通气,对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及后遗症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行环甲膜穿刺后给氧,呼吸困难立即明显缓解,紫绀明显减轻,血氧饱和度监测均升至90%以上.环甲膜穿刺器拔管后无声嘶、出血及喉狭窄等并发症.16例病人全部痊愈,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环甲膜穿刺快速、易行,能迅速缓解呼吸困难,紧急环甲膜穿刺后气管切开术对于抢救急性喉梗阻,提高抢救成功率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作者:李晚泉;黄雪兰;蔡敏;李中芳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两种嗜血杆菌在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中的检出情况及耐药分析

    目的:通过对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的培养,以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分离嗜血杆菌的方法,为临床提供诊断及用药依据.方法:利用嗜血杆菌分离专用巧克力平板对痰标本进行嗜血杆菌的分离,用HTM平板作药敏试验,用β-内酰胺酶纸片测定β-内酰胺酶.结果:在分离出的236株嗜血杆菌中,流感嗜血杆菌有124株,占52.5%,副流感嗜血杆菌112株,占47.5%,其中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型以Ⅰ型(50.8%)、Ⅲ型(29.8%)为主,Ⅳ、Ⅷ型各占9.7%;副流感嗜血杆菌以Ⅰ型(61.6%)、Ⅱ型(25.0%)为主,Ⅲ型占13.4%.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2.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率较高.结论:用嗜血杆菌专用巧克力平板分离嗜血杆菌,方法简便、实用,效果较好,能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蒲海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长托宁防治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长托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的防治作用.方法:76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分为长托宁治疗组和阿托品治疗组,阿托品治疗组常规使用阿托品、复能剂等药物治疗;长托宁治疗组用长托宁替代阿托品,其他治疗不变.比较两组患者中间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长托宁治疗组的中间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阿托品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托宁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有确切的防治作用.

    作者:陈雪峰;李小民;刘克喜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新研究进展

    目前,全世界乙肝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携带者约有3亿人,其中1亿多在中国,患慢性肝炎者我国有2 000万人,每年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有30万,大多数均由乙肝引起.因此,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应当积极地加以防治.近几年,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发展很快,新的药物不断出现,特别是核苷类药物发展迅速,大大改善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笔者把近应用于临床或即将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核苷类药物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作者:邢爱芹;李怀惠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传统与微波技术对嗜酸杆菌染色的比较

    嗜酸杆菌染色是病理技术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一些病例由于缺乏诊断依据,HE切片上组织形态的相似或形态的不典型需要进一步找到病原体以明确诊断或鉴别诊断.传统技术的染液不仅需要加热,且染色时间长.在经过药物治疗的组织中和嗜酸杆菌少的情况下,其阳性检出率低,而且背景极易产生沉淀影响镜检.我们利用微波技术进行嗜酸杆菌染色可以完全弥补上述不足,且操作简单、快速省时、阳性率高、染色清晰.

    作者:苏红;胡海霞;黄勇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肺炎致大咯血1例

    患者女,23岁,既往体健,主因咯血1周入院.患者于2005年11月无诱因出现咯整口鲜血2口,量约100 mL,未介意,未诊治,但患者于次日再次出现咯血症状,仍为整口鲜血,10余次/d,咯血量约500mL左右,伴咳嗽症状,无发热、乏力、盗汗、胸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即就诊于我院急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8.6×109/L,血红蛋白98 g/L,中性粒细胞0.668;胸部CT示:右肺中下叶、左下肺可见高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匀,右肺支气管较对侧狭窄,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作者:李月越;王萍;王瑞娟;霍秀青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超早期小骨窗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围手术期护理43例

    目的:探讨小骨窗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以本院接受超早期小骨窗开颅配合自制自动冲洗装置结合普通内窥镜(改制的膀胱内窥镜)下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周密的护理并严密观察病情及前瞻性地采取预防措施.结果:治愈40例,死亡1例(<12 h入院患者),2例术后放弃治疗.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分级(ADL法)中Ⅰ级7例,恢复日常生活自理;Ⅱ级12例,部分恢复生活自理;Ⅲ级20例,需扶拐行走;Ⅳ级1例,完全依赖,日常生活完全需要帮助.结论:超早期实施小骨窗开颅清除颅内血肿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同时配合周密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前瞻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汪彩莲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胰腺癌41例误诊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误诊原因,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41例经手术确诊的胰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胰腺癌患者术前均被多次误诊,被误诊为胃炎2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2例,糖尿病2例,腰椎间盘脱出2例.结论:胰腺癌误诊率高,临床医生应熟练掌握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病人进行系统检查和综合分析.

    作者:张国华;刘士霞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膳食与脑卒中一级预防关系的研究进展

    植物性食品如蔬菜、水果、坚果、蔬菜油、谷类食物为亚洲及地中海地区传统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食品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胡萝卜素、维生素E,被认为可能与上述地区较低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有关.动物性食品如鸡蛋、牛奶含有丰富的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被认为可能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近年来,针对膳食结构及其营养要素与脑卒中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前瞻性研究,本文对此综述如下.

    作者:张世洪;周斌;吴波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微波能否治愈慢性咽炎的探讨

    目的:评价微波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8例经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咽炎患者采用微波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78例随访3个月,治愈率8.97%,有效率48.72%,无效率51.28%;随访6个月,治愈率1.28%,有效率15.38%,无效率84.62%.出现萎缩性咽炎28例,咽干51例,咽部不适49例.结论:慢性咽炎病因复杂,微波对慢性咽炎的治疗并不能针对病因,近期对部分病例可暂时缓解症状,但可延误恶性肿瘤的诊断;远期疗效差并可产生各种并发症或加剧症状.因此,微波并不能治愈慢性咽炎.对慢性咽炎的治疗必须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作者:楼正才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下呼吸道感染不动杆菌属耐药性的变迁及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近3年来本院下呼吸道感染不动杆菌属耐药性的变迁,并研究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临床标本经API系统鉴定,采用国际标准琼脂二倍稀释法进行药敏检测.药敏标准参考2004年NCCLS标准判断折点.用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酶表型并对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别如IMP、VIM、OXA-23、OXA-24进行PCR扩增.结果:不动杆菌属具有多重耐药性.对亚胺培南敏感(86.3%),对阿米卡星(72.5%)、头孢哌酮/舒巴坦(72.5%)较敏感.检测到OXA-23型碳青霉烯酶,未发现金属酶.结论:本组资料对本院下呼吸道不动杆菌属感染的治疗和抗菌药物的选择有参考价值.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是我院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

    作者:朱家馨;周宇麒;黄静;谈淑卿;张天托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不溶性血小板膜微粒止血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不溶性血小板膜微粒的止血效果.方法:以手工采浓缩血小板为原料,采用冷冻、融化、裂解、洗涤和干燥技术,制备成血小板膜微粒,并在血小板减少兔体内观察其止凝血作用.结果:血小板减少兔注射血小板膜微粒前出血时间与注射后2、4、6 h的出血时间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注射前出血时间与注射后24 h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ussel蝰蛇毒时间检测结果正常对照为(12.64±0.72)s,血小板膜微粒为(14.82±0.79)s,提示血小板膜微粒具有初步促凝作用.结论:血小板膜微粒具有短期止凝血活性.

    作者:江朝富;陈会友;汪传喜;李晓帆;张伟玲;邓晶;黄可君 刊期: 2006年第23期

  • 口服头孢克肟联合三金片治疗尿路感染43例

    目的:观察口服头孢克肟联合三金片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口服头孢克肟(A组)和口服头孢克肟+三金片(B组)治疗尿路感染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A组与B组痊愈率分别为48.8%、69.8%;有效率分别为79.1%、95.3%;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4.3%、9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19.3%,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口服头孢克肟联合三金片是治疗尿路感染的理想方法.

    作者:杜红;梁德雄;吴念宁 刊期: 2006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