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癌肾上腺转移外科治疗

李加;李建新;梁定岸;车斯尧

关键词:肺肿瘤, 肾上腺肿瘤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肾上腺转移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2月至2003年12月肺癌肾上腺转移患者21例的诊治结果.21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完整切除16例,姑息性切除4例,双侧转移者仅行左侧切除1例.结果:完整切除转移癌16例中10例生存7~61个月,平均33个月;3例已分别存活3及15个月,仍在随访中;3例失访.4例行姑息性切除者生存4~8个月,1例双侧肾上腺转移癌仅行左侧切除者生存4个月.结论:手术切除转移灶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结合雌激素膏剂治疗绝经后妇女泌尿生殖道萎缩症68例分析

    目的:观察结合雌激素膏剂治疗绝经后妇女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的效果.方法:选择绝经后有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的妇女68例,使用结合雌激素膏剂0.625 mg置于阴道,隔天1次连用21 d后,利用阴道健康评分标准判断结合雌激素膏剂治疗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和体征的效果.结果:用药后患者的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阴道健康评分明显提高.结论:结合雌激素膏剂治疗绝经后妇女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洪秀芹;周凤洁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陈旧性心梗患者心肌代谢和心室功能变化规律的探讨

    目的:应用心肌ECT灌注断层显像和门控左心室核素功能显像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组(OMI)的心肌摄取99Tmc-MIBI和心室功能变化.方法:对陈旧性心梗64例、正常对照组30例和心绞痛组(AN)76例分别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左心室核素功能显像,对左心室舒缩功能参数进行组间协方差分析,并比较组间心肌摄取异常病灶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OMI组心肌摄取异常病灶多发者居多(P<0.01),且总的异常节段数明显多于其它两组(P<0.01);除TPFR之外,OMI组的心舒缩功能参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N组(P<0.01).结论:OMI心肌摄取和心室功能改变的显示有助于心梗预后状况的准确诊断,对OMI心肌代谢和心室功能变化规律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小东;赵洪刚;张遵城;王钦;郭永涛;董萍;董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ICU救治成功9个器官功能障碍1例

    患者男,43岁,2004年1月30日因发热2 d入我院消化内科.持续发热(38~39℃)伴畏寒、呕吐,无腹痛,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意识清,心、肺、腹体查无异常.门诊B超检查肝右叶内占位病变(肝脓肿),同时右肾囊肿、左肾结石.诊断为发热待查,肝脓肿.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补液、护肝等治疗.

    作者:李书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合并气管、支气管黏膜血管淋巴管瘤致咯血1例

    患儿,女,2岁6个月.因反复咯血2年,气促2月于2004年12月16日第5次入院.患儿自2002年12月起无明显诱因反复咯鲜血,每次量约2~100 mL不等.2003年4月起所咯鲜血中常夹黏膜样块状物.其间予以强的松等治疗,间断半年未再咯血,2003年10月起渐出现气促,进行性加重,2004年12月死于呼吸衰竭和心脏衰竭.

    作者:陈宏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腘动脉闭合性损伤7例临床分析

    腘动脉闭合性损伤,在临床上表现较为隐蔽,漏诊误诊率高,截肢率高,遗留后遗症多.作者收集了1991-2002年本科7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病人,进行总结.

    作者:童宝龙;王信;孟昭辉;刘仕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中孕引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0.125%罗哌卡因合用芬太尼用于中孕引产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妊娠孕16~27周要求中止妊娠产妇40例,ASA Ⅰ-Ⅱ级.自愿要求镇痛者为镇痛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未采取镇痛措施者40例为对照组.镇痛组腰L3-4间隙硬膜外置管给予0.125%罗哌卡因(6~8 mL)+芬太尼1.5μg/mL,记录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采用改良Bromage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催产素使用情况.结果:镇痛前VAS评分(9.3±0.76)分,用药后VAS(1.1±0.5)分,与镇痛前比较P<0.05,运动阻滞仅1例1级,其余均为0级.两组引产时间、出血量及催产素使用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罗哌卡因合用芬太尼镇痛效果确切,对孕妇无不良影响,适用于中孕引产镇痛.

    作者:李真;周国斌;崔建修;赵国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双侧大脑前动脉梗塞伴缄默症、左手失用症1例

    患者男,72岁,有高血压病史7年.因晕厥伴双下肢无力2 h入院,来院后神志转清,但反应迟钝、少言寡语、淡漠、摸索,尿失禁,能回答简单问题.查体:缄默不语、痴呆状,频繁打哈欠及呃逆,多次询问能回答姓名及年龄,之后缄默不语,记忆力、计算力检查不合作.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5 mm,光反应灵敏,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左侧鼻唇沟浅,伸舌、示齿、鼓腮不能.四肢肌张力增高,左侧上、下肢肌力0级,右侧上、下肢肌力1级.双侧腱反射活跃,双侧Babinsiki's征阳性,有摸索及强握反射.

    作者:陈智明;王风蕾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EB病毒感染诱发的脂膜炎1例

    患儿,女,8岁,以发现肝大4个月余,进行性消瘦3个月余之主诉于2002年12月6日入院.患儿于4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37.5℃左右,肝肋下2.5 cm,剑突下1.5 cm,质偏硬,脾肋下未及,查支原体抗体IgM 1:32,ALT 60 U/L,AST 76U/L,诊断为支原体感染.给予大环内酯类抗菌素治疗无效,用地塞米松后体温降至正常.

    作者:周晓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后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附237例报告)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疾病的疗效及方法.方法: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疾病237例,其中肾囊肿去顶术132例,多囊肾去顶术6例,肾上腺手术46例(原醛25例,皮质醇腺瘤6例,皮质增生5例,无功能皮质腺瘤3例,肾上腺囊肿3例,嗜铬细胞瘤3例,肾上腺髓质增生1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1例,单纯肾切除5例,肾癌根治性肾切除3例,肾盂癌肾输尿管全切3例,肾盂成型术10例,腔静脉后输尿管矫形术1例.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无改开放手术者,手术时间15~240 min(平均115 min),术中出血20~100 mL(平均55 mL),患者均于术后12 h~3 d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3~18 d(平均6.5 d),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可靠,实用性较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勤章;丁国富;李令勋;张国玺;倪钊;李应龙;王新敏;谢顺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后牙Ⅱ类龋洞全瓷嵌体修复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临床评价3M Z250后牙光固化树脂充填和IPS Empress可铸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后牙Ⅱ类龋洞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85例对(牙合)为正常牙,同时患有双侧下颌第一磨牙邻(牙合)龋损的病例,共170颗患牙.随机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参照组采用3M Z250充填修复,治疗组采用IPS Empress可铸玻璃陶瓷嵌体修复,两组各治疗85颗患牙.临床追踪观察1年,评定其疗效.结果:65例患者保持随访,随访率为76.5%.对照组4颗充填体部分脱落,成功率为93.8%;治疗组1颗瓷嵌体脱落,成功率为98.5%.经X2检验,P>0.05,成功率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PS Empress可铸玻璃陶瓷嵌体修复后牙Ⅱ类龋洞的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钟晓汀;黄建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B超监视下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的探讨

    目的:探讨B超监视下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的价值.方法:在B超监视下,对26例子宫纵隔患者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开术.结果:26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平均为30(15~40)min,出血量平均为15(10~20)mL,住院时间平均为3(1~5)d,无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宫腔形态正常,无粘连积血,自然流产率由术前的90.2%下降至术后的6.7%,足月分娩率由术前的3.9%上升至术后的73.3%,无分娩并发症发生.结论:B超监视下行宫腔镜子宫纵隔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法,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作者:赵丹曦;谭晓嫦;孙平;郭艳霞;邓群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吡格列酮和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和拜糖平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单纯饮食控制或加用磺脲类药物治疗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42例和拜糖平组38例进行治疗,12周后评价两组病人空服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及胰岛素分泌变化情况.结果:吡格列酮组降低空腹血糖较拜糖平组明显(P<0.05),而拜糖平组降低餐后2 h血糖较吡格列酮组明显(P<0.01),两组均能降低HbA1c,两组对降低HbA1c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拜糖平组血总胆固醇较吡格列酮组下降,而吡格列酮组甘油三酯较拜糖平组下降,且HDL-C较拜糖平组升高(P<0.05);吡格列酮组胰岛素分泌较拜糖平组减少(P<0.05).结论: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优于拜糖平,而拜糖平降低餐后2 h血糖优于吡格列酮,两药均能不同程度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而且吡格列酮能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作者:农文忠;郑培衡;农为民;韦春清;雷杨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22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诊断明确的22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常以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为首发临床表现.22例中病变部位胃部12例,小肠10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均为恶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邱昌洪;陈伟;黄擎雄;冯平;吴志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兔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新生兔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颈总动脉后置于低氧状态容器中2 h的方法制作HIE模型兔32只,分4组,每组8只,分别于模型制作成功后2 h、12 h、24 h、48h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脑组织细胞粘附分子ICAM-1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HIE组CD1b、CD18,ICAM-1、V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缺氧缺血2 h即见表达增强,在24 h达到高峰,48 h时稍下降,但仍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兔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脑细胞细胞粘附分子I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表达增强,细胞粘附分子的变化参与HIE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麦友刚;林素暇;吴燕云;苏浩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黏膜缝合加包埋吻合法在食管、贲门癌切除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黏膜缝合加包埋吻合法在食管、贲门癌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90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应用黏膜缝合加包埋吻合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本方法对预防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有满意的效果.结论:黏膜缝合加包埋吻合法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作者:方忠民;蓝斌;罗友雄;江生;林有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自制器械行微创术治疗老年股骨近髋部骨折128例

    目的:利用自制器械行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性近髋部骨折,总结128例老年性近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近髋部骨折进行复位,经皮先打入两根导针,C臂机或透视下见骨折对位及导针位置满意后,顺导针在皮肤上切一约0.8 cm的小口,直达骨皮质,之后将套管、套心等按顺序套入导针并沿导针向前推进,抵骨皮质后,去除套心,经套管以空心钻钻开骨皮质,后在套管保护下旋入特制的螺纹钉.结果:进行该项手术病人128例,术后4个月至1年随访,除3例股骨头坏死,2例术时因股骨头旋转骨折端对位困难后改为股骨头置换术,5例出现畸形愈合,颈干角变小外,余118人全部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活动良好.结论:该手术创伤小、设备简单,适合于老年性近髋部骨折且体质较差病人的治疗.

    作者:郭永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护理程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护理程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护理程序包括术前对患者各系统的综合评估及通过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等.结果:通过对45例实施护理程序组与29例未实施护理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发现实施护理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未实施护理程序组(P<0.05),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少于未实施护理程序组.结论:使用护理程序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且有利于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作者:陆雪梅;叶小芬;欧月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薄型皮瓣在急诊手外伤的应用

    目的:总结薄型皮瓣在急诊手外伤性缺损中的应用结果.方法:根据功能与外形不同,采用6种皮瓣修复缺损:其中腹壁下皮瓣18例,脐旁皮瓣11例,肋间皮瓣24例,大鱼际肌皮瓣59例,邻指皮瓣22例,食指背侧岛状瓣12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均获满意的外形及功能.结论:与传统带蒂皮瓣和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相比较,薄型皮瓣具有手术难度低,操作简单,成活率高的优点,容易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张锦辉;董玉明;曹棣辉;罗晓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酪氨酸酶在黑色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皮肤黑色素合成反应的限速酶,参与决定了哺乳动物皮肤、头发的颜色.部分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如黄褐斑、雀斑等,就是由于过量水平的黑色素在表皮沉积形成.因此,可以选择应用酪氨酸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黑色素的合成反应链,减少其在皮肤内的生成从而达到祛斑增白的效果.近年来,由于在化妆品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不断有更新更有效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得到研究并开发.本文从分类学角度入手,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对目前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其研究前景予以综述.

    作者:丁大鹏;马文丽;郑文岭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临床有泌尿系症状70例患者行CT平扫、肾脏增强扫描及双期扫描,排泄期尿路造影,将原始图象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多种泌尿系重建图像.结果:肾脏、输尿管、膀胱全部显示为50例,仅肾脏显示为5例,双侧肾脏和一侧输尿管及膀胱显示为15例.泌尿系结石病变为32例,泌尿系肿瘤性病变为28例,泌尿系先天性病变为5例,肾结核3例,肾梗死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泌尿系统疾病具有很高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帮助.

    作者:王翔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