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聂军;杨卫东
目的:探讨全宫切除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腹式筋膜内全宫切除56例与传统的腹式筋膜外全宫切除50例作为对照.结果:筋膜内子宫切除手术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少,保持了盆底组织的完整性,术后恢复快,对性生活影响小.结论:筋膜内全宫切除优于传统的筋膜外全宫切除术.
作者:李树英;李新华;谢小玲;王沂峰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2004年收治的9例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例均是首先采用非手术监护治疗,其中包括补充血容量,禁食禁水,有效的胃肠减压,采用抑胰酶剂,营养支持,感染的防治,以及血液透析治疗,后期的手术治疗等.结果:治愈1例,好转3例(其中1例需行维持性血透治疗,2例自动出院),另5例因继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死亡.结论:对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早期诊断、早期处理,预防序贯性MODS的发生,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许杰艺;冼德伟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评价逆向造瘘在胃癌术后预防十二指肠残端破裂的效果.方法:40例胃癌患者手术中行逆向造瘘对十二指肠进行减压引流,观察引流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水电解质平衡情况、拔管时间、窦道闭合时间、残端愈合情况.结果:日均引流500mL,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5d,无1例发生严重水电解质失衡,平均拔管时间12d,窦道闭合时间1d,无一例发生残端破裂.结论:逆向造瘘能有效的预防胃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作者:赵亚新;汤君东;郑瑾滢;周骏良 刊期: 2005年第14期
脑脊液鼻漏是耳鼻咽喉科临床较难处理的疾病之一,虽然早在1948年Dohlman就报告了脑脊液鼻漏的颅外处理方法[1],但近10年来颅外进路修补才逐渐代替了颅内进路 [2],尤其是鼻内窥镜鼻部手术技术开展以来,脑脊液鼻漏颅外修补的成功率明显提高.现报告我院 47例脑脊液鼻漏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方洪兴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热疗治疗鼻咽癌多发骨转移的疗效.方法:对17例多发骨转移患者同时对自身不同的病灶进行放疗+热疗和单纯放疗,放疗均采用6MV-X线30Gy/15次/2周,热疗采用先科SR1000型射频热疗机进行透热治疗,每周2次,每次45min,共4次,其中放疗+热疗组共17个病灶,单纯放疗组28个病灶.结果:放疗+热疗组的止痛效果:显效14灶(82%),有效2灶(12%),无效1灶(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94%;单纯放疗组止痛效果显效11灶(39%),有效13灶(46%),无效4灶(14%),总有效率86%,两组显效率P<0.01,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总有效率,P>0.05,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治疗中无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放疗联合热疗提高鼻咽癌骨转移的治疗效果,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黎静;伍军锋;徐艳红;张莉国;石卫明;李志强;张为民 刊期: 2005年第14期
对于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治疗,虽然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如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但疗效仍差,预后不良.我院自 2001年以来通过肝动脉泵栓塞化疗治疗不能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15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凤君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治疗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以及带蒂大网膜、带血管蒂肌瓣移植术的适应证.方法:对12例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患者中的4例采用带蒂大网膜胸内移植治疗,8例采用带血管蒂背阔肌胸内移植治疗.结果:12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4~10d,平均(6±2)d,支气管残端瘘封闭良好,呼吸功能明显改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带血管蒂大网膜及带蒂背阔肌治疗支气管残端瘘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建新;李加 刊期: 2005年第14期
随着宫腔镜检查日益受到重视和 B超诊断广泛普及,联合应用对诊治妊娠组织残留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对 210例临床B超检查妊娠组织残留,应用宫腔镜与 B超联合诊治,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熊金玲;张慧莉 刊期: 2005年第14期
持续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一种严重的类型,往往引起严重缺氧和全身血管痉挛,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损伤、出现心率失常,甚至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危及生命,我们对一些普通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哮喘患者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收到良好效果,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不同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患者循环呼吸的影响,寻求佳组合剂量.方法:将人流患者84例ASAⅠ级随机分成3组,每组28例.其中A组:氯胺酮0.3mg/kg+异丙酚1.5mg/kg;B组:氯胺酮0.5mg/kg+异丙酚1.5mg/kg;C组:芬太尼1μg/kg+异丙酚1.5mg/kg.术后记录MAP,HR,SpO2,异丙酚总量,意识恢复时间,留院时间及副作用.结果:A组对循环呼吸影响小(P<0.05).意识恢复时间B组长(P<0.05),A组次之,C组短.留院时间A、C组差异无显著性,B组较长(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0.3mg/kg氯胺酮应用于人流术,麻醉效果佳,对循环呼吸影响小,苏醒快,副作用少.
作者:陶凡;范皓;黄丽霞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改进后的胸腔穿刺术的优点.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03年2月间分别采用改进前、后胸穿术的两组病例.结果:改进后胸穿术的试抽次数为(1.25±0.73)次,改进前则为(2.16±1.21)次,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进后的胸穿术操作简单,更易成功.
作者:周波;聂军;杨卫东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改良膀胱造瘘闭式引流器的临床应用的优点、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自 2000年 1月以来,应用改良膀胱造瘘闭式引流器治疗的前列腺增生症 50例,前列腺癌5例,骨盆骨折所致后尿道狭窄5例,外伤性球部尿道狭窄3例,尿道癌2例.结果:65例中,全部顺利应用改良膀胱造瘘引流器,总成功率100%,历时10min,比传统方法平均30min明显缩短,并发症少.结论:笔者认为应用改良膀胱造瘘引流器行膀胱造瘘方法简单易行,易控简便,引流效果好,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作者:陈植标;郑彬;邓春华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良孕产史患者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对387对不良孕产史夫妇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培养及分析.结果:发现染色体异常核型28例,染色体异常率为3.62%,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发生频率.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原因.对不良孕产史夫妇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萍;刘珍;梁品容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应用经听诊三角小切口进行胸部外科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采用经听诊三角小切口(muscle-sparing剖胸切口)施行肺大疱切除、肺楔形切除、肺叶切除、心包囊肿切除、胸部外伤探查、亚急性脓胸清创等手术的患者.结果:全组病人均顺利康复出院.开胸切口短、出血少、开关胸时间短、手术野显露满意、术后切口疼痛轻.早期下床活动、出院时间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听诊三角小切口开胸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剖胸切口,在减小开胸手术创伤、减少心肺功能下降、减少术后并发症、美容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易为患者接受,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作者:吴旭辉;陈国兴;周耀洪;吴功志;尚文军;彭丛兄;吴亦志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急性肝、肾衰竭动物模型中对肾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设4组大鼠,分别注射 D-氨基半乳糖(D-GaLN)加内毒素(LPS),D-GaLN加PAF,D-GaLN加LPS加PAF受体拮抗剂及生理盐水,诱导急性肝、肾衰竭动物模型,测肝、肾功能指标并观察肝、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注射D-GaLN大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比生理盐水组升高10倍以上,差异有显著性,病检有肝细胞坏死.注射PAF或LPS组与PAF受体拮抗剂组或生理盐水组比,肾功能指标差异有显著性.肾组织病检可见部分肾小管坏死.结论:PAF与急性肝、肾衰竭动物模型中的急性肾衰有关; PAF可能参与了内毒素相关的肝肾综合征(HRS)的形成; PAF受体拮抗剂对HRS可能有治疗作用.
作者:谢德胜;谢玉桃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和评估RF系统内固定加椎间骨块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腰椎滑脱患者应用RF系统复位内固定及圆柱状植骨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2例,随访1~3年,完全复位,症状消失19例,占86.36%;部分复位,症状消失者2例,占9.01%;部分复位,症状不消失者1例,占4.63%.椎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RF系统内固定加椎间骨块植骨具有复位良好,植骨成功率高等优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的较好方法.
作者:郭庆翔;张晓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直视修补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方法:对63例小儿VSD患者行心脏直视修补术后进行24h心电监护,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并初步讨论发生机制.结果:小儿VSD修补术后发生以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的心律失常机会较多.结论:VSD修补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中损伤传导系统及局部手术创伤有关,术式选择及术后监测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作者:胡雪珍;李辰佳;赵子牛;池琼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应用皮下埋藏泵经肝动脉门静脉双重置管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方法:31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14例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 catheter arterial chemo embolization,TACE), B组17例行TACE加门静脉置管化疗.结果:A、B组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1.42%和82.35%,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5.71%和64.71%,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4.29%和35.29%.甲胎蛋白(AFP)下降例数百分比分别为66.67%和78.57%.肿瘤大直径下降例数百分比分别为57.14%和70.59%.结论: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双重化疗较单纯TACE疗效好,简单方便,安全可靠,在基层医院适合开展应用.
作者:陈华锋;谈瑞芳;谢广文;何启雄;江志远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食管异物致穿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组选取食管异物致穿孔病例10例,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结果:5例颈段食管穿孔经颈入路手术治疗,其余胸段穿孔经食管修补配合胸腔引流均治愈出院.结论:早期诊断,采用颈入路手术、食管壁切开取出异物加食管壁修补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方法,配以鼻饲或空肠造瘘,积极控制感染是降低颈段食管穿孔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李寻源;李本辉;潘铁成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交流基层医院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经验、措施.方法:行急诊开颅术42例,动态观察治疗中病情加重,继而转为手术治疗8例,非手术治疗19例.结果:本组69例病人,存活60例,其中恢复良好35例,占50.7%,中残14例,占20.3%,重残8例,占11.6%,死亡9例,占13%,植物生存3例,占4.3%.结论:基层医院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作者:张锦辉;孙玉才 刊期: 200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