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采;周建庆;柳俊平;姜庆军;陈治奎;葛世俊
基因诊断的问世使人类疾病的诊断从传统的表型诊断步入基因型诊断的新阶段,是诊断学领域的一次革命.相对于传统的表型诊断,基因诊断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性、早期诊断性和应用广泛性等特点,因此逐步得到运用和普及.基因诊断不仅能对某些临床特定疾病做出诊断,而且能对肿瘤及其它多因素常见病(如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等)进行易感性预测;可以对传染性及流行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普查,以及对器官移植组织的 HLA基因水平配型和法医学鉴定等.其中在遗传性疾病的诊断研究中的应用为突出,目前不但用于产前诊断,也用于症状前诊断以及携带者检测等.在肿瘤方面对部分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发现所起的作用也令人鼓舞.本文主要讨论基因诊断在遗传病和肿瘤诊断及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刘清霞;陈汉春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和评估RF系统内固定加椎间骨块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腰椎滑脱患者应用RF系统复位内固定及圆柱状植骨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2例,随访1~3年,完全复位,症状消失19例,占86.36%;部分复位,症状消失者2例,占9.01%;部分复位,症状不消失者1例,占4.63%.椎间植骨全部融合.结论:RF系统内固定加椎间骨块植骨具有复位良好,植骨成功率高等优点,是治疗腰椎滑脱的较好方法.
作者:郭庆翔;张晓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治疗晚期肝门胆管癌的方法.方法:对1993年8月至2004年8月33例晚期肝门胆管癌施行双侧内引流术.结果:术后1周黄疸明显减退28例,随访患者29例,术后生存期短6个月,长52个月,至今存活8例,中位生存期20个月.结论:双侧内引流法治疗晚期肝门胆管癌,能快速有效减黄,延长患者的寿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陈曹臻;陈春雷;林晖 刊期: 2005年第14期
随着宫腔镜检查日益受到重视和 B超诊断广泛普及,联合应用对诊治妊娠组织残留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对 210例临床B超检查妊娠组织残留,应用宫腔镜与 B超联合诊治,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熊金玲;张慧莉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中晚期胰头癌姑息性手术中内引流术的佳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中晚期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胆囊空肠Roux-en-Y吻合术30d内病死率为11.2%,术后阻塞性黄疸和(或)胆管炎复发率为57%,平均生存期为7.6个月;肝(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病死率为5.7%,阻塞性黄疸和(或)胆管炎复发率为7.1%,平均生存期为10.5个月,但31%的病人术后半年内出现十二指肠梗阻;肝(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胃空肠吻合术病死率为6.2%,平均生存期为14.3个月,术后未出现十二指肠梗阻.结论:肝(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胃空肠吻合术是胰头癌姑息性手术中内引流术的佳术式.
作者:李焱宁;李定明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幼年Wistar大鼠牙周组织内的表达与分布及其在正畸牙移动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幼年Wistar大鼠正畸牙移动的模型,在不同牵引时间段用4%中性甲醛行全身灌注固定、取材、脱钙、制作石蜡标本.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象分析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牙周组织中VEGF表达较低.VEGF在压力侧10、14d组牙周膜中部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14d组压力侧VEGF表达高于张力侧;VEGF在张力侧10d组的牙周膜中部与近牙槽骨区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VEGF参与了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
作者:唐新宝;刘静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药物知识对门诊护士的重要性,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减少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强化护士对药物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护士责任心,跟踪检查每天工作质量.结果:2002年9月起至今,没有发生过1例严重的医疗差错事故.结论:只要强化门诊护士对药物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医疗差错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杨庆华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检测颅内压(ICP)增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 33例 ICP患者,分原发性脑挫伤组、局限性脑挫伤组、弥漫性脑挫伤组 3组,分别应用 TCD检测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组间互相比较并与 33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3例患者不同组间 ICP值,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差异呈显著性( P<0.05),脑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颅内压与搏动指数呈正相关,与血流速度呈负相关.结论:TCD可间接反映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作者:李云;阮利江;黄凡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口腔及外生殖器溃疡、眼病三联征为特征 ,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1937年由土耳其人Behcet首先报道.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 ,易致误诊. 2003-2004年白塞氏病患者 2例误诊于我院耳鼻咽喉科,均符合 1989年国际白塞氏病讨论会修订诊断标准[1].鉴于此病在我科供临床研究的例数很少,现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以加强对白塞氏病的诊治、预后及有关问题的认识.
作者:郭志强;陈建福 刊期: 2005年第14期
颌骨骨折临床常见,而下颌骨骨折尤为多见.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可据骨折的具体部位、性质而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就60例颌骨骨折治疗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友;宋丽芳;刘志美;王增英 刊期: 2005年第14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语言与非语言沟通对儿童口腔就诊接受度的影响.方法:收集40例口腔就诊儿童患者,分别在初次口腔检查和窝洞制备阶段实施语言、语言+非语言劝导,按Frankle等的行为计分标尺对儿童就诊接受度进行半定量比较.结果:增加非语言沟通技巧后,儿童在初诊阶段就诊接受度无明显改变,而在窝洞制备阶段的接受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非语言沟通可明显提高儿童诊治的接受度.
作者:陈伟英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应用经听诊三角小切口进行胸部外科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采用经听诊三角小切口(muscle-sparing剖胸切口)施行肺大疱切除、肺楔形切除、肺叶切除、心包囊肿切除、胸部外伤探查、亚急性脓胸清创等手术的患者.结果:全组病人均顺利康复出院.开胸切口短、出血少、开关胸时间短、手术野显露满意、术后切口疼痛轻.早期下床活动、出院时间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听诊三角小切口开胸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剖胸切口,在减小开胸手术创伤、减少心肺功能下降、减少术后并发症、美容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易为患者接受,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作者:吴旭辉;陈国兴;周耀洪;吴功志;尚文军;彭丛兄;吴亦志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建立临床适用的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探讨EGF在临床常见肿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采用EGF单抗包被酶标板,兔抗EGF多抗为二抗,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作为酶标抗体建立夹心法ELISA检测临床常见肿瘤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EGF含量.结果:建立的EGF酶联免疫吸附法小检测限达15.6ng/L,批内精密度为8.7%,批间精密度为11.6%,平均回收率为94.7%,符合临床检测要求.血清EGF含量在31名正常人为(1.305±0.382)ng/mL,24名乳腺癌病人术前值为(0.729±0.347)ng/mL,术后为(0.711±0.332)ng/mL,17名结直肠癌病人术前为(0.678±0.311)ng/mL,术后为(0.658±0.298)ng/mL,19名胃癌病人术前为(0.598±0.224)ng/mL,术后为(0.614±0.257)ng/mL.各肿瘤组患者血清EGF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建立了适用于临床检测的EGF酶联免疫检测方法,肿瘤患者血清中EGF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该检测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探讨肿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夏勇;吴学诗;张美英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总结 90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方法:总结自 2002年 7月至 2004年 3月共完成心内直视手术 90例,病人全部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完成,年龄 2.5~ 53岁,平均 21岁,体重8~63kg,平均37kg,转流中采取合适方法,注意脏器和血液的保护,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结果:全组病人无一例死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体外循环中根据需要采取合理的温度、稀释度和灌注流量,保证充分的组织灌注,注意多脏器和血液的保护,术中及时监测Hb、血气和电解质,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才能取得较好的体外循环结果.
作者:丁宁;陈秀俭;周久华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直视修补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方法:对63例小儿VSD患者行心脏直视修补术后进行24h心电监护,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并初步讨论发生机制.结果:小儿VSD修补术后发生以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的心律失常机会较多.结论:VSD修补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中损伤传导系统及局部手术创伤有关,术式选择及术后监测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作者:胡雪珍;李辰佳;赵子牛;池琼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改良膀胱造瘘闭式引流器的临床应用的优点、缺点及应用价值.方法:自 2000年 1月以来,应用改良膀胱造瘘闭式引流器治疗的前列腺增生症 50例,前列腺癌5例,骨盆骨折所致后尿道狭窄5例,外伤性球部尿道狭窄3例,尿道癌2例.结果:65例中,全部顺利应用改良膀胱造瘘引流器,总成功率100%,历时10min,比传统方法平均30min明显缩短,并发症少.结论:笔者认为应用改良膀胱造瘘引流器行膀胱造瘘方法简单易行,易控简便,引流效果好,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作者:陈植标;郑彬;邓春华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脏切除术大出血原因及麻醉处理对策.方法:利用腹腔镜技术对 52例需行脾脏切除术患者进行手术. 11例出血量超过 800 mL,8例因此中转开腹手术.术前均配血1600mL以上,术中严密观察手术进程,监测循环、呼吸指标,依据以上观察结果及时进行输血及体液成分调整.结果:11例大出血患者,4例出现轻度休克,经处理后纠正.余者呼吸、循环均在安全范围内波动.结论:腹腔镜脾脏切除术大出血发生率高,大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脾蒂、脾胃韧带血管出血.出血特点为迅猛、大量,镜下处理困难,多数需要中转开腹止血.麻醉处理的关键是在术前对此并发症有充分认识并准备足够血液,尤其强调术中要严密观察手术操作过程,以便及时输血,以为手术止血争取时间,保证循环稳定.
作者:闫哲;徐海容;杨承祥;刘洪珍;戴玥 刊期: 2005年第14期
例1 男,3岁,出生后发现尿道下裂.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无口唇紫绀,未触及震颤,胸骨左缘第 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第 2心音亢进,无分裂.外阴检查发现尿道下裂.心脏 B超提示下腔型房间隔缺损, 1.5 cm× 2.0 cm大小.全身检查没有发现其它畸形.术前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尿道下裂.在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顺利,术后 9 d心脏病治愈出院. 1年后行尿道下裂根治术,病愈出院.
作者:蒋仁超;王文林;曾伟生;刘岩 刊期: 200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人肝癌细胞株Hpa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互补于 Hpa mRNA起始密码区的硫代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及相应的无义对照寡脱氧核苷酸 NS-ODN,以阳离子脂质体 OligofectamineTM Reagent包埋后转染 SMMC-7721、 BEL-7402细胞,以 RT PCR和 Western-blo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 Hpa mRNA以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 NS-ODN相应浓度组相比,转染 AS-ODN组肝癌细胞 Hp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下降.结论: Hp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下调 Hp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可能抑制肝癌的侵袭转移.
作者:王顺祥;吴晓慧;周少英;彭利 刊期: 200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