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宽;罗书裕;杨丹晓
目的:观察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及支气管镜下表现,分析其误诊原因,以综合评价纤维支气管镜在支气管异物中的诊治价值.方法:对 4年来纤维支气管镜诊治的支气管异物 24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支气管异物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咳脓痰、发热及咯血;以右侧支气管异物多见;且大部分为非金属异物;镜下表现为直接窥见异物、肉芽组织、脓性分泌物、坏死组织、充血及渗血;误诊时间长达 10年.纤维支气管镜诊治支气管异物成功率可达 95.8%.结论:没有明确异物吸入史的支气管异物容易误诊,纤维支气管镜是目前诊治支气管异物的佳手段.
作者:廖槐;谢灿茂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 AP)的病因分布情况及其与病情轻重的联系.方法:对近年我科收治的 143例 AP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常见病因的分布情况、性别差异及与 AP病情轻重的联系.结果:胆源性 69例( 48.3%),高脂血症性 24例( 16.8%),暴饮暴食 12例( 8.4%),酒精性 10例( 7.0%),其他原因 28例( 19.6%),男性中暴饮暴食和酒精性居多,而女性则以胆源性为主,轻重症 AP间各病因分布未见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P病因以胆源性、高脂血症性多见,然而约 17%病因未明,性别不同,常见病因有别,且病因与 AP病情的轻重无明显相关关系.
作者:南琼;李晓燕;陆斌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吸烟对肺结核的疗效影响及二者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选取 2001年 9月至 2002年 9月在本院住院治疗并能完成 2个月强化疗程的初治痰菌阳性肺结核患者 261例.根据其治疗前吸烟年支情况,观察其 2个月强化抗结核治疗后痰菌阴转的效果.结果: 261例患者经过 2个月强化治疗后 202例( 77.4%)患者痰菌阴转.性别、年龄、病灶范围和低蛋白血症及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菌株对痰菌阴转无明显影响( P >0.05);但在吸烟患者中随着治疗前吸烟年支量的增加,其痰菌阴转率明显下降,二者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P=0.000).结论:吸烟对肺结核的疗效有较大影响,应该在临床上引起注意.
作者:谭守勇;梁敏青;林兆源;关玉华;黎燕琼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利福平致药物热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 3例口服利福平抗结核治疗后出现发热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复习. 结果: 3例男性病人,年龄 37~ 64岁,均有药物过敏史.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 1例,继发性肺结核 2例. 3例均在口服常规剂量利福平 0.45 g, 1次 /d后出现发热的症状,为稽留热,体温 >38℃,无寒战、皮疹,其中 1例表现为剂量依赖性.结论:利福平致药物热为临床少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对有药物过敏史且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用原发病难以解释的高热情况时,应高度重视此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明确诊断后应停药.
作者:周宇麒;黄静;刘慧;吴本权;张天托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对小儿肺炎的两种治疗方案即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连续静脉滴注 (A)组和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静脉滴注转口服序贯治疗 (B)组的临床疗效及医疗费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 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及药物经济学的小成本分析法.结果:两组在临床效果、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 >0 05),但 B组的医疗总费用及抗生素费用明显低于 A组 (P< 0 001).结论:小儿肺炎采用序贯治疗不但安全、有效,而且更加经济合理.
作者:黄旭强;肖作源;邓力;温惠虹;余嘉璐;赵长安 刊期: 2005年第21期
血管通路直接影响终末期肾病病人血液透析的效果,为探讨更有效的血管通路,我院对 57例维持血液透析的病人分别采用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插管进行透析对比,报道如下.
作者:陈方树;林加豪;郑鹏哲;雷金凤;陈华 刊期: 2005年第21期
腹壁外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常常需要借助手术获得根治.近几年,各种改良术式,人工材料无张力疝修补术,报道多、疗效好.蜂胶( propolis)局部注射治疗腹壁外疝,是一种媒体宣传的不手术治疗腹壁外疝的方法.自 2004年 1月至 2005年 4月,我院共收治蜂胶治疗无效,并发局部硬性包块患者 1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刘小辉;郝亮;杨新民;喻鸿绒;陈域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评价阿奇霉素对 ICU老年下呼吸道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感染的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清除率和临床疗效的作用.方法: ICU老年下呼吸道 MDRP感染患者 30例 ,随机分为阿奇霉素干预组 (实验组 )和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两组均以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两种敏感抗生素(β内酰胺类联用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为基础治疗,实验组加用阿奇霉素 0.5 g/d,疗程 21 d.将治疗前后经纤支镜获得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分别按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进行细菌敏感性及耐药情况分析,并观察细菌清除率和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显著低于治疗前(χ 2=5.12, P=0.024)和对照组 (χ 2=9.87, P=0.02);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35.7% (χ 2=5.39, P=0.02),其细菌清除率为 78.6%,高于对照组的 57.1%,但差异无显著性 (χ 2=3.493, P=0.062).结论:阿奇霉素在老年 ICU下呼吸道 MDRP感染的治疗中 , 作为敏感抗生素的辅助用药 ,可以降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提高临床总有效率.
作者:吴健;陈竹君;高兴林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不同时期瘦素水平的变化 ,以了解 COPD患者炎症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瘦素的作用及其与缺氧、 CO2潴留、能量消耗的关系.方法: COPD患者 56例,按病程分为急性加重期、临床稳定期.所有入选病例均分别在不同时期测定血清瘦素( Leptin)、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一氧化氮( NO)、 C-反应蛋白( CRP)、血清白蛋白( ALB)、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计算体重指数( BMI)、呼吸频率( R).正常对照组 20例.结果:急性加重期与临床稳定期比较, Leptin、 NO、 CRP、 ALB、 pH、 PaCO2、 PaO2、 SaO2、 R差异有显著性( P< 0.01和 P< 0.05), EPO差异无显著性 (P >0.05).急性加重期 Leptin与所测指标相关性分析 ,Leptin与 EPO、 ALB、 pH呈显著负相关 (P< 0.05和 P< 0.01).与 CRP、 PaCO2、 R、 BMI呈显著正相关 (P< 0.01),与 PaO2,SaO2,NO无显著相关性 (P >0.05),与肺功能指标中的 Zrs、 R5、 R20,Rc呈显著正相关( P< 0.01) ,与 FVE1,X20负相关( P< 0.01, P< 0.05)而与 FEV/FVC、 PEF、 MMEF、 X5、 Rp、 Fres无显著相关性.临床稳定期 COPD患者血清 Leptin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 P< 0.01).结论: Leptin在急性加重期明显高于稳定期,因此可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炎性标志物.并通过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频率和影响中心气道阻力,增加能量消耗. Leptin水平的表达依赖体重指数的变化和炎症反应的程度,是导致 COPD患者能量代谢失衡,加重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恶性循环的危险因素.
作者:潘海燕;卢小卓;汪得喜;崔冬清;伍惠红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研究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由人脐静脉获得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培养后用不同浓度的 5-氮杂胞苷( 5-azacytidine)诱导,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及 RT-PCR鉴定诱导后细胞.结果:经 5-氮杂胞苷诱导后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细胞内有明显的肌丝,横纹样结构形成,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位置,胞质中可见富集的糖原颗粒及线粒体结构.免疫组化可见肌钙蛋白Ⅰ 染色阳性. RT-PCR方法显示能表达缝隙连接膜通道蛋白 Connexin-43基因.结论: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经 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为具有典型结构的心肌细胞.
作者:汤天军;杨波;杨汉东;张有顺;胡礼仪;李东锋;张继红 刊期: 2005年第21期
薄层层析法是测定磷脂含量的常用方法,但众多文献报道的展开条件不一,且在实际检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扫描效果.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原有展开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摸索出一套新的展开方法如下.
作者:史菲;邱晨;李晓光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反义 GATA-3治疗大鼠哮喘模型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按常用方法制作大鼠哮喘模型并分为哮喘组 (A组 ),地塞米松治疗组( D组), GATA-3反义寡核苷酸治疗组( AS组), GATA-3无意义寡核苷酸治疗组( NS组)和正常对照组( N组) 5组,每组 10只.反义寡核苷酸和无意义寡核苷酸经鼻气管内给药,地塞米松腹腔注射给药.用 HE染色的方法观察气道炎症变化.免疫组化方法观察 GATA-3阳性细胞数.用 RT-PCR方法观察大鼠肺组织 GATA-3 mRNA表达.用 Western 蛋白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 GATA-3蛋白质表达.结果:与 N组相比, A组 GATA-3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及气道炎性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加( P< 0.01). AS组和 D组 GATA-3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及气道炎性细胞浸润数量与 A组相比均明显降低( P< 0.01). NS组 GATA-3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和炎性细胞浸润数量与 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GATA-3的表达与大鼠支气管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995(P< 0.01).结论: GATA-3反义寡核苷酸能特异性地抑制 GATA-3基因的表达,减轻气道炎症反应. GATA-3在 Wistar大鼠哮喘模型效应阶段气道炎症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邓群益;张珍祥;徐永健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总结烧伤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的早期综合防治经验.方法:将 2000年 1月至 2005年 1月收治的 672名烧伤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 SIRS的发生率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中给予早期综合防治的一组, SIRS、 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烧伤后进行早期综合防治可明显阻断 SIRS的发生发展、降低 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陈郁鲜;杨晓燕;邢帮荣;孔庆磊;邓宇 刊期: 2005年第21期
患者女, 44岁,因咳嗽、呼吸困难、发热 10 d于 2001年 8月 29日入院.患者 10 d前有受寒史,在门诊抗炎治疗,效果差,查血糖为 38.2 mmol/L,以呼吸道感染, 2型糖尿病收入院.入院前咳黄色脓痰,无咯血、心悸、尿多、腹泻等,精神欠佳,食欲减退.既往有糖尿病史 3年,未治疗,长年从事收购废纸皮工作.
作者:朱卫华;李小强;龙桂英;蓝芬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 C反应蛋白 (CRP)、血小板计数 (PLT)和血乳酸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中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131例肺炎患儿根据小儿 SIRS诊断标准分为 SIRS组 (n=59)和非 SIRS组 (n=72), SIRS组根据其符合 SIRS诊断标准 2项、 3项以上分为 S1组 (n=44)、 S2组 (n=15),于入院第 1天分别测定 PLT、 CRP、血乳酸.结果: SIRS组与非 SIRS组 PLT、 CRP、血乳酸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S2组比 S1组 CRP、血乳酸明显升高, PLT明显下降 (P< 0.01).结论: PLT、 CRP、血乳酸可作为诊断重度 SIRS的辅助指标.联合检测肺炎患儿的血乳酸、 CRP和 PLT有助于准确评估病情的危重度,血乳酸、 CRP明显升高、 PLT明显下降,预示有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的可能.
作者:黄如章;钟斌才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特点、病因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20例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起病急,病前有呼吸道( 16例)和消化道( 2例)感染前驱症状,多发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男孩多见,大多冬春季发病,发病可能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 ,主要表现为小腿肌肉疼痛和步态异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增高数十倍以上.本病具有自限性,病程 7 d左右,无特殊治疗方法.结论:儿童晨起突发小腿肌肉疼痛和步态异常,结合 CPK显著增高可基本诊断本病,其预后良好.
作者:鲁利群;范建义 刊期: 2005年第21期
肺栓塞是指栓塞物经静脉嵌塞在肺动脉及其分支,组织血液供应受阻所引起的疾患.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致命性肺部疾患.我院在 2003年 3月至 2004年 5月收治 12例肺栓塞患者,其中 7例为大面积或次大面积肺栓塞, 5例大面积肺栓塞经抗凝、溶栓治疗及适当的护理,病情平稳出院.现将 5例溶栓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小娟;邱晨;陶维华 刊期: 2005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极易与支气管扩张相混淆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临床特征,寻求两者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对 1998年 6月至 2004年 3月间收治的 10例肺泡灌洗诊断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病史、临床表现、胸片与支气管扩张没有明显的特征性区别. 10例患者肺泡灌洗液涂片抗酸菌染色均为阳性,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Ⅰ型堪萨斯分枝杆菌 2例,偶发分枝杆菌 1例,鸟复合分枝杆菌 7例.痰普通细菌培养:绿脓杆菌 2例,分枝杆菌 30例次仅 2例次阳性( 2/30).结论:支气管扩张与非结核分枝杆菌病鉴别诊断极为困难,病灶部位高分辨 CT可提供诊断线索,支气管镜检查所提供的细菌学结果有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龙发;王云 刊期: 2005年第21期
反复呼吸道感染 (RRI)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为研究 RRI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探索 RRI的病因,我们动态观察了 58例 RRI患儿感染期和非感染期红细胞免疫功能,发现 RRI患儿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报告如下.
作者:张绍芬 刊期: 2005年第21期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比率呈上升趋势.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终止方式各异,药物流产时由于宫缩过强致子宫瘢痕处破裂的病例已有报道,因此探讨其终止方式的安全性是有必要的.本院 1年多来对瘢痕子宫再次早孕,采用药物流产即时行清宫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敏华 刊期: 200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