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青;曾园山;曾湘;丁英;李燕
目的:利用大鼠脑出血模型探讨脑出血期间脑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时程和分布特征及中药干预对脑出血后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39只体重250-300g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Nath改良法建立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脑出血组、中药(脑血通)干预组,另设生理盐水和正常组作为对照.分别于造模后第6h、24h、72h、第7天,利用Bederson等的3级标准评定动物的神经系统功能,然后分别处死取脑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α的表达.结果:正常脑组织和生理盐水组无HIF-1α的表达.脑出血后第6小时同侧基底核血肿区周围出现HIF-1α表达增加,至第72小时达高峰,第7天明显下降.与单纯脑出血组比较,中药干预后可以使上述各时间点HIF-1α表达较脑出血组减少,在第24h、72h、7d有显著性意义(P<0.01),神经功能障碍体征改善在第72h、第5天时间点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HIF-1α的表达明上调,并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的继发性损伤过程;中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有效地抑制脑出血后HIF-1α表达.
作者:陆雪松;姜亚军;秦洪云;王蓓蓓;林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了解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婴儿期粗大与精细运动技能发育的结构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以接受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的粗大运动(GM)和精细运动(FM)技能评估量表评定的522例年龄小于1岁的脑瘫高危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变量方差分析和t检验确定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婴儿期运动技能发育的结构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其相关程度.结果:不同出生体重组别间患儿GM、FM各项原始分和标准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儿的姿势、移动、抓握、视觉-运动整合项标准分值均明显低于反射项(t值分别为23.82、32.27、37.06、26.92,P<0.001).不同出生体重组别患儿反射、姿势和移动项标准分值与FM分值具有良好相关性(r=0.39-0.85,P<0.01),且抓握、视觉-运动整合项标准分值与GM分值也有良好相关性(r=0.55-0.85,P<0.01).结论: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的反射发育明显好于姿势、移动、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发育,其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技能发育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徐开寿;麦坚凝;何璐;李金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后失语症患者与无失语症患者的认知状况及其与失语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8年12月住院或门诊重型脑外伤患者,对符合标准的患者统一采用中国康总研究中心的失语症筛查量表(CRRCAE)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表现、CT或MRI结果将患者分为失语组及无失语组;两组均应用洛文斯顿认知评定成套检测量表(LOTCA)检测;比较两组患者LOTCA检测结果,并将失语组患者CRRCAE量表的各项分值与LOTCA表各项分值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重型脑外伤后失语组患者与无失语组患者在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作、视运动组织、逻辑思维各项有显著件差异(P<0.01),失语组患者CRRCAE检查量表与LOTCA检查量表各项结果间有不同的相关性(P<0.01或P<0.05).结论:重型脑外伤后失语症患者与无失语症患者的认知状况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失语症的表现有关.
作者:王琰;范建中;张建宏;王俊;何靖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女性性功能障碍(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FSD)[1],包括性欲低下、性唤起障碍、性高潮障碍和性交疼痛等[2].妇科肿瘤及手术为FSD重要发生因素[3].但相关研究仪限于简单的调查与分析[4].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性功能评定和康复疗效观察以提供临床康复参考.
作者:周勤;谭丽峰;陈隈陟;姜迎春;李晓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低病死率的特点,SCI后的截瘫常造成患者永久性的运动、感觉障碍及直肠、膀胱功能的缺失等,因此SCI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而以前治疗并促进SCI康复的方法主要是靠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
作者:杨拯;袁章;陈建敏;张晓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颈椎病主要分为五大类,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1],其中90%左右的患者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近年来,颈椎病有低龄化的趋势,给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因此采取更为完善的保守治疗手段来医治此病更加显得重要与紧迫.
作者:李清;刘颖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与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高危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07年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康复中心治疗的116名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基本信息和高危因素,应用GMFCS对粗大运动能力进行分级.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1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中孕龄<37周的早产儿70例(62.5%),<2500g的低出牛体重60例(54.5%),出生窒息46例(39.7%),孕期感染27例(23.3%),双胎16例(13.8%),早产合并低出生体重为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同归方程有意义(P<0.001).结论:早产合并低出生体重与GMFCS相关,更倾向于发展为 GMFCSⅢ.出生窒息、孕期感染和双胎与GMFCS无关.
作者:韩彤立;邹丽萍;郑华;伍云;申昆玲;吕忠礼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时间、不同强度的跑跳运动对衰退骨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作用,为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0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1个对照组(组0)和4个实验组(每天运动时间10min的为实验组1,20min的为实验组2,30min的为实验组3,40min的为实验组4),每实验组又分为运动时间为1、3、6、9、12周不同的5类,通过电刺激驱使大鼠运动.运动结束立即处死,通过电子式材料试验机测量生物力学指标.结果:实验组1在6个股骨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上基本一致,处于缓慢增长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2,波动较大,基本处于先增后减,然后有快速增长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3和实验组4的变化基本相一致,都处于下降趋势,而且实验组4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长时间适宜强度的运动能显著改善老龄鼠股骨生物力学性能,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则降低衰退骨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低强度的运动无明显影响.长时间适宜强度的运动对延缓骨细胞衰老和骨组织的功能衰减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红升;段涛;杜瑞卿;黄豪;高允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屈指肌腱损伤在手外伤中十分常见.手术作为重要治疗手段,术后康复方案的制订常困扰手外科和康复科医生,一方面,过早、过量运动导致肌腱再次断裂;另一方面,长时间制动导致肌腱粘连,阻碍肌腱的滑动和限制手部关节的联合运动,从而影响手功能.手指肌腱的损伤对手功能的影响极大[1],因此正确制订屈指肌腱术后康复方案是手功能恢复的关键.
作者:王雪强;毕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应用主观体力感觉(RPE)量表来预测武警新兵不同慢度的耐力圳练时的RPE值和心率制订控制训练强度的方程,为部队新兵耐力训练提供简单科学的方法.方法:把RPE和运动负荷心率相结合,运动负荷的大心率(MHR)监测从50%MHR至90%MHR分为9个运动等级,记录对应的RPE值,建立主体感觉和训练心率的回归方程.随机选择新兵分为实验组(32名)和对照组(32名),进行为期8周的耐力训练.实验组按照RPE控制方程实施RPE感觉等级的耐力负荷强度安排,每周训练3次.对照组按部队现状训练. 结果:新兵训练心率的同归方程为:新兵心率=37.45+7.43x新兵RPE(R=0.952);通过应用回归方程,用RPE值调控新训战士的耐力训练8周后,实验组的VO2max、体力劳动能力(pwc)170、3000m跑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兵耐力训练强度的RPE控制方程能够应用战士训练实践,能够有效提高训练效果.
作者:秦永生;郝占国;宋立新;刘兴太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明确肩部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常见压痛点的分布规律及临床特征.方法:对54例主诉肩部疼痛的患者行仔细的局部压痛点指压检查及解剖定位,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量化评分.结果:按压痛的发生率,肩部软组织损伤的常见压痛点主要分布于上斜方肌、冈下肌、肩峰下、喙突、肱骨结节间沟、喙突与肱骨小结节间、肱骨小结节以及肩胛骨外侧缘等处,且以上斜方肌、冈下肌、喙突、肱骨小结节和肩峰下等处的压痛明显.结论:肩部压痛点分布广泛,以三角肌区前部和肩胛区的压痛点多且压痛明显.肩部软组织损伤以肌筋膜痛多见,其压痛多为1处;而冻结肩和肩袖损伤的压痛点则较多.临床诊治肩部软组织痛时,应考虑上述特点.
作者:冯沃君;曾广南;胡永祥;李义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热休克蛋白(HSP70)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组,收紧结扎线缺血40 min,放松结扎线再灌注240min:缺血后处理组,缺血40 min后,再灌注10s,缺血10s,连续3个循环,然后再灌注240min;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做套环,但不收紧结扎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SP70的表达,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同时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结果:①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测定:再灌注结束后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肌酸激酶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712.13±42.77),(935.17±57.99),(282.74±29.54)U/L,P<0.05,缺血后处理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心肌凋亡细胞计数:再灌注结束后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细胞凋亡(<5%),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14.3±2.7)%,(22.3±3.6)%,(P<0.05).③心肌热休克蛋白表达:缺血后处理组较对照组心肌热休克蛋白表达增强(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缺血冉灌注损伤,其机制町能与增强热休克蛋白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刘胜辉;尹博英;霍玉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低氧与运动联合应用对大鼠肺血管重构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揭示低氧/缺氧适应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C组)、低氧组(H组)和低氧与运动联合组(H+E组).H组与(H+E)组置于模拟海拔3000m,8h/d,6d/周,5周;(H+E)组辅以低负荷跑台训练,5.,15m/min,1h/d.测量肺动脉平均压(mPAP)、血管(WT)%、(WA)%,RT-PCR检测CTGF 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H组与(H+E)组大鼠 mPAP、WT%、WA%及CTGF mRNA均较C组明显升高(P<0.05);(H+E)组大鼠上述指标则显著低于H组(P<0.05).结论:低氧与运动联合应用降低CTGF表达可能是减轻肺血管重构的重要原因,CTGF可能与低氧/缺氧适应密切相关.
作者:刘静;薄海;李雪华;刘亚敏;张红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改良古老中医导引术,简化其操作、提高其对偏瘫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以调神.调息为基本技术的按照传统中医导引术按照现代医学理论,改良为运动想象和模拟、精力调集、确定目标点、击发、坚持和放松六个步骤.选取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60例,随机分为六步法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评分(FMS)、Lovett徒手肌力检查(MMT)、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和肌电信号强度(EMG)等功能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各项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六步法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训练后数据:MMT:六步法组:3.62±1.21,对照组:2.13±1.01;胫前肌EMG:六步法组:87.31±23.66μ/V,对照组:43.18±8.3μV;AROM:六步法组:18.43±2.68°,对照组:13.47±4.36°;胫前肌FMS:六步法组:1.7±0.47,对照组:0.7±0.47.结论:六步法中医导引术是康复卒中偏瘫足下垂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文汝;赵海红;张学敏;曹效;孙爱萍;李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年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跌倒是老年人独立生活的障碍,在美国,70%的老年人跌倒与其死亡有关[1].跌倒由许多复杂的因素引起,而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2].中老年人维持直立姿势的平衡功能下降,比其他生理功能的下降更为明显[3].研究证实运动具有延缓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的功效[4],所以就运动延缓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借此提高国内康复医学专家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关注.
作者:刘崇;阎芬;曹冰;杜洁;赵焕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运动学习联合生物反馈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瘫患儿按性别、年龄、分型、病情进行前瞻性随机配对设计.对照组(28例):采用运动学习法;观察组(28例):运动学习法+生物反馈疗法.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以盲法测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66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分值比较P<0.05;分值改变量比较P<0.01).结论:运动学习联合生物反馈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作者:陈才;杨少华;洪芳芳;周远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2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射频消融、臭氧介入和两者联合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cNab)标准分析3种方法的疗效.结果:比较2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疗效,MacNab标准分析结果,联合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VAS评分后,联合组均明显优于射频组和臭氧组(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作者:王忠华;聂会勇;吕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当肱骨头、肱骨颈或肩关节因严重创伤、肿瘤或严重骨性关节炎等造成肩关节不可逆或不可修复的损伤后,可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或全肩关节置换术来重建关节功能.肩关节置换术主要为患者解除肩关节疼痛,恢复其功能,稳定关节[1].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目标主要是尽可能恢复患者肩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肩周的肌肉力量和良好的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随着对人工肩关节置换术认识的加深,接受此项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2],但其临床效果却有很大不同.与其他手术相比,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更依赖于术后康复治疗来维持术中获得的关节活动度.
作者:王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平衡针法治疗腰痛是否优于传统针灸法.方法:应用平衡针法治疗腰痛患者17例,与同期采用以传统针刺法为主的患者16例进行比较,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结果:VAS评分:试验组第1次治疗前、后为5.71±2.02、4.47±1.84,对照组为5.5.50±1.90、5.00±1.86,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06,P<0.05).两组治疗10次(1疗程)后VAS评分试验组为3.53±1.12,对照组为3.75±1.1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ODI:试验组第1次治疗前、后为18.82±10.04,17.88±8.85;对照组第1次治疗前、后为17.75±8.08、16.50±8.4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10次(1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ODI为12.59±6.57,对照组为12.25±5.35,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衡针法治疗腰痛即时止痛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疗法,但对坐、行走、提物等各项功能无明显改善;治疗1疗程后两种方法皆有止痛及改善坐、行走、提物等各项功能作用,二者疗效无明显差别.
作者:张雪艳;卓春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人工伞髋关节置换术是近20年矫形外科发展进步非常快的领域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完善,目前人工关节置换已成为一项比较可靠而成熟的技术.它具有解除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效果.但仅仅依赖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是远远不够的,出院后的功能训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治疗效果,往往不能达到术前期待的手术疗效[1].
作者:靳立巾;赵栋;张杰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