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幽门前瓣膜狭窄症

梁健升;李桂生;谢家伦;刘钧澄;佘锦标

关键词:幽门狭窄, 瓣膜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前瓣膜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993年1月至2003年6月我院共收治幽门管及幽门窦有孔瓣膜狭窄8例.年龄3个月~6岁,起病时间生后1 d~1年,呕吐无胆汁的胃内容物,未触及上腹肿块,瓣膜(GI)检查提示有幽门梗阻和不同程度的胃扩张.7例行瓣膜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例行单纯膜切除.结果:8例均得到随访(6个月~10年),无呕吐,生长发育良好.结论:本病极为少见,容易延误诊治.GI检查为确立诊断的重要手段.根据瓣膜位置和狭窄的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38例

    我院自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对38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实施了冠状动脉搭桥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杰;韩培立;崔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34例疗效探讨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但目前治疗带状疱疹只是按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较少使用干扰素治疗.笔者2001年9月至2003年5月,采用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收效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谭碧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输尿管末端功能性梗阻并巨大肾积水1例

    患者男,40岁.因下腹部包块2月余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发现下腹部有一拳头大小包块,渐增大,无症状.

    作者:简百录;邓小枫;张康泰;王亚晖;宦启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IL-13等因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细胞周期调节负控蛋白p27的影响

    目的:探讨IL-13、ET-1、甲基强的松龙及肝素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细胞周期负控蛋白p27的变化.方法:不同浓度IL-13(10 ng/mL、100ng/mL)、ET-1(10-7mol/L)、甲基强的松龙0.5μg/mL、肝素钠200mg/L和100μg/L,作用于培养的系膜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p27表达水平.结果:IL-13 10 ng/mL浓度组和100ng/mL浓度组p27表达为46.74±3.25和23.8±2.5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P<0.05),两不同浓度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ET-1刺激14 h和18 h后p27的表达分别为14.76±1.49和12.18±1.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P<0.05).甲基强的松龙48 h及72 h后p27表达为9.9±1.01和9.12±0.93,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01.肝素钠100mg/L浓度组和200mg/L浓度组p27的表达分别为26.94±1.23和28.04±0.99,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浓度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肾小球系膜细胞受不同因素作用后细胞周期调节负控蛋白p27表达水平不同.p27在调节系膜细胞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齐晖;李富荣;王新根;黄瑞芳;戴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15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术前诊断、误诊、病理特点、治疗结果、随访情况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的主要症状为下腹部隐痛、胀痛,阴道不规则流血和月经过多,下腹部包块,无特异症状.病理诊断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瘤11例,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4例.术前确诊8例,占53%,误诊7例,占47%.1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7例化疗,2例放疗.结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易误诊为子宫肌瘤、子宫肉瘤,应注意鉴别.依据病理分类选择合理术式及治疗方法能提高其生存率.

    作者:王霄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右室心肌梗死12例诊治体会

    本文总结近2年本院治疗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后对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更有效的治疗.

    作者:吴琴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妊娠期糖尿病39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筛查及诊断,有效控制血糖,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2年12月期间的GDM患者39例及健康孕妇60例妊娠结局.结果:GDM组中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占43.59%,胎婴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1.03%,手术产率占82.05%;对照组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占6.67%,胎婴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33%,手术产率为58.33%.GDM组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随血糖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结论:早期诊断GDM及控制血糖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邱代玉;张建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中细胞因子分泌和凋亡的原位关系研究

    目的:原位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胃黏膜活检标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产生及胃黏膜的凋亡情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13例Hp阴性受检者和32例Hp阳性受检者的胃黏膜活检标本,通过放免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TUNEL法观察并比较两组胃黏膜活检标本中细胞因TNF-α和IL-1β的产生及胃黏膜细胞凋亡,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胃黏膜活检标本中TNF-α和IL-1β的分泌在Hp阳性组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1),但与胃黏膜的病理分型似无显著相关性(P>0.05);Hp阳性组中TNF-α,IL-1β阳性表达切片中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其阴性表达切片(P<0.05);Hp阳性组中TNF-α和IL-1β产生与胃黏膜凋亡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HP感染可以使局部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产生增加,造成局部的炎症微环境,从而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

    作者:孙燕;刘南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尺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治疗

    目的:报告尺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治疗.方法:应用加压钢板治疗18例尺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并于术后行系统的功能训练.结果: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前臂旋转功能较好.结论:恰当的内固定器材的选用、骨折固定基本原则的掌握及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是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的关键.

    作者:欧景才;黄东;毛莉颖;吴伟炽;江奕恒;张惠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护理体会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也称退变性关节炎,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病,患膝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关节镜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2001年10月至2002年8月,我院行关节镜下治疗膝骨关节炎28例,现将手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小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高聚金葡素联合顺铂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腹水

    目的:探讨高聚金葡素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肿瘤并发恶性胸腹水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诊治的恶性胸、腹水病人50例,按1/1.5比例随机配对分为A、B组,分别予高聚金葡素、高聚金葡素联合顺铂作腔内注射.结果:A、B组各失访3例、2例;A、B有效率分别为47.06%(8/17)、82.14%(23/28),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高聚金葡素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腹水优于单独应用高聚金葡素.

    作者:杨佐南;张勇;金澄雁;沈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氯化锶在消化道来源转移性骨肿瘤中的治疗和预防价值

    目的:探讨89SrCl2在消化道肿瘤来源的转移性骨肿瘤疼痛中的治疗和预防价值.方法:29例重度以上疼痛消化道肿瘤来源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和2例无疼痛的食管癌骨转移患者,接受89SrCl2静脉注射,剂量均为4uci/kg,治疗后随诊2个月至1年.观察89SrCl2对疼痛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并观察89SrCl2的副反应及对原发瘤和转移病灶的影响.结果:(1)疼痛总疗效:25/29(86%)有止痛效果(SPP+OPPG+CPL),其中17/29(58%)有明显止痛效果(OPPG+CPL),4/29(14%)无效(NE).显效以上(OPPG+CPL)疗效胃癌(100%)>食管癌(64%)>大肠癌(60%)>肝癌(50%)>胰腺癌(33%).(2)疼痛缓解(SPP+OPPG+CPL)起效时间:平均18.5 d;(3)疼痛加剧反应:显效以上(OPPG+CPL)患者10/17(59%)在注射后有疼痛加剧表现,好转疗效患者中(SPP)注射后无疼痛加剧表现.(4)疼痛缓解疗效持续时间:显效以上(OPPG+CPL)平均(48.64±17.03)d,短于好转组(SPP)(70.87±22.37)d(P<0.05);(5)疼痛复发率:好转患者(SPP)复发率1/8(12.5%),显效以上(OPPG+CPL)复发率5/17(29%),高于好转组(SPP)(P<0.05).(6)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和转移灶无明显变化;(7)2例无疼痛食管癌骨转移患注射后保持82 d和105 d无疼痛;(8)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和血液学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89SrCl2注射液对消化道肿瘤来源的转移性骨肿瘤疼痛有良好治疗和预防作用,且不同的消化道肿瘤间疗效可能有差异,但89SrCl2对原发瘤的肿瘤分泌特性和转移灶大小无明显影响.氯化锶临床应用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陆伟;邓登豪;左红梅;朱海杭;张旭东;朱瑞锦;周海中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综合治疗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对128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中隔矫正、局部微波热凝和下鼻甲切除术的局部综合治疗措施.根据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评价近期和远期效果.结果:术后4周,全部病例显效.1年后有105例获随访,其中显效77例,有效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9.52%.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综合治疗的疗效满意,安全简便.

    作者:周剑勇;陈雅平;张蔚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健康

    自1817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发现了元素硒(Selenium,Se)之后,科学家们对硒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逐渐认识到微量元素硒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者:孙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早产极低体重儿的临床护理管理

    早产极低体重儿死亡率是足月儿的20倍,通过加强对极低体重儿的临床护理管理,能及早地发现护理问题,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监护措施,从而降低极低体重儿死亡率.本文就47例早产极低体重儿的临床护理管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黄师菊;邹小兵;陈华丽;罗冰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急性脑卒中瘫痪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瘫痪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初发的急性脑卒中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脑梗死发病后3 d、脑出血病后7 d神志恢复清楚(GSC≥8分),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锻炼、理疗、针灸),疗程1个月;对照组不进行正规综合康复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MA和BI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康复组FMA和BI评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肢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杨荣椿;李建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鼻内窥镜下半导体激光治疗慢性鼻炎

    自Jako[1]20世纪70年代将激光技术介绍到耳鼻喉科领域后,许多学者先后尝试了将各种激光用于治疗慢性鼻炎[2],均表现了激光的诸多优越性.笔者于2002年8月至2003年2月期间在鼻内窥镜下用GaAlAs半导体激光治疗器治疗了32例慢性鼻炎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王美荣;李再香;熊颖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股动脉穿刺点巨大假性动脉瘤1例

    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股动脉穿刺点巨大假性动脉瘤罕见.我科于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1 788例患者经股动脉穿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例患者术后并发股动脉穿刺点巨大假性动脉瘤,经积极处理和护理后愈合,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易敏;王美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双气道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的原理及其应用

    传统的通气模式有辅助/控制通气(assist/control mode ventilation,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CPAP),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等,其强调维持血气正常而采用大潮气量和高通气压,这样会改变部分肺泡的大小和切应力,持续一定时间后易于造成肺泡上皮、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及基底膜的损伤,使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破坏,会加重继发的炎症反应,延缓组织的修复.

    作者:孟小明;陈志勇;孙汉军;王惠玉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中国沈阳农村支气管哮喘流行病调查

    目的:了解中国沈阳地区农村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流行病情况.方法:以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1 965人,根据病史、体征、肺功能检查确诊哮喘患者.单因素分析用于评价哮喘的危险因素.结果:人群总累积患病率为1.933%(618/31 965),其中男性:女性为1:1.58;普查时的患者年龄分布高峰在40~60岁,但出现咳嗽或喘息的年龄高峰则在14~40岁,对劳动轻、中、重度的影响分别为31.1%(192/618)、33%(204/618)和35.9%(222/618),但既往明确诊断的仅占43.7%(270/618),仅约20%的患者有误工误学;民族、受教育程度、喂养方式、血型、家庭收入、与家人感情等个人因素及居住条件包括在居住地、住所、人均居住面积、家居装修材料、家居的食物和物品在雨季和冬季是否经常发霉等环境因素对哮喘的发生无明显影响作用.结论:本次调查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北方农村地区支气管哮喘的流行情况,有关资料为今后哮喘的群防群治和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谢华;何韶衡;陈萍;迟秀丽;孙丽;黄革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