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15例治疗

余东晖;张奇峰;杨强

关键词:喉狭窄, 气管狭窄, 瘢痕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对15例因各种原因所致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的患者,根据其狭窄程度及部位分别或联合采用激光切除、瘢痕切除粘膜修复、胸锁乳突肌骨膜瓣修复、舌骨瓣修复、气管端端吻合、T形硅胶管持续扩张等方法。结果:随访1.5~6年,12例成功拔管或治愈,成功率80%。结论: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重在预防,治疗应根据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治疗中注意各个环节,方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诊断与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stomach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SPGS))发生的病因,寻找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7月~2000年5月间16例SPGS患者的诊断过程和治疗效果,对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PGS临床表现为患者在胃手术后改饮食时反复呕吐胃内容物,量≥800 ml/d,无明显腹痛,肛门排气正常,胃肠X线动态检查可见胃潴留、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核素标记胃排空时间延长;所有病例经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平衡,以及用促进胃肠动力药治疗,4周内痊愈。结论:SPGS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胃肠X线动态检查、核素标记残胃排空时间测定对SPGS有诊断价值;治疗采用综合措施、避免再次手术。

    作者:陈仕荣;林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结核病52例误诊分析

    由于儿童结核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常常导致漏诊和误诊。本文对1995年1月~2000年6月间,因误诊后转来本院住院治疗的各类肺结核5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00年6月间,经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各型肺结核52例,其中男31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0.68。年龄3个月~3岁6例,~7岁8例,~11岁13例,~14岁25例。1.2 误诊情况及确诊时间 误诊上呼吸道感染28例;肺炎18例;误诊其他疾病6例;确诊时间短为20 d,长为2年,其中1月内确诊为25例;3个月内确诊10例,1年内确诊14例;2年内确诊为3例。1.3 临床表现 咳嗽39例;咳痰28例;气促28例;发热27例:消瘦7例;盗汗12例;咯血3例。1.4 结核病分类 结核病分类根据1998年标准[1],肺结核类型合并肺外结核。详见表1。其中11~14周岁组,Ⅲ型肺结核出现空洞4例;肺外结核包括骨结核3例,颈淋巴结结核7例,结核性胸膜炎2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肠系膜淋巴结结核1例。1.5 卡介苗接种、接触史、结素试验情况 有明确卡介苗接种史45例,结核病密切接触史11例;结素试验阳性37例。1.6 X线胸片及实验室检查 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及肺门淋巴结肿大18例,表现为粟粒性分布,大小密度均匀一致12例;表现为班片状、云絮状阴影,边缘不清22例;痰菌阳性14例。

    作者:王宝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典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1例

    患者女,78岁,1周前进食时突发出现右侧肢体乏力而跌倒,头部着地,当时无昏迷及抽搐,送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报告为脑梗塞,给予活血化瘀等处理,右侧肢体活动障碍逐渐加重,反复呕吐,大小便失禁,语言含糊不清,有时答非所问,遂转送我院,以左侧脑梗塞收住神经内科治疗。入院时情况:神清,反应迟钝,偶有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侧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右下肢Babinski征(+),左侧Babinski征(-)。入院第2天行头颅MRI检查发现两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左侧约75 ml,右侧约42 ml。转神经外科,行双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引流出酱油样的液体,术后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消失,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明显,术后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硬膜下血肿明显减少,但左侧仍有血肿,量约20 ml。考虑患者年龄较大,本身存在一定的脑萎缩,术后脑膨起有一定困难,需要一些时间,目前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暂时不考虑再次手术。患者住院14 d出院,出院时已能下床活动,1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已吸收,脑膨起良好。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常见的继发性损伤,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以小儿产伤引起常见,双侧血肿发生在老年人较少见,误诊率较高。误诊原因有:老年人由于本身存在老年性脑萎缩,颅腔容积的代偿空间极大,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到出现颅内高压时,病情往往较严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另外,慢性硬膜下血肿以等密度多见,双侧血肿时中线移位不明显,对于分辨率低的头颅CT,容易造成误诊。而正常颅内压脑积水、脑萎缩患者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的患者,应注意该病的存在,尽早检查,明确诊断。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MRI比CT更具优势,对于可疑患者应做MRI检查。本例患者同时行两侧钻孔引流,效果良好。

    作者:尹惠广;王广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成人麻疹48例临床分析

    成人麻疹由于出疹时间缓慢,并发症多,症状严重,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现将近两年来我院收治的成人麻疹48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资料均为1998年5月~2000年5月住院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14~20岁5例,~30岁33例,>30岁10例。本市常住居民17例,流动人口31例。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者10例,未接种者18例,接种史不详者20例。1.2 临床表现 48例患者均有发热,其中呈稽留热型者34例,14例为不规则热,有26例超过39℃;明显流泪、畏光及结膜充血者37例;明显流涕、喷嚏及咳嗽者25例;病程中出现柯氏斑者32例,其中蔓延至整个口腔、颊粘膜持续3 d以上者20例;发热后3 d出疹者16例,5 d出疹者25例,8 d出疹者5例,>8 d者2例。皮疹首发部多为耳后、发际渐向全身蔓延,疹形为红色斑丘疹、并部分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多2~5 d出全,出疹后持续3~5 d有8例,9 d有35例,>10 d有5例,皮疹消退时出现瘙痒者21例,皮疹均遗留不同程度色素沉着。1.3 合并症 48例患者中出现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及呕吐者12例,腹胀、腹痛及腹泻者10例;结膜炎37例;上呼吸道感染25例;支气管肺炎18例,单或双侧肺闻及干性罗音或水泡音,X线出现肺纹理增粗或片状阴影;大便WBC(+)以上 26例;有心悸18例,ECG检查示早博15例,窦性心动过速过缓8例,T波异常4例;肝大9例,肝功能异常26/42例;肾损害中尿蛋白(+~+++)8例,RBC(+~+++)25例,颗粒或管型2例。1.4 误诊情况 本组病例中曾诊为上感者10例,支气管炎或肺炎者8例,药疹者8例,其余多数以发热或皮疹查因收住入院。

    作者:张择榕;陆春;黄怀球;苏向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重症胆管炎的手术时机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1999年相继入院的60例老年性ACST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24 h以内手术的病死率为17.14%,48 h以上手术的病死率为58.33%,非手术治疗的病死率为61.54%。结论:24 h以内手术与48 h以上手术术后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凡诊断明确的老年ACST,除有严重的心肺衰竭或出现MOF,均应尽早手术。

    作者:刘宏杰;谭卫民;曾山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HSP 70在预缺血诱导的兔海马缺血耐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 70)在预缺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低压低灌下血管夹闭法诱导家兔脑缺血模型。预缺血3 min,恢复灌注3 d后,脑缺血6 min,3 d后判定海马CA1区的组织病理改变,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术后2 h,3 d该区HSP 70的表达。结果:6 min脑缺血可致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损害,但经预缺血3 min,恢复灌注3 d处理,则能明显减轻6 min脑缺血损害;3 min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内HSP 70明显表达,且无论是否预缺血处理,6 min脑缺血后第3天海马CA1,CA3,齿状回神经元内HSP 70均明显表达,但经预缺血处理的6 min脑缺血后2 h,海马CA1区HSP 70表达也明显。结论:HSP 70参与了脑缺血耐受,但可能仅在脑缺血期间及早期才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晓斌;况铣;吴洪翔;张毅;李惠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脏手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

    心脏手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及老年病人均需安装临时起搏器。我院目前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方式均为心室起搏。现将1998年1月~1999年11月61例术后应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8年1月~1999年11月61例心脏术后病人安装了临时起搏器。其中男28例,女33例,年龄4~71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0例,先天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6例。临时起搏时间1~50 d,平均5 d。57例临时起搏后病人恢复窦性或房性心律,拔除起搏导线痊愈出院,1例发生严重心律紊乱死亡,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2 术后护理体会2.1 心电监护 使用临时起搏器期间要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律的变化,通过起搏波型,观察起搏效果,是完全起搏心率还是自主心率与起搏心率共存。监测心率低于设定起搏心率,应考虑如下问题:(1)起搏导线有无脱落或扭曲;(2)有起搏信号但无电信号,提示起搏阈值升高;(3)起搏信号时有时无或完全消失,提示电池用完或导联接触不良;(4)若出现固定频率起搏,而无按需功能,要考虑为起搏器感知不良。护士应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作者:陈连带;宋蕾;叶庆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碟脉灵注射液治疗高粘滞血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碟脉灵注射液治疗高粘滞血症的疗效。方法:75例患高粘滞血症的患者分两组,Ⅰ组45例患者静脉滴注碟脉灵注射液,每天30 ml;Ⅱ组,30例患者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每天20 ml;两组均为14 d一疗程。结果:各组治疗前后对比,Ⅰ组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Ⅱ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下降明显,P均<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效果的比较,Ⅰ组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下降优于Ⅱ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Ⅱ组全血粘度下降优于Ⅰ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的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碟脉灵注射液改善高粘滞血症患者血流变性尤其是降低纤维蛋白原效果较显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副作用少的优点。

    作者:桂雨寿;湛树濂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微侵袭神经外科回顾及新世纪寄语

    回首二十世纪,神经外科的发展是何等艰辛,又是何等精彩!这一曾经令人望之却步、望之生叹的高难度学科,取得了何等巨大的进步!二十世纪的科技重大成果几乎都使神经外科受益,影像学进步的几个里程碑:CT,MR,DSA……哪一种不首先泽及神经外科?显微镜光学设备系统、立体定向技术、超声技术、激光技术、介入导管技术及栓塞材料的进步,显微手术导航系统、放射医学和计算机科学……都为神经外科安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在二十世纪后三十年,高新科技把神经外科推到了医学科学的峰巅,这一时期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微侵袭神经外科学的出现和发展。  我是一个普通的神经外科医生,近年来在脑血管病及血管内神经外科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虽然称是参与了微侵袭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但亦没资格来总论这一新的学科,平心而言,我也没有能力完整概括这一新学科,这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用医学杂志》组织了一批这方面的稿件,应该说是一桩很有价值的好事,嘱我写段“引言”,我觉得义不容辞,没有理由推辞,故勉为其难,尽力完成,姑且是为新世纪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添砖加瓦吧!  微侵袭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这一名词早主要是指神经内窥镜技术(neuroendoscopy),由Bauer及Hellwig于1992年提出。发展至今天,一般认为这一新兴学科包括:立体定向神经外科(stereotactic neurosurgery)、放射神经外科(radioneurosurgery)、血管内神经外科(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和内窥镜神经外科。有的学者尚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归入微侵袭神经外科学之中。

    作者:李铁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114例需人工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结果:共有34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达29.8%。病死率达38.23%,其主要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占85.2%,其中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多,占44.1%,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杆菌。结论: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VAP,积极减少或消除诱因,以提高呼吸支持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韩云;林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垂体大腺瘤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与效果

    目的:通过对158例鞍区垂体大腺瘤伽玛刀术后的随访分析,阐明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的适应证及方法。方法:采用ELEKTA公司Leksell伽玛刀,对158例垂体瘤患者的肿瘤性质、治疗、随访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垂体瘤伽玛刀治疗总控制率达98.1%,复发率1.89%。伽玛刀治疗后视力转归良好。结论:垂体瘤伽玛刀治疗效果理想,并与肿瘤性质有重要关系。

    作者:黄敏仪;吴锡标;朱建坤;邓印辉;梁舜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对下腹部手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时下腹部手术中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和血压的变化,了解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下腹部手术患者45例,麻醉方法为硬膜外阻滞麻醉,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4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硬膜外腔不应用可乐定;B组,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75μ g;C组,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150μ g。测定3组患者术前、术中60 min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变化,并观测不同时点血压的变化。结果:(1)与术前值相比,3组患者皮质醇和β-内啡肽均下降,与A组相比,3组中B,C两组下降更明显,持续时间长,且呈量-效关系;(2)与术前基础值相比,B和C组患者术中血压均下降,C组血压降低幅度大。结论:硬膜外麻醉时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可减少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分泌,降低血压,从而抑制术中应激反应。

    作者:黑子清;陈宇;陈秉学;黄文起;袁宝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999年度广东省临床化学室间质量评价

    目的:介绍广东省1999年度315间实验室临床化学室间质评的情况。方法:用变异指数得分法,统计分析1 556份质评回报表24 584个测定结果。结果:每次质评均能达到及格的实验室有244间,占77.46%。每次质评都不及格的实验室有4间,占1.27%。24 584个单项测定结果中有21 406个及格,合格率为87.07%。结论:开展临床化学室间质评活动有利于对检验结果进行监测和评定,以提高检验质量。

    作者:林增文;卓绮玲;邹伟民;江楚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疗法近期疗效观察

    我们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进行对比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ITP患者为我院1996年1月~1999年11月的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98年6月在山东省荣城市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修订的ITP诊疗建议。其中男32例,女16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4岁6个月。皮肤出血点或淤斑48例,鼻出血20例,牙龈及口腔粘膜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10例,血尿4例,无一例颅内出血。入院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 15例,~25×109/L 16例,~100×109/L 17例,中位数19×109/L。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每片多达1971个,少25个,幼稚型和颗粒型的巨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产板型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偶见或未见。

    作者:黄璟;王鉴;吴倩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解脲脲原体感染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精子密度及精子运动质量的关系。方法:将258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进行UU培养及精液计算机辅助分析。结果:无精子症组、少精子症组、精子密度正常组三者之间UU感染阳性率有明显区别(P<0.05),以少精子症患者UU感染阳性率高。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比较,精子运动质量无明显差别(P>0.05),但前者运动线性有明显下降趋势(P<0.01)。结论:UU感染可对男性的生精功能及精子质量有一定影响,从而使精液整体质量下降。

    作者:刘运科;郭彩娇;陈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心脏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护理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肺动脉高压(PH)与肺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时与一氧化氮(NO)代谢障碍有关,这类患者吸入适量的外源性NO对降低肺动脉压有一定的作用,NO半衰期极短(3~4 s),易被血红蛋白迅速灭活,因此吸入NO只扩张肺血管,对体循环无影响[1]。现就对我科1996年10月~1998年4月12例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吸入NO治疗的护理要点作初步的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3~55岁。心脏瓣膜置换术3例,肺动脉栓塞1例,其余为先天性心脏病心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1.2 NO吸入法 以氮气平衡的800 ppm,NO气体与呼吸机吸气管近患者端连接,并连接加拿大产PalmomoxⅡ型电化学法NO,NO2监测仪于吸气管近患者端,距患者口鼻侧25~30 cm[2],连续监测吸入NO与NO2浓度,用高精密度流量计调节吸入NO流量。吸入NO浓度为20~50( 38.3±11.7)ppm,NO2浓度为0.4~1.4 ppm。1.3 结果 12例中11例吸入NO后肺动脉压下降,停吸后均有不同程度回升。2 护理2.1 吸入NO的毒副作用及处理 由于NO与O2接触很快会生成毒性NO2。可被人体吸收或呼气时排入空气造成污染,而且NO与血红蛋白(Hb)结合生成NO-Hb,后者易氧化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因此,必须严密监测NO2及高铁血红蛋白浓度,患者呼出气体排出环路外并处理掉。防大气污染,具体方法是在呼吸机呼出管道旁连接塑料管,将患者呼出气体引至室外或下水道。尽量把NO从呼吸机吸气管近端吸入,以减少NO与O2的接触时间。并降低给O2浓度,减少NO与O2的接触量。WHO确定NO浓度<1.3 mg/m3(1.04 ppm)。使用NO浓度<50 ppm一般无毒副作用[3]。若用NO浓度>50 ppm,护士则应警惕NO浓度,如发现异常马上报告医生进行处理。2.2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准确测量并记录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是衡量患者吸入NO效果的依据。本组患者术后均留置桡动脉或股动脉插管、肺动脉测压管或漂浮导管,通过换能器与监测仪连接,连续观察动脉压、肺动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嵌入压的变化,每次测压前要调试监测仪零点,换能器应置于心脏水平,先将换能器充满液体,排净空气,再通过三通接头使换能器与大气相通,调零点,开始测压,此时监测仪显示屏即显示出所测压力的波形及数值。测量肺毛细血管嵌入压时,导管气囊充气量不要超过1.5 ml,防气囊破裂。抽取血气标本时,注射器应用1∶0.1肝素盐水冲洗,并将管道内的液体全部抽出,再取血0.5~1 ml,保证血氧资料的准确性。测量出的各种数值可通过不同颜色和不同代号,用连线的方式记录在监护表上。

    作者:李莉;杨小慧;刘永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曲菌球病34例外科治疗

    目的:报告34例肺曲菌球病及外科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34例肺曲菌球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自1990年6月~2000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肺曲菌球病34例,占同期肺部手术的2.7%。行肺切除术2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曲菌球清除术5例,无术后并发病。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10年无复发。结论:肺切除术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切除肺的曲菌球清除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简单易行,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穗;区瑞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子宫底部肌壁间妊娠1例

    患者女,27岁,以停经78 d,要求终止妊娠入院。入院体检:生命体征稳定,心肺未查及异常。妇科情况:外阴已婚式,阴道通畅,宫颈光滑,无肥大,宫体后倾后屈,质中,增如孕月大,压痛(一),后穹窿饱满。实验室检查:RBC 3.0×109/L,WBC 8.0×109/L,Hb 108 g/L,HCG(+),B超示:宫内孕12周。遂以次日行钳刮术,术中未钳出任何胚胎及绒毛组织。再行彩色B超示:子宫增大,于子宫后方探及大小为6.7 cm×5.0 cm×4.7 cm胎囊回声,囊内见胎芽头臂径为5.3 cm,可见胎心搏动,此胎囊与子宫无明显联系,双附件显示不清,考虑为异位妊娠。于次日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子宫后位,纵椭圆形,子宫底偏向左侧浆膜面明显血运丰富,呈暗紫色,血管增粗迂曲,触之呈囊性,壁薄,子宫体增大如孕3个月左右大小,质硬韧,色正常,考虑为子宫底肌壁间妊娠,征家属同意,行子宫全切除术后送检。  病理检查:肉眼检查:子宫大小9 cm×7 cm×5 cm,肌层增厚,质硬,子宫前壁有一切口,子宫底部有一单独囊腔,已切开,内有一成形胎儿长约6 cm及胎盘组织约50g,囊壁约0.3 cm,无明显管腔与外界和宫腔相通。镜下检查:子宫肌间内见胎盘、绒毛组织。病理诊断:子宫底部肌壁间妊娠。  讨论 异位妊娠可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复合妊娠、残角子宫妊娠、宫颈妊娠、宫壁妊娠、宫肌内妊娠、子宫憩室妊娠、双角子宫妊娠、子宫隔部妊娠(后二种系非正常发育的子宫腔内妊娠)。其中异位妊娠80%为输卵管妊娠。本例为子宫底部肌壁间妊娠则极为罕见。其发生机制不明。可能与孕卵种植在子宫内膜腺体或胚胎滋养层溶解蜕膜及侵蚀肌壁而使孕卵种植,也可能是孕卵外游后在浆膜层种植再侵入肌壁。当胚胎发育至一定阶段易并发子宫破裂,造成大出血,后果严重,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黄利璇;彭建灵;钟雪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脊髓蛛网膜炎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脊髓蛛网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诊断、鉴别、处理的认识。方法:对1986年7月~2000年1月间收治的16例脊髓蛛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局限型10例,其中囊肿型3例,单纯局部粘连型7例;弥漫型6例。12例临床治愈。复发2例。院外及院前误诊9例。结论:脊髓蛛网膜炎以单纯局部粘连及弥漫型多见,占81.2%。脊髓蛛网膜炎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密切相关。脊髓蛛网膜炎应以内科治疗为主,结合临床分型进行综合治疗。

    作者:俞万香;黄秉钦;刘德忠;李水彬;杨燮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膜韧带样瘤1例

    患者男,21岁,右前臂进行性缓慢肿大6年,偶伴酸痛,并逐渐出现畸形。查体:右前臂中远段肿胀,畸形,表面凹凸不平,表面皮肤无红肿及溃烂,皮下静脉稍怒张,局部无触痛,右尺桡骨中,远段肿胀畸形,表面呈大小不等结节状,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右肘、腕关节活动正常,右手部运动感觉正常。X线示:右尺桡骨中,远段骨质破坏,局部膨大,内见多个小透光区,骨皮质部分变薄,未见骨膜反应,骨髓腔未见异常。手术所见:肿瘤位于尺、桡骨之间,侵及桡骨骨皮质内,范围广泛,无病理性骨折。病理检查:肉眼见灰白色组织一堆,约13 cm×11 cm×3 cm,表面光滑,质地较坚硬。切面灰白色,编织状,无砂砾感和钙化。镜下见由致密的胶原纤维单一性排列,胶原纤维束呈波浪状,并见稀疏的小的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纤维母细胞小,无异型性及核分裂,核长细核形,无巨细胞、骨或软骨形成。病理诊断:骨膜韧带样瘤。  讨论 骨的韧带样纤维瘤是原发于骨髓内和骨膜的良性纤维组织肿瘤,发生于髓内的韧带样纤维瘤称骨韧带样纤维瘤,占韧带样纤维瘤绝大多数,而骨外膜来源的肿瘤称骨膜韧带样瘤,非常少见。

    作者:陈娉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