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宋荣;史向民;胡叶成;钟为民;利民;周灿轩
患者女,41岁,因反复黑便、头晕2年于2001年2月20日入院.缘于1998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黑大便,有时呈暗红色,量多,每日10余次,无腹痛、反酸、呕血、发热.在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输全血1000ml,止血药治疗,出血停止.以后每年自发性暗红色或黑大便,至今已住院6次,按上述治疗后出血停止.长期头晕、面色苍白,在两所医院作骨髓检查,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未作特殊治疗.
作者:兰德辉;郝明;金亚南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原发性睾丸肿瘤的诊治效果.方法:分析1984年3月~2000年8月手术治疗小儿睾丸肿瘤34例,其中卵黄囊瘤23例,畸胎瘤9例,其他2例.均行高位精索切断睾丸切除术.卵黄囊瘤1例有腹膜后转移瘤而行清扫,另有2例行腹膜后清扫但报告为阴性.卵黄囊瘤化疗1疗程11例,1疗程以上化疗5例,6例未化疗.结果:24例获随访,13例卵黄囊瘤和7例良性畸胎瘤已无瘤存活1~7年,1例横纹肌肉瘤与3例卵黄囊瘤在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B超对睾丸肿块的诊断很有价值,应列为常规检查.AFP是睾丸卵黄囊瘤的瘤标,对确定肿块性质、临床分期、监视治疗效果、术后随访都有重要价值.小儿睾丸肿瘤以恶性为多,以行高位精索切断睾丸切除为首选.良性畸胎瘤单纯睾丸切除即可,不需其他治疗.对Ⅰ期卵黄囊瘤患儿不必作腹膜后清扫,也不必长期化疗,但要坚持规范化随访2年以上,尤其是AFP的监测.Ⅱ期以上病例,则需坚持手术后化疗和放疗才有可能提高生存率.
作者:马耿;葛征;陈永福;汪敏标;耿昌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高血压对人民生命危害极大,其中对靶器官的损伤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伤主要是全身血管及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目前研究表明,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程度,除高血压的程度外更与高血压患者长时期血压变异增大有关.为了更好地做好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防治工作,有必要对高血压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作深入的临床探讨.
作者:陈富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女,26岁,因颈前无痛性肿物5年,心慌乏力,消瘦2年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甲状腺肿大,无疼痛及其它不适.2年前出现心慌乏力、烦躁易怒、多饮多食、消瘦明显.院外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服用甲状腺素片及丙基硫氧嘧啶等药物治疗2年,病情时反复.15d前上述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查体:T36.7℃,P106次/min,BP16/9kPa.
作者:马静;王敬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肾病综合征患者(尤其是有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的成人患者)在病程中可无明显诱因出现突发性少尿、无尿、肾功能急骤恶化——特发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这一严重合并症的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与患者的预后有极其重要关系.我院肾内科在近4年间收治的9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中特发性ARF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晓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42岁,司机,发现左下睑无痛性小肿块2个月,局部无外伤史,偶有充血、搔痒不适等,经用消炎眼药水滴眼,症状无明显改善,于2000年2月前来本科门诊就诊.
作者:黄筱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检出率及其在病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277例乙肝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ANCA,并以48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结果:214例乙肝患者中,ANCA阳性30例,阳性率为14.0%;63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ANCA阳性26例,阳性率为41.3%,均为c-ANCA.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NCA有较高的检出率,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紊乱,产生自身抗体,从而加重对肝脏的损伤有关.
作者:林向阳;樊爱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高血压与脑卒中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在我国高血压的主要转归为脑卒中,其发病率是心肌梗塞的5倍,脑卒中人口的发病率为每年114~187/10万人,患病率为253~620/10万人,死亡率为83~89/10万人,在生存的脑卒中患者中有75%病残.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程度及持续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血压的增高不论是收缩压(SBP)还是舒张压(DBP)与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有着明确的线性关系.对>65岁的男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比血压正常者脑梗塞的发病率约高3倍.据统计,70%~80%脑卒中病人都有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史.即使平时无明显症状的高血压,其发生脑卒中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4倍.确诊高血压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血压正常人群的32倍.
作者:孙宁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女,11岁,因呕吐8个月于2000年11月25日入院.8个月前患儿感咽下困难,进食后即吐,有时每餐呕吐多次,无腹痛及胸骨后疼痛.上消化道钡餐示:“器官轴型胃扭转”,给予吗叮啉口服及体位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病后4个月行纤维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又以“胃炎”胃仙-U,普瑞博思等药,症状无好转.
作者:冯清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提高特大烧伤面积治疗水平.方法:总结3例特重度烧伤病例的治疗过程.结果:3例患者均治愈.结论:抗休克不拘泥于公式,烧伤创面采用持续热风、定期翻身、外用药、暴露加气溶胶辐照是治疗大面积烧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吴伟江;骆锦强;梁晓宇;骆立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选择性经支气管动脉灌注泰素及卡铂并联合泰素全身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对5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支气管动脉注入泰素和卡铂,同时予泰素全身化疗,每例均完成2~3周期后评价其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57例中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28例,总有效率59.6%.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等,毒副作用多为Ⅰ~Ⅱ度.结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泰素和卡铂并联合泰素全身化疗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可耐受的方案.
作者:张华;罗鹏飞;张良明;邵培坚;周泽健;郑伟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输卵管银夹绝育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快捷、有效和可逆性好的优点,已被临床医生和受术者接受.1997年3月~2000年12月间在本站用该法施术的全部受术者共2842例,其中2826例获1~4年随访,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沈勤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三维立体放射治疗对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48例肺癌脑转移患者首先行全脑放疗36~40Gy,局部病灶缩野时采用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肿瘤周边剂量18~32Gy,平均22Gy,转移灶总剂量为54~62Gy,平均为58Gy.结果:治疗6个月后,16例患者脑转移症状体征完全消失,CT复查见肿瘤完全消失;22例CT复查见肿瘤较治疗前明显缩小;6例肿瘤变化不明显;4例在治疗后5个月内因远处转移死亡.结论: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结合全脑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有明显疗效,总有效率达到79.2%,且副作用小,延长了患者生命,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工;侯友贤;陈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逐步递量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EHART)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急性放射反应.方法:92例Ⅲb期NSCLC进入EHART组.放射治疗的第1,2,3,4,5周分别为1.2,1.3,1.4,1.5,1.6Gy,2次/d,5d/周.照射野包括胸部CT或MRI可见的原发灶以及周围1.0~1.5cm的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引流区.肿瘤灶总剂量69Gy,50次,5周.结果:92例中10例未完成预定治疗计划.在按计划完成的82例中,原发灶完全缓解(CR)占12.2%(10/82),部分缓解(PR)占69.5%(57/82),无变化+病变进展(NR+PD)占18.3%(15/82),总有效率(CR+PR)为81.7%;治疗过程中主要的急性副反应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80.4%(74/92)和急性放射性肺炎35.9%(33/92),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能按计划完成治疗;治疗后体重下降者占23.2%(19/82);治疗后KPS下降者占26.8%(22/82).结论:EHART能为大多数Ⅲb期NSCLC患者耐受,近期疗效优于常规放射治疗,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王希成;王思阳;杨曙;刘宜敏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晕厥是一种较常见症状,而静脉注射(静注)钙剂引起的晕厥比较少见,现将我院急诊科1996年1月~2001年1月收治的12例因静注钙剂引起晕厥者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年龄14~52岁之间,以年轻人多见,占9例.原发病以药物过敏为多见,共7例,其次为急性荨麻疹4例,慢性荨麻疹1例.用5%氯化钙7例,10%葡萄糖酸钙5例,均为10ml加入50%葡萄糖20ml静注,静注时间不少于10min.
作者:肖忠;谢树斌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高血压除了损害心脏、脑、肾和眼等靶器官外,大血管特别是主动脉也常直接受影响,并可导致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分离和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等重要的心血管事件,易造成患者病残或高死亡率发生等凶险临床经过和严重不良预后,实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和充分认识.
作者:彭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高血压病合并心律失常,常称高血压性心律失常.随着临床上普遍应用24或48h连续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的性质、种类检出率明显提高.了解高血压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以及能否得到及时诊断、治疗,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方面,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刘剑立;张纯利;王长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动脉粥样硬化(AS)对人类危害极大,近年来AS发病年龄正在提前.为了解AS发病情况和人群防治,国内外都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但许多问题仍未解决.我们通过研究年轻人AS晚期病变与地区、年龄、性别的关系等,为探讨AS的发生发展,阐明AS的发病机制以期为防治提供形态学依据.
作者:吕凤英;赵培真;李晓惠;林耀元;黄文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具有高效、迅速、费用低廉、互动性强、无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本文就如何利用互联网上的生物医学资源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者:刘芳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女,20岁,全身皮肤红斑、结节,进行性加重9年伴持续发热40余天,于2000年4月29日入院.患者于1991年初鼻梁部出现小片状红斑,之后渐扩展至双侧颧部,在当地医院间断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感染等治疗无效,皮损渐蔓延至躯干、四肢,形成大小不一的浸润性红斑及结节,时有糜烂、结痂,病情反复不愈.于2000年3月起患者出现高热持续不退,遂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9.6℃,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10kPa,轻度激素面容,精神差,左颈后、左腹股沟淋巴结黄豆大小,心、肺(-),肝肋下4~5cm,质中,无压痛.颜面、躯干及四肢可见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浸润性红斑及结节,部分结节呈淡黄色,红斑表面可见灰褐色粘着性厚痂,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口腔舌根部见灰白色假膜.血常规:WBC15.8×109/L,Plt358×109/L,嗜酸性细胞计数700×106/L.尿、便常规、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均正常.肝功能:ALT155U/L,总蛋白82.8g/L.
作者:杨蓉娅;敖俊红;张水文;王文岭;李大伟;张洁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