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肠间质肿瘤长期误诊1例

兰德辉;郝明;金亚南

关键词:小肠间质肿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 慢性浅表性胃炎, 药治疗, 检查诊断, 医院, 头晕, 红色, 骨髓检查, 大便, 出血, 自发性, 输全血, 住院, 止血, 胃镜, 呕血, 患者, 黑便, 腹痛
摘要:患者女,41岁,因反复黑便、头晕2年于2001年2月20日入院.缘于1998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黑大便,有时呈暗红色,量多,每日10余次,无腹痛、反酸、呕血、发热.在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输全血1000ml,止血药治疗,出血停止.以后每年自发性暗红色或黑大便,至今已住院6次,按上述治疗后出血停止.长期头晕、面色苍白,在两所医院作骨髓检查,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未作特殊治疗.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波热凝治疗慢性咽炎的护理配合

    慢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病程较长,主要症状为咽部异物感、干燥、发痒、灼热、疼痛,严重者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反复,目前多采用微波治疗,效果令人满意[1].我科门诊1998年1月~2000年12月对2021例慢性咽炎病人施行微波治疗共4242人次,整个治疗护理配合密切,微波热凝过程顺利,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钻娣;刘丽嫦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小儿原发性睾丸肿瘤34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原发性睾丸肿瘤的诊治效果.方法:分析1984年3月~2000年8月手术治疗小儿睾丸肿瘤34例,其中卵黄囊瘤23例,畸胎瘤9例,其他2例.均行高位精索切断睾丸切除术.卵黄囊瘤1例有腹膜后转移瘤而行清扫,另有2例行腹膜后清扫但报告为阴性.卵黄囊瘤化疗1疗程11例,1疗程以上化疗5例,6例未化疗.结果:24例获随访,13例卵黄囊瘤和7例良性畸胎瘤已无瘤存活1~7年,1例横纹肌肉瘤与3例卵黄囊瘤在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B超对睾丸肿块的诊断很有价值,应列为常规检查.AFP是睾丸卵黄囊瘤的瘤标,对确定肿块性质、临床分期、监视治疗效果、术后随访都有重要价值.小儿睾丸肿瘤以恶性为多,以行高位精索切断睾丸切除为首选.良性畸胎瘤单纯睾丸切除即可,不需其他治疗.对Ⅰ期卵黄囊瘤患儿不必作腹膜后清扫,也不必长期化疗,但要坚持规范化随访2年以上,尤其是AFP的监测.Ⅱ期以上病例,则需坚持手术后化疗和放疗才有可能提高生存率.

    作者:马耿;葛征;陈永福;汪敏标;耿昌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脑垂体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脑垂体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脑垂体瘤患者分别作常规轴位CT,MPR及SSD(表面阴影显示法)成像.结果:三种成像方法在临床应用价值的专家评估结果(Kappa值≥0.75)分别为,脑垂体瘤显示清晰:常规CT31例,MPR28例,SSD16例;垂体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常规CT23例,MPR31例,SSD24例;影像对经蝶入路手术具有指导意义:常规CT6例,MPR32例,SSD20例.结论:MPR技术在脑垂体瘤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强于常规CT与SSD技术.

    作者:林志超;吴何嘉;罗良平;曹宗伟;陈金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致胸腔积液30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7~2000年收住胸腔积液病人128例,现就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所致胸腔积液30例分析如下.

    作者:刘淑芹;陈玉凤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CT表现脑萎缩与癫痫的相关性初探

    有关癫痫病人颅脑CT仅表现为不同范围脑萎缩的报道较少.作者从432例因癫痫行CT检查的病例中发现,有95例颅脑CT图像上仅表现为脑萎缩征象,脑萎缩在其范围上有三种不同类型,现报道如下.

    作者:贾朝阳;强万本;魏斌;于火松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血液肿瘤化疗期间消化道副作用的综合防治

    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化疗期间尤其是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治疗时引起的严重毒副作用之一是消化道粘膜炎,影响了化疗计划的按期执行,间接影响化疗的疗效.自1998年以来我们对此类病人采用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思密达局部留置湿敷及口服,并完善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欧阳建华;郭林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与左室肥厚

    在进展的高血压研究过程中,左室肥厚(LVH)是该领域新提出的,也是为引人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LVH产生的初衷是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左室泵血功能,试图借助结构的改变对过度的后负荷产生代偿,但是这种代偿并非是良性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LVH是加重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VH有相当高的发生率,早期的Framingham研究表明,血压超过160/95mmHg的患者中LVH的发生率比血压正常者高出10倍.更有新研究发现坐位舒张压在100~115mmHg之间的高血压患者中有62%的人有LVH[1].LVH已被列为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靶器官损害的评价指标,因此及时检出LVH,并采取积极合理的防治措施已成必需.

    作者:张怡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支架及外放疗序贯治疗晚期食管癌性狭窄

    目的:探索支架-外放疗序贯治疗对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2例晚期食管癌病人行支架-外放疗序贯治疗,并以单纯支架组26例,单纯放疗组23例进行比较.结果:支架-外放疗组一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支架组与单纯放疗组,再阻塞发生率低于单纯支架组与单纯放疗组.结论:支架-外放疗序贯治疗为晚期食管癌病人的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陈天敏;陆华生;周芳贩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基因研究展望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多基因遗传病.识别和克隆原发性高血压易感基因,将从根本上阐明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本质,并将对该病的临床分型、预后判断、个体化治疗和易患者的早期检出及预防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朱鼎良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囊性肾癌3例

    囊性肾癌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及漏诊.1987年4月~1999年4月我院收治肾癌56例,其中囊性肾癌3例,占5.4%,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金校;阮绍坤;林考兴;陈群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蜈蚣咬伤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31岁,于2000年10月5日8∶30被蜈蚣咬伤前臂,红肿范围3cm×3cm,经医疗室给予2%碘酒外涂咬伤部位,同日23∶30突然出现眩晕、全身麻木、出冷汗、言语不清,急送医疗室诊治,检查:P130次/min,R30次/min,T36.5℃,血压测不出,神志清醒,言语不清,四肢麻木、湿冷,面色苍白.

    作者:曾广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MTB)是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罕见原因之一,病死率甚高.现将我科近年先后收治成功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穗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心血管与脑卒中

    高血压与脑卒中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在我国高血压的主要转归为脑卒中,其发病率是心肌梗塞的5倍,脑卒中人口的发病率为每年114~187/10万人,患病率为253~620/10万人,死亡率为83~89/10万人,在生存的脑卒中患者中有75%病残.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程度及持续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血压的增高不论是收缩压(SBP)还是舒张压(DBP)与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有着明确的线性关系.对>65岁的男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比血压正常者脑梗塞的发病率约高3倍.据统计,70%~80%脑卒中病人都有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史.即使平时无明显症状的高血压,其发生脑卒中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4倍.确诊高血压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血压正常人群的32倍.

    作者:孙宁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与大动脉疾病

    高血压除了损害心脏、脑、肾和眼等靶器官外,大血管特别是主动脉也常直接受影响,并可导致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分离和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等重要的心血管事件,易造成患者病残或高死亡率发生等凶险临床经过和严重不良预后,实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和充分认识.

    作者:彭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注射用内给氧抢救重度一氧化碳中毒6例

    我们在1998年8月~2000年2月间对6例重度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在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注射用内给氧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雨;张震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与心律失常

    高血压病合并心律失常,常称高血压性心律失常.随着临床上普遍应用24或48h连续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的性质、种类检出率明显提高.了解高血压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以及能否得到及时诊断、治疗,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方面,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刘剑立;张纯利;王长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应用旋转切割法173例临床体会

    我院从1998年5月~2000年3月选择了成熟期的白内障173眼,用旋转切削法超声乳化晶体核,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作者:何庆国;胡超雄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清开灵注射液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对63例早期新生儿黄疸>205μmol/L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清开灵组(治疗组)32例,血浆/白蛋白组(对照组)31例,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清开灵注射液静滴并配合蓝光治疗,其疗效并不亚于用血浆/血蛋白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两组治愈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t=0.062,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在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中,对降低血胆红素、减退新生儿黄疸的作用是有效的,且未发现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

    作者:李柏谦;张平;孙志滔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结核分支杆菌耐链霉素耐药基因的检测

    目的:探讨结核分支杆菌对链霉素(SM)的耐药分子机制,评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rpsL基因突变在结核分支杆菌对SM耐药性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对71株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其中药物敏感株35株,耐SM或含耐SM耐多药株36株)和30例耐SM肺结核病人痰标本的rpsL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以结核分支杆菌H37RV为对照,35株药物敏感株的rpsL基因PCR扩增产物267bp片段SSCP图谱正常;36株耐SM分离株中,26株rpsL基因SSCP图谱异常,其突变率为72.2%.30例耐SM肺结核病人痰标本有22例PCR扩增阳性,14例SSCP图谱与H37RV株有差异,rpsL突变率为63.6%.结论:rpsL基因突变是SM耐药性的重要分子机制,PCR-SSCP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结核分支杆菌rpsL基因突变,该技术有望直接用于临床标本耐药性检测.

    作者:张小刚;何秀云;李书琳;张永胜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与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和血管怎样进行功能活动和如何相互作用的科学.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特性的综合指标.决定血液粘度的内在因素有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和血浆成分.体内血液粘度还受血液流速、血管口径和血管舒缩运动影响.近年研究表明,高血压与血液流变特性改变之间的关系密切,血液粘度和血管半径是决定外周血管阻力的两大主要因素,显然亦是调控血压的重要因素.

    作者:罗义;郭南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