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与左室肥厚

张怡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 发生率, 独立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害, 左室肥厚, 心力衰竭, 热点问题, 评价指标, 防治指南, 防治措施, 代偿, 泵血功能, 舒张压, 脑卒中, 后负荷, 冠心病, 坐位, 证明, 心脏
摘要:在进展的高血压研究过程中,左室肥厚(LVH)是该领域新提出的,也是为引人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LVH产生的初衷是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左室泵血功能,试图借助结构的改变对过度的后负荷产生代偿,但是这种代偿并非是良性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LVH是加重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VH有相当高的发生率,早期的Framingham研究表明,血压超过160/95mmHg的患者中LVH的发生率比血压正常者高出10倍.更有新研究发现坐位舒张压在100~115mmHg之间的高血压患者中有62%的人有LVH[1].LVH已被列为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靶器官损害的评价指标,因此及时检出LVH,并采取积极合理的防治措施已成必需.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1例

    患者女,11岁,因呕吐8个月于2000年11月25日入院.8个月前患儿感咽下困难,进食后即吐,有时每餐呕吐多次,无腹痛及胸骨后疼痛.上消化道钡餐示:“器官轴型胃扭转”,给予吗叮啉口服及体位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病后4个月行纤维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又以“胃炎”胃仙-U,普瑞博思等药,症状无好转.

    作者:冯清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与左室肥厚

    在进展的高血压研究过程中,左室肥厚(LVH)是该领域新提出的,也是为引人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LVH产生的初衷是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左室泵血功能,试图借助结构的改变对过度的后负荷产生代偿,但是这种代偿并非是良性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LVH是加重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VH有相当高的发生率,早期的Framingham研究表明,血压超过160/95mmHg的患者中LVH的发生率比血压正常者高出10倍.更有新研究发现坐位舒张压在100~115mmHg之间的高血压患者中有62%的人有LVH[1].LVH已被列为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靶器官损害的评价指标,因此及时检出LVH,并采取积极合理的防治措施已成必需.

    作者:张怡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蜘蛛痣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关系的探讨

    蜘蛛痣是肝硬化病人常见体征之一,本文探讨蜘蛛痣与肝硬化病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静脉宽度之间的关系,旨在明确蜘蛛痣出血的部位、数量不同对肝硬化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危险度的预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郭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注射用内给氧抢救重度一氧化碳中毒6例

    我们在1998年8月~2000年2月间对6例重度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在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注射用内给氧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雨;张震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与心律失常

    高血压病合并心律失常,常称高血压性心律失常.随着临床上普遍应用24或48h连续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的性质、种类检出率明显提高.了解高血压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以及能否得到及时诊断、治疗,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方面,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刘剑立;张纯利;王长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迷走胆管瘘延误诊治1例

    患者女,65岁.因“间隙性右上腹痛3年”入院.入院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于1997年3月29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约8cm×6cm×3cm大小,苍白色,张力中等,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胆囊三角区解剖清楚,胆囊管和胆囊血管解剖无变异.常规用钛夹处理,胆囊与肝床之间间隙疏松,顺利完成胆囊切除,冲洗术野未发现明显胆汁渗漏,术野干净,未放置引流.术后3日仅感上腹略有胀满不适,无腹痛、发热及黄疸,饮食基本恢复正常而出院.出院后腹胀日渐加重,无腹痛及发热,在门诊以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给予对症处理.于术后20d专科医生怀疑为胆瘘而收住入院.入院体查:T36.5℃,P76次/min,R22次/min,BP130/76mmHg.

    作者:徐殿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吻合口前壁外翻缝合加下肺韧带包盖治疗贲门癌68例

    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我们对其传统的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进,于1993年1月~1999年12月应用吻合口前壁外翻缝合加下肺韧带包盖连续进行手术68例,无吻合口瘘及近期狭窄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然春;何小平;谷建明;李刚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持续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3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采用持续臂丛的新方法解决长时间手外科及上肢手术的麻醉及术后镇痛问题.方法:选择30例ASA Ⅰ~Ⅱ级成人上肢或手外科手术患者,用小儿Y型留置针穿刺置管行持续臂丛麻醉.观察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满意者29例(97%),效果差、术中复合吸入麻醉者1例(3%).结论:此法安全、有效、简便、可行,解决了长时间手外科及上肢手术的麻醉及术后镇痛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宁;黄恩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季节性情感障碍与褪黑素及光疗

    褪黑素(MT)是由松果腺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作为一种时间信号调节生物的昼夜节律.本文重点讨论MT在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并针对这种作用如何采用光疗对SAD进行治疗.

    作者:程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小肠间质肿瘤长期误诊1例

    患者女,41岁,因反复黑便、头晕2年于2001年2月20日入院.缘于1998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黑大便,有时呈暗红色,量多,每日10余次,无腹痛、反酸、呕血、发热.在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输全血1000ml,止血药治疗,出血停止.以后每年自发性暗红色或黑大便,至今已住院6次,按上述治疗后出血停止.长期头晕、面色苍白,在两所医院作骨髓检查,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未作特殊治疗.

    作者:兰德辉;郝明;金亚南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麻醉方法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总结我院1995~2000年通过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共20例的术前评估、麻醉方法、术中及术后处理情况.结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多为青壮年发病,体格肥胖,常合并有其他器官系统的疾病.选择局麻安全有效,但术中患者仍觉伤口疼痛,小儿不能合作,给手术操作带来不便.局麻时辅助静脉用镇静剂,术中患者SPO2有下降趋势.全麻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但拔管后2例出现严重的舌根后坠及低氧血症,经处理后好转.结论: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全麻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器官功能、麻醉及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术毕应等病人清醒方拔除气管导管,术后的监护及管理亦十分必要.

    作者:陈宇;黑子清;黄文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鼻内窥镜下用微波行中鼻甲成形手术30例

    我科于1997年5月~2000年7月,在鼻内窥镜下使用微波行中鼻甲成形术30例,效果十分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项先高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与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和血管怎样进行功能活动和如何相互作用的科学.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特性的综合指标.决定血液粘度的内在因素有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和血浆成分.体内血液粘度还受血液流速、血管口径和血管舒缩运动影响.近年研究表明,高血压与血液流变特性改变之间的关系密切,血液粘度和血管半径是决定外周血管阻力的两大主要因素,显然亦是调控血压的重要因素.

    作者:罗义;郭南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小儿外伤性脑梗塞36例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与预后.方法: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行头CT扫描,药物保守治疗,其中24例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CT扫描梗塞均位于基底节区,其中6例有双侧豆状核钙化.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CT扫描和及时复查对本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小儿所处的特殊发育阶段、基底节区供血动脉的特殊解剖结构、豆状核钙化、外伤后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血管痉挛为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药物治疗与高压氧治疗是有效的方法,本病预后良好.

    作者:陈孟宗;袁玉会;王成林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并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MTB)是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罕见原因之一,病死率甚高.现将我科近年先后收治成功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穗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硫酸镁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硫酸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大剂量硫酸镁治疗组,小剂量硫酸镁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在治疗前、治疗后24h,治疗14d后分别测血清Mg2+,治疗前后分别测血清Ca2+,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且在治疗后评定疗效.结果:大剂量组治疗后血清Mg2+,Ca2+浓度显著提升,并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及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结论:大剂量硫酸镁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Mg2+对脑缺血损害的保护作用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王庄;许贻白;诸金水;王亚仙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支气管动脉灌注泰素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7例

    目的:观察选择性经支气管动脉灌注泰素及卡铂并联合泰素全身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对5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支气管动脉注入泰素和卡铂,同时予泰素全身化疗,每例均完成2~3周期后评价其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57例中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28例,总有效率59.6%.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等,毒副作用多为Ⅰ~Ⅱ度.结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泰素和卡铂并联合泰素全身化疗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可耐受的方案.

    作者:张华;罗鹏飞;张良明;邵培坚;周泽健;郑伟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对靶器官损伤的影响

    高血压对人民生命危害极大,其中对靶器官的损伤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伤主要是全身血管及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目前研究表明,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程度,除高血压的程度外更与高血压患者长时期血压变异增大有关.为了更好地做好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防治工作,有必要对高血压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作深入的临床探讨.

    作者:陈富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儿童寰枢椎旋转移位26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儿童寰枢椎旋转性移位的诊治体会.方法:对本院小儿骨科1996年1月~2000年6月收治的268例寰枢椎旋转性移位患儿的临床情况、治疗经过进行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目前对该病的诊治进展.结果:201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191例1次住院治疗恢复正常,无复发,10例二次入院经保守治疗获得治愈.结论:寰枢椎旋转性移位是儿童常见病,发病后及时得到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保守治疗为首选,对保守治疗无效可行枕寰枢椎融合术.

    作者:曾裴;张学军;戴祥麒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心脏是高血压所致靶器官损害的重要脏器,以往所谓的高血压心脏病,指的就是这种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舒张功能减退,左心室肥厚(LVH),收缩功能减退,以至出现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按其发展速度又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以慢性心力衰竭多见.

    作者:王立明;付铁娟;韩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