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注射用内给氧抢救重度一氧化碳中毒6例

黄雨;张震宇

关键词:注射用, 内给氧, 抢救, 中毒患者, 治疗方法, 一氧化碳, 给氧治疗, 重度, 疗效, 基础
摘要:我们在1998年8月~2000年2月间对6例重度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在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注射用内给氧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原发性睾丸肿瘤34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原发性睾丸肿瘤的诊治效果.方法:分析1984年3月~2000年8月手术治疗小儿睾丸肿瘤34例,其中卵黄囊瘤23例,畸胎瘤9例,其他2例.均行高位精索切断睾丸切除术.卵黄囊瘤1例有腹膜后转移瘤而行清扫,另有2例行腹膜后清扫但报告为阴性.卵黄囊瘤化疗1疗程11例,1疗程以上化疗5例,6例未化疗.结果:24例获随访,13例卵黄囊瘤和7例良性畸胎瘤已无瘤存活1~7年,1例横纹肌肉瘤与3例卵黄囊瘤在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B超对睾丸肿块的诊断很有价值,应列为常规检查.AFP是睾丸卵黄囊瘤的瘤标,对确定肿块性质、临床分期、监视治疗效果、术后随访都有重要价值.小儿睾丸肿瘤以恶性为多,以行高位精索切断睾丸切除为首选.良性畸胎瘤单纯睾丸切除即可,不需其他治疗.对Ⅰ期卵黄囊瘤患儿不必作腹膜后清扫,也不必长期化疗,但要坚持规范化随访2年以上,尤其是AFP的监测.Ⅱ期以上病例,则需坚持手术后化疗和放疗才有可能提高生存率.

    作者:马耿;葛征;陈永福;汪敏标;耿昌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迷走胆管瘘延误诊治1例

    患者女,65岁.因“间隙性右上腹痛3年”入院.入院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于1997年3月29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约8cm×6cm×3cm大小,苍白色,张力中等,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胆囊三角区解剖清楚,胆囊管和胆囊血管解剖无变异.常规用钛夹处理,胆囊与肝床之间间隙疏松,顺利完成胆囊切除,冲洗术野未发现明显胆汁渗漏,术野干净,未放置引流.术后3日仅感上腹略有胀满不适,无腹痛、发热及黄疸,饮食基本恢复正常而出院.出院后腹胀日渐加重,无腹痛及发热,在门诊以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给予对症处理.于术后20d专科医生怀疑为胆瘘而收住入院.入院体查:T36.5℃,P76次/min,R22次/min,BP130/76mmHg.

    作者:徐殿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蜘蛛痣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关系的探讨

    蜘蛛痣是肝硬化病人常见体征之一,本文探讨蜘蛛痣与肝硬化病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静脉宽度之间的关系,旨在明确蜘蛛痣出血的部位、数量不同对肝硬化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危险度的预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郭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速尿、倍他乐克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体会

    顽固性心衰是内科危重症,常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棘手,死亡率较高.1998年12月~2000年12月我们联合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速尿、倍他乐克治疗顽固性心衰,疗效满意.

    作者:杨绍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脂质体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播散性毛孢子菌病1例

    患者,女,20岁,全身皮肤红斑、结节,进行性加重9年伴持续发热40余天,于2000年4月29日入院.患者于1991年初鼻梁部出现小片状红斑,之后渐扩展至双侧颧部,在当地医院间断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感染等治疗无效,皮损渐蔓延至躯干、四肢,形成大小不一的浸润性红斑及结节,时有糜烂、结痂,病情反复不愈.于2000年3月起患者出现高热持续不退,遂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9.6℃,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10kPa,轻度激素面容,精神差,左颈后、左腹股沟淋巴结黄豆大小,心、肺(-),肝肋下4~5cm,质中,无压痛.颜面、躯干及四肢可见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浸润性红斑及结节,部分结节呈淡黄色,红斑表面可见灰褐色粘着性厚痂,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口腔舌根部见灰白色假膜.血常规:WBC15.8×109/L,Plt358×109/L,嗜酸性细胞计数700×106/L.尿、便常规、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均正常.肝功能:ALT155U/L,总蛋白82.8g/L.

    作者:杨蓉娅;敖俊红;张水文;王文岭;李大伟;张洁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基因研究展望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多基因遗传病.识别和克隆原发性高血压易感基因,将从根本上阐明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本质,并将对该病的临床分型、预后判断、个体化治疗和易患者的早期检出及预防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朱鼎良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9例

    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是指继发于各种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急性肺水肿.临床上以头颅外伤所致的NPE常见,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NPE则相对少见.我科1992年1月~2000年7月共收治SAH96例,其中并NPE9例,现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加以讨论.

    作者:王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老年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小脑iNOS,nNOS的表达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对老年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小脑的影响.方法:建立老年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NOS,nNOS在小脑的表达,用透射电镜观察小脑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30min后再灌注6,12,24,48h组浦肯野细胞nNOS活性显著升高(P<0.001),假手术组、缺血30min立刻取材、缺血30min后再灌注1h和96h组nNOS微量表达;而iNOS在小脑皮质不表达,髓质中有少量神经细胞中度表达.电镜下48h和96h组浦肯野细胞损伤较重.结论:由nNOS诱导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脑缺血后神经元迟发性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杨传红;赖晃文;唐庚云;詹纯列;郑文岭;李建军;肖育华;张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脑垂体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脑垂体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脑垂体瘤患者分别作常规轴位CT,MPR及SSD(表面阴影显示法)成像.结果:三种成像方法在临床应用价值的专家评估结果(Kappa值≥0.75)分别为,脑垂体瘤显示清晰:常规CT31例,MPR28例,SSD16例;垂体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常规CT23例,MPR31例,SSD24例;影像对经蝶入路手术具有指导意义:常规CT6例,MPR32例,SSD20例.结论:MPR技术在脑垂体瘤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强于常规CT与SSD技术.

    作者:林志超;吴何嘉;罗良平;曹宗伟;陈金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健康教育在外科的应用

    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及家庭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达到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知识,改善其健康行为。我病区自1998年开展整体护理工作以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使健康教育逐步完善。1 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及文化教育  随着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位置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护理人员不再单纯执行医嘱,而是要有计划、有目地、全面地照顾病人,这是一种干预措施,不仅要向患者解释病因、经过、预期结果,要告诉患者手术前后饮食注意事项,导管的护理等,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根据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护士重新确立新的护患关系,扩大知识面,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有关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提高自己应变能力,沟通技巧,灵活运用,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全方位护理人才。

    作者:赵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心脏是高血压所致靶器官损害的重要脏器,以往所谓的高血压心脏病,指的就是这种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舒张功能减退,左心室肥厚(LVH),收缩功能减退,以至出现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按其发展速度又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以慢性心力衰竭多见.

    作者:王立明;付铁娟;韩莹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与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和血管怎样进行功能活动和如何相互作用的科学.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特性的综合指标.决定血液粘度的内在因素有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和血浆成分.体内血液粘度还受血液流速、血管口径和血管舒缩运动影响.近年研究表明,高血压与血液流变特性改变之间的关系密切,血液粘度和血管半径是决定外周血管阻力的两大主要因素,显然亦是调控血压的重要因素.

    作者:罗义;郭南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静脉注射钙剂引起晕厥12例分析

    晕厥是一种较常见症状,而静脉注射(静注)钙剂引起的晕厥比较少见,现将我院急诊科1996年1月~2001年1月收治的12例因静注钙剂引起晕厥者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年龄14~52岁之间,以年轻人多见,占9例.原发病以药物过敏为多见,共7例,其次为急性荨麻疹4例,慢性荨麻疹1例.用5%氯化钙7例,10%葡萄糖酸钙5例,均为10ml加入50%葡萄糖20ml静注,静注时间不少于10min.

    作者:肖忠;谢树斌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小肠间质肿瘤长期误诊1例

    患者女,41岁,因反复黑便、头晕2年于2001年2月20日入院.缘于1998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黑大便,有时呈暗红色,量多,每日10余次,无腹痛、反酸、呕血、发热.在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输全血1000ml,止血药治疗,出血停止.以后每年自发性暗红色或黑大便,至今已住院6次,按上述治疗后出血停止.长期头晕、面色苍白,在两所医院作骨髓检查,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未作特殊治疗.

    作者:兰德辉;郝明;金亚南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儿童寰枢椎旋转移位26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儿童寰枢椎旋转性移位的诊治体会.方法:对本院小儿骨科1996年1月~2000年6月收治的268例寰枢椎旋转性移位患儿的临床情况、治疗经过进行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目前对该病的诊治进展.结果:201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个月,191例1次住院治疗恢复正常,无复发,10例二次入院经保守治疗获得治愈.结论:寰枢椎旋转性移位是儿童常见病,发病后及时得到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保守治疗为首选,对保守治疗无效可行枕寰枢椎融合术.

    作者:曾裴;张学军;戴祥麒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高血压与心律失常

    高血压病合并心律失常,常称高血压性心律失常.随着临床上普遍应用24或48h连续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的性质、种类检出率明显提高.了解高血压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以及能否得到及时诊断、治疗,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方面,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刘剑立;张纯利;王长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乙肝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检出率及其在病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277例乙肝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ANCA,并以48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结果:214例乙肝患者中,ANCA阳性30例,阳性率为14.0%;63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ANCA阳性26例,阳性率为41.3%,均为c-ANCA.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NCA有较高的检出率,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紊乱,产生自身抗体,从而加重对肝脏的损伤有关.

    作者:林向阳;樊爱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季节性情感障碍与褪黑素及光疗

    褪黑素(MT)是由松果腺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作为一种时间信号调节生物的昼夜节律.本文重点讨论MT在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并针对这种作用如何采用光疗对SAD进行治疗.

    作者:程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持续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3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采用持续臂丛的新方法解决长时间手外科及上肢手术的麻醉及术后镇痛问题.方法:选择30例ASA Ⅰ~Ⅱ级成人上肢或手外科手术患者,用小儿Y型留置针穿刺置管行持续臂丛麻醉.观察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满意者29例(97%),效果差、术中复合吸入麻醉者1例(3%).结论:此法安全、有效、简便、可行,解决了长时间手外科及上肢手术的麻醉及术后镇痛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宁;黄恩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脊柱侧凸术后迟发感染8例分析

    目的:研究脊柱侧凸术后迟发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复习924例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患者病历,对其中8例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迟发感染平均发现时间为术后5.5个月(3~8个月).发现感染后伤口彻底清创,4例内固定器完全取除(其中1例于首次清创术后30d并发呼吸功能障碍死亡),2例内固定物部分取除,2例保留.所有病例清创术后均置管、无菌生理盐水持续冲洗,留置时间2~4周,无置管并发症.清创术中均取组织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结果2例为金葡菌,2例为表皮葡萄球菌,4例为阴性.清创术后均给予抗生素经验性用药.本组8例平均随访3.9年(2~7.5年),未见感染复发.结论:脊柱侧凸矫形术后感染细菌大多来自术中种植,宿主相关因素与手术相关因素是感染发生的条件.积极手术清创,置管冲洗,并合理使用抗生素,对脊柱侧凸术后感染有良好疗效.深部感染必要时应取除内固定器.

    作者:李书纲;仉建国;田野;林进;翁习生;邱贵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