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造血干细胞/细胞因子支持下高剂量、多循环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16例

肖扬;高阳;李颂文;陈怀宇;宋朝阳;陈今友;梁华钦

关键词:淋巴瘤, 输血, 自体, 骨髓, 造血干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及细胞因子支持下高剂量、多循环化疗对中高度恶性淋巴瘤(ML)的疗效.方法:16例ML以1.5倍常规化疗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病人分别于第28天、56天接受2倍及2.5倍大剂量化疗后应用G-CSF及回输造血干细胞.结果:治疗组16例中可评价病例15例,其中完全缓解10例(66.67%),部分缓解3例(20%),稳定2例(13.33%);无病生存7例(9~38个月,中位生存期26个月),疗效高于常规化疗组,且免疫损伤少,造血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对中高度恶性的ML,在造血干细胞/细胞因子的支持下,采用常规2~3倍剂量、3次循环的强化治疗,可提高治疗周期内平均剂量强度,疗效高于常规化疗,且该方案可在普通病房实施,治疗风险与费用均较低.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17例临床分析

    我们通过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的随访,观察血压增高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如何预防心肌梗死(MI)后左室重构和左心衰竭.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1992~1998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6例,其中,合并有高血压者共17例(A组),高血压病史3~20年,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63.6岁;不伴有高血压者39例(B组),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6岁,MI病史2个月~5年.1.2 方法两组病人均跟踪随访1~5年,其反复发作急性左心衰或充血性心衰的病人多次入院抢救.第一次发生急性左心衰或严重充血性心衰时详细询问心衰的诱因,近期血压控制情况,入院后动态观察血压的变化,待心功能改善后作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室结构和形态.1.3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作者:戴家业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翼状胬肉39例治疗体会

    目的:比较自体角膜缘移植与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将原发性翼状胬肉39例41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18只眼)行自体角膜移植术,B组21例(23只眼)行结膜瓣移植术,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2年.发现早期复发胬肉的予结膜下注射平阳霉素.结果:A组角膜上皮愈合良好且稳定,无新生血管增生.仅1例在移植片未达全长创面处结膜增厚充血.B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较A组多1~2 d,反应较重.2例新生血管膜伸入角膜1 mm,3例结膜增厚充血,新生血管侵至角膜缘.平阳霉素结膜下注射2~3次,新生血管退缩.结论:自体角膜缘移植可通过提供新的干细胞来源,角膜上皮修复快,角膜缘屏障功能恢复,降低了术后复发率.结膜瓣移植术,角膜上皮结膜化,有新生血管侵入机会,早期复发胬肉予结膜下注射平阳霉素可有效抑制增生,阻止复发.

    作者:尹东明;费文雷;林碧娟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肌松剂加机械通气治疗急性杀鼠剂中毒致顽固性抽搐11例

    1996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对11例急性杀鼠剂中毒所致的顽固性抽搐病例,先用大剂量镇静、解痉药抢救处理无效后,再用肌松剂加机械通气配合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肌松剂加机械通气治疗的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14~68岁,平均38岁;自服9例,误服2例;氟乙酰胺中毒7例,毒鼠强中毒3例,杀鼠剂成份不明中毒1例.11例中毒者均在服毒后0.5~3 h内发病,主要症状为全身肌肉强直性抽搐,呈持续性或频繁发作及昏迷.除予洗胃,注射解氟灵针,降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外,还予大剂量镇静、解痉药控制抽搐,安定总量达100~300 mg,苯巴比妥总量达0.4~0.8 g后,仍不能控制抽搐或抽搐停止时间极短暂.给予肌松剂加机械通气治疗.

    作者:吴伟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前庭大腺脓肿造瘘引流术

    我院于1996年7月~2000年5月应用环状橡皮片行前庭大腺脓肿造瘘引流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前庭大腺脓肿32例,年龄21~42岁,平均28岁,均为已婚妇女,病程3 d~5年;12例有反复发作史,其中2例反复发作5次,曾分别在其他医院及我院多次行脓肿切开引流或引流加造口术.脓肿直径3~6.5 cm,10例手术前自行穿破.1.2 方法 32例中21例收住院,11例门诊治疗.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1%奴夫卡因5 ml局麻,于脓肿低部位,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作一纵形切口,约2~3 cm,放出脓液,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再于处女膜内侧阴道壁平行作1 cm长切口,两切口之间形成一瘘管,将消毒橡胶套环形剪成宽约0.5 cm引流条,以止血钳夹持环形引流条自外侧切口经脓腔至处女膜内切口穿出,1号丝线穿过环形橡皮条两端结扎固定,使橡皮引流条形成一双层耳环状异物固定于瘘孔.术前脓腔已自行穿破者,将破口扩大至3 cm,作为外侧切口,其后操作同前.术后给予灭滴灵0.4 g口服,每日2次,24 h后以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每日2次,每次15 min,共7 d,病人即刻可回家,2~3周后到门诊复查,拆除橡皮环.

    作者:王柳燕;陈智慧;黄欣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快速诱导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128例

    1998年5月~2000年4月在也门共和国荷台达革命医院援外期间共施行快速诱导、静吸复合麻醉下小儿扁桃体摘除术128例,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0例,女48例,年龄4~6岁60例,7~12岁68例.扁桃体Ⅱ度肿大82例,Ⅲ度肿大46例.合并增殖体肥大8例.1.2 麻醉方法氯胺酮5~8 mg/kg,阿托品0.2~0.5 mg混合肌肉注射.开放静脉,静注安定0.2~0.3 mg/kg,氯化琥珀胆碱1~2 mg/kg.经鼻明视下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接ACOMA麻醉机机控呼吸,吸入1%~4%氟烷,或间断静注氯胺酮,经气管内喷入少量利多卡因.

    作者:李国志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Sihler'S神经染色于新鲜尸体标本上的实验研究

    目的:详细介绍Sihler's神经染色方法,并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和补救方法.方法:选用死亡24 h内的新鲜尸体头部标本5具,完整分离切取颞筋膜、帽状腱膜和颞肌,依照传统的Sihler's溶液进行神经的染色、脱色,并用乙醇逐级脱水透明.结果:实验结果以神经脱色不彻底和透明不完全而失败.结论:传统Sihler's染色法不适用于新鲜尸体的神经染色,应加以改进应用.

    作者:齐向东;胡志奇;王兴海;石瑾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13例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采用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13例,中位年龄19(7~40)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例.CR1后移植9例,CR2后移植4例.预处理选用以MAC(Melphalan 140~180 mg/m2×1 d;Ara-C 1.0~2.0 mg/m2×2 d;CTX 60 mg/kg×2 d)为主的方案,其中6例在经典MAC的基础上改用马法兰口服为静注,并有3例同时加用CCNU(5 mg/kg×1 d)及VP16(600 mg/m2×1 d).另3例次采用TACC为主的预处理.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平均存活时间为29个月(2~132个月).9例CR 1期移植者3年无病生存为4例,5年DFS为3例.结论:为降低白血病复发率和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无骨髓供者的CR 1期急性白血病患者适合接受ABMT.

    作者:蔡云;汪明春;李明;蔡力生;汪鹏程;陈俊雄;卓家才;杜新;叶选海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前列腺增生症术后排尿困难23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为防治提供根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前列腺增生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出现排尿困难的病例中,膀胱颈水肿2例,膀胱颈挛缩7例,腺体残留、前尿道狭窄和前列腺癌各1例;11例TURP病例中,腺体残留6例,膀胱颈水肿、挛缩、前列腺癌各1例,前尿路狭窄2例.结论:膀胱颈挛缩是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腺体残留是TURP术后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

    作者:涂正刚;罗力;梁坚;李文雄;李峻;王森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临床研究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MI)或猝死,进行有效的防治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64例UAP患者均为我科2000年1月~2001年5月住院患者,全部符合WHO UAP的诊断标准:(1)无MI的酶学和心电改变.(2)排除非冠心病性心绞痛.(3)无出血倾向.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龄63~80岁,平均68.2岁;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65~79岁,平均68.6岁.两组性别、年龄组成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UAP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口服长效消心痛、心痛定、β-受体阻滞剂、肠溶阿斯匹林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和心肌营养药.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每次0.4 ml(10000抗活性凝血因子X国际单位)腹部脐旁皮下注射,12 h 1次,连用10 d.

    作者:叶秋涛;王芬;陈道纯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结肠癌并急性梗阻32例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癌并急性梗阻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吻合口漏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6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32例结肠癌并急性梗阻手术治疗的病例.结果:右半结肠癌12例,左半结肠癌20例,均符合低位结肠梗阻,全部行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全部Ⅰ期切除、吻合;左半结肠癌行Ⅰ期切除及吻合7例;Ⅰ期肿瘤切除及结肠造瘘,Ⅱ期闭瘘6例;Ⅰ期肿瘤切除,永久性结肠造瘘4例;姑息性手术3例.右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11例成功,1例出现吻合口漏;左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6例成功,1例出现吻合口漏,另外1例病人乙状结肠癌并梗阻,行Ⅰ期肿瘤切除及结肠造瘘,Ⅱ期闭瘘,术后出现吻合口漏.3例病人引流管置管超过1周,且置管于吻合口附近.结论:结肠癌并急性梗阻,采用Ⅰ期或Ⅱ期吻合术式,应根据综合因素而决定,只要严格掌握Ⅰ期手术吻合指征,Ⅰ期手术吻合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吻合口漏,除与肠道、全身情况及吻合技术有关外,与术中放置引流的时间和位置也有关.

    作者:江自卓;余维铸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持续泵注阈下剂量异丙酚复合颈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

    目的:观察颈丛阻滞复合浅全麻用于甲状腺类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6例ASA分级Ⅰ~Ⅱ级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入室后分别用0.2%地卡因行双侧颈深丛、0.375%布比卡因行双侧颈浅丛阻滞,效果确切后行静脉全麻诱导,麻醉维持采用2~3 mg*kg-1*h-1剂量的异丙酚持续静脉输注,观察术中患者反应情况,并监测BP,HR,ECG及SPO2.结果:24例(92.3%)术中安静平稳,BP,HR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全部患者迅速彻底清醒,且无兴奋现象,拔管时间全部在15 min内.拔管后无一例出现呼吸抑制现象,SPO2全部在95%以上.结论:持续输入小剂量异丙酚复合颈丛阻滞可以较好地用于甲状腺手术.

    作者:邹学军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阴茎异常勃起12例治疗体会

    1989年9月~2001年9月我院共收治各种原因所致的阴茎异常勃起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年龄20~58岁,平均28岁;已婚者9例,未婚3例.其中并发于白血病6例(实验室资料见表1),外伤所致1例,海绵体药物注射引起2例,肺癌致颅脑、盆腔转移1例,原因不明2例.自发病到初诊时间2~32 d,平均8 d.12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阴茎疼痛,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疼痛呈持续性加重,除肺癌远处转移者合并有排尿困难外,其余患者均无排尿异常.

    作者:王建平;何小舟;严峰;巢志复;车文骏;经浩;徐仁方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心肌酶增高11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原发甲减)合并心肌酶增高的可能原因.方法:对我院1993年7月~2001年6月收治合并有心肌酶增高的原发甲减1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心肌酶,以CPK增高显著,经用甲状腺片替代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心肌酶水平与TT4,FT4之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58,-0.715,P<0.01),与TSH之间呈正相关(r=0.73,P<0.01).结论:原发甲减可致心肌酶增高,机制不明,可能与粘多糖粘蛋白在心肌等肌肉组织沉积有关,易与心肌梗死鉴别.

    作者:黄镇河;徐坤城;陈立波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长春新碱结合中医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

    笔者自1997年以来用长春新碱结合中医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均符合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对ITP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小4岁,大45岁,其中20~35岁10例;病程3个月~1年8例,1~2年5例,2年以上3例;血小板3×109/L~10×109/L者5例,10×109/L~20×109/L者7例,20×109/L~30×109/L者4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出血,女性有月经过多,6例有脾脏肿大.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者10例,正常者6例,均有成熟障碍.全部病例均正规用过激素2个月以上,其中10例短期有效,但减量后血小板很快下降,6例无效.

    作者:彭春晖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纳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nano scale technology)是一门在0.1~100 nm量度范围内利用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性,研究其相互作用,并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成具有特异功能的产品,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的综合交叉技术体系.现将纳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作如下综述.1 纳米技术在医学材料中的应用纳米材料技术包括纳米相材料技术和纳米复合改性技术.其特点是因为纳米颗粒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其在力、磁、热、光、电等性能也发生了变化.纳米材料是指由纳米级的结构单元构成的任何类型的材料,例如金属、陶瓷、聚合物、半导体、玻璃和复合材料等,其物理性质与常规状态相比有着巨大差别.这些纳米级的结构单元,如纳米粒子、纳米管、纳米层等,又是由原子/分子组成,通过改变纳米结构单元的大小,控制内部和表面的化学性质及原子/分子之间的组合,因而赋予其特异的功能.纳米无机非金属生物材料,如复合型生物陶瓷、含骨生长因子复合陶瓷韧性好,人体免疫系统对其排斥反应弱,并能促进组织生长.人工关节面、关节腔、美容植入物、口腔正畸物、人造骨、人造牙齿等生物医学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亲水性、润滑性、防组织黏附性、抗炎性、抗凝性等.这些性质可使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恢复病变组织的功能、免疫识别能力、生物催化活性等.而某些单个纳米结构可直接用作特定用途的材料,如疫苗和药物等[1].

    作者:洪晓武;窦骏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耳廓外伤125例分析

    目的:通过对125例(125耳)耳廓外伤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寻找佳手段,减少并发症.方法:对伤耳仔细彻底清创,根据解剖层次及功能合理修整创伤组织,大限度恢复耳廓外形.结果:伤后即时治疗者84.2%痊愈,无畸形.伤耳感染后治疗者11耳,9耳痊愈,1耳部分畸形、1耳严重畸形.结论:耳廓为头面部易损器官,伤后易感染坏死、遗留畸形,影响容貌.因此,伤后及早清创、修复耳廓外形至关重要,耳后带蒂皮瓣可大大增加断耳血供,有效避免感染坏死发生.另外尚需警惕合并颅脑外伤的耳外伤病例.

    作者:周利林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前置胎盘剖宫产下段8字缝合及纱条填塞术的应用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危及母儿生命,剖宫产时胎盘剥离面出血有时无法控制,本文对11例病人出血部位进行8字缝合止血后子宫下段填塞纱条方法止血,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9年1月~200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前置胎盘病人共55例,剖宫产43例,子宫出血>500 ml者29例.对难以控制的出血病例,2例缝扎子宫动脉,2例出血部位缝扎,3例局部应用凝血药,效果欠佳,2例子宫切除.其中11例采用宫腔8字缝合后子宫下段填塞纱条,11例中初产妇5例,经产妇6例;中央型6例,部分性4例,边缘性1例.出血主要原因为胎盘剥离面出血,11例平均出血量1 550 ml(1 000~3 500 ml),平均输血600 ml(200~800 ml),术中均行静脉、宫体,子宫下段直接注射大剂量的催产素、麦角新碱,平均使用催产素60 U,麦角新碱0.4 mg.

    作者:张前;叶世敏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院内获得性肺炎及菌谱耐药分析

    目的:为探讨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致病菌的变迁和菌谱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2月经证实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例405例.分析不同的基础疾病来源及相关的因素.结果:致病菌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39.41%),革兰氏阳性菌次之(32.57%),真菌占第三位(28.01%).结论:革兰氏阳性菌上升趋势较革兰氏阴性菌高,而革兰氏阴性呈下降趋势,真菌感染仍占重要地位,应注意合理用药.

    作者:徐红蕾;徐丽珠;廖红竹;陈少贤;周铁丽;王金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基因与脑血管畸形

    近10年来,人们对脑血管畸形发病机制的认识产生了很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用分子杂交的方法去研究疾病的基因,大大超过了以前用免疫组化或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本篇文献综述了脑血管畸形与基因突变的关系,并展望了治疗方法的前景.1 基因研究的原理及相关的几种脑血管病基因研究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DNA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的原理,以RNA作为信使.大部分DNA分子保持静默状态,仅有一小部分基因表达指导蛋白质合成,而在有表达作用的这一小部分基因中,又有很少一些发生突变,从而导致疾病发生.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的完成,已知染色体的数万个基因可分为大量的静默基因和少量的表达基因,静默的基因片断可用来定位突变的疾病基因的位置,反之在已知大量的有关疾病的基因的位置后,也知道了相对不重要的基因位置.由于位于1~22号染色体上任何一个基因的突变,都可能导致发生某一种畸形.有一个带病基因的染色体,必然有另一个正常基因的染色体,就象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具有互补性.在显性遗传疾病中,男性和女性同时受影响,每一个受影响的个体必然有一个有同种疾病的双亲,这就使得遗传疾病的基因诊断相对容易.但相对于基因突变的患病者来说,基因突变者的双亲是隐性基因的携带者.

    作者:韩志安;段传志;李铁林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流行性乙型脑炎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患者男,12岁.因发热、头痛4 d,抽搐1次,于2000年7月29日入院,家住乙脑流行区.体检:体温38.5℃,脉搏104次/min,血压90/60 mmHg、神清,颈强3F+,心肺腹未发现异常,双下肢克氏征阳性.查血WBC 16.9×109/L,Plt 176×109/L,中性92%.尿、粪常规正常.脑脊液压力高,颜色微浑,淡黄色,蛋白50 mg%,糖3.92 mmol/L,WBC计数0.28×109/L,Cl-110 mmol/L,分类:多核0.75,单核0.25,红细胞计数1.0×109/L,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患者住院第2天诉头痛加剧,查头颅CT示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幕,后纵裂).诊断考虑:乙脑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立即行脱水降颅内压.抗病毒(病毒唑0.6 g,每天1次),抗炎、脑脊液置换、支持对症等治疗.病情逐渐好转,2周后复查血常规及脑脊液常规均恢复正常,3周后治愈出院.

    作者:傅小义;范丽琼;张东坤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