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固定加冲洗治疗创伤后感染性骨折

何群慧;林秉奖

关键词:外固定针, 冲洗治疗, 创伤后, 感染性骨折, 引流管, 骨折愈合, 引流液, 敏感抗生素, 开放性骨折, 骨折内固定, 骨折不愈合, 临床资料, 治疗方法, 一期愈合, 液体, 细菌生长, 外固定器, 水管, 术后感染, 伤口
摘要:创伤后感染性骨折治疗较为困难,如何在彻底控制感染的基础上达到骨折愈合,一直是骨科医师探寻的方向.我院骨科近五年来,采用外固定加冲洗治疗创伤后感染性骨折16例,均收到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9~57岁,平均33岁.发病部位:胫骨12例,股骨4例.病因:9例是开放性骨折感染所致,7例是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膝、踝关节活动受限.1.2 治疗方法术前几天应用相对敏感的抗生素,术中彻底清创,取出内固定物,清除炎性肉芽,坏死组织及死骨,适当咬除硬化骨,打通髓腔,用庆大霉素冲洗液冲洗创腔,并放置两根硅胶管.一根作为入水管,放置高位,另一根用负压吸引,置于低位,以利引流.入水管滴入含有敏感抗生素的盐水.选用合适的外固定器作骨折端加压固定,创腔内置负压引流管,依引流液多少拔引流管.拔管指征为:体温正常,创口局部皮肤无炎症现象;流出的液体清亮,引流液培养无细菌生长.先拔去滴入管,继续吸引1~2 d,直至伤口内残留的液体吸尽后,再拔除引流管.1.3 结果 13例伤口一期愈合,3例切口处红肿裂开形成窦道重新开放,经1~2个月换药后闭合.6例外固定针道出现感染,经及时的局部处理,感染得到控制.12例一期达到骨折愈合,时间6~14个月;4例骨折不愈合二期行植骨后,3个月后复查达到骨折愈合.全部病例经1~4年随访,功能良好.无一例感染复发.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特殊临床表现的癫痫

    癫痫是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临床病症,表现为脑部某些神经元异常放电,伴有可观察到的一种或几种脑功能障碍.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肢体、头面部肌肉抽搐,口角、肢端麻木或针刺感,头、眼偏斜,意识障碍及精神异常等,症状多具有突发性、反复性及刻板性的特点.对于有典型临床表现者,结合脑电图检查及抗癫痫治疗效果则诊断不难确立,但癫痫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发作类型多种多样,有时易造成漏诊、误诊,从而贻误患者的治疗.本文分别从诱发因素、痫性发作表现两个方面介绍一些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癫痫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胡学强;王世芳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立体定向术治疗难治性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中风.迄今在治疗上还存在困难,意见尚不统一,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重要性和特殊意义在于:世界各地报告每年癫痫发病率为20~50/10万,即癫痫患者占地球居民的0.4%~0.6%,累计达数千万人之多.虽然抗癫痫药物众多,新药不断问世,大多数患者得到控制或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但仍有20%~30%的患者虽经各种足量药物治疗仍不能奏效,终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和人格改变,称之为难治性癫痫或顽固性癫痫,即癫痫发作频繁,应用适当的第一线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且药物血浓度在有效范围内2年以上,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影响日常生活及无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占位性病变.鉴于此,采取包括脑立体定向手术在内的癫痫外科治疗已成为该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脑立体定向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

    作者:常义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结肠癌并急性梗阻32例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癌并急性梗阻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吻合口漏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6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32例结肠癌并急性梗阻手术治疗的病例.结果:右半结肠癌12例,左半结肠癌20例,均符合低位结肠梗阻,全部行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全部Ⅰ期切除、吻合;左半结肠癌行Ⅰ期切除及吻合7例;Ⅰ期肿瘤切除及结肠造瘘,Ⅱ期闭瘘6例;Ⅰ期肿瘤切除,永久性结肠造瘘4例;姑息性手术3例.右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11例成功,1例出现吻合口漏;左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6例成功,1例出现吻合口漏,另外1例病人乙状结肠癌并梗阻,行Ⅰ期肿瘤切除及结肠造瘘,Ⅱ期闭瘘,术后出现吻合口漏.3例病人引流管置管超过1周,且置管于吻合口附近.结论:结肠癌并急性梗阻,采用Ⅰ期或Ⅱ期吻合术式,应根据综合因素而决定,只要严格掌握Ⅰ期手术吻合指征,Ⅰ期手术吻合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吻合口漏,除与肠道、全身情况及吻合技术有关外,与术中放置引流的时间和位置也有关.

    作者:江自卓;余维铸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基因与脑血管畸形

    近10年来,人们对脑血管畸形发病机制的认识产生了很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用分子杂交的方法去研究疾病的基因,大大超过了以前用免疫组化或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本篇文献综述了脑血管畸形与基因突变的关系,并展望了治疗方法的前景.1 基因研究的原理及相关的几种脑血管病基因研究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DNA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的原理,以RNA作为信使.大部分DNA分子保持静默状态,仅有一小部分基因表达指导蛋白质合成,而在有表达作用的这一小部分基因中,又有很少一些发生突变,从而导致疾病发生.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的完成,已知染色体的数万个基因可分为大量的静默基因和少量的表达基因,静默的基因片断可用来定位突变的疾病基因的位置,反之在已知大量的有关疾病的基因的位置后,也知道了相对不重要的基因位置.由于位于1~22号染色体上任何一个基因的突变,都可能导致发生某一种畸形.有一个带病基因的染色体,必然有另一个正常基因的染色体,就象DNA的双螺旋结构一样,具有互补性.在显性遗传疾病中,男性和女性同时受影响,每一个受影响的个体必然有一个有同种疾病的双亲,这就使得遗传疾病的基因诊断相对容易.但相对于基因突变的患病者来说,基因突变者的双亲是隐性基因的携带者.

    作者:韩志安;段传志;李铁林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肌松剂加机械通气治疗急性杀鼠剂中毒致顽固性抽搐11例

    1996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对11例急性杀鼠剂中毒所致的顽固性抽搐病例,先用大剂量镇静、解痉药抢救处理无效后,再用肌松剂加机械通气配合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肌松剂加机械通气治疗的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14~68岁,平均38岁;自服9例,误服2例;氟乙酰胺中毒7例,毒鼠强中毒3例,杀鼠剂成份不明中毒1例.11例中毒者均在服毒后0.5~3 h内发病,主要症状为全身肌肉强直性抽搐,呈持续性或频繁发作及昏迷.除予洗胃,注射解氟灵针,降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外,还予大剂量镇静、解痉药控制抽搐,安定总量达100~300 mg,苯巴比妥总量达0.4~0.8 g后,仍不能控制抽搐或抽搐停止时间极短暂.给予肌松剂加机械通气治疗.

    作者:吴伟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的护理

    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致盲率较高的眼病,包括原发性和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常见的有黄斑裂孔性网脱、巨大裂孔性网脱、锯齿缘断离、无晶状体眼网脱、复发性网脱,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并发症多及术后恢复慢、视力增进不理想等原因给病人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我院眼科于2000年1~12月收治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病人65例,着眼于眼科临床护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一定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65例特殊类型视网膜脱离病人中,男30例,女35例,平均住院天数15 d,黄斑裂孔性网脱30例,巨大裂孔性网脱6例,锯齿缘断离10例,无晶状体眼网脱10例,复发性网脱9例.手术方法行玻璃体切割全气液交换加眼内注气术.

    作者:张兆珍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心肌酶增高11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原发甲减)合并心肌酶增高的可能原因.方法:对我院1993年7月~2001年6月收治合并有心肌酶增高的原发甲减1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心肌酶,以CPK增高显著,经用甲状腺片替代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心肌酶水平与TT4,FT4之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58,-0.715,P<0.01),与TSH之间呈正相关(r=0.73,P<0.01).结论:原发甲减可致心肌酶增高,机制不明,可能与粘多糖粘蛋白在心肌等肌肉组织沉积有关,易与心肌梗死鉴别.

    作者:黄镇河;徐坤城;陈立波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继发性癫痫的常见病因

    癫痫的分类方法现多采用国际抗癫痫联盟1981年按痫性发作分类方案和病因分类两种.病因分类为:(1)特发性癫痫,此类病人的脑部并无可以导致症状的结构变化或代谢异常,而和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相关.例如,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C)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痫等等.(2)症状性癫痫(继发性癫痫),详见后述.(3)隐原性癫痫(原因不明),在现在条件下暂时未能找到病因.继发性癫痫多由以下因素引起.1 先天性疾病如染色体畸变、先天性脑积水、小头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脑皮质发育不全及遗传性疾病等.遗传性疾病常见有两大类疾病,一类是神经皮肤综合征,如结节性硬化症和脑面血管瘤病,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变同时影响到神经系统和皮肤.神经系统异常的症状常为癫痫发作和智能低下.CT检查可发现脑内异常钙化.皮肤可见一些特异性体征,如结节性硬化的面部皮脂腺瘤病和脑面血管瘤病的面部沿三叉神经分布区的血管瘤.此类疾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一类是遗传代谢性疾病,常见有氨基酸代谢异常,类脂质和糖代谢异常.发病机制是因为遗传基因造成某种代谢酶缺陷,致使体内某种物质代谢障碍,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这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出生后不久即有癫痫发作、智能低下、发育障碍.

    作者:李泽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院内获得性肺炎及菌谱耐药分析

    目的:为探讨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表现、致病菌的变迁和菌谱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2月经证实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病例405例.分析不同的基础疾病来源及相关的因素.结果:致病菌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39.41%),革兰氏阳性菌次之(32.57%),真菌占第三位(28.01%).结论:革兰氏阳性菌上升趋势较革兰氏阴性菌高,而革兰氏阴性呈下降趋势,真菌感染仍占重要地位,应注意合理用药.

    作者:徐红蕾;徐丽珠;廖红竹;陈少贤;周铁丽;王金果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妇科电视腹腔镜手术317例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多来的317例腹腔镜手术病例情况.结果:镜下手术成功率97.8%,中转开腹率2.2%.并发症发生率2.2%,包括输尿管、膀胱损伤各1例,腹壁血管损伤1例,脐部伤口感染1例,皮下气肿1例,肠管损伤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的适应证、手术难度、术者腹腔镜手术操作的基本功,手术器械的合理使用有关.

    作者:王春平;廖莳;杜敏;罗光楠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老年肺结核的若干临床特点及相关问题探讨

    目的:总结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重视老年肺结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7例老年肺结核的诊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肺结核男女性别比为7.1∶1;平均病程为17.3年;痰血发生率41.2%;痰菌阳性率39.2%;病变范围≥2个肺叶的占69%;空洞发生率42.3%;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发生率69.1%;肝肾功能异常占54.6%;心电图异常占53.6%;复治率56.7%;治疗好转率89%.结论:老年肺结核发病率高,病程迁延,传染性大,病情严重且复杂,治疗难度大,应重视老年肺结核的防治,在注重抗痨治疗的同时积极综合治疗.

    作者:张妍蓓;桂淑玉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抗癫痫药物增加癫痫发作及对策

    癫痫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发作性疾病,其发作特点为无规律性、不可预测性.迄今为止,癫痫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药物治疗为主.在抗癫痫药(AEDs)使用后不久,即发现有些病人在用药后癫痫发作频率反而增加,但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而通常认为是治疗无效.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此现象已有一些报道,如苯妥英钠(PHT)中毒而导致发作频繁,以后逐渐发现卡马西平(CBZ)、氨己烯酸(VGB)等也有类似现象.近年来由于药物定量技术的发展,证实AEDs确实可以使癫痫发作增加,甚至出现新的发作类型.AEDs引起的癫痫发作频率的增加多在用药后不久,尤其在加量期突然出现,停药后不久即消失,如再次使用又会出现.目前尚无确切的发生率及详细的数据,但有超过150篇英文文献报道.此现象在儿童患者中较普遍.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也间中有发现,其因果关系均未引起重视.

    作者:戴启麟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心房纤颤与脑卒中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AF)对脑卒中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68例有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住院无AF的脑卒中病人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发现AF合并脑卒中患者有如下特点:(1)发生脑栓塞率高;(2)发生大面积脑梗塞者多;(3)易并发心功能衰竭;(4)致残率高;(5)死亡率高.结论:AF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黄才东;孙炽津;邵燕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长春新碱结合中医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

    笔者自1997年以来用长春新碱结合中医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均符合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对ITP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小4岁,大45岁,其中20~35岁10例;病程3个月~1年8例,1~2年5例,2年以上3例;血小板3×109/L~10×109/L者5例,10×109/L~20×109/L者7例,20×109/L~30×109/L者4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出血,女性有月经过多,6例有脾脏肿大.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者10例,正常者6例,均有成熟障碍.全部病例均正规用过激素2个月以上,其中10例短期有效,但减量后血小板很快下降,6例无效.

    作者:彭春晖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重症肌无力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

    目的:总结27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的经验.方法:对27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前健康教育和呼吸康复训练;外科治疗均为胸腺切除加纵隔脂肪廓清术;术后第1天起进行以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并发症为主的康复措施.结果:全组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并发肌无力危象7例,肺部感染4例,肺不张3例,通过临床和康复治疗病情好转,均痊愈出院.结论: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后易出现肌无力危象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康复治疗是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使患者顺利恢复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国林;杨翠芹;陈刚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多功能盆腔炎治疗仪治疗盆腔炎临床分析

    盆腔炎是妇女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以几个部位同时发病,可因炎症的轻重与范围大小即有不同表现.我院采用HGP-1000型多功能盆腔炎治疗仪,治疗急慢性盆腔炎患者2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已婚妇女,排除妊娠,年龄23~45岁,病程1周~3年,均有急慢性盆腔炎病史的患者20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及腰骶部痛或下腹部胀坠感,每当疲劳,月经前、性交后症状加剧,白带增多脓样,急性发作时多有发热,腹部压痛及反跳痛,个别病例附件可触及包块.

    作者:赖和恩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耳廓外伤125例分析

    目的:通过对125例(125耳)耳廓外伤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寻找佳手段,减少并发症.方法:对伤耳仔细彻底清创,根据解剖层次及功能合理修整创伤组织,大限度恢复耳廓外形.结果:伤后即时治疗者84.2%痊愈,无畸形.伤耳感染后治疗者11耳,9耳痊愈,1耳部分畸形、1耳严重畸形.结论:耳廓为头面部易损器官,伤后易感染坏死、遗留畸形,影响容貌.因此,伤后及早清创、修复耳廓外形至关重要,耳后带蒂皮瓣可大大增加断耳血供,有效避免感染坏死发生.另外尚需警惕合并颅脑外伤的耳外伤病例.

    作者:周利林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常见的病因.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特殊类型,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其发病率临床报告不一.我院自1992年2月~1998年11月所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经手术所见和CT片证实的有28例,占同期手术的7%,现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术中所见、手术方法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8例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3~71岁,平均47岁.时间长18年,短7个月,平均4.5年,发病部位L4,5 21例,L5S1 7例.有明显外伤史者16例,推拿按摩加重8例,无明显诱因者4例.1.2 临床表现 28例均有腰痛和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臂部疼痛麻木者12例,单侧臀部、腿部疼痛麻木者16例,平卧休息下肢麻木9例,不能平卧剧烈疼痛者8例,间歇性跛行5例.疼痛病程短者较重,长者较轻,发病后时轻时重,整个病程不能完全缓解,非手术疗法难以治愈.主要体征:椎旁压痛21例,腰椎侧弯12例,直腿抬高阳性15例,患肢感觉障碍26例,足下垂1例,排尿困难2例,患肢肌力不同程度减退25例,患肢肌肉萎缩14例,趾背伸肌力减退16例,膝腱反射减弱7例,跟腿反射减弱或消失8例.

    作者:黄藏惠;魏少华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锥颅加中药治疗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

    1998年6月~2000年6月,我科收治了16例巨大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经采用锥颅钻孔引流加中药的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4例,女2例;年龄53~79岁,平均64.3岁.致伤原因:车祸10例,跌倒伤4例,碰撞伤2例.受伤至来诊时间为35~60 d,平均46.5 d.血肿量大小为90~180 ml,平均122.5 ml.GCS(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5~8分12例,9~12分4例.血肿部位分布:双额颞部3例,左额颞部10例,左额颞顶部2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损伤1例.1.2 临床表现轻者仅出现头痛、头晕,倦怠乏力,懒言.重者伴一侧肢体偏瘫或者单个肢体乏力,恶心、呕吐,甚至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检查确诊.

    作者:陈为;朱文锐 刊期: 2001年第12期

  • 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

    目的:观察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预防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估.方法:选择同期肾移植病人50例,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各25例.治疗组术前静滴赛尼哌25 mg,同时口服骁悉(MMF)0.75 g,对照组仅口服MMF 0.75 g;术后两组病人均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常规强的松(Pred)、环孢素(CsA)和MMF三联抗排斥治疗.结果:治疗组3例发生AR,对照组9例,相差显著(P<0.01);治疗组AR经强化治疗均逆转,对照组7例逆转,另2例失败;感染、胃肠道反应及血液系统损害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赛尼哌可显著降低AR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作者:朱云松;徐安平;聂海波;何恢绪;李清荣;邓志雄 刊期: 2001年第1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