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寰枕后膜挛缩症的临床思考

李义凯;徐达传

关键词:挛缩症, 病理解剖学基础, 相关疾病, 临床报道, 针灸, 针刀, 学科, 文献, 推拿, 筋膜, 病变
摘要:近年来针刀、推拿和针灸等学科对寰枕后膜相关疾病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文献多认为其病理解剖学基础是寰枕筋膜中的寰枕后膜病变所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

    脑卒中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80%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很大负担,综合康复治疗的介入,极大地改善了这种状况[1].

    作者:卜宁;吴海琴;张巧俊;张桂莲;展淑琴;张茹;袁海峰;翟妮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汶川大地震受灾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大地震受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心理救助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1个月后,采用事件影响量表(IE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受灾情况表对57例受灾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情绪障碍及人口学资料调查,根据诊断分为PTSD组与非PTSD组进行对照比较,并与60例医院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对照比较.结果:①地震受灾组的IES总分、闯入因子、回避因子、警觉性因子、躯体化、抑郁、焦虑和其他项目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地震受灾组的SCL-90总分和抑郁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PTSD组的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比例、被困比例和伤残比例均高于非PTS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TSD组的一级亲属死亡比例、无家人支持比例均高于非PTS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地震受灾者灾后1个月存在明显创伤后应激症状、躯体化、抑郁、焦虑、眠差等表现.心理救助和康复较为必要,应重点关注导致伤残、教育程度低、有被困经历、丧失亲人、缺少家庭支持的地震受灾个体.

    作者:李勇;贺丹军;吴玉琴;杨宁波;王昊飞;丛晓银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电针对互联网成瘾综合征患者抑郁状态及血清5-HT变化影响的研究

    互联网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包括耐受性增强、戒断症状、情绪障碍、社会关系中断等精神障碍以及生理亚健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1-2].

    作者:朱天民;金荣疆;陈骥;钟晓鸣;李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严重意识障碍患者康复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严重意识障碍患者规范化的康复诊疗方案.方法: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25例严重意识障碍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治疗方法包括:继发性脑积水的管理、阻碍意识恢复药物的调整、中枢神经兴奋剂的应用、感觉刺激、康复护理及对症支持治疗等.结果:经过2个月的综合康复治疗,25例严重意识障碍患者有9例患者转为清醒,综合康复治疗能够使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得到显著的改善.结论:对阻碍意识恢复不利因素的正确管理是严重意识障碍规范化康复诊疗方案的基础.

    作者:吴军发;吴毅;胡永善;李放;白玉龙;王海珏;姜鹭春;宋凡;路微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子午流注辨证低频治疗仪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辨证低频治疗仪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44例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辨证低频治疗仪治疗,对照1组采用普通低频脉冲治疗仪治疗,对照2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共治疗2周.治疗结束及疗后3个月,采用VAS量表、WOMAC量表评价3组的疗效,同时在治疗期间评价其安全性.结果:3组疗后和随访时VAS评分、WOMAC量表总分、疼痛评分和关节僵硬评分均较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两个对照组.结论:子午流注辨证低频治疗仪治疗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宏;徐明珠;刘志顺;刘元石;何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改良Ashworth量表用于痉挛评定的信度研究

    目的:检验改良的Ashwoah量表(MAS)评定肌痉挛患者肌张力时的信度.方法:共收集了23例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其中16例为偏瘫患者,5例为截瘫患者,2例为四肢瘫患者.由两名医生用MAS分别测量偏瘫患者患肢的屈肘肌、屈腕肌和股四头肌的肌张力,而对截瘫患者只测股四头肌,以检验MAS的评定者间和评定者内信度.结果:屈肘、屈腕肌和股四头肌的评定者间和评定者内信度较高(Kendall's tau-b为0.621-0.862),符合率也较高(≥50%).结论:MAS是一种可靠的评估肌痉挛的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铁成;卫小梅;陈小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跑台训练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7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和缺血加跑台训练组.线栓法阻断动物大脑中动脉血流2h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后2周,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巾突触素的表达:术后4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实验动物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和缺血加跑台训练组大鼠脑额顶叶皮质半暗区突触素含量显著升高(P<0.01);其中跑台训练组升高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电镜观察显示缺血加跑台训练组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较轻,突触数目较多,突触形态基本正常.结论:运动训练可以减轻脑缺血性损伤程度,并可能通过增加脑组织突触素的表达,促进脑缺血性损伤后新生突触的形成.

    作者:刘罡;吴毅;胡永善;贾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髌股关节疼痛及其临床治疗的研究

    概述过去十年作者在实验室进行有关髌股关节及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研究,研究了正常人髌股关节的几个指标及PFPS患者的康复成效.研究结果反映股内侧肌(VMO)对于控制髌股关节的压力分布所发挥的力学作用、下肢方位对促进VMO募集的影响,以及髌骨叩压、股四头肌的疲劳恢复与生物反馈辅助对PFPS康复治疗的作用.

    作者:吴贤发;钟绮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脑外伤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7月-2007年7月本院住院脑外伤患者45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l证实.

    作者:何瑛;王庆华;吴玉环;刘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步态规划方法的研究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的步态规划方法.方法:设计了3组健康人步态分析实验,包括步长不变、改变步频行走实验、步频不变、改变步长行走实验和电动跑步机与平地行走对比实验,并对7名健康实验者的步态轨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将髋膝关节角度曲线对步态周期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如下规律:步长不变、改变步频时步态轨迹不发生改变;步频不变、增大步长时步态轨迹中髋膝关节角度曲线随之呈非线性增大;电动跑步机与平地行走时步态轨迹基本相同,可用平地步态轨迹对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进行步态规划.结论:可以利用一组标准参考步态轨迹来进行减重步行机器人的步态规划,通过改变有关参数来产生不同步频和步长的运动轨迹,从而满足康复训练的要求.

    作者:程方;王人成;贾晓红;陈鹍;王爱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脑卒中后痉挛肌注射肉毒毒素的超声及电刺激与单独电刺激两种定位方法的比较

    目的: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中,比较超声+电刺激与单独电刺激定位两种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伴有一侧肢体痉挛,下肢以踝跖屈肌群痉挛为主,改良Ashworth评分(MAS)2级12例,3级20例,4级8例,按分级随机分入A、B两组,每组各级评分的人数相等,每组20例,分别给予小腿三头肌及胫后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A组以电刺激加超声引导下定位,B组单独以电刺激定位.注射后立即进行疼痛VAS评分,并于注射后2周对比MAS评分、步行速度.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肉毒毒素注射后,小腿踝跖屈肌群MAS评分,A组为0.8±0.70,B组为1.4±0.94;步行速度A组0.36±0.13m/s,B组0.27±0.12m/s;VAS疼痛评分,A组5.71±1.04,B组6.66±1.32,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在超声引导下加电刺激定位进行注射与以往常规单独电刺激定位进行注射相比,前者缓解肌张力的效果好,定位更加准确,避开血管、神经,减少出血,特别适用于儿童及疼痛敏感的患者,尤其是深部肌肉定位注射.

    作者:杨远滨;张倩;王萍;杜巨豹;屈亚萍;朱琳;宋为群;王茂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67例运动员髌腱末端病患者全部采用保守治疗,其中38例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29例采用手法按摩、针灸等其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与其他疗法之间的效果有无差异.结果:经相同疗程治疗后,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者显效65.79%,有效26.32%.效果不明显7.89%.采用其他保守疗法者显效31.03%,有效41.38%,效果不明显27.59%.两组治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方法简便,操作安全,疗效显著,较其他保守治疗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张璐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高脂血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高脂血症(hyperJipidemia,HL)可导致血压升高、消化道不适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长期以来,单纯用药物降脂或辅以有氧运动训练为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人选150例高脂虹症伴消化道不适症状的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穴位按压,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脂变化情况.

    作者:唐韬;崔庆玲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物理疗法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远期影响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网球肘,是常见的末端病(enthe-siopathy)之一,对网球肘的治疗如何取得持久稳定的疗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物理疗法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对其远期影响却未见报道.

    作者:陈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早期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外伤患者下肢功能的作用

    步行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对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外伤患者恢复下肢功能是康复的基本目标.近年来,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步态训练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尤爱民;辛玉甫;马振宇;胡延峰;孙守崎;刘青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进展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低体重儿、高危儿得以存活,增加了脑瘫的发生率.脑瘫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运动功能是脑瘫康复的首要任务.

    作者:陈才;洪芳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表面肌电图在腰痛康复评价中的应用

    腰痛是临床上常见的顽固性疾患之一.腰痛多由脊柱的力学紊乱和运动异常引起,其发病因素包括牛理、心理、环境和职业等多个方面.

    作者:俞晓杰;王颖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广东省成人视力残疾主要致残原因和对策分析

    目的:分析广东省视力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治疗的建议.方法:在2006年随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收集广东省视力残疾相关数据,依残疾程度、城乡区别及年龄段不同进行分组统计分析,考查其主要致残原因,并通过调研和医学分析给出预防和治疗建议.结果:不同致残原因对于广东省视力残疾患者的残疾程度、城乡分布和年龄段发病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1).广东省农村视力残疾发病率远高于城市,老年人以白内障、青光眼为主,青年人以遗传、先天和发育原因为主.其中一级视力残疾主要相关于青光眼、遗传先天和发育因素,以及角膜病和外伤.结论:为减少和减轻视力残疾需要加强农村的视力普查,加大视光明行动的扶持力度,将其由白内障扩展到青光眼、先天或遗传性眼病等严重致残的疾病.

    作者:陈曦;黄东锋;林爱华;江明旭;刘鹏;陈少贞;李海;杨志明;龚春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冷疗结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观察

    急性踝关节扭伤是青壮年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之一,早期有效的治疗是避免出现踝关节失稳及后期持续性疼痛的重要手段[1].

    作者:苏清伦;秦入结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经颅磁刺激与言语产生和感知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Barker等人于1985年创立并应用于人脑和人体其他部位的非侵入性刺激器.它将磁刺激器的线圈置于头骨上,磁场对神经组织引起物理反应,在大部分脑区可以导致语言任务反应期延长或错误增多.

    作者:汪洁;吴东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