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罡;吴毅;胡永善;贾杰
脑卒中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80%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很大负担,综合康复治疗的介入,极大地改善了这种状况[1].
作者:卜宁;吴海琴;张巧俊;张桂莲;展淑琴;张茹;袁海峰;翟妮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67例运动员髌腱末端病患者全部采用保守治疗,其中38例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29例采用手法按摩、针灸等其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与其他疗法之间的效果有无差异.结果:经相同疗程治疗后,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者显效65.79%,有效26.32%.效果不明显7.89%.采用其他保守疗法者显效31.03%,有效41.38%,效果不明显27.59%.两组治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方法简便,操作安全,疗效显著,较其他保守治疗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张璐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7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和缺血加跑台训练组.线栓法阻断动物大脑中动脉血流2h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后2周,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巾突触素的表达:术后4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实验动物脑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和缺血加跑台训练组大鼠脑额顶叶皮质半暗区突触素含量显著升高(P<0.01);其中跑台训练组升高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电镜观察显示缺血加跑台训练组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较轻,突触数目较多,突触形态基本正常.结论:运动训练可以减轻脑缺血性损伤程度,并可能通过增加脑组织突触素的表达,促进脑缺血性损伤后新生突触的形成.
作者:刘罡;吴毅;胡永善;贾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 mRNA(AQP-4)的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复制清醒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再灌注期间行0.25MPa HBO治疗5次,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比色法及干湿法分别检测脑组织中AQP-4 mRNA的表达、伊文思蓝(EB)的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结果:脑缺m再灌注组AQP-4 mRNA的表达、EB的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压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组织中AQP-4 mRNA的表达、EB的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HBO+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中AQP-4 mRNA的表达、EB的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较脑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可通过降低脑缺血再灌注中AQP-4 mRNA的表达,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
作者:赵红;曹士信;卢晓梅;张海鹏;陈学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的步态规划方法.方法:设计了3组健康人步态分析实验,包括步长不变、改变步频行走实验、步频不变、改变步长行走实验和电动跑步机与平地行走对比实验,并对7名健康实验者的步态轨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将髋膝关节角度曲线对步态周期进行归一化处理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如下规律:步长不变、改变步频时步态轨迹不发生改变;步频不变、增大步长时步态轨迹中髋膝关节角度曲线随之呈非线性增大;电动跑步机与平地行走时步态轨迹基本相同,可用平地步态轨迹对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进行步态规划.结论:可以利用一组标准参考步态轨迹来进行减重步行机器人的步态规划,通过改变有关参数来产生不同步频和步长的运动轨迹,从而满足康复训练的要求.
作者:程方;王人成;贾晓红;陈鹍;王爱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应用红外热像图方法显示运动训练前后肌肉(肌群)温度分布及其变化,探讨红外热像方法用于运动训练效果评价的可能性和价值.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对健康志愿受试者的上、下肢和躯干运动,以及不同负重量运动前后的相应肌群进行观察,显示肌肉的红外热像图及其变化,分析和比较肌肉运动前后温度变化以及与运动时间和负重的关系.结果:①做屈腕、屈肘、展臂、下蹲站起、俯卧撑等运动后,运动的肌肉(肌群)温度大幅升高,而相邻未运动肌肉温度的升高有限,热像图对该反应显示清晰.②俯卧撑25次后胸大肌和斜方肌温度升高0.35℃和0.28℃,俯卧撑50次升温为1.21℃和0.32℃.③负蕈1kg屈腕100次后前臂肌群升温1.32℃,负重2.5kg升温1.85℃.结论:具有定性、定位和动态优势的红外热像技术对运动后肌肉的升温反应可以记录和显示,而肌肉升温的高低与训练时间的长短、负重量的大小直接相关,红外热像法可用于运动员训练和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的评价.
作者:张栋;王淑友;马惠敏;李顺月;屈箫箫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广东省视力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治疗的建议.方法:在2006年随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收集广东省视力残疾相关数据,依残疾程度、城乡区别及年龄段不同进行分组统计分析,考查其主要致残原因,并通过调研和医学分析给出预防和治疗建议.结果:不同致残原因对于广东省视力残疾患者的残疾程度、城乡分布和年龄段发病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1).广东省农村视力残疾发病率远高于城市,老年人以白内障、青光眼为主,青年人以遗传、先天和发育原因为主.其中一级视力残疾主要相关于青光眼、遗传先天和发育因素,以及角膜病和外伤.结论:为减少和减轻视力残疾需要加强农村的视力普查,加大视光明行动的扶持力度,将其由白内障扩展到青光眼、先天或遗传性眼病等严重致残的疾病.
作者:陈曦;黄东锋;林爱华;江明旭;刘鹏;陈少贞;李海;杨志明;龚春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评估电针刺激治疗脑于梗死后长期尿潴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干梗死后尿潴留超过6个月的患者16例.对照组8例常规导尿,治疗组8例采用100mm电针经皮刺激双侧骶2、3神经根,持续30min,每周治疗5次,疗程1-3个月.通过排尿日记、生存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疗效,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7例患者治疗结束时能自主排尿,平均生存质量评分下降2.2分,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力由8.49±5.33cmH2O增加到34.66±6.49cmH2O(P<0.05),平均残余尿量由277.37±43.66ml减至47.56±22.72ml(P<0.01).对照组的尿动力学及生存质量评分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年随访结果,治疗组5例可自主排尿,各项指标与治疗结束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仅两例恢复自主排尿功能,且平均残余尿量和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力均差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无明显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电针刺激骶神经根增加了脑干梗死后遗症期尿潴留患者逼尿肌的有效收缩,显著改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
作者:陈真;宋为群;王昇晗;吴江涛;王桂芳;刘波;袁英;杜巨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概述过去十年作者在实验室进行有关髌股关节及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研究,研究了正常人髌股关节的几个指标及PFPS患者的康复成效.研究结果反映股内侧肌(VMO)对于控制髌股关节的压力分布所发挥的力学作用、下肢方位对促进VMO募集的影响,以及髌骨叩压、股四头肌的疲劳恢复与生物反馈辅助对PFPS康复治疗的作用.
作者:吴贤发;钟绮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直立海绵垫姿势描记方法在分析人体姿势稳定性、评价正常人和眩晕患者姿势平衡能力时的信度.方法:25例正常人和34例病情处于稳定期的眩晕患者在3d内重复进行2次海绵垫姿势描记.测试4种不同站立条件下的静态姿势,依次为T1:睁眼站立于坚硬平板;T2:闭眼站立于坚硬平板;T3:睁眼站立海绵垫上;T4:闭眼站立海绵垫上.每种站立条件下各站立30s.记录测试中发生倾倒的情况;对于未倾倒者,姿势描记仪记录人体直立时足底压力中心晃动的平均速度(SV),作为姿势稳定性的参数.结果:健康对照组在各测试条件下未发生倾倒,而眩晕组有10例受试者在至少一次海绵挚姿势描记中发生倾倒,这部分患者结果不纳入信度分析.①49例受试者3d内重测的SV具有高度相关性(T1-T4四种测试条件下的ICC为0.973、0.931、0.932、0.887);②健康对照组和眩晕组在第一次测试中的SV比较,T2(P=0.049)和T4(P<0.001)条件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第二次测试巾的SV比较,T4条件下差异极显著性意义(P=0.001);③比较眩晕组中两次测试中倾倒发生的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87).结论:在评价正常人和病情处于稳定期的眩晕患者的平衡功能时,直立海绵垫时姿势描记具有较好的信度,提示该方法可用于评价前庭康复治疗对眩晕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波;孔维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7月-2007年7月本院住院脑外伤患者45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l证实.
作者:何瑛;王庆华;吴玉环;刘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Barker等人于1985年创立并应用于人脑和人体其他部位的非侵入性刺激器.它将磁刺激器的线圈置于头骨上,磁场对神经组织引起物理反应,在大部分脑区可以导致语言任务反应期延长或错误增多.
作者:汪洁;吴东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低体重儿、高危儿得以存活,增加了脑瘫的发生率.脑瘫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运动功能是脑瘫康复的首要任务.
作者:陈才;洪芳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近年来针刀、推拿和针灸等学科对寰枕后膜相关疾病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文献多认为其病理解剖学基础是寰枕筋膜中的寰枕后膜病变所致.
作者:李义凯;徐达传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互联网成瘾综合征(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包括耐受性增强、戒断症状、情绪障碍、社会关系中断等精神障碍以及生理亚健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1-2].
作者:朱天民;金荣疆;陈骥;钟晓鸣;李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网球肘,是常见的末端病(enthe-siopathy)之一,对网球肘的治疗如何取得持久稳定的疗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物理疗法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对其远期影响却未见报道.
作者:陈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严重意识障碍患者规范化的康复诊疗方案.方法: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25例严重意识障碍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治疗方法包括:继发性脑积水的管理、阻碍意识恢复药物的调整、中枢神经兴奋剂的应用、感觉刺激、康复护理及对症支持治疗等.结果:经过2个月的综合康复治疗,25例严重意识障碍患者有9例患者转为清醒,综合康复治疗能够使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得到显著的改善.结论:对阻碍意识恢复不利因素的正确管理是严重意识障碍规范化康复诊疗方案的基础.
作者:吴军发;吴毅;胡永善;李放;白玉龙;王海珏;姜鹭春;宋凡;路微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步行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对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外伤患者恢复下肢功能是康复的基本目标.近年来,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步态训练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尤爱民;辛玉甫;马振宇;胡延峰;孙守崎;刘青塬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改进康复疗法对深度烧伤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方法:126例下肢深度烧伤(包括胴窝周嗣皮肤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改进组(6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疗法,改进组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常规康复疗法+持续被动活动器(CPM)+减重步态训练器+改进后的弹力套加压进行康复治疗.分别比较康复前后膝关节伸屈主动活动范围(ROM),被动ROM,平地行走45m、上下楼梯情况.结果:改进组康复前后膝关节伸屈主动ROM、被动ROM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地行走45m情况两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上下楼梯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常规康复疗法和常规康复疗法+CPM+减重步态训练器+改进弹力套加压治疗均可有效地恢复膝关节功能,但早期康复手段改进组的疗效更好.
作者:路琳;柴家科;杨红明;庹晓晔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急性踝关节扭伤是青壮年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之一,早期有效的治疗是避免出现踝关节失稳及后期持续性疼痛的重要手段[1].
作者:苏清伦;秦入结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