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股骨头置换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附28例报告

陈瑞光;叶伟雄;王文;范颂鸣;莫子丹;李爱国;董飞

关键词:工股骨头置换术, 股骨, 转子, 骨折, 老年人, 骨质疏松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标准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28例,手术入路分为后外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于术后1年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2周内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均为后外侧入路者,经手法复位,皮牵制动4~6周后痊愈出院.其余26例术后7~14 d下地功能锻炼.于术后2~8周顺利出院.28例患者随访12~26个月,复查X线片,骨折均愈合,无假体松动、下沉.术后1年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23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满意,前外侧入路的疗效优于后外侧入路.
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996-2008年1731例麻疹住院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近1996-2004年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麻疹住院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进一步制定防治策略及改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731例确诊麻疹住院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对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1996-2004年麻疹患者住院病例数在低水平波动[(11~38例)/年].自2005年麻疹住院病例数开始增加,2008年多,达811例.1731例麻疹病人的发病年龄有2个高峰,分别为8月龄~9岁(54.59%)和20~29岁(15.02%).此外,计划免疫接种前婴儿(8月龄内)发病人数占11.84%.全年均有发病,高峰为2-6月份(62.68%).均有发热及皮疹,多有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等发生并发症711例(41.07%).死亡4例,均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麻疹仍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出生于强化免疫(1999年)后的8月龄~9岁儿童所占比例较高,必须加强该年龄段的儿童麻疹计划免疫,减少漏种;鉴于8月龄内患儿占相当比例,建议麻疹计划免疫时间适当提前至6月龄;有必要对成年人群进行麻疹疫苗强化或补种,以降低其发病率;重视并发症的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作者:谭炳芹;王昌源;杜磊;张立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肾癌组织内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附60例报告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内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umor-infiltration dendritic cell,TIDC)和T细胞的浸润情况,评价其与肾癌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抗S-100蛋白单克隆抗体标记肾癌组织内的TIDC,用抗CD45RO单克隆抗体标记肾癌组织内T细胞,计算TIDC数,观察T细胞浸润情况,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肿瘤组织内TIDC数联合T细胞浸润与肾癌临床分期、肿瘤复发时间及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以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以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组织内TIDC数与肾癌肿瘤内T细胞浸润的关系.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肿瘤组织内TIDC数与肾癌临床分期、肿瘤复发时间及死亡时间无关,比值比分别为1.012、0.964、0.973(均为P>0.05);肿瘤组织内T细胞浸润与肾癌临床分期、肿瘤复发时间及死亡时间无关,比值比分别为0.406、1.655、1.975(均为P>0.05).肿瘤组织内TIDC数与肾癌肿瘤内T细胞浸润无关,比值比为1.152(P>0.05),但同时用肿瘤组织内TIDC数和T细胞浸润情况两个指标分析,则与肾癌临床分期、肿瘤复发时间及死亡时间有关,比值比分别为5.008、0.227、0.190(均为P<0.05).结论:肾癌组织内TIDC数或T细胞浸润情况不是肾癌临床分期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肾癌组织内同时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TIDC细胞以及T细胞浸润才是肾癌临床分期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作者:罗道升;米其武;戴宇平;邓春华;曹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CRP是典型的急性时相蛋白,作为重要的炎症标志物已在临床应用多年.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许多敏感、准确而简便的检测手段相继问世,使CRP再度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作者查阅近年来的国内外资料,对CRP的生理功能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珊珊;刘雪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置入可回收支架与单纯扩张用于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疗效对比研究——附48例报告

    目的:比较在内镜下置入可回收支架后再取出与单纯扩张2种治疗方法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疗效.方法:48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Stooler分级3~4级),根据患者自愿的原则分为单纯扩张组(27例)及支架置入组(21例),前者依次用不同直径的萨氏扩张探条将狭窄的吻合口扩张至13~15 mm;后者在予萨氏扩张探条扩张后置入镍钛记忆合金全覆膜食管支架,2周后取出.比较单纯扩张组术后第4周与支架置入组支架取出后第4周的疗效.结果:支架置入组1次成功置入支架,2周后顺利取出.支架置入组显效18例(86%)、有效2例(10%)、无效1例(5%);单纯扩张组显效12例(44%)、有效5例(19%)、无效10例(37%),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扩张后置入可回收支架的疗效优于单纯扩张,可供临床使用.

    作者:王炳周;吴灵飞;李国平;郑宗茂;谢静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妊娠中期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附477例报告

    目的:探讨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妊娠中期孕妇的羊水细胞染色体异常核型的检出情况、类型,及其与各种产前诊断指征的关系.方法:477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自愿行产前诊断的妊娠中期孕妇,于孕16~27+5周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做细胞培养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羊膜腔穿刺术与羊水细胞培养情况,记录胎儿异常核型检出情况,分析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组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情况.结果:477例中,检出染色体病23例(4.8%),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2例,以染色体三体型居多,共计9例;结构异常11例,均为染色体倒位.各类产前诊断指征中,染色体病的检出率由高至低分别为夫妻一方患染色体病、B超示胎儿多发性畸形、不良妊娠史、唐氏筛查高风险及临界风险、高龄,各组的异常核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唐氏综合征筛查(唐氏筛查)高风险、临界风险者的染色体病检出率(5.6%,14/249)高于非唐氏筛查高风险、临界风险者(3.9%,9/228)(P<0.05).结论:妊娠中期具有产前诊断指征孕妇的染色体病患病率为4.8%.染色体异常核型多为染色体三体型及染色体倒位.夫妻一方患染色体病、B超示胎儿多发性畸形、有不良妊娠史等产前诊断指征者其染色体病检出率较高.唐氏筛查和产前B超检查异常是重要的产前诊断指征.

    作者:陈剑虹;林静吟;李辉;黄少琼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肠促胰岛素的一种,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慢胃排空,抑制食欲,刺激胰岛β细胞增殖分化等作用.GLP-1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而又不引起体重的增加,同时还可改善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因此,GLP-1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物.

    作者:张坤;王瑞英;郝咏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载脂蛋白Eε4等位基因与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附192例报告

    目的:研究裁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ε4等位基因与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关系.方法:在术前1 d和术后7 d对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192例老年患者进行认知水平测试,并做ApoE的基因型鉴定.结果:23例携带ApoE ε4等位基因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评分明显下降,POCD发生率为78.3%,显著高于非携带ApoE ε4等位基因患者的4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携带ApoE ε4等位基因与POCD的发病有关.

    作者:鹿洪秀;苏帆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髂内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联合手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观察——附27例报告

    目的:观察采用髂内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联合手术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平均年龄68岁、有全膀胱切除指征而无法耐受或不愿接受膀胱全切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髂内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联合手术治疗,观察膀胱保留率、降级率、降期率、肿瘤复发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结果:行髂内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后,22例(82%)患者膀胱肿瘤缩小,无变化5例;肿瘤临床分期降低21例(78%),无变化6例;病理分级降低12例(44%),分级不变15例.共24例患者得以保留膀胱,其中2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保留率达89%.另3例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术后1、2、3、5年复发分别为4例(15%)、7例(26%)、11例(41%)、14例(52%).2例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23个月发现肿瘤远处转移死亡,1例膀胱切口种植转移,局部切除后再发,带瘤生存,术后3年死于肿瘤进展,2例腺癌5年内死于肿瘤进展.至随访截止日期,死于术后肿瘤进展共5例.27例患者1、2、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5%(23/27)、74%(20/27)、59%(16/27)、48%(13/27),5年总生存率为81%(22/27).结论:髂内动脉化学治疗检塞术联合手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疗效良好.

    作者:李永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广东湛江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G血清型的流行病学研究——附287份检测报告

    目的:研究广东湛江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G血清型的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进行抽样调查,收集腹泻患儿粪便标本检测轮状病毒,并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用ELISA和(或)逆转录PcR进行G血清型的分型研究.结果与结论:共检测标本738份,其中轮状病毒阳性标本287份,检出率为38.9%;血清分型发现,轮状病毒肠炎G分型以G1(41.9%)和G3(28.9%)为主要流行株,未分型病毒株占22.3%.提示湛江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病原体以G1型和G3型轮状病毒多见,G1型和G3型可作为湛江地区轮状病毒疫苗研制的主要血清型.

    作者:周毅虹;唐兰芬;敖当;何琼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附28例报告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标准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28例,手术入路分为后外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于术后1年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2周内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均为后外侧入路者,经手法复位,皮牵制动4~6周后痊愈出院.其余26例术后7~14 d下地功能锻炼.于术后2~8周顺利出院.28例患者随访12~26个月,复查X线片,骨折均愈合,无假体松动、下沉.术后1年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23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满意,前外侧入路的疗效优于后外侧入路.

    作者:陈瑞光;叶伟雄;王文;范颂鸣;莫子丹;李爱国;董飞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检测慢性肺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C-反应蛋白的意义——附87例报告

    目的:探讨检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并力衰竭患者CRP的临床意义.方法:87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心力衰竭患者,按入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Ⅲ级组(35例)与心功能Ⅳ级组(52例),比较其入院24 h内CRP水平;再将心功能Ⅳ级组按患者入院24 h内CRP水平分为低水平组(CRP小于15 mg/L)和高水平组(CRP等于或超过15 mg/L)2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7 d,分别比较心功能Ⅲ级组与心功能Ⅳ级组、低水平组与高水平组的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心功能Ⅳ级组CRP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级组[(17±4)mg/L和(12±4)mg/L];高水平组的CRP水平高于低水平组[(20±3)mg/L和(12±2)mg/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心功能Ⅲ级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心功能Ⅳ级组(94%比79%);低水平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高水平组(92%比6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心功能Ⅲ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低于心功能Ⅳ级组的37%,低水平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低于高水平组的50%(均为P<0.05).结论:慢性肺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中CRP水平高者病情较重、并发症多、疗效较差.CRP可作为反映慢性肺心病并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轻重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夏桃红;汪恒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破型骨折——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破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6例下腰椎爆破型骨折患者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骨碎面过大、骨碎片过多的10例患者,同时予同种异体松质骨植骨.结果:所有患者术程均顺利,手术时间2~5 h(平均3 h),出血量140~320 mL(平均275 mL).随访8~26个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术后6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显示16例均骨性融合,12例腰椎前凸基本恢复正常,前凸消失4例.术前椎体前缘压缩率为30%~64%(平均48%),术后恢复至80%~96%(平均85%);术前椎体后缘压缩率为60%~85%(平均72%),术后恢复至82%~100%(平均94%);术前后凸角为15°~30°(平均25°),术后恢复至5°~12°(平均8°).有脊髓损伤者(神经损伤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分级C级与D级)神经功能恢复情况:4例术前C级患者分别恢复至D级2例、E级2例,3例D级有2例恢复至E级、1例仍然为D级.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破型骨折疗效较好,对于骨碎面过大,骨碎片过多的患者,可加用同种异体松质骨植骨.

    作者:程煜方;李鹏;黄方敏;李文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急性期蛋白在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中的作用及评价

    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这种炎症作用于机体后可在短时间内引起患者血清成分的变化,由于这些血清成分大多是蛋白质,故又被称为急性期蛋白.急性期蛋白的种类繁多,如参与凝血的纤维蛋白原、转运铁功能的转铁蛋白等,因而也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该文对急性期蛋白在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中的作用及评价作一简要综述,供临床参考.

    作者:涂卫平;王雅琦;徐高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椎管盘黄间隙扩容术在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附75例报告

    目的:探讨椎管盘黄间隙扩容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椎管盘黄间隙扩容术治疗75例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对于存在腰椎不稳的病例,同时行后路椎间融合器、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于术后1年进行疗效评价.结果:75例中,5例术中硬膜破裂,予及时处理,顺利完成手术;其余患者术程顺利.疗效:优47例、良21例、可5例、差2例.1例术后3个月腰痛复发,行二次手术后症状消失;切口感染5例,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损伤3例(其中1例椎间隙感染),术后血肿2例,均给予相应处理后逐渐好转.术后6例有一过性股外侧疼痛,感觉减退,1周后均自行消失.术后1个月内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2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予相应处理好转.其余患者无合并手术并发症,情况稳定.结论:椎管盘黄间隙扩容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较好.

    作者:李岩;吴彦生;郭梅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甲羟孕酮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短期疗效观察——附43例报告

    目的:探讨应用甲羟孕酮治疗有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经诊断性刮宫术(诊刮术)确诊为AEH的患者43例,其中轻度23例,中度11例,重度9例,均予甲羟孕酮治疗.服药前均予全面刮宫术,尽量清除子宫内膜,并于刮宫术后16 d起给药,轻度患者予甲羟孕酮20 mg/d,连续服用10 d停药,月经第16 d开始重复用药,连用3个周期后停药;中度患者予甲羟孕酮100 mg/d,连续服用3个月后停药;重度患者予甲羟孕酮250 mg/d,连续服用3个月后停药.3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诊刮,根据病理结果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43例AEH患者的缓解33例(77%),其中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少23例,闭经10例;有效10例(23%),其中恢复正常月经9例,仍存在月经不规则流血1例.轻、中、重度患者缓解率分别为87%、73%和5/9,有效率分别为13%、27%和4/9.缓解后复发2例(5%),其中1例为重度患者,予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结论:对于要求保留子宫的年轻AEH患者,甲羟孕酮疗效较好,可选择用于该类病例的治疗.

    作者:陈洁;潘青荣;陈俊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宫腹腔镜下行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及斑马导丝疏通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研究——附31例报告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下行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及斑马导丝疏通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患者共36条阻塞输卵管)和对照组(24例患者共38条阻塞输卵管)2组,观察组行宫腹腔镜联合检查,同时行子宫颈插管输卵管通液术,对经插管通液仍未通畅者予斑马导丝疏通术,对照组则予单纯宫腔镜下行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及斑马导丝疏通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经腹腔镜诊断为盆腔粘连2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1例,卵巢浆液性囊肿3例,子宫肌瘤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3例;宫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4例,不全子宫纵隔3例.对照组经宫腔镜诊断为宫腔粘连1例,子宫内膜息肉3例,子宫颈囊肿1例.2组上述病变均予相应处理,无发生输卵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经输卵管通液术检查,证实2组74条输卵管均不同程度的阻塞,经相应治疗,观察组的输卵管总通畅率为92%(33/36),对照组输卵管的总通畅率则为79%(30/38),观察组的输卵管总通畅率稍高于对照组.结论:宫腹腔镜下行输卵管插管及斑马导丝通液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有效、安全.

    作者:连蔚;洪桂珍;古伟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颅内高压、头痛、复视、听力下降——查房选录(326)

    1 病历摘要患者女,37岁.因持续性头痛4个月,进行性加重2个月于2008-11-19人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头痛,为全头胀痛,以前额为主,无向他处放射,初时程度较轻,发作时间不定,持续30 min~2 h可自行缓解,未予诊治.症状于2个月前逐渐加重,几乎每日均发作,每日持续数小时,程度加重.

    作者:陈钊;方燕南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他克莫司致肾移植术后多尿期高钾血症4例分析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多尿期由他克莫司引起的高钾血症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对他克莫司致肾移植术后多尿期高钾血症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与结论:4例均是在抗排斥方案中的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后短期内出现高钾血症,其特点为:患者均为肾移植术后早期,处于多尿期,肾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正常,且经常规的降钾治疗疗效不佳,改用环孢素后,在未再使用降低血钾措施血钾即明显下降.提示对肾移植术后多尿期使用他克莫司期间出现高钾血症的患者,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将他克莫司转换为环孢素,可取得显著疗效.

    作者:滕立臣;王长希;陈立中;费继光;邓素雄;邱江;李军;陈国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全身骨扫描发现甲状旁腺腺瘤所致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1例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该文报道1例由甲状旁腺腺瘤引起的原发性甲旁亢,患者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经全身骨扫描提示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核素甲状旁腺显像提示甲状旁腺腺瘤,其后完善相关检查而确诊,并经手术证实.

    作者:余俊丽;焦举;许杰华;程木华;张峰;张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环孢素联合雄激素辅以造血生长因子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附38例报告

    目的:观察环孢素、雄激素及造血生长因子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环孢素、雄激素及造血生长因子治疗38例再障患者,环孢素5 mg/(kg·d),分2次口服,血象稳定可按患者具体情况逐渐减量,疗程不少于6个月;司坦唑醇6 mg/d或十一酸睾酮120 mg/d每日分3次口服,维持6个月以上;再根据患者外周血象,予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结果:38例再障患者总有效率58%,重型再障有效率40%,非重型再障有效率78%.结论:环孢素、雄激素及造血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可作为再障尤其非重度再障的一个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方案.

    作者:梁冬梅;谢双锋;李益清;尹松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新医学杂志

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