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舒杰;陈璘;赵长林;刘金来;吴震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对54例成人麻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及结论:成人麻疹的发病季节不明显,部分患者预防接种史不明确.中毒症状重,均出现上呼吸道炎症状及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明显,皮疹发生率高,科普利克(KOPLIK)斑多见(89%),消化道症状多见(46%),肝功能损害较常见,但预后良好,严重并发症少,46例经抗病毒、抗感染、对症和支持治疗,均痊愈.提示应重视对成人进行麻疹强化免疫.
作者:周晓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右下腹痛病因多鉴别需要细推敲--1例黄体破裂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教训患者女,24岁,已婚.因右下腹疼痛6 h入院.患者6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患者无停经史,末次月经距发病18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 mmHg.神志清晰,步入病房,痛苦面容.
作者:王延峰;焦玉珍;赵颖;阁光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儿童腺病毒(adenovirus,ADV)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24例腺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124例腺病毒感染发病高峰期在8、9月份,学龄期儿童多见;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多为高热,呼吸系统受累常见,肺炎以轻症为主,未见重症肺炎,部分病例伴有心肌损害、肝损害、血尿;在124例病例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ESR水平升高者分别占58.1%、67.7%、69.5%、86%;有40例(32.3%)应用了抗生素.结论:儿童腺病毒感染病情较以往报道的病例有减轻的趋势,而临床表现更趋多样化,故对发热惠儿应做腺病毒病原学检测,以提高此病的确诊率.
作者:李静;麦贤弟;陈环;檀卫平;黄花荣;孟哲;吴葆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30岁.因停经34+3周,头痛9日,加重10 h于2005-02-09 5时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4-06-10,预产期2005-03-17.患者本次孕期经过顺利,产前各项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前半个月于我院门诊产前检查,血压100/68 mmHg(10 mmHg=1.33kPa),尿蛋白阴性.
作者:刘劲松;高红;尚丽新;任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测定1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100名老年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血浆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酶原片段1+2(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的含量,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1,PAI-1)的活性,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老年Ⅱ、Ⅲ级高血压组病人血浆中vWF:Ag、P-选择素、Fg、F1+2的含量、PAI-1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抗凝血酶、t-PA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老年Ⅱ、Ⅲ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高凝状态及抗凝和纤溶活性的降低,即PTS.因此,对这类病人应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便早期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作者:芦璐;韩晔;葛汝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50例伤寒患儿,均在入院时常规做肥达反应等相关检查,并采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伤寒杆菌抗原.结果显示,处于不同病程的伤寒患儿的ELISA检测阳性率均较肥达反应阳性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ELISA的早期阳性率(89%)明显高于肥达反应(0).说明应用ELISA检测伤寒杆菌抗原可较准确、早期地诊断小儿伤寒,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唐贵富;万昭喜;陈静华;李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应用一氧化氮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安全撤离一氧化氮的方法.方法:38例儿童先心病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患儿,术后立刻开始吸入一氧化氮,吸入初始浓度为20×10-6/L,撤离时采用浓度递减法,每次减少吸入浓度5×10-6/L,持续1 h,当吸入浓度为1×10-6~5×10-6/L时终止吸入.结果:32例(84%)顺利撤离,终止吸入一氧化氮后30 min,肺动脉平均压升高少于20%.6例(16%)出现反跳性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恢复吸入一氧化氮并联合应用扩血管药物后能安全撤离,另1例发展为肺动脉高压危象,死于右心衰竭.结论:对于先心病并肺动脉高压术后患儿,采用浓度递减法撤离一氧化氮是安全有效的.但撤离后仍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反跳性肺动脉高压,应恢复吸入一氧化氮,并在联用扩血管药物的情况下缓慢撤离.
作者:王伟;吴树明;李跃华;王涛;王默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初诊住院的SLE患者30例为SLE组,取其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的骨髓;心胸外科非血液病非自身免疫病患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取其手术切除的肋骨骨髓.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并比较两组骨髓基质细胞及其上清液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空白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吸光度值为0.61±0.11.而正常对照组及SLE组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吸光度值分别为0.36±0.09和0.46±0.11;两组骨髓基质细胞亦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吸光度值分别为0.50±0.10和0.57±0.11,且两组的抑制作用有差异(P<0.05~0.01);与SLE组的培养上清液比较,SLE组的培养上清液加抗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单克隆抗体(单抗)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1);而培养上清液加抗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phage inflammation protein-1,MIP-1)单抗、上清液加抗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单抗,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1);上清液加抗白介素-6的抑制作用变化不大.结论: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均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比正常人弱;另外,当在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加入细胞因子MIP-1、IFN-γ、TGF-β的单抗后,这种抑制作用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说明SLE患者的骨髓基质细胞存在缺陷,由于这种缺陷导致的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是SLE患者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提示骨髓造血微环境与SLE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邹外一;尹培达;蓝惠霞;罗绍凯;冯炼强;彭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题目A型题(第1题~第15题) 请从A、B、C、D、E中选出一个佳答案.1.关于新生儿头颅血肿,下列哪项描述不符合?A.头顶部多见;B.常为一侧性;C.超越颅骨缝;D.有波动感;E.表面皮肤颜色正常.
作者:苏浩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半个多世纪,是临床应用广的药物之一.几乎每一位临床医生都非常熟悉,不少医生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并形成了各自的激素用药习惯.然而,临床上不合理使用激素的现象却非常普遍.而且在激素的用法上,的确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因此,激素的临床合理应用,虽然不是一个新颖的问题,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作者:杨岫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的肺保护作用.方法:4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分为4组,每组12例,乌司他丁组:于麻醉诱导后至体外循环转流前缓慢静脉滴注乌司他丁6 000 U/kg,并在预充液中1次性给予乌司他丁6 000 U/kg;抑肽酶组:在预充液中1次性给予抑肽酶400万单位;联合用药组:于麻醉诱导后至体外循环转流前缓慢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2 000U/kg,在预充液中1次性给予抑肽酶400万单位;对照组:给予生理氯化钠代替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动态监测所有患者的血清补体(C)3,C4,白细胞计数和多形核白细胞跨肺差值.记录4组患者呼吸机应用时间.结果:4组患者的C3、C4、白细胞计数手术开始后明显低于手术前;升主动脉开放后(转流结束后)5 min、10 min和15 min,4组多形核白细胞跨肺差值明显大于转流前,联合用药组多形核白细胞跨肺差值明显小于其他3组,而应用呼吸机时间明显短于其他3组.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可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有肺保护作用.
作者:邹宗望;潘琴;冯竞;徐建国;向道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特点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本病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在我国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率为13/10万~84/10万,男性多于女性(2.5:1).
作者:胡大一;吴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心肌病是指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心肌实质的病变,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产生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心肌病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炎症、代谢紊乱、中毒、血液系统疾病、过敏、遗传性疾病、物理因素等.这些病因可造成心肌的炎症、缺血、变性、细胞凋亡、纤维化等.
作者:黄震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UCG是20世纪后叶发展起来的新型诊断技术,主要利用雷达扫描技术和声波反射的特性,通过声能产生的影像记录来检查心脏的解剖和功能.UCG对扩张型心肌病具有形态学诊断和血流动力学评判意义,在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汪大金;阮长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每周1次疗法(18 000 U)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有效率,论证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39例伴有贫血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rHuEPO皮下注射,剂量为每次18 000 U,每周1次,连用6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4日、28日、42日时的血红蛋白值和红细胞数,计算有效率,观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4日起患者的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数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2日的总有效率为62%;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rHuEPO每周1次疗法(18 000 U)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疗效肯定,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王志强;张力;徐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晚期1胎死亡后期待疗法的价值.方法:对9例妊娠晚期双胎之一宫内死亡的病例进行数理分析.结果:9例双胎妊娠1胎死亡后,对存活胎儿进行临床观察、超声、胎心监护及实验室检查监测,经期待疗法,仅1例并发DIC,无孕产妇死亡;9例胎儿中,8例存活分娩,1例因胎盘早剥而死产.结论:在严密监测下,无产科并发症的双胎妊娠晚期1胎死亡后对活胎可予以期待疗法,从而降低成活胎儿的病死率.
作者:刘亚春;周立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热性惊厥是儿童常见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目前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说明是个体的易感性导致热性惊厥的发作,而非某种特定的发热疾病导致,而个体发生惊厥的易感性决定于遗传因素和胚胎内及婴幼儿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无受损,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的小儿发生热性惊厥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其遗传素质.近年来学者们将热性惊厥的基因定位研究方向投向炎症因子的基因,因为热性惊厥肯定伴随着炎症和发热,因此与热性惊厥有关的基因可能与某炎症因子的基因有关联或在该基因上.笔者对热性惊厥的病因作了初步的探讨.
作者:李淑华;胡巢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例1女,38岁.因咳嗽伴发热1日,服感冒灵糖衣片(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氯苯那敏、三桠苦、金盏银盘、野菊花、岗梅根等)无效于2003-10-06入院.既往身体健康.体格检查:体温38℃,血压120/80 mmHg(10 mmHg=1.33 kPa).
作者:喻良波;向群;姚强;阮力;蒋兰晔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指病因不明的、主要局限于左心室乳突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肥厚的肥厚型心肌病,是由日本首次报道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亚型,约占肥厚型心肌病的24%,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0.01%,病变主要累及左心室心尖部,右心室较少受累.
作者:吕新华;何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武汉市医学会承办的第六次全国胃肠动力学术会议于2005年11月在武汉召开.全国知名的消化学界前辈和当今活跃在胃肠动力学各个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
作者:高翔;陈旻湖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