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张力;徐菲
1引言原发性心肌病是指以心肌病变为主要特征、伴有心脏功能障碍的一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一般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4型.UCG检查在原发性心肌病的诊断、制订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随访观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题目A型题(第1题~第15题) 请从A、B、C、D、E中选出一个佳答案.1.关于新生儿头颅血肿,下列哪项描述不符合?A.头顶部多见;B.常为一侧性;C.超越颅骨缝;D.有波动感;E.表面皮肤颜色正常.
作者:苏浩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炎症细胞因子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与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有关的主要炎症细胞因子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汪明灯;高修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例1女,38岁.因咳嗽伴发热1日,服感冒灵糖衣片(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氯苯那敏、三桠苦、金盏银盘、野菊花、岗梅根等)无效于2003-10-06入院.既往身体健康.体格检查:体温38℃,血压120/80 mmHg(10 mmHg=1.33 kPa).
作者:喻良波;向群;姚强;阮力;蒋兰晔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的肺保护作用.方法:4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分为4组,每组12例,乌司他丁组:于麻醉诱导后至体外循环转流前缓慢静脉滴注乌司他丁6 000 U/kg,并在预充液中1次性给予乌司他丁6 000 U/kg;抑肽酶组:在预充液中1次性给予抑肽酶400万单位;联合用药组:于麻醉诱导后至体外循环转流前缓慢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2 000U/kg,在预充液中1次性给予抑肽酶400万单位;对照组:给予生理氯化钠代替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动态监测所有患者的血清补体(C)3,C4,白细胞计数和多形核白细胞跨肺差值.记录4组患者呼吸机应用时间.结果:4组患者的C3、C4、白细胞计数手术开始后明显低于手术前;升主动脉开放后(转流结束后)5 min、10 min和15 min,4组多形核白细胞跨肺差值明显大于转流前,联合用药组多形核白细胞跨肺差值明显小于其他3组,而应用呼吸机时间明显短于其他3组.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可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有肺保护作用.
作者:邹宗望;潘琴;冯竞;徐建国;向道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POEMS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多系统损害的临床征候群,以其常见临床表现: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脏器肿大(organomegaly)、内分泌病变(endocrinopathy)、单克隆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ies)和皮肤病变(skin change)的头1个字母组合命名.本院曾诊治1例以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为突出表现的POEMS综合征,现报道如下.
作者:宫海英;刘正印;孙秀芳;于秀丽;王英;刘爱国;王淑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50例伤寒患儿,均在入院时常规做肥达反应等相关检查,并采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伤寒杆菌抗原.结果显示,处于不同病程的伤寒患儿的ELISA检测阳性率均较肥达反应阳性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ELISA的早期阳性率(89%)明显高于肥达反应(0).说明应用ELISA检测伤寒杆菌抗原可较准确、早期地诊断小儿伤寒,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唐贵富;万昭喜;陈静华;李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应用一氧化氮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安全撤离一氧化氮的方法.方法:38例儿童先心病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患儿,术后立刻开始吸入一氧化氮,吸入初始浓度为20×10-6/L,撤离时采用浓度递减法,每次减少吸入浓度5×10-6/L,持续1 h,当吸入浓度为1×10-6~5×10-6/L时终止吸入.结果:32例(84%)顺利撤离,终止吸入一氧化氮后30 min,肺动脉平均压升高少于20%.6例(16%)出现反跳性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恢复吸入一氧化氮并联合应用扩血管药物后能安全撤离,另1例发展为肺动脉高压危象,死于右心衰竭.结论:对于先心病并肺动脉高压术后患儿,采用浓度递减法撤离一氧化氮是安全有效的.但撤离后仍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反跳性肺动脉高压,应恢复吸入一氧化氮,并在联用扩血管药物的情况下缓慢撤离.
作者:王伟;吴树明;李跃华;王涛;王默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半个多世纪,是临床应用广的药物之一.几乎每一位临床医生都非常熟悉,不少医生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并形成了各自的激素用药习惯.然而,临床上不合理使用激素的现象却非常普遍.而且在激素的用法上,的确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因此,激素的临床合理应用,虽然不是一个新颖的问题,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作者:杨岫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30岁.因停经34+3周,头痛9日,加重10 h于2005-02-09 5时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4-06-10,预产期2005-03-17.患者本次孕期经过顺利,产前各项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前半个月于我院门诊产前检查,血压100/68 mmHg(10 mmHg=1.33kPa),尿蛋白阴性.
作者:刘劲松;高红;尚丽新;任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随着对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临床上对糖尿病治疗的认识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型糖尿病以胰岛B细胞遭受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为主要发病环节,多数病人1年内即需胰岛素替代治疗.
作者:刘娟;李延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儿童腺病毒(adenovirus,ADV)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24例腺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124例腺病毒感染发病高峰期在8、9月份,学龄期儿童多见;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多为高热,呼吸系统受累常见,肺炎以轻症为主,未见重症肺炎,部分病例伴有心肌损害、肝损害、血尿;在124例病例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ESR水平升高者分别占58.1%、67.7%、69.5%、86%;有40例(32.3%)应用了抗生素.结论:儿童腺病毒感染病情较以往报道的病例有减轻的趋势,而临床表现更趋多样化,故对发热惠儿应做腺病毒病原学检测,以提高此病的确诊率.
作者:李静;麦贤弟;陈环;檀卫平;黄花荣;孟哲;吴葆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初诊住院的SLE患者30例为SLE组,取其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的骨髓;心胸外科非血液病非自身免疫病患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取其手术切除的肋骨骨髓.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并比较两组骨髓基质细胞及其上清液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空白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吸光度值为0.61±0.11.而正常对照组及SLE组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吸光度值分别为0.36±0.09和0.46±0.11;两组骨髓基质细胞亦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吸光度值分别为0.50±0.10和0.57±0.11,且两组的抑制作用有差异(P<0.05~0.01);与SLE组的培养上清液比较,SLE组的培养上清液加抗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单克隆抗体(单抗)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1);而培养上清液加抗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phage inflammation protein-1,MIP-1)单抗、上清液加抗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单抗,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1);上清液加抗白介素-6的抑制作用变化不大.结论: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均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比正常人弱;另外,当在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加入细胞因子MIP-1、IFN-γ、TGF-β的单抗后,这种抑制作用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说明SLE患者的骨髓基质细胞存在缺陷,由于这种缺陷导致的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是SLE患者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提示骨髓造血微环境与SLE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邹外一;尹培达;蓝惠霞;罗绍凯;冯炼强;彭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指病因不明的、主要局限于左心室乳突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肥厚的肥厚型心肌病,是由日本首次报道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亚型,约占肥厚型心肌病的24%,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0.01%,病变主要累及左心室心尖部,右心室较少受累.
作者:吕新华;何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心肌病是指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心肌实质的病变,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产生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心肌病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炎症、代谢紊乱、中毒、血液系统疾病、过敏、遗传性疾病、物理因素等.这些病因可造成心肌的炎症、缺血、变性、细胞凋亡、纤维化等.
作者:黄震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股骨头缺血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肾移植后ANFH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总结分析24例肾移植后发生ANFH病例的临床资料,并与30例肾移植后无发生ANFH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5~100个月,中位数57个月.ANFH组术后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用量、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次数、体重增加、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内ANFH组的血清总胆固醇、LDL-C水平均已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而确诊为ANFH的时间为术后8~93个月.结论:激素的用量偏大、高血脂、体重增加是肾移植后发生ANFH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术后早期血脂增高对移植后发生ANFH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作者:郝博;王长希;郑克立;戴宇平;陈立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对54例成人麻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及结论:成人麻疹的发病季节不明显,部分患者预防接种史不明确.中毒症状重,均出现上呼吸道炎症状及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明显,皮疹发生率高,科普利克(KOPLIK)斑多见(89%),消化道症状多见(46%),肝功能损害较常见,但预后良好,严重并发症少,46例经抗病毒、抗感染、对症和支持治疗,均痊愈.提示应重视对成人进行麻疹强化免疫.
作者:周晓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对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心绞痛的可能机制.方法:把90例心绞痛患者分为2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治疗为通心络组,余45例只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分别用ELISA和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水平,观察通心络对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通心络组治疗后血清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为P<0.05),TGF-β水平较治疗前增加(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4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心络组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降低更明显(均为P<0.05),TGF-β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通心络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
作者:罗镝;潘德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水平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总普查对象950人中,排除可能存在感染或资料不完整者后有605人,再从中随机抽取161人,应用ELISA测量其SAA水平,分析SAA水平与体重指数、腰围、血脂、收缩压等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扣除年龄、血脂和血压等因素影响后,SAA水平与体重指数、腰围呈正相关(体重指数:r=0.18,P<0.05;腰围:r=0.17,P<0.05).与体重指数正常组人群比较,肥胖组人群SAA水平显著增高(两组中位数分别为713μg/L、1 075 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A与肥胖之间呈正相关,提示其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余舒杰;陈璘;赵长林;刘金来;吴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因组织切片镜检可见肺泡壁附有嗜伊红透明膜而得名,主要发生在35周以下早产儿,以生后不久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为临床特点,是早产儿生后早期出现的危重急症和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美娜;庄思齐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