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博;王长希;郑克立;戴宇平;陈立中
目的:探讨风湿性疾病(风湿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风湿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及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数理分析.结果:各种风湿病合并的肺间质病变,54%(15/28)以原发疾病为首发症状,呼吸系统的主要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常伴有干咳;胸部影像学显示磨砂玻璃样、小结节状、网状及蜂窝状改变,以双侧中下肺野外1/3为主;肺功能测定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弥散功能降低为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无二氧化碳潴留;肺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肺泡间隔增宽,胶原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少数淋巴细胞浸润.结论:风湿病合并肺间质病变多以原发风湿病表现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改变是临床诊断的依据,肺活检有助于确诊肺部病变.
作者:胡清;朱大菊;李雪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随着对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临床上对糖尿病治疗的认识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型糖尿病以胰岛B细胞遭受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为主要发病环节,多数病人1年内即需胰岛素替代治疗.
作者:刘娟;李延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原发性心肌病是指以心肌病变为主要特征、伴有心脏功能障碍的一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一般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4型.UCG检查在原发性心肌病的诊断、制订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随访观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初诊住院的SLE患者30例为SLE组,取其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的骨髓;心胸外科非血液病非自身免疫病患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取其手术切除的肋骨骨髓.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并比较两组骨髓基质细胞及其上清液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空白对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吸光度值为0.61±0.11.而正常对照组及SLE组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吸光度值分别为0.36±0.09和0.46±0.11;两组骨髓基质细胞亦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吸光度值分别为0.50±0.10和0.57±0.11,且两组的抑制作用有差异(P<0.05~0.01);与SLE组的培养上清液比较,SLE组的培养上清液加抗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单克隆抗体(单抗)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1);而培养上清液加抗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phage inflammation protein-1,MIP-1)单抗、上清液加抗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单抗,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1);上清液加抗白介素-6的抑制作用变化不大.结论: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均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比正常人弱;另外,当在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加入细胞因子MIP-1、IFN-γ、TGF-β的单抗后,这种抑制作用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说明SLE患者的骨髓基质细胞存在缺陷,由于这种缺陷导致的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是SLE患者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提示骨髓造血微环境与SLE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邹外一;尹培达;蓝惠霞;罗绍凯;冯炼强;彭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测定1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100名老年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血浆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酶原片段1+2(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的含量,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1,PAI-1)的活性,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老年Ⅱ、Ⅲ级高血压组病人血浆中vWF:Ag、P-选择素、Fg、F1+2的含量、PAI-1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抗凝血酶、t-PA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老年Ⅱ、Ⅲ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高凝状态及抗凝和纤溶活性的降低,即PTS.因此,对这类病人应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便早期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作者:芦璐;韩晔;葛汝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50例伤寒患儿,均在入院时常规做肥达反应等相关检查,并采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伤寒杆菌抗原.结果显示,处于不同病程的伤寒患儿的ELISA检测阳性率均较肥达反应阳性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ELISA的早期阳性率(89%)明显高于肥达反应(0).说明应用ELISA检测伤寒杆菌抗原可较准确、早期地诊断小儿伤寒,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唐贵富;万昭喜;陈静华;李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心肌病是指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心肌实质的病变,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产生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心肌病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炎症、代谢紊乱、中毒、血液系统疾病、过敏、遗传性疾病、物理因素等.这些病因可造成心肌的炎症、缺血、变性、细胞凋亡、纤维化等.
作者:黄震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武汉市医学会承办的第六次全国胃肠动力学术会议于2005年11月在武汉召开.全国知名的消化学界前辈和当今活跃在胃肠动力学各个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
作者:高翔;陈旻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右下腹痛病因多鉴别需要细推敲--1例黄体破裂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教训患者女,24岁,已婚.因右下腹疼痛6 h入院.患者6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患者无停经史,末次月经距发病18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0/70 mmHg.神志清晰,步入病房,痛苦面容.
作者:王延峰;焦玉珍;赵颖;阁光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成人麻疹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对54例成人麻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及结论:成人麻疹的发病季节不明显,部分患者预防接种史不明确.中毒症状重,均出现上呼吸道炎症状及畏光、流泪,眼结膜充血明显,皮疹发生率高,科普利克(KOPLIK)斑多见(89%),消化道症状多见(46%),肝功能损害较常见,但预后良好,严重并发症少,46例经抗病毒、抗感染、对症和支持治疗,均痊愈.提示应重视对成人进行麻疹强化免疫.
作者:周晓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炎症细胞因子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与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有关的主要炎症细胞因子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汪明灯;高修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对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心绞痛的可能机制.方法:把90例心绞痛患者分为2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治疗为通心络组,余45例只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分别用ELISA和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水平,观察通心络对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通心络组治疗后血清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为P<0.05),TGF-β水平较治疗前增加(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4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通心络组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降低更明显(均为P<0.05),TGF-β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通心络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
作者:罗镝;潘德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的肺保护作用.方法:4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分为4组,每组12例,乌司他丁组:于麻醉诱导后至体外循环转流前缓慢静脉滴注乌司他丁6 000 U/kg,并在预充液中1次性给予乌司他丁6 000 U/kg;抑肽酶组:在预充液中1次性给予抑肽酶400万单位;联合用药组:于麻醉诱导后至体外循环转流前缓慢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2 000U/kg,在预充液中1次性给予抑肽酶400万单位;对照组:给予生理氯化钠代替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动态监测所有患者的血清补体(C)3,C4,白细胞计数和多形核白细胞跨肺差值.记录4组患者呼吸机应用时间.结果:4组患者的C3、C4、白细胞计数手术开始后明显低于手术前;升主动脉开放后(转流结束后)5 min、10 min和15 min,4组多形核白细胞跨肺差值明显大于转流前,联合用药组多形核白细胞跨肺差值明显小于其他3组,而应用呼吸机时间明显短于其他3组.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可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有肺保护作用.
作者:邹宗望;潘琴;冯竞;徐建国;向道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股骨头缺血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肾移植后ANFH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总结分析24例肾移植后发生ANFH病例的临床资料,并与30例肾移植后无发生ANFH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5~100个月,中位数57个月.ANFH组术后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用量、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次数、体重增加、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内ANFH组的血清总胆固醇、LDL-C水平均已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而确诊为ANFH的时间为术后8~93个月.结论:激素的用量偏大、高血脂、体重增加是肾移植后发生ANFH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术后早期血脂增高对移植后发生ANFH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作者:郝博;王长希;郑克立;戴宇平;陈立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因组织切片镜检可见肺泡壁附有嗜伊红透明膜而得名,主要发生在35周以下早产儿,以生后不久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为临床特点,是早产儿生后早期出现的危重急症和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美娜;庄思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热性惊厥是儿童常见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目前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说明是个体的易感性导致热性惊厥的发作,而非某种特定的发热疾病导致,而个体发生惊厥的易感性决定于遗传因素和胚胎内及婴幼儿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无受损,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的小儿发生热性惊厥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其遗传素质.近年来学者们将热性惊厥的基因定位研究方向投向炎症因子的基因,因为热性惊厥肯定伴随着炎症和发热,因此与热性惊厥有关的基因可能与某炎症因子的基因有关联或在该基因上.笔者对热性惊厥的病因作了初步的探讨.
作者:李淑华;胡巢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半个多世纪,是临床应用广的药物之一.几乎每一位临床医生都非常熟悉,不少医生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并形成了各自的激素用药习惯.然而,临床上不合理使用激素的现象却非常普遍.而且在激素的用法上,的确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因此,激素的临床合理应用,虽然不是一个新颖的问题,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作者:杨岫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引言UCG是20世纪后叶发展起来的新型诊断技术,主要利用雷达扫描技术和声波反射的特性,通过声能产生的影像记录来检查心脏的解剖和功能.UCG对扩张型心肌病具有形态学诊断和血流动力学评判意义,在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汪大金;阮长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每周1次疗法(18 000 U)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有效率,论证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39例伴有贫血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rHuEPO皮下注射,剂量为每次18 000 U,每周1次,连用6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4日、28日、42日时的血红蛋白值和红细胞数,计算有效率,观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4日起患者的血红蛋白值、红细胞数均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2日的总有效率为62%;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rHuEPO每周1次疗法(18 000 U)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疗效肯定,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王志强;张力;徐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30岁.因停经34+3周,头痛9日,加重10 h于2005-02-09 5时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4-06-10,预产期2005-03-17.患者本次孕期经过顺利,产前各项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前半个月于我院门诊产前检查,血压100/68 mmHg(10 mmHg=1.33kPa),尿蛋白阴性.
作者:刘劲松;高红;尚丽新;任威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