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怀;谢维琪;李小金;陈伯龄;赵敏;李文锋
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临床上常称之为Bell麻痹.通常一侧神经周围性损害引起的该侧面肌瘫痪,特效疗法尚不多.现将我们临床上所运用的综合治疗经验报导如下,旨在探讨物理因子与手法综合治疗对急性面神经炎康复的疗效.
作者:杨青;肖斌;刘宏亮;武继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我院门诊1998年1月-2002年12月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年龄小17岁,大56岁,平均27.3岁.
作者:刘俊礼;包展鸿;柴桦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中颈椎损伤的致病作用.方法:68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接受颈部体查及X线检查并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34)和对照组(n=34).治疗组同时接受脑损伤治疗及颈椎损伤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4周),对照组第一疗程仅接受脑损伤治疗,第二疗程接受与治疗组相同的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每个疗程后均接受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ESCV)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结果:68例患者均发现有颈椎损伤.第一疗程后治疗组ESCV评分明显提高,SCL-90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二疗程后两组ESCV及SCL-90评分接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损伤是脑外伤后综合征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应颅颈兼治,才能提高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疗效.
作者:王楚怀;谢维琪;李小金;陈伯龄;赵敏;李文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颈椎病在中老年人中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据统计其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达6%-10%,已有报道其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多年来广大医务专业人员对颈椎病的研究及临床诊疗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目前有关颈椎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研究诸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作者:娄思权;王楚怀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痴呆发病率逐渐增加.到目前为止,老年性痴呆在治疗上主要是通过环境的调适和日常生活的照顾来减缓痴呆的发展,预防继发其他疾病和保证病人的安全.
作者:丁艳萍;满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复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对住院67例慢性病患者采用形式多种多样、分级开放式的娱乐、体疗、工疗、心理辅导等精神康复治疗项目.结果:应用SPRAI、SANS、SDSS进行康复效果评定,康复治疗前与治疗2月末评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院内进行精神康复治疗有利于慢性病患者功能恢复.
作者:高欢;刘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肩周炎患者61例,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37-68岁;病程2-6个月43例,6个月以上的18例.所有病例均按<中医骨伤科学>诊断标准确立诊断.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高压电并电针刺激穴位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具有可比性.
作者:刘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对大鼠退变颈椎间盘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类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从正常组、退变模型组和益气化瘀方组大鼠颈椎间盘中抽提mRNA,经反转录后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获得椎间盘cDNA的探针,再与包括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类基因的512 cDNA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激光扫描仪扫描,进行图像分析、标准化处理、ratio值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5条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类基因表达有明显变化,其中下调的有包括PTK在内的4条.益气化瘀方对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类基因表达有影响的6条,其中上调的有4条,包括PTK.结论:益气化瘀方参与了椎间盘细胞内细胞信号转导类基因的调控,能够上调PTK,可能参与椎间盘细胞的粘附与凋亡过程.
作者:王拥军;施杞;李家顺;贾连顺;周重建;侯宝兴;刘梅;莫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阿片类药对术后睡眠失调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239例妇科腹部手术后应用静脉和硬膜外吗啡病人自控镇痛(PCA)的病人进行了自觉睡眠质量、镇静、镇痛、舒适程度和副作用的评分.结果:手术后睡眠质量下降,而且自觉睡眠质量与副作用发生率负相关,与舒适程度无关,而与镇痛、镇静程度绝对相关.静脉组的镇痛镇静程度均优于硬外组,且具显著性差异,因此静脉组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硬外组;而硬外组虽然其舒适程度与静脉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其镇痛镇静程度较低,副作用发生率较高,因此其睡眠质量较低.结论:静脉组比之硬外组有较强的镇静镇痛程度,较低的副反应发生率和较佳的自觉睡眠质量.
作者:吴爱华;王忠;喻震;陈秀生;左明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肌电假肢功能强,控制随意自然且不费力,佩带舒适,外观较好[1],是现代化假手的重要发展方向.观察人手的动作可以看出,在做近体工作时,如系腰带、结衣扣、拉衣裤以及需屈腕才能完成的动作譬如:骑自行车、开车、割草等,腕部的伸屈动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作者:罗宗涵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浸浴疗法与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在大面积深度烧伤修复期对残余创面的愈合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127例病人随机分为二组,试验组66例应用浸浴疗法及rhEGF,外加皮维碘软膏(PVP-Ⅰ)处理残余创面,对照组61例单用皮维碘软膏,比较二组创面总有效率、创面细菌清除率、创面愈合时间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的创面总有效率和创面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1.7%和8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3%(P<0.01)和57.5%(P<0.01);创面愈合时间试验组为(16.32±3.14)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25±4.56)天(P<0.01);愈合后肢体的功能康复,试验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浸浴疗法配合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加快烧伤残余创面的愈合.同时有利于肢体功能的康复.
作者:郑少瑜;郑丰任;张晓;陈文;林树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6例均为我院门诊于1998年-2001年6月收治的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1-68岁,平均39岁;病程1个月-13年,平均3.5年.
作者:李辉;张宏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介入心理治疗对颈椎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08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的颈椎病非手术治疗方法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常规的颈椎病非手术治疗方法治疗外,还介入心理治疗.于初诊及治疗1个月后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和心理状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状况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心理状况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人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状况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病人明显(P<0.01).结论:心理治疗的介入有助于提高颈椎病的康复治疗效果,有助于病人实现全面康复.
作者:区丽明;谭杰文;许俭兴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联合国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于2001年5月通过实行新的国际残疾分类,即<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这一分类系统的理论模式如图1.
作者:卓大宏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对于重症膝关节炎病人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治疗方法,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手术.而术后积极正确的功能训练对术后近期及远期疗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庆;杨立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慢性病发病特点慢性病患病率高是老年人群的一个主要特点[1],约80%的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而且老年人往往同时罹患多种慢性病,对老年人中患病率居前5位的慢性病(高血压、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炎及风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病模式分析表明,心血管疾病的构成比例高.
作者:赵晓霞;何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身居干休所的离休人员是一特殊群体,年老并患心绞痛者较多,他们的个性是否偏离常态?有关研究不多,为此对他们作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测试并与全国常模比较,以探讨他们的个性特点,为防治心绞痛及家庭康复提供线索.
作者:李明杰;于兰娟;秦月芬;李科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初步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方法:在国外相关量表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订FS-CSA.采用访谈式测评11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并对其中14例进行重复测评.用SPSS10.0进行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结果:FS-CSA包括功能状态、心理功能两个方面内容,共11个条目.FS-CSA的功能状态维度、心理功能维度及总量表的克朗巴赫值分别为0.8759、0.6453、0.8796;重测信度值分别为0.8603、0.7148、0.8237;因子分析显示提取的公因子与两个构想维度相吻合.结论:FS-CSA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可作为独立的测量工具,量化CSA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魏毅;梁伟雄;蔡业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日本的教育模式日本的PT和OT学历教育起始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基本上沿袭了英美西方国家的模式,1965年正式通过立法确立了PT和OT的教育培养体系,并建立了PT和OT治疗师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从法律上保证了康复治疗专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作者:江钟立;励建安;周士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回顾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处理的历史,大体经历了由保守到积极的发展历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采用的包扎疗法以来,Ⅲ°烧伤创面的治疗是在坏死组织溶脱后,培育肉芽组织,以点状或邮票状植皮来封闭创面,但无法解决大面积Ⅲ°创面,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愈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
作者:徐刚;段晨旺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