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家庭护理干预对合并吞咽障碍脑出血患者的影响

叶莉;颜慧英;何小玲;赖海霞

关键词:家庭护理干预, 吞咽障碍, 脑出血
摘要:目的:探究讨论家庭护理干预对合并吞咽障碍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8月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收治的合并吞咽障碍的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家庭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和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率、血压、吞咽障碍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吞咽困难均减少,试验组患者吞咽障碍的改善率为86.67%,对照组为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护理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护理干预对合并吞咽障碍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食管切除术对食管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SD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33例经内镜活检确诊为 SDP 且行手术切除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5年生存率。结果33例患者经外科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原位癌9例(27.3%),浸润癌18例(54.5%),其中3例 Barrett 食管癌变(9.1%),3例 SDP(9.1%);总体复发率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零;5年生存率为100%;围手术期手术并发症少,随访6~62月,患者复查均无瘤生存。结论食管切除术治疗食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无复发及转移,生存周期长,治疗效果好,在治疗 SDP 患者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杨公政;梁朝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 CD4+CD25+FoxP3+调节性 T 细胞(CD4+CD25+FoxP3+ Treg)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0例子宫肌瘤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组的外周血 CD4+CD25+FoxP3+ Treg 百分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患者外周血中的 CD4+CD25+FoxP3+ Treg 占 CD4+ T 淋巴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子宫肌瘤组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子宫肌瘤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的 CD4+CD25+FoxP3+ Treg 占 CD4+ T 淋巴细胞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CD25+FoxP3+ Treg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显著增加,明显高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提示机体免疫异常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刘嘉;杨德红;任莉;许鸿霞;念磊;柯云梅;余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对碱性磷酸酶异常甲亢患者的治疗研究

    目的:观察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对甲亢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合并ALP异常的甲亢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单一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单一治疗组66例,予甲巯咪唑治疗;综合治疗组60例,在甲巯咪唑治疗基础上加用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及生化、血液学指标。结果(1)ALP升高的甲亢患者血清ALP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呈显著负相关(P<0.01);(2)与治疗前相比,综合治疗组FT3、FT4、TSH以及ALP在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均逐渐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单一治疗组同期数据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患者抗甲亢治疗联合钙剂和维生素D用药效果更为显著,不仅能有效降低ALP水平,控制骨转换速率,还能够提高抗甲状腺药物的治疗效果,更好地恢复甲状腺机能。

    作者:朱志刚;郭向阳;熊秋香;葛开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潮州医院收治的1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A组为单纯2型糖尿病(104例),B 组为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59例),C 组为2型糖尿病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2例)。对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尿微量白蛋白(MA)、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重度颈动脉狭窄以及高血压病史是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总胆固醇(TC)、CIMT、MA、CRP、HbA1c、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重度颈动脉狭窄及高血压病史是2型糖尿病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危险因素不太一致,应根据各自的危险因素进行防控。

    作者:卓贤进;林丹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乳腺良、恶性肿物血管分布的声像图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物血管分布的声像图情况,寻求一种更为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标准。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山阴县中医医院以乳腺肿物入院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检查46例确诊为恶性肿物,作为试验组;54例为良性肿物,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肿物形态,主要指标为肿物大小、边缘、血管和肿物位置的关系等,患者肿物内血管分布,主要为血管数目、血液流速以及动脉阻力指数等。结果两组患者在乳腺肿物大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肿物边缘粗糙以及血管生长入肿瘤内部比率方面,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血管数目明显较多,血流速度相对较快,动脉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患者血流分布情况,实现对血管流速的动态监测,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解桂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网状皮片移植在四肢皮肤脱套伤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网状植皮治疗四肢皮肤脱套伤,代替传统加压包扎回植中厚网状皮片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应用封闭负压引流(VSD)联合中厚网状皮片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脱套伤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9~56岁。利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代替传统加压包扎技术,7~10 d 后拆除 VSD 装置,观察治疗后植皮成活情况。结果24例患者中16例经过1次手术完成创面覆盖,6例经过2次手术完成创面覆盖,2例患者因肢体挤压伤严重,回植皮片小面积成活且伴有肌肉肌腱外露,后经多次游离植皮及游离皮瓣转移术消灭创面。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联合网状皮片移植治疗外伤导致的四肢皮肤脱套伤,能对皮片均匀加压并充分引流坏死组织,起到控制感染、促进植皮成活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修一平;李万同;王恩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同剂型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合并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运用不同剂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对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枣庄市山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同时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诊断标准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A 组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B 组采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计算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A 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B 组患者治疗前较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P<0.05),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P<0.05)。结论选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无明显影响;口服强的松10 mg 治疗3个月,对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有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孙法凤;罗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169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体会。方法选择2006年5月至2013年10月高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产妇169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同期分娩且无任何妊娠并发症的剖宫产产妇169例,单纯行剖宫产术,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剖宫产术。研究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恶露干净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安全可行。

    作者:程书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神经节苷脂干预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41例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 GM1治疗。治疗前后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观察认知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 MMSE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 MMSE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 GM1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

    作者:姜国林;毛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疗效。方法选择胃上部癌患者5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全切组(n=30)和部分切除组(n=20),全切组采用胃全切术治疗,部分切除组采用部分胃部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的体质量及营养状况、并发症、1年、3年生存率情况。结果全切组、部分切除组体质量降低程度差异不明显;术后7 d,部分切除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全切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1年、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胃上部癌的治疗,采用胃全切术和近端胃部分切除术可获得较一致的临床疗效,然而胃全切术术后营养状况较差,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如高龄、多种基础疾病等患者,宜选择近端胃切除术治疗。

    作者:张国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优质护理理念在提升血透室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理念在提升血透室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至6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透室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的11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2年7至12月采用优质护理理念进行护理干预的11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3~6个月后,护理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态度、护理实施效果及健康宣教的总满意率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优质护理理念在提升血透室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中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血透室的综合护理效果。

    作者:梁燕微;余俊英;姚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婴幼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喉罩与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喉罩与气管插管两种通气方式在婴幼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中对婴幼儿血流动力学和通气功能的影响。探讨喉罩用于婴幼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80例择期手术患儿,根据建立通气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即喉罩组(LMA组,40例)和气管插管组(ET组,4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喉罩和气管插管置入前、置入后、气腹后以及术后拔除喉罩或气管插管后的 SBP、DBP、HR、SpO2的数值的变化以及术后误吸、喉痉挛、咽喉部不适、胃胀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综合评价喉罩用于婴幼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及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前的 SBP、DBP、HR、SpO2值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置入后和术后拔除喉罩或气管插管,ET 组各时点的SBP、 DBP、HR 均显著增高(P<0.05),LMA 组的 SBP、 DBP、HR 虽有所增高,但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喉罩组的 SBP、DBP、HR 显著低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喉罩通气装置使用简单、无创伤,对大多数婴幼儿都适用,可安全有效的用于婴幼儿腹腔镜手术的气道管理。

    作者:杨梦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滑车神经鞘瘤的研究进展

    滑车神经鞘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一般需经术中肿瘤与滑车神经的解剖关系证实。其特征性症状是复视、偏瘫、小脑共济失调。MRI 检查示边界清楚的肿块,肿瘤周围几乎无水肿,注射造影剂后信号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根据肿瘤的起源、生长方向、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手术切除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滑车神经鞘瘤的手段,根据解剖特点和分型,采取相应的手术入路,从而提高肿瘤的全切率。立体放射外科是治疗非前庭蜗神经鞘瘤的有效和微创方法,滑车神经鞘瘤是一种良性病变,预后良好。

    作者:樊雁峰;汪剑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电脑导入刺激治疗儿童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电脑导入刺激方式对患有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疾病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独山子石化医院收治的78例患有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疾病的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抗焦虑抗抑郁治疗方案;治疗组患儿采用电脑导入刺激方式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心理疾病症状表现消失时间、心理状态相关评价指标水平复常时间、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相关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停止治疗后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电脑导入刺激方式对患有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疾病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作者:耿志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FR)对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发现并经超声胃镜、CT 或MRI 检查,提示为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18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 EFR 治疗,术后随访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 EFR 治疗的18例患者,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切除肿瘤大直径1.2~3.0 cm,平均大直径为1.8 cm。EFR 手术时间为45~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5.5 min。术后病理证实2例位于胃体的肿瘤为平滑肌瘤,其余均为间质瘤。术后均未出现出血、腹膜炎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12个月,创面愈合良好,病变均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FR 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整体切除率高的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翟千慧;黄留业;刘运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哮喘合并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合并鼻炎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枣庄市王开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合并鼻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经口吸再经鼻呼布地奈德气雾剂,对照组经口吸再经口呼布地奈德气雾剂,护理人员对患者雾化吸入的方法、步骤和技巧给予正确的指导,纠正不正确的吸入方法,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12周后,治疗组哮喘完全控制38例(88.3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9例(67.44%)(P<0.01);治疗组患者大呼气流量测定值为(431.92±80) ml/min,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0.44±87)ml/min(P<0.01);治疗组鼻炎控制有效率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07%(P<0.01)。结论采用经口吸再经鼻呼的循环疗法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哮喘合并鼻炎,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雾化吸入方法的正确指导,可显著提高疗效,方法简便,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静;张庆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药物对 HIV/AIDS 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HIV/AIDS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收治的 HIV/AIDS 肺部感染患者141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给予头孢曲松钠2.0 g 静脉点滴,2次/d;试验组9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治疗,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健脾培元为主,采用咳喘康微丸3 g 口服治疗,3次/d。两组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胸闷、咳嗽、喘息症状在治疗0、28 d 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医药能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在改善咳嗽、气喘等方面有较好优势。结论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 HIV/AIDS 肺部感染效果好,且优于单独使用抗生素效果,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长期住院和药物的副作用。

    作者:张世玺;杨晓莉;徐立然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与老年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老年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50例出院后在家疗养的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家庭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在社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认知干预、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用药干预、运动干预、预防并发症干预)3个月,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在 SF-36生活质量表上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P<0.05)。结论社区护理是医院内护理的补充和延伸,可有效减少老年骨折患者心理障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晖;吴鹏;王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早期不同热量联合营养支持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热量联合营养支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 COPD机械通气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营养,给予观察组患者非蛋白热量15~20 kal·kg-1·d-1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30 kal·kg-1·d-1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0 d 动脉血气、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成功脱概率及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0 d 后, PaO2、PaCO2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 P<0.05),两组患者 PaO2、PaCO2指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成功脱概率为70%,对照组患者成功脱概率为50%,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2例,存活率为95%,对照组患者死亡6例,存活率为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热量联合营养支持在 COPD 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张伟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