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有兴;罗积源;骆泽谦;黄士国
目的 了解百色市无偿献血人群情况,为招募安全血源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的献血者47 553份血液进行HBsAg、抗-HCV、抗-HIV、抗-TP、ALT检测.结果 (1)47 553名献血者血液检测阳性率为4.89%;(2)献血者中18~30岁的年轻人占71.8%,女性少于男性;(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献血者占80.3%,其阳性检出率低于初中和小学;(4)无固定职业阳性检出率6.74%,其次为办事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结论 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策略中的重要环节,应加强无偿献血宣传,以确保血源安全.
作者:李蓥玲;陆杰灵;马海燕;唐毓胜;陈仕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及肝癌高发区人群HBV及其基因型与肝癌发生及家庭集聚性现象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方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并用PCR-SSP进行HBV基因分型,对该地区的52例肝癌患者、肝癌高发区内的肝癌高发家庭成员和无癌家庭成员250人中感染的HBV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肝癌高发家庭成员和无癌家庭成员、肝癌患者HBVDNA阳性率分别38.80%(97/250)、21.20%(53/250)、96.15%(50/52),肝癌高发家庭成员和无癌家庭成员HBVDNA阳性率显著低于肝癌患者阳性率(X2=105.97,P<0.01).肝癌高发家庭成员中A型3例(3.09%)、B型39例(40.21%)、C型1例(1.03%),无癌家庭成员中A型1例(1.89%)、B型34例(64.15%),肝癌患者中A型1例(2.00%)、B型33例(66.00%)、C型3例(6.00%),3组均未发现D、E、F等基因型,各组间HBV基因型的率无差别(X2=4.89,P>0.05).结论 广西地区、广西肝癌高发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广西肝癌的发生及家庭集聚性现象与HBV感染有关,但与HBV基因型无明显关系.
作者:陈茂伟;吴健林;李国坚;吴继周;韦颖华;陆辉;梁任祥;韦忠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宽口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甜蜜素的方法.方法 采用适当的样品处理方法,应用HP-5色谱柱检测食品中的甜蜜素.结果 样品中的甜蜜素在200g/L硫酸介质中衍生化后在10.0-60.0μg/m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回收率为90.0%~100%,相对标准偏差为1.50%-1.97%;方法低检出限液体样品为0.001mg/kg,固体样品为0.01mg/kg.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适用于食品中甜蜜素的检测.
作者:覃玲;罗光毅;梁群珍;陈海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2007~2008年广西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情况,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对适龄儿童服苗情况计算报告接种率与进行接种率快速评估.结果 两轮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6.27%、97.02%;快速评估两轮调查接种率分别为91.75%、91.88%;服苗出生率为14.33%.结论 本次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指标达到了自治区卫生厅要求,但快速评估接种率偏低,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作者:杨仁聪;李艳;黄林;钟革;刘素珍;陈世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阴道毛滴虫长期传代培养的适宜条件,为教学、科研提供实验虫株. 方法制备肝浸液培养基,改良培养方法,接种培养后,观察虫的密度与培养时间、培养基体积、培养温度以及灭活血清和未灭活血清对虫株发育繁殖的影响.结果 本实验成功培养传代达3年以上,前期培养1年内,虫株适应新的生长环境.后期为培养1年后,虫株培养达到稳定,优化培养条件,培养保存时间达到16天.结论 长期传代培养阴道毛滴虫,适当降低培养温度、减少培养基内虫体的密度、增加培养基体积能有效的延长体外培养时间.
作者:刘晓泉;田春林;王卫群;廖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贵州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野病毒的基因型特征,为麻疹消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收集的咽拭子或尿液标本接种到单层Vero/SLAM细胞,获取阳性分离物后提取其病毒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麻疹病毒核蛋白(N)基因羧基(COOH)末端67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以C末端456个核苷酸片段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分析毒株间相互关系.结果 2007年贵州省共分离到11株麻疹野病毒,与Hla参考株China 9344的核苷酸差异为0.9%-1.4%,同属于Hla基因亚型.分离的麻疹野病毒包括2个亚支(即GZ07-1与GZ07-3,GZ07-6-12),分属不同的病毒传播链.GZ-06-12为相同麻疹野毒株引起的传播,GZ07-1、GZ07-3和GZ04-5是来源于一个祖先病毒的传播,为同一麻疹野毒株不同年份的传播.结论 贵州省麻疹强化免疫后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为Hla基因亚型,与中国的优势株保持一致,未见强化免疫前存在的Hlb基因亚型流行.存在相同麻疹野毒株引起的传播和同一麻疹野毒株不同年份的传播,需加强麻疹疫苗覆盖率和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作者:吴升伟;朱青;徐飞;杜雯;叶绪芳;许松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钦州城区散装熟肉制品的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集烧烤卤味店、菜市场档口和街边熟食摊销售的散装熟肉制品,检测微生物项目.结果 共抽检156份样品,总合格率为80.8%,不合格项目为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率分别为14.7%和24.4%,均未检出致病菌,烧烤卤味店与菜市场档口、街边熟食摊的熟肉制品合格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28,P<0.05).结论 加强对散装熟肉制品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管,培训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检测散装熟肉制品的卫生质量,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作者:廖有兴;罗积源;骆泽谦;黄士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掌握桂平市脑炎、脑膜炎发病率、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辖区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筛选标准的脑炎、脑膜炎病例,进行临床诊断、病原学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并探索建立脑炎、脑膜炎疫情应急处置体系.结果 2007年4月-2008年8月,辖区内报告符合筛选标准的脑炎、脑膜炎疑似病例321例,临床诊断病例224例,临床诊断罹患率为15.29/10万,病原学确诊为119例,罹患率为8.12/10万,其中细菌性44例,病毒性59例,真菌性15例,寄生虫性1例.山区乡镇发病人数较多;脑炎、脑膜炎发病高峰在6月份,占发病总数的35.26%;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达81.25%.结论 建立疫情应急体系,开展疫苗接种,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大大降低脑炎、脑膜炎的发病率.
作者:黎祖秋;莫金凤;龙健中;梁天龙;易铭友;黄小坤;刘全生;李洁莲;梁晓;莫荣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2006年1月13日,南宁市某旅社发生一起一氧化碳中毒导致4人中毒、2人死亡事件,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锦莲;陈秀萍;黄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掌握南宁市农民工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为科学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2-21307年南宁市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07年南宁市共发生30起农民工食物中毒,中毒269人,死亡3人,分别占同期全市食物中毒起数的12.39%,中毒人数的8.97%及死亡人数的25%.95.9l%的中毒病人集中在建筑工地食堂.在食物中毒致病因素中,生物性污染食物引起中毒的起数及病例数高.结论 加强对建筑工地食堂的卫生监管,并加强对农民工的卫生宣传教育.
作者:沈爱军;陆丽珍;施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三苯双脒对实验动物旋毛虫病的疗效.方法 每只大鼠感染旋毛虫幼虫500条.感染后4天(成虫期)用三苯双脒300mg/kg一次给药;感染后14天(移行期)、35天(成囊期)服用三苯双脒150mg/kg.d,连续3天.同时设空白对照和阿苯达唑对照组,成虫期阿苯达唑100mg/kg,顿服,移行期和成囊期均为50mg/kg.d,连续3d.成虫期于感染后第9天检查小肠成虫数,移行期、成囊期分别于感染后第40天和50天检查肌肉中幼虫数.结果 成虫期用三苯双脒300mg/kg顿服治疗,减虫率达100%,高于阿苯达唑100mg/kg组(76.5%).移行期和成囊期阿苯达唑组减虫率分别为92.79%和95.16%,均明显高于三苯双脒组的49.08%和57.79%.结论 三苯双脒对肠道旋毛虫成虫有较强的驱杀作用,但对移行期和成囊期幼虫的杀虫作用不如阿苯达唑.三苯双脒对旋毛虫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张鸿满;施维;江河;董娇;谭裕光;黄维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加强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了解梧州市区沙门氏菌菌型变迁的情况,为防止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肛拭培养法对2007年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健康带菌检查,并对分离出的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群、分型以及带菌与年龄、性别、季节的关系分析.结果 检测样品19 307份,检出沙门氏菌113株,检出率为0.585%,除20株菌未能定型外,其余93株菌共分为15种菌株型,其中常见菌株7种29株,本中心首次分离出的菌株8种64株.以德尔卑沙门氏菌流行为主.21-30岁年龄组带菌率高(37.17%),其次为31-40岁年龄组(28.32%),以饮食行业发生为主,好发季节以夏季为主.结论 梧州市从业人员携带的沙门氏菌菌型复杂,人群带菌率与气候、季节、行业密切相关.
作者:黄桂珍;袁兰琼;冼桂江;李卓鹏;宋艳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端粒位于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对染色体具有保护功能,在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基因的完整性上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雪冬;张志勇;农清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不孕不育症患者解脲脲原体(UU)感染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UU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地区589例不孕不育症患者进行UU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UU感染阳性率45.84%,UU对交沙霉素为敏感,为92.73%,其次为克拉霉素、强力霉素,分别为86.36%和73.64%,其余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敏感性均低于30%.结论 UU在不孕不育患者中感染率较高,药物敏感试验是临床治疗用药的重要依据.
作者:吴晓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群体性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具有突发的特点,往往短时间内有大量患者集中到急诊科,社会影响大,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织协调医疗资源,及时对病人进行有序的处理,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作者:曹杰;李超乾;温汉春;吴韫宏;陈世德;杨宇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天元保胶囊的安全性与毒性.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的天元保胶囊进行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和大鼠30d喂养试验,研究不同剂量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天元保胶囊使用大耐受量达20 000mg/kg BW时,对小鼠无毒性作用;Aems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的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d喂养试验的动物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 05);各剂量组血常规、生化检测指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大鼠肝、肾、胃、肠、脾和睾丸等组织均未见有病理改变.结论 天元保胶囊对大鼠30d喂养毒性试验及小鼠毒性试验均未发现不安全性和毒性作用.
作者:王彦武;李凤文;覃辉艳;杨俊峰;赵鹏;李彬;黄超培;张洁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梧州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效果,为结核病控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政策依据.方法 收集梧州市2003-2007年结核病防治工作资料,按<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相关指标要求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3-2007年共发现初治涂阳病人3 381例,初治涂阳病人登记率从2003年的3.7/10万上升到2007年的28.0/10万,初治涂阳病人治愈率从2004年的72.5%上升到2007年的93.3%.结论 梧州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取得预期效果,促进了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作者:黄贵彪;黄欢欣;黎炽森;陈洁宁;黎启明;江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华兰吸附破伤风疫苗与市售破伤风疫苗在5岁以上人群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随机、研究者设盲的对照研究方法,按照2:1的比例分别给予690名5岁以上健康人(按年龄分为2组:5-17岁青少年组240名,18岁以上成人组450名)接种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吸附破伤风疫苗(简称华兰破伤风疫苗)和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吸附破伤风疫苗(简称天坛破伤风疫苗).观察接种日和接种后7天内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接种对象免疫前后的破伤风类毒素抗体滴度.结果 两组疫苗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相似,均未见局部和全身严重不良反应.于免疫前后分别对366人和188人采血做ELISA试验,两种破伤风类毒素抗体阳转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9.73%、100.00%和97.56%、100.00%.两疫苗组免后抗体滴度分别为2.50 IU/ml和3.75 Iu/ml(P<0.05),华兰组低于天坛组.结论 5岁以上人群对华兰吸附破伤风疫苗耐受性良好,抗体应答与市售的国产同类疫苗相似,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黄腾;李艳萍;李小华;张庶民;黄莉荣;李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世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2003-2007)中期执行的效果.方法 对2003-2007年项目执行情况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3-2007年共接诊可疑肺结核病症状者900例,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697例,其中涂阳病人279例,初治涂阳病人治愈率91.5%以上.结论 凌云县结核病控制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获得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促进了结核病控制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杨秀卿;游本标;滕志忠;李天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桂林市吸毒人群HIV和梅毒感染情况、吸毒行为和性行为特征.方法 对市戒毒所的421名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 吸毒人员以男性为主,占92.87%,青壮年居多.吸毒方式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57.18%有共针行为.HIV抗体阳性率为8.08%,梅毒阳性率为3.09%.结论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吸毒人群感染艾滋病的重要途径,而不安全的性行为加大了传播的危险性,应加大对这一高危人群的宣传和干预.
作者:文小青;蒋基权;黄运能;张振开;周美容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