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生素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者胃内酸化14C-UBT的影响

吴炎;高燕;赵娅敏;林木贤;康文全;张厚德

关键词:抗生素,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4C-尿素呼气试验
摘要:目的 观察抗生素应用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者胃内酸化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的影响.方法 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经急诊胃镜检查证实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的住院患者156例.急诊胃镜检查见溃疡面有裸露血管出血者于胃镜检查时立即于内镜下行钛夹止血,所有患者均予以奥美拉唑静脉应用,治疗3~5 d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给予酸化14C-UBT.阳性者予以埃索美拉唑、阿莫两林和克拉霉素口服治疗1周后,改用口服埃索美拉唑加瑞巴派特片4周.阴性者即予以口服埃索美拉唑加瑞巴派特片4周.两组均于停药1个月后复查14C-UBT.结果 15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急性出血的初治住院患者,PPI抑酸治疗35~d后,予酸化14C-UBT,结果Hp阳性123例(123/156;78.8%).其中近2周内应用过抗生素者,Hp阳性率为40.0%,而未曾应用抗生素者Hp阳性率为92.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1个月后对所有原33例Hp阴性者复查14C-UBT发现,近2周内未应用抗生素者,复查时9例中仅1例阳性(11.1%),而曾应用抗生素24例中16例转为阳性(66.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周内应用左氧氟沙星,可明显影响酸化14C-UBT的结果.结论 近期内应用过抗生素者既使行胃内酸化14C-UBT仍不能消除其影响,仍有较高的假阴性率.且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胃内酸化14C-UBT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脑CT表现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e encephalopathy,HIE)的CT表现与临床相关性.方法 对 52例有临床症状并明确围产期窒息史的病例进行平扫并进行临床相关性分析.结果 HIE的CT分度与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结论 HIE的临床症状和CT表现有很好的相关性.

    作者:李俊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程,探讨TIA复发,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并观察相关药物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120 例TIA患者,随机分组,根据其发病机制分别选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和改善循环药物进行干预治疗,并给予1年随访,观察TIA的复发,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并观察相关药物的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 87例,发作时间平均为16,4±1.73min,椎基底动脉系统TIA33例,发作时间平均为14.5±1.26 min.①组和③组2 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3.3%和53,3%,优于②组和对照组,①组和③组TIA再发率及发展成脑梗死者少于②组(P<0.05).结论 本组结果显示TIA的发作时间多在20 min内,抗血小板治疗及降纤治疗可在短期内消除或减少TIA的发作,降低完全性卒中的发生机率.

    作者:李贯绯;付铁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板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板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采用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板治疗的46例锁骨粉碎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切口感染等近期并发症,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到2年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并发1例术后2个月接骨板半脱出;1例骨不连.结论 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板是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的首选固定方法.

    作者:王文权;李东海;卢庆弘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58例临床分析

    异位妊娠是妇科急症中常见的疾病,以往大多数需开腹手术治疗.近几年,随着腹腔镜手术以其手术效果好,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在临床妇科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日益成为首选的手术方式.我院于2005年2月至2006年5月应用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58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米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胆囊切除术后重症感染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重症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 分析11例胆囊切除术后重症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高热休克为主,经胆汁及引流液细菌培养、药敏指导抗感染,针对病因抗休克,患者逐渐恢复.结论 11例重症感染原因,主要为术前隐蔽原发病灶,未能及时发现,术前准备不足.治疗上以有效抗感染,抗休克为主.

    作者:张宝庆;张仲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腔镜手术对腹型肥胖直肠癌患者术后代谢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腹型肥胖直肠癌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的特点及腹腔镜手术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择期手术的直肠癌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测量术前腰围、术后第1天空腹血糖和胰岛素.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腹型肥胖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非腹型肥胖患者,腹腔镜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开腹组.结论 腹型肥胖直肠癌患者术后易发生代谢紊乱,腹腔镜手术能够降低术后胰岛素抵抗程度.

    作者:李炳辉;张彩坤;齐湘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注射用胸腺肽α1佐治老年性肺炎疗效观察

    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退行性改变、机体免疫力下降,因而更容易在季节多变、气候寒冷的冬春时节发生肺炎.老年性肺炎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起病较隐蔽和缓慢,但病情发展较快.我们于2005年9月至2008年2月在有效的抗感染、止咳化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胸腺肽α1(迈普新)治疗老年性肺炎5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群;周萍;尹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12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2(IL-12)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分化的影响.方法 以RPMI-1640培养基培养小鼠脾淋巴细胞,实验组中加入10 Pg/ml和5 pg/ml重组mIL-12,对照组不加,72 h后以ELISA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中CD4T、CD8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脾淋巴细胞中T细胞总数、CD4T细胞比例及CIMT/CD8T比值显著增大,上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含量显著增加,而Th2型细胞因子(IL-4)含量则相应减少.结论 IL-12可以诱导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化增殖,调节Th细胞亚群平衡,使免疫应答向Th1漂移.

    作者:俞亚静;方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87例

    目的 观察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将148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应用卡介菌多糖注射液治疗;两个疗程后记录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7.36%和98.85%,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4.26%和81.9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应用人胎盘脂多糖注射液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且经随访,复发率低.

    作者:阎海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绞链式人工全膝置换在股骨下段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对股骨下段恶性骨肿瘤切除后,采用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保肢后的疗效.方法 2005-2008年共收治股骨下段恶性骨肿瘤患者9例,年龄54~75岁,其中恶性骨巨细胞瘤4例,骨肉瘤2例,成骨肉瘤2例,纤维肉瘤1例.肢体功能重建方法为特制的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 本组9例经2~5年随访,5例无瘤存活,4例带瘤存活.术后肢体功能按Enneking评分系统评分,平均为22.3分,总优良率72.7%.结论 采用特制的绞链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治疗股骨下段恶性骨肿瘤,达到良好保肢效果.

    作者:朱振忠;曲志国;王晓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目的 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平片提示诊断23例,占38.33%(23/60);CT诊断52例,占86.67%(52/60);彩色多普勒发现椎动脉供血不足48例,占80.00%(48/60).结论 X线平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不如CT和彩色多普勒,CT和彩色多普勒检查准确性高,且为无创性检查,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作者:张建军;周鹏;郑红;高雪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100名公交汽车司机睡眠呼吸监测分析

    目的 调查汽车司机的睡眠呼吸情况,分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交通事故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100名公交汽车司机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进行整夜睡眠呼吸监测.结果 100名司机中有28名,AHI>5次/h,其中轻度15名,中度7名,重度6名,夜间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下降.结论 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由于睡眠期间缺氧,使睡眠质量下降,可影响白天的认识能力和反应能力,是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李丹;张湘燕;叶贤伟;冯端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人为诱发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介绍

    阵发性或一过性心脏早搏用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法难以查出,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费时且费用较高.我们经过多次试验和总结发现,让患者主动咳嗽可诱发早搏,现将观察到的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杜春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 探讨解剖型钢板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分析.方法 自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结果 随访11~18个月,平均13个月.根据股骨粗隆间骨折的Sanders创伤性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本组优36例,良6例,优良率100%.结论 应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复位效果好,有利于骨愈合,疗效确切.

    作者:焦尔康;刘恩东;刘贵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等比重腰麻液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随着剖宫产手术(CSEA)的日益增多,如何选择一种既安全又能迅速产生良好效果的麻醉方法成为麻醉医生必须重视的问题.本院自2006年初丌始对剖宫产手术采用腰硬联合舷麻醉,腰麻液的配方采用重比重液,但随着应用的增多,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产妇呼吸循环的影响有时过大,麻醉平面不易控制等等.随着认识的提高,开始采用等比重腰麻液.布比卡因为传统用药,闪其心脏毒性较大,在应用过程中有一定顾虑,罗哌卡因具有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确切、心脏毒性低、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本文目的在于对两种药的临床应用做一比较.

    作者:郏治平;张元洲;谢玉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脑卒中与其继发癫痫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65例脑卒中患者并发癫痫的发病率,发病时间及预后.结果 脑出血后癫痫占5.66%;脑梗死后癫痫占6.4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癫痫发生率高占21.05%(4/19).卒中后2周内发作占多数,为68%.发病后4周内死亡率为12%,明显高于非癫痫组的3.52%,P<0.01.另外,继发癫痫与病变部位有关.结论 脑卒中是老年人癫痫的重要原因,且卒中并发癫痫较非癫痫组预后差.

    作者:曾贤翠;关维莉;顾克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合并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静脉用两性霉素B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男22例,女10例,中数年龄33.5岁),出现真菌感染者使用两性霉素B,剂量为5~50 mg/d,用药天数为7~93 d,中数25 d.结果 两性霉素B临床总有效率为53.1%,真菌清除率为53.8%,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寒战、发热9.4%,低血钾12.5%,肝功能损害为15.0%,肾功能损害为18.8%.结论 两性霉索B因其抗菌普较广,且疗效好,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中为高效药物,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大,限制其使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只要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该药仍是一相对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袁颖;周芹;郑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胰岛素抵抗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了解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患者内皮功能的差异,并指导治疗.方法 将90例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经测定空腹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后分成3组,第1组(30例):非胰岛素抵抗的冠心病患者;第2组(30例):伴胰岛素抵抗的冠心病患者未经治疗者;第3组(30例):治疗组,予二甲双胍0.5 g,3次/d,口服4周.分别观察3组在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指标(ET、NO、TXB2、6-keto-PGFlα)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变化.结果 3组统计显示: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冠心病患者其内皮功能指标明显差于不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并且经治疗后,随着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其内皮功能指标也有一定的改善.结论 胰岛素抵抗与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改善了胰岛素的抵抗就可能会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改善预后.

    作者:王健;许左隽;吴士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前牙缺失窄间隙的种植技巧

    目的 探索利用种植技术修复上前牙窄间隙缺失的方法.方法 选取21例上前牙窄间隙缺失的病例,利用正畸的方法尽可能的开大间隙,必要时进行邻牙片切.将测量的数据还原,进行实际操作,术后各项数据和Anthoyr系统金标准对比.结果 种植体近中骨量与金标准相比,P=0.3826,P>0.05种植体远中骨量与金标准相比,P=0.5465,P>0.05.种植体实际植入位置与理想位置无明显差异.结论 利用平分间隙的方法町以较精确的确定种植体的种植位置.可以避免牙槽间隙的吸收和龈乳头的退缩.从而使窄问隙上前牙缺失的种植修复趋干完美.

    作者:梁立山;朱秀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危重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及意义

    目的 研究危重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 检测48例危重儿,20例非危重儿血清CRP水平.结果 危重儿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非危重儿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血中CRP参与危重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危重及严重感染的预警指标.

    作者:宋义琴;高宗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