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翠;吕红梅;张微
目的:了解浙西南4~15岁学生维生素D ( V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4~15岁学生VD健康状态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12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儿童生长发育专科门诊常规体检的2620例4~15岁健康儿童,按年龄段分为4~6岁组、7~9岁组、10~12岁组以及13~15岁组,各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0名学生进行自编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饮食习惯、阳光暴露和VD药物补充等影响因素。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D],比较各年龄组VD营养状况及构成比,饮食、阳光暴露、 VD补充的相关性。结果浙西南4~15岁学生VD平均水平为(24.76±8.39)μg/L,临床缺乏率达31.5%,亚临床缺乏率为45.0%,适宜水平率为23.5%,其中以13~15岁组低,适宜水平率为14.5%;随着年龄的增长, VD缺乏愈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学生VD营养水平与阳光暴露、 VD额外补充呈正相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浙西南4~15岁学生VD营养状况较差,阳光暴露时间严重不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增加接触太阳光时间能明显改善中小学生VD缺乏状况。大于7岁年龄组学生,应作为阳光暴露的重点干预人群;对于不能合理接受阳光照射的人群,需要额外补充VD。
作者:李慧竹;王华富;郑桂爱;陈佳琦;雷后兴;樊慧苏;施继红;黄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营养咨询联合口服补充高脂肪、高蛋白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倍康素)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营养状况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能够经口进食且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3分的食管癌放疗患者,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研究组( n=41,营养咨询+口服补充肿瘤全营养配方食品)和对照组(n=39,营养咨询),比较放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能量摄入、营养状况、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放疗过程中,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每天口服营养补充能量显著增加[(2445±686) kJ比(1747±456) kJ, P=0.003];放疗前后对比,研究组患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显著升高[(17.35±5.83) mg/L比(20.15±6.02) mg/L, P=0.008;(213.74±52.66) mg/L比(264.19±43.78) mg/L, P=0.002]。此外,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Ⅲ级放射性食管炎和Ⅲ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24%比38%, P=0.000;27%比41%, P=0.000)。结论营养咨询联合口服营养补充可改善食管癌放疗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放疗相关毒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改善临床结局。
作者:丛明华;李淑娈;刘雪辉;刘薇薇;程国威;于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膳食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HDCP)的关系,为妊娠期合理膳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孕妇进行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分析各类食物摄入频率与HDCP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543例,其中病例组181例,对照组362例。 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畜禽鱼肉类、蛋类、豆类、干果类、奶类和腌菜泡菜类食物的食用频率不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粮谷类、蔬菜类、水果类食物的食用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豆类(OR=0.746,95% CI:0.645~0.862)、蛋类(OR=0.789,95% CI:0.693~0.898)、奶类(OR=0.822,95%CI:0.725~0.931)食物摄入频次越多,发生HDCP的风险越小;腌菜泡菜类(OR=1.190,95%CI:1.054~1.344)食物摄入频次越多,发生HDCP的风险越大。结论豆类、蛋类、奶类食物是HDCP的保护因素,腌菜泡菜类是HDCP的危险因素,妊娠期膳食应科学合理。
作者:汪晓翠;吕红梅;张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北京医院减重门诊患者的饮食习惯、能量摄入及消耗、人体测量、人体成分的基本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在北京医院内分泌营养减重联合门诊就诊的体质量指数( BMI)≥24 kg/m2的患者89例,平均年龄(45.8±16.4)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54例,分为糖尿病组( n=35)和非糖尿病组( n=54),比较2组患者的饮食习惯、能量摄入及消耗、人体测量以及人体成分的基本情况。结果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超重及肥胖患者( BMI≥24 kg/m2)的进餐速度都偏快,多在10 min内用餐完毕,偏爱中餐和肉食,不喜欢热食。非糖尿病组超重及肥胖患者的餐馆用餐频次(3~5次/周)高于糖尿病组(1~2次/周)。与糖尿病组比较,非糖尿病组超重及肥胖患者的脂肪供能比[(34.9±7.6)%比(30.8±5.9)%]更高,碳水化合物摄入量[(232.2±59.7) g 比(283.6±89.5) g]、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7.9±8.3)%比(53.4±7.1)%]、静息代谢率/体质量比值[(66.9±9.6) kJ/(d? kg)比(71.1±7.9) kJ/(d? kg)]较低(均P<0.05),而两组间总能量、蛋白质、优质蛋白质、脂肪摄入量,蛋白质供能比以及静息代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平均BMI (32.8±4.4) kg/m2,高达53.5 kg/m2。与糖尿病组比较,非糖尿病组超重及肥胖患者的臀围[(117.15±9.9) cm比(111.1±8.2) cm]、上臂围[(36.4±3.8) cm比(34.0±3.3) cm]、三头肌皮褶厚度[(36.1±8.9) mm比(31.6±8.8) mm]较大(均P<0.05),年龄偏小[(41.7±16.9)岁比(52.9±13.1)岁, P=0.001],而两组间体质量、 BMI、腰围、颈围、双手握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糖尿病组超重及肥胖患者的体质量[(94.8±18.3) kg 比(86.9±17.2) kg ]、体脂肪[(39.7±11.3) kg 比(33.5±8.9) kg]、体脂百分比[(41.7±6.5)%比(38.5±6.7)%]、内脏脂肪面积[(145.3±24.8) cm2比(130.7±27.5) cm2]均高于糖尿病组(均P<0.05),而BMI及骨骼肌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糖尿病组患者比较,超重及肥胖的非糖尿病患者年龄偏小,饮食习惯更差,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更大。
作者:王丽娟;于冬妮;汪明芳;程博;孙明晓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成人尿碘水平和膳食碘摄入情况,分析尿碘、膳食碘摄入与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招募2015年1月至3月上海地区健康营养专业人员30名,在自然饮食和生活状态下以“称重法”连续记录3d膳食情况,于膳食第2、3天收集空腹及三餐后2h清洁中段尿(n=240),检测尿碘含量并计算膳食碘摄入量。完成近3个月食物频率表和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空腹及三餐后2 h尿碘中位数为137.56μg/L (91.4~211.5μg/L),碘缺乏、碘充足、碘超足量或过量者分别为20.0%、56.7%和23.3%。个体间尿碘中位数差异较大36.31~359.20μg/L,但空腹与三餐后2 h 尿碘值无显著性差异( P =0.389)。膳食碘摄入量平均值为(197.2±74.2)μg/d,其中食盐和饮用水所提供的碘元素所占比例分别为70.2%和5.4%。膳食碘摄入量与当天尿碘值中位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26, P=0.019)。甲状腺结节检出组尿碘均值明显高于未检出组[(194.0±101.5)μg/L比(135.7±72.9)μg/L, P<0.001)]。结论在自然饮食和生活状态下,不同个体碘营养状况差异明显。尿碘值升高与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有关。重复随机尿碘检测结合膳食记录能够减少单一尿碘检测产生的误差,适用个体碘营养状况评价。
作者:孙川喻;陆烨君;阮慧娟;汤庆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对全胰腺切除术后患者的血糖特点及胰岛素用量进行评估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0年9月至2014年9月共21例全胰腺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胰岛素用量及血糖变化,稳定期胰岛素种类、用量及血糖变化,并总结其特点。结果患者术后4d内胰岛素需求量达峰值(大日用量300 U),平均(143.5±62.8) U/d,然后逐渐下降;围术期(需肠外营养)血糖波动大(1.52~29.06 mmol/L),平均(11.18±0.95) mmol/L。稳定期(脱离肠外营养)非应激状态下,患者每天餐前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用量平均(5.3±2.0) U,睡前长效胰岛素平均(8.1±2.9) U;平均空腹血糖(6.69±1.48) mmol/L,三餐后2 h血糖(9.08±2.84) mmol/L,睡前血糖(9.66±2.49) mmol/L,夜间血糖(8.15±2.78) mmol/L;67%患者平均1个月内发生13次低血糖。5例随访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6.15±1.20)%。结论全胰腺切除术后患者围术期血糖波动大,胰岛素需求短暂升高,然后逐渐下降,稳定期可维持较低水平,血糖控制良好,但常有低血糖发生,无酮症酸中毒。
作者:周迎;赵维纲;吴文铭;袁涛;付勇;张太平;戴梦华;卢欣;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老年骨科良性疾病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分析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2002)方法,前瞻性调查2012年4月1日至5月31日因患良性骨科疾病入院老年患者的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并分析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20例老年骨科患者,平均年龄为(75±7.09)岁,平均体质量指数( BMI)为(23.20±3.83) kg/m2,平均利手握力为(16.87±19.19) kg,平均上臂围为(25.62±3.81) cm,平均小腿围为(31.92±4.02) cm,其中与普通老年患者比较,高龄(≥80岁)老年患者握力下降明显[(13.58±15.92) kg比(18.48±20.42) kg, P =0.004]。520例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不足发生率为9.31%(BMI≤18.5 kg/m2),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5.19%(NRS2002评分≥3分);与普通(65~79岁)老年骨科患者比较,高龄(≥80岁)老年骨科患者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均显著增加(13.97%比7.21%, P=0.024;52.38%比41.76%, P =0.024),有营养风险者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更高(10.21%比5.26%, P =0.044)、住院时间更长[(11.66±5.76) d 比(10.42±4.37) d, P =0.016]和住院费用更高[(2.028±1.811)万元比(1.639±1.362)万元, P=0.016]。结论老年骨科良性疾病住院患者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并且可能导致临床结局恶化。
作者:奚桓;杨鑫;周雪娇;崔红元;张良;朱明炜;韦军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连续2月糖化白蛋白( GA )及其均值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门诊随诊的糖尿病患者100例,每隔4周连续2月测定GA,并在第2次测定GA的同时测定HbA1c。 GA采用酶法测定, HbA1c采用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分析连续2月GA及其均值与HbA1c的关系。结果共纳入85例研究对象,连续2月GA均值(j)和HbA1c (y)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187+0.218j (校正R2=0.520, P=0.000),与连续2月GA值和HbA1c的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效果(校正R2=0.514, P=0.000)接近,且均较单次GA和同时测定的HbA1c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效果(校正R2=0.392, P=0.000)显著。结论连续2月测定GA及其均值与HbA1c的相关性较单次GA好,可以更好地预测HbA1 c水平。
作者:李嘉佩;袁涛;赵维纲;付勇;董颖越;王相清;徐涛;程歆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于2014年9月7日因突发腹痛14 h急诊收入广西桂林南溪山医院胃肠外科治疗。主述于2014年9月6日约12:00饱饭后突然出现左下腹部疼痛,无牵拉感,为持续性,逐渐加重,并波及全腹,伴腹胀、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既往有左腹痛病史4年余,一直不规则服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体格检查:体温37.2℃,脉搏116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18/91 mm Hg (1 mm Hg =0.133 kPa),急性面容,腹部稍隆,中下腹有压痛、反跳痛。辅助检查:总蛋白55.7 g/L,白蛋白33.7 g/L,尿素氮8.10 mmol/L,结核抗体测定为弱阳性。 CT检查诊断意见:(1)双肺弥漫性病变,考虑炎性病变;(2)右肺中叶多发结节影。 X光检查诊断意见:(1)两肺多发结节状稍高密度影;(2)右肺中叶多发结节影;(3)左侧胸腔积液;(4)腹水。腹水外观呈黄色、混浊,蛋白定性阳性(++)、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23×109/L、单核细胞0.20、多核细胞0.80。血常规:白细胞1.7×109/L、中性粒细胞73%,其余正常。血气分析提示:酸碱度7.29、二氧化碳分压24 mm Hg、氧分压84 mm Hg、实际碳酸氢根11.1 mmol/L、剩余碱-12.8 mmol/L、总二氧化碳11.9 mmol/L、血氧饱和度95%、血红蛋白104 g/L、血球容积61%。入院诊断:(1)消化道穿孔;(2)两肺多发结节状稍高密度影原因待查。入院后第2天患者在全麻下行小肠部分切除+小肠造瘘术。术后诊断:(1)腹腔结核并消化道穿孔;(2)腹膜炎;(3)肺结核。术后以积极抗感染及抗结核治疗为主。但由于患者术前已有营养不足,术后低热、基础代谢高和较长时期的蛋白质-热能摄入不足,很快出现营养不良。
作者:谢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利用膳食抗炎指数( DII)评价孕妇孕中期膳食质量,探讨孕妇孕中期DII与早产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定期产前检查孕16~20周单胎孕妇253例,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调查其孕中期膳食摄入量,通过膳食营养分析软件分析摄入能量及各营养素量,计算DII总分。依据DII总分四分位数进行分组,以P25和P75为界分为3组,即抗炎倾向组( DII<-5.10)、中间组( DII-5.10~-2.55)和促炎倾向组( DII>-2.55)。随访孕妇至分娩并记录妊娠结局,分析孕中期DII水平和早产的关系。结果253例孕妇孕中期DII总分为-7.913~3.872。抗炎倾向组、中间组和促炎倾向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0、1.6%和6.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孕中期DII总分促炎倾向越高,其早产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 DII可用于评价孕妇孕中期膳食质量,预测早产发生风险。
作者:于晓玲;赵梅;王红菊;苏畅;袁丽;袁嫚嫚;章新琼;胡燕;宇寰;廖建红;陈远华;徐德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2013至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老年患者住院就餐的实际营养摄入状况,旨在分析医院营养科对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管理水平。方法采用连续定点采样方法,抽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每月第1、15和29天所有订餐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摄入及就餐率,计算能量、蛋白质、钙、维生素A、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摄入量,与国家膳食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并分析糖尿病膳食与基本膳食营养摄入的差异。结果共纳入8402例老年住院患者90 d的订餐数据。研究期间该群体平均就餐率为(50.1±4.2)%,低于全院总就餐率(59.0±4.0)%(P<0.001)。老年住院患者由医院膳食获得的营养素仅蛋白质达到目标值[男(103.1±47.3)%,女(98.3±33.8)%],个体达标率分别为63.2%和59.8%,而其他几种营养素均较低。糖尿病膳食组能量[(73.3±26.3)%比(62.1±38.2)%]及营养素摄入量占目标值百分比[蛋白质:(119.1±41.2)%比(93.3±65.1)%, P<0.001;钙:(55.5±26.7)%比(34.3±34.2)%, P<0.001;维生素A:(75.2±48.3)%比(57.4±97.1)%, P<0.001;维生素B1:(76.4±38.2)%比(52.1±46.6)%, P<0.001;维生素C:(92.2±51.4)%比(49.3±55.0)%, P<0.001]均显著高于基本膳食组。结论老年住院患者由医院膳食摄取量不能满足营养需求,推行由医师和营养师制定的医用膳食有助于提高医院营养管理水平。
作者:刘燕萍;李珊珊;包媛媛;杨晓童;王文婧;李蕊;于康;曲翌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婴幼儿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5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接受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TIVAP)手术的50例恶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TIVAP均植入成功,无穿刺相关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术后1例导管头端过深,行再次手术调整;1例使用1年后出现感染,予以拔除;15例化疗结束后拔除;5例肿瘤复发、转移后死亡;29例仍在继续安全使用中。结论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安全应用于婴幼儿,有效保障化疗的进行,提高婴幼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戚士芹;卞剑;吕成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检测血浆游离氨基酸的准确性。方法应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 Li+系统)测定40例健康志愿者血浆游离氨基酸,与中外文献不同方法健康志愿者氨基酸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氨基酸分析仪( Li+系统)测定40例健康志愿者血浆游离氨基酸结果中,天冬酰胺(Asn)、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缬氨酸(Val)、酪氨酸(Tyr)、苯丙氨酸( Phe)、鸟氨酸( Orn)、精氨酸( Arg)等主要氨基酸的正常值与国内外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结果相近(均P>0.05),且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测定结果较为相近(均P>0.05),除Glu、Tyr外,其他氨基酸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结果偏差大(均P<0.05)。结论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法( Li+系统)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iTRAQ试剂)检测的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适用于分析血浆游离氨基酸。
作者:张文辉;何桂珍;林韶辉;喻长远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