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肛管固定装置的形态基础及其对排便控制功能的作用

崔龙;姜文方

关键词:肛管, 会阴体, 联合纵肌, 肛尾韧带
摘要:为从形态学上说明肛管固定装置存在的客观性,从功能上探讨它们在排便控制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对59具小儿尸体,3例成人盆部标本解剖观察,4例新鲜小儿盆部标本做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肛管上部前壁固定于会阴体,侧壁和后壁的联合纵肌纤维在3个水平固定于盆隔;盆隔参与构成联合纵肌的纤维主要沿肛管侧壁和后壁下降并保持一定的内、外分层关系,向外下穿插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并将其分隔为7~9束,再止于肛周皮肤;在会阴体以下的肛管前壁无来自盆隔的联合纵肌组织;汇聚于肛管下端侧后壁的联合纵肌纤维向后上转折止于肛尾中缝皮肤两侧及尾骨背面,参与肛尾韧带.会阴体、肛尾韧带及肛尾中缝的皮肤对肛管前壁的固定及肛管与直肠前壁夹角的形成和维持有关;联合纵肌将肛周结构串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排便控制机制的整体同步活动.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肌注酚妥拉明治疗肛门病术后尿潴留58例

    我科采用肌注酚妥拉明治疗肛门疾病手术后尿潴留58例,有效率86.2%.

    作者:卜荣贵;李华贵;爱勇;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注射硬化扩压法治疗痔415例疗效观察

    采用注射硬化扩压法治疗痔患者415例,治愈397例,好转18例.详细介绍了治疗方法,并就该疗法的作用机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讨论.

    作者:韩方海;吴凌云;李茂鹏;潘绍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熏洗方用于痔术后临床观察

    中药熏洗方对痔术后具有良好的消除肛缘水肿、加速创口愈合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赦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肛管结核误诊1例

    患者女,16岁.大便逐渐变细1年,伴排便困难6月余.便软,无脓血,无腹痛.曾被诊断为“习惯性便秘”、“肛裂”,治疗无效.查体:病人取胸膝位,于6点处见有一放射状手术瘢痕已愈合.直肠指诊进指困难,肛管狭窄,轻度充血、肿胀.钡灌肠检查未见异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及直肠未见异常.

    作者:张世岭;王铁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两种坐浴液对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疗效比较

    我们对464例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应用50%硫酸镁和1:5 000PP液坐浴,观察两种药液坐浴对肛缘水肿的疗效. 临床资料:本组464例,男213例,女251例;年龄17~74岁;中位年龄42.5岁.均为混合痔,痔核嵌顿急诊手术103例.病史0.5~30年,第1次手术328例,2次手术94例,3次手术42例.经常便秘438例.233例女性为孕育后出现痔.手术切除1处104例,2处284例,3处66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作者:董玉海;王胜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痔与门脉高压症关系的研究

    为了探讨痔与门脉高压症的关系和痔的发生机理,对64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及1 893例门诊体检者痔的患病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痔检出率分别为37.3%和43.1%(P>0.05).门脉高压症并发直肠静脉曲张率为8.9%.直肠静脉曲张并发痔发生率为34%.提示:门脉高压症及直肠静脉曲张与痔的发生无相关性.

    作者:钱立元;蔡立峰;朱晒红;唐五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消痔洗剂促进痔术后创口愈合疗效观察

    消痔洗剂能明显促进痔术后创口愈合、缩短疗程,现将治疗的196例报告如下.

    作者:贾莉;王蓉英;杨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安氏化痔液注射结合手术治疗嵌顿痔34例

    对34例嵌顿痔采取急诊手术切除加注射安氏化痔液,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贺恒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剂量鞍麻在肛肠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为提高肛肠病手术的麻醉效果,选用极小剂量重比重的碱化利多卡因作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效果满意.该法操作方便,麻醉起效迅速,麻醉阻滞范围局限,血流动力学波动极小,成功率高,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极低,提高了肛肠病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穆作振;王为;曹永;汤良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医学治痔八法临床应用探讨

    中医学对痔的内治法有着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了挖掘和整理中医学这一宝贵财富,笔者将中医痔的内治法归纳为8大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韩宗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扶他林乳膏治疗炎性外痔132例

    采用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扶他林乳膏治疗炎性外痔132例,男87例,女45例;年龄16~72岁;病程2~12年.对照组采用马应龙痔疮膏治疗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13~68岁;病程1~12年.

    作者:陶家庆;朱云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西瓜霜促进肛肠病术后创口愈合疗效观察

    将西瓜霜用于肛肠病术后创口换药,能加速创口愈合,缩短疗程.

    作者:杨小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苦地丁治疗痔疮临床疗效观察

    苦地丁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之功效,药效学试验表明,其具有抗菌、消炎、止痛、止血和增加离体肠管平滑肌张力等作用.通过对湿热壅滞型痔疮60例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亚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肛肠病术后尿潴留4种治疗方法效果对比

    尿潴留是肛肠病术后常见并发症,采用诱导排便法(A组)并与临床常用的热敷(B组)、针灸(C组)和肌注新斯的明(D组)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晏美;安阿;李立;蒋建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33例混合痔术后严重出血临床分析

    33例混合痔术后严重出血患者,男27例,女6例.原发性出血5例,继发性出血28例.出血部位:左7例,右前7例,右后10例,多处渗血9例.显性出血19例,隐性出血14例.出血量<300ml 5例,300~600ml 18例,>600ml 10例.止血方法:缝扎24例,填压9例.

    作者:卢武;赵党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肛肠平洗剂治疗痔疮肿痛186例

    我院采用自制肛肠平洗剂治疗痔疮肿痛186例,收到明显疗效.

    作者:赵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环状痔分段架桥悬吊改良术式的临床应用

    环状痔分叶分布的规律,采用融合分段架桥成形外剥内扎高位悬吊术于一体的改良术式,治疗环状痔361例,效果良好.

    作者:赵发;桂林;郭伶俐;卞红磊;张峰波;赵士彭;耿美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肛肠疾病

    肛肠疾病多因气血不畅,经络阻滞,湿热下注,血脉不通所致.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常可收到较好效果.活血化瘀法应用范围较广,应根据不同病情辨证论治,在针对主证选方用药的同时,可配合其他治法,如益气、养阴、利湿、清热等,或其他治法配以活血化瘀之味.现将作者之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金伟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分段U形外剥切横位缝合加齿形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

    采用分段U形外剥切横位缝合加齿形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96例,男109例,女87例;年龄22~76岁,30~55岁149例,占76%;病程3~48年.行1~6次硬化剂注射或结扎切除术71例.主要症状:大便后痔脱出100%,便血57%,贫血7%,下蹲或久行痔脱出20%,嵌顿水肿10%,坠胀或疼痛88%.

    作者:黄佳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