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进;马英;李立
1997~2002年,应用复方化痔膏治疗内痔340例,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35例,女105例;年龄15~70岁;病程5~30年.Ⅰ期内痔170例,Ⅱ期内痔92例,Ⅲ期内痔33例,混合痔45例.
作者:刘子会;崔玉芝;李西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996年以来共行肛肠病手术486例,其中骶管麻醉术后排尿困难15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302例,女184例;年龄15~70岁.痔切扎术321例,肛瘘切除术和挂线术68例,肛旁脓肿切开引流术49例,肛裂切除和内括约肌切断术48例.排尿障碍151例,发生率31.09%.导尿42例,发生率8.64%.
作者:马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评估混合痔大痔核分块结扎术的安全性与优越性,对326例大的混合痔分块结扎术与传统术式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大的混合痔分块结扎术平均住院时间3~5天,90%术后满意,疼痛减轻,脱线提前.与传统术式比较,具有术中出血少,结扎组织少,易于结扎,不易导致术中或术后出血;术后结扎线脱落较早,平均较传统的结扎法痔核脱线早3~4天.对于环状大痔核,采取保留皮瓣的方法,可减少肛门狭窄的发生.
作者:南毅;崔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寻求肛肠科手术适当的内括约肌切断方法和位置,以提高疗效,设计了异位内切扩肛术用于相应的肛肠科疾病的治疗.该法避开母痔区及肛裂外痔所在位置,行异位小切口内括约肌挑出切断并轻柔扩肛,创口开放,自行愈合.结果显示,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创口愈合时间缩短,尿潴留少,未见水肿、感染发生.结果表明,该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小、疗程短、远期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沈福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们选用针刺第二掌骨下腹穴用于缓解肛肠病术后疼痛10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陈旧性肛裂、肛周脓肿、肛瘘患者共200例,男86例,女114例;年龄15~78岁;病程0.5~22年.将其分为针刺第二掌骨下腹穴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均为10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麻醉方法等方面基本一致,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赵麦焕;俞小女;杨淑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对100例肛肠病手术病人采用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骶管阻滞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16~65岁.高位复杂性肛瘘30例,低位肛瘘10例,高位肛周脓肿25例,低位肛周脓肿10例,环形混合痔20例,肛裂5例.
作者:孙勇;孙德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笔者采用单纯中药治疗或手术并中药治疗血栓性外痔9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4例,女39例;年龄18~58岁;病程2~15天.中药治疗:内服中成药化痔丸、三黄片,外用大黄30g、芒硝30g,煎水1 000ml,先熏蒸后坐浴,每日1~2次.患部外敷膏药,初起用自拟三黄膏(由大黄、黄柏、姜黄组成),病起多日者用金黄膏.
作者:曾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科行52例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PPH),现就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总结如下.下腹部不适和胀痛:12例(23.1%)病人在术后第1天内主诉下腹部胀痛,60%的病例在术中收紧吻合器时出现下腹痉挛疼痛,同时伴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不适.考虑为术中肠管受牵拉,刺激内脏神经所致.术后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必要时行热水袋热敷下腹,局部微波理疗等.
作者:艾旭;龙舟;丁梅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采用内扎注外切缝治疗环状混合痔45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92例,女259例;年龄28~68岁;病程2~42年.
作者:张连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对50例环状混合痔手术中分别施行不同方式的内括约肌切断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35~72岁.单纯环状混合痔12例,伴随肛裂、直肠脱垂,甚至已出现肛管狭窄者38例.行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19例,内括约肌挑切术31例;2例曾有暂时性排气控制障碍,无肛门渗液污染内裤者.
作者:林晖;史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998年6月至2002年1月应用消痔灵注射硬化及自制肛管支撑管复位固定扩压治疗Ⅲ、Ⅳ度痔病48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19例,女261例;年龄26~78岁;病程0.5~50年.Ⅲ度316例,Ⅳ度164例.合并肛乳头肥大98例,肛裂98例.
作者:刘克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了比较线形剥扎法与V形外剥内扎缝合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6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为2组各30例.结果显示,两组间创口愈合时间及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线形剥扎法组各临床疗效指标明显优于V形外剥内扎缝合法组,此术式值得推广.
作者:李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尿潴留是肛门直肠病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12%~52%[1].导致尿潴留的原因复杂多样,其治疗处理方法亦颇多.
作者:汪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人们对痔的认识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痔的本质才为人们认识.新近研究资料表明,痔与盆底动力改变有密切关系,本文就痔的盆底动力障碍理论及其解剖生理基础作一综述.
作者:姚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笔者在对直肠颈动脉搏动与肛门疾病的研究中,发现炎性外痔内血栓分布与直肠颈动脉搏动强度呈正相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9~70岁.胸膝位炎性外痔肿块出现率:5点位11例,7点位5例,3点位4例,2点位1例,1点位3例,8点位2例,9点位4例,10点位4例,11点位2例.
作者:刘百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自1998年以来,我科辨证熏洗治疗肛肠病57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洪军;张洪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近年来,我院采用局麻或骶麻下行肛肠病手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持续镇痛25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00例随机分为A组(带镇痛泵)和B组(不带镇痛泵)各250例.A组男120例,女1 30例;年龄1 7~71岁,平均44岁.混合痔97例,肛瘘46例,肛裂51例,合并有两种疾病者56例.B组男131例,女119例;年龄18~68岁,平均43岁.混合痔86例,肛瘘57例,肛裂49例,合并有两种疾病者58例.
作者:李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科自1997年以来,采用中药利尿合剂治疗痔瘘术后排尿困难6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选择清热利湿、消肿止痛败毒的中药制成龙脑消痔露.将60例有肿痛症状的痔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进行临床效果观察,同时作龙脑消痔露的抗炎、镇痛、安全性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龙脑消痔露治愈率优于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动物实验证明,龙脑消痔露可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痛觉反应百分率,具有一定镇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作者:钱海华;杨柏林;陈玉根;李国年;陈红锦;许惠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为了观察止痛消炎膏的药理学和临床疗效,研究了止痛消炎膏外用对二甲苯诱发的大鼠耳廓肿胀和琼脂所致肉芽增生性炎症的影响,对电刺激引起大鼠尾部疼痛的影响,并以麝香痔疮膏为对照药物,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止痛消炎膏0.2g,0.4g外用对二甲苯诱发的大鼠耳廓急性渗出性炎症和琼脂所致肉芽增生性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止痛消炎膏对炎症早期与后期组织增生均可产生明显的抗炎作用,对电刺激引起大鼠尾部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给药30min即可止痛,可持续2h以上,其镇痛效果优于对照药物麝香痔疮膏,治疗肛肠病术后及慢性疼痛有效率95%以上,与对照组在显效率、药物起效时间及药物维持时间上也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止痛消炎膏具有止痛消炎作用,临床疗效优于对照药物.
作者:左进;马英;李立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