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昌;王玉华
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或痔切闭术结合外痔切除治疗环状混合痔9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少宏;王秀成;吴文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研究肛肠病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运用超前镇痛与平衡镇痛新概念,对肛肠病术后患者7l例采用中药超前平衡镇痛法达到了理想的止痛效果,与对照组71例对比观察,疗效相当,并能减轻并发症.
作者:曹天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分段U形外剥切加齿形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53例,85例行外剥内扎术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全部治愈,但治疗组术后疗程、疼痛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无肛门狭窄、失禁及黏膜外翻等后遗症,应成为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主要方法.
作者:付红燕;胡早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自拟组方制作枯痔钉治疗血管肿型内痔、混合痔内痔部分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成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探讨重度混合痔一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对治疗组360例和对照组350例重度混合痔分别进行了注射、结扎、电容场、侧切术和外剥内扎术治疗,随访5年.结果两组一次性治愈率分别为100%和68.6%;5年复发率分别为3.1%和33.4%;5年肛裂发生率分别为2.5%和12.0%;术后大出血分别为1.1%和4.9%;肛门狭窄分别为0和9.1%;口服止痛药分别为3.3%和47.4%.结果表明,重度混合痔采用注射、结扎、电容场、侧切一期综合手术治疗是可行的,远期效果满意.
作者:付彦春;刘克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改良分段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5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加龙;常黎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探讨肛垫悬吊钳在治疗环状混合痔中的应用价值,依据痔的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学说,参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的操作原理,自行设计了肛垫悬吊钳.通过悬吊肛垫切除痔治疗环状混合痔80例为研究组,并以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8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创口疼痛、尿潴留、创口水肿、肛门坠胀、创口愈合时间和随访(痔突出或脱出、便血)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创口疼痛程度、创口水肿和创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肛垫悬吊钳在环状混合痔治疗中能使肛垫及肛管黏膜上移,恢复其正常的解剖位置及结构,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创口愈合时间,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疗效确切,易于推广.
作者:林国强;池伟;蔡丽群;张学淼;倪跃忠;夏晓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患者女,40岁.因反复便时肛门肿物脱出、便血半年,以混合痔收入院.入院后检查:体温36.3℃,心率7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0/8.7kPa,体重55kg.自述既往有普鲁卡因过敏史.入院后当日上午11时行外剥内扎硬化剂注射术.考虑患者有普鲁卡因过敏史,先用1.33%盐酸利多卡因3ml于肛缘外1.5cm 6点位处回抽无血后做局部浸润麻醉.观察3min患者无特殊不适后,遂在3,6,9,12点位作扇形注射1.33%利多卡因20ml(均在回抽无血后缓推药液),深至肛管直肠环,5min后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双上肢强直、四肢厥冷、呼之不应.检查:心率147次/min,呼吸75次/min,血压19.6/13.1kPa.急予吸氧(8L/min),舌下含化消心痛10mg,静推地塞米松10mg、咪达唑仑5mg,静脉补液.10min后患者恢复意识,呼吸平稳、双手仍强直,感全身无力.检查:心率9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5.7/11.2kPa.20min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30min后,患者再次出现心慌、呼吸急促、双上肢强直、呼之不应,给予吸氧(8L/min),再次静脉推注咪达唑仑5mg后,患者上述症状消失.
作者:黄德铨;葛琼翔;杨明;王聪;黄军华;杨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更好地解决肛肠病手术后镇痛问题,采用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长强穴及局部注射治疗肛肠病术后疼痛126例.术后第1天Ⅲ级疼痛1例(0.8%),术后第7天已无Ⅲ级疼痛,术后止痛效果明显,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亚甲蓝浓度不应超过0.33%,一次局部用量不超过30mg.
作者:莫立显;宋林娅;林毅;陈茂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肛肠病过度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常致并发症,现就这一问题与同道们商榷.常见肛肠病-痔、肛瘘、肛裂、肛周尖锐湿疣等的过度治疗包括矫枉过正的治疗、重复治疗、繁琐治疗,现将有关问题分析如下.
作者:高彦明;张庆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可行性,采用国产吻合器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32例,治愈31例,症状减轻1例.术后肛门轻度疼痛3例,下腹部疼痛2例,尿潴留3例,出血1例.平均住院4d.无肛门失禁、吻合口狭窄,排粪造影未见直肠黏膜脱垂.随访0.6~3年,无复发.结果表明,PPH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痛苦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郑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小针刀闭合性切断闭孔内肌治疗闭孔内肌肥厚致肛门抽动痛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淇第;孙新明;石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和常规布比卡因腰麻在老年人肛肠病手术中的应用,将50例行择期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0.75%布比卡因1.6ml组(SB组)和0.75%布比卡因0.8ml加0.005%芬太尼0.8ml组(BF组).观察两组用药后的收缩压(MAP)和心率(HR)变化、运动阻滞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SB组MAP比BF组下降更加显著,两组分别有8例和3例需麻黄碱处理(P<0.05),SB组Bromage评分集中在3~4分,而BF组大部分病例为2~3分,两组恶心、呕吐、瘙痒和尿潴留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影响小,运动阻滞程度轻,术后患者能及早运动,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姜万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探讨外剥内扎术与治疗仪器治疗混合痔的效果,将341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外剥内扎术组)和对照组(微波治疗仪组和射频痔疮治疗仪组),比较术后效果.治疗组对患者排便次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安全、可靠.
作者:万开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通过对患者主诉症状的频率(简称诉率)探讨肛管常见良性疾病症状与临床诊断的意义.对500例患者病史、主诉详细记录,仔细肛镜检查或指检,治疗前后观察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肛门不适、大便带血是肛管疾病共有症状;排便不尽感在肛窦炎诉率近90%;肛门肿物限于内痔、外痔、混合痔;肛门坠胀感在混合痔、肛窦炎诉率较高,在65%以上;疼痛在肛裂、混合痔诉率分别在95%和67%.经过治疗后,症状复诉率少于10%.结果表明,症状对肛管疾病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于锋;王玺坤;夏建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比较线形剥扎法与V形外剥内扎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40例环状混合痔分为两组各20例.结果显示,两组创口愈合时间及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线形剥扎法各临床疗效指标明显优于V形外剥内扎法组,此术式值得推广.
作者:杨丽梅;王华;白金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观察浅插管滴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的临床疗效,将14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浅插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插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8%,对照组75.8%,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浅插管滴注保留灌肠,减轻了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患者对痔的刺激,提高了疗效.
作者:李铭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评价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治疗环状脱垂痔的疗效,回顾性分析使用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治疗70例环状脱垂痔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记录.70例中,切除标本均完整,吻合口位于齿状线上1.5~2cm.手术中吻合口搏动性出血31例(44.2%),51例(72.9%)术后无明显疼痛或不需要使用镇痛药,26例(37.1%)出现尿潴留,尿潴留与选择的麻醉方式有一定的关系.59例(84.3%)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3(6~18)个月,完全满意51例(86.4%).结果表明,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治疗Ⅲ,Ⅳ期痔安全有效,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但同样存在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杨柏林;邵万金;钱海华;陈邑歧;孙桂东;蒋进广;谷云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院外科肛肠组于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采用铜离子电化学治疗仪治疗各种类型的痔共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铁强;何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们观察不同浓度的亚甲蓝混合液用于缓解痔术后疼痛,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亚甲蓝混合液低浓度组52例,男25例,女27例;年龄15~76岁.Ⅲ期内痔7例,Ⅳ期内痔16例,静脉曲张性混合痔9例,结缔组织性混合痔11例,环状混合痔9例.亚甲蓝混合液高浓度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16~74岁.Ⅲ期内痔6例,Ⅳ期内痔12例,静脉曲张性混合痔9例,结缔组织性混合痔4例,环状混合痔18例.
作者:高春波;张俊萍;樊红兵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