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波;张俊萍;樊红兵
为了探讨肛管直肠测压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意义,应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polygram 98多道胃肠压力测定系统对200例肛肠科术前患者进行肛肠压力测定.结果肛裂组肛管缩榨压比正常组明显降低(P <0.01),排便困难组直肠肛管静息压比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痔、肛裂、肛瘘、排便困难组的各项检测指标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其各组间相比也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直肠肛管测压检查,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缩榨压、压榨压这4种指标对痔、瘘、裂的诊断不敏感.直肠肛管测压结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作者:李峨;李国栋;何颖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通过对患者主诉症状的频率(简称诉率)探讨肛管常见良性疾病症状与临床诊断的意义.对500例患者病史、主诉详细记录,仔细肛镜检查或指检,治疗前后观察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肛门不适、大便带血是肛管疾病共有症状;排便不尽感在肛窦炎诉率近90%;肛门肿物限于内痔、外痔、混合痔;肛门坠胀感在混合痔、肛窦炎诉率较高,在65%以上;疼痛在肛裂、混合痔诉率分别在95%和67%.经过治疗后,症状复诉率少于10%.结果表明,症状对肛管疾病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于锋;王玺坤;夏建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比较线形剥扎法与V形外剥内扎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40例环状混合痔分为两组各20例.结果显示,两组创口愈合时间及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线形剥扎法各临床疗效指标明显优于V形外剥内扎法组,此术式值得推广.
作者:杨丽梅;王华;白金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内注外切皮肤留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40例,治愈率97.5%,随访1~2年未见复发.该手术方法既能切除所有混合痔之静脉曲张组织,又能保留正常肛管皮肤黏膜组织,且对肛垫的完整性无较大损害,达到环状混合痔手术一次性成功,无肛缘水肿及肛门狭窄等并发症.
作者:吕灵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观察浅插管滴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的临床疗效,将14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浅插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插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8%,对照组75.8%,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浅插管滴注保留灌肠,减轻了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患者对痔的刺激,提高了疗效.
作者:李铭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或痔切闭术结合外痔切除治疗环状混合痔9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少宏;王秀成;吴文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小针刀闭合性切断闭孔内肌治疗闭孔内肌肥厚致肛门抽动痛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淇第;孙新明;石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提高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后口服中药加痔核内扎外剥术治疗混合痔865例,均一次性手术治愈,有效率100%.无肛门失禁、肛门畸形、黏膜外翻及肛门狭窄等后遗症.
作者:雷雨;周忆;李凌琳;王才刚;李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评价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治疗环状脱垂痔的疗效,回顾性分析使用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治疗70例环状脱垂痔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记录.70例中,切除标本均完整,吻合口位于齿状线上1.5~2cm.手术中吻合口搏动性出血31例(44.2%),51例(72.9%)术后无明显疼痛或不需要使用镇痛药,26例(37.1%)出现尿潴留,尿潴留与选择的麻醉方式有一定的关系.59例(84.3%)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3(6~18)个月,完全满意51例(86.4%).结果表明,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治疗Ⅲ,Ⅳ期痔安全有效,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但同样存在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杨柏林;邵万金;钱海华;陈邑歧;孙桂东;蒋进广;谷云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科采用单纯主管切开一次性治愈肛周多间隙脓肿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20~56岁;病程5d至半年.肛门后深间隙脓肿并一侧坐骨直肠窝脓肿33例,并直肠后间隙脓肿及直肠黏膜下脓肿10例,并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8例,肛门前浅间隙脓肿并一侧坐骨直肠窝脓肿1例,并黏膜下脓肿1例.本组51例内口均在肛门后位肛窦附近.
作者:缪红卫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观察血凝酶在肛肠外科手术中及术后的止血效果,将240例肛肠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血凝酶组120例,术前、术中、术后应用血凝酶;对照组120例,术后应用氨基苯酸(止血芳酸)和酚磺乙酸(止血敏).定时记录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以及术后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病人例数.结果显示,术前、术后3h和术后1d,血凝酶组PT、FIB、APTT无显著变化,对照组PT、APTT高于术前(P<0.05).血凝酶组术后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病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果表明,在肛肠外科术前、术中、术后使用血凝酶对于肛肠病手术有较好的预防出血及止血作用.
作者:韩旭;李霜;方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肛肠病过度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常致并发症,现就这一问题与同道们商榷.常见肛肠病-痔、肛瘘、肛裂、肛周尖锐湿疣等的过度治疗包括矫枉过正的治疗、重复治疗、繁琐治疗,现将有关问题分析如下.
作者:高彦明;张庆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探索一种对肛肠病手术麻醉效果好、副作用小的麻醉方法,将110例肛肠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A组采用骶管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芬太尼及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结果显示,两组麻醉前与术中心率、收缩压、氧饱和度、呼吸率无明显变化,术中出血量、麻醉优良率、麻醉起效时间与恢复时间B组均优于A组.结果表明,丙泊酚、芬太尼及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较单纯骶管麻醉更适合肛肠病手术需要,且操作简单,麻醉效果确切.
作者:徐祝红;杨小成;文金明;陈红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院外科肛肠组于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采用铜离子电化学治疗仪治疗各种类型的痔共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铁强;何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和常规布比卡因腰麻在老年人肛肠病手术中的应用,将50例行择期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0.75%布比卡因1.6ml组(SB组)和0.75%布比卡因0.8ml加0.005%芬太尼0.8ml组(BF组).观察两组用药后的收缩压(MAP)和心率(HR)变化、运动阻滞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SB组MAP比BF组下降更加显著,两组分别有8例和3例需麻黄碱处理(P<0.05),SB组Bromage评分集中在3~4分,而BF组大部分病例为2~3分,两组恶心、呕吐、瘙痒和尿潴留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影响小,运动阻滞程度轻,术后患者能及早运动,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姜万维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可行性,采用国产吻合器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32例,治愈31例,症状减轻1例.术后肛门轻度疼痛3例,下腹部疼痛2例,尿潴留3例,出血1例.平均住院4d.无肛门失禁、吻合口狭窄,排粪造影未见直肠黏膜脱垂.随访0.6~3年,无复发.结果表明,PPH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痛苦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郑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观察克痔栓治疗痔的疗效,将181例痔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25例,采用克痔栓,连用7d;对照组56例,采用1:5000PP液坐浴,连用7d,保持排便通畅.结果治疗组症状减轻程度在3d和7d后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克痔栓治疗痔疗效明显,无毒副作用.
作者:周启昌;王玉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分段U形外剥切加齿形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53例,85例行外剥内扎术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全部治愈,但治疗组术后疗程、疼痛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无肛门狭窄、失禁及黏膜外翻等后遗症,应成为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主要方法.
作者:付红燕;胡早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观察痔疮外洗方治疗痔的效果和机理,选择炎性痔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治疗组以痔疮外洗方熏洗坐浴,对照组用1:5000PP液熏洗坐浴.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2%.结果表明,痔疮外洗方治疗炎性痔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晓兰;杨清;王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自拟组方制作枯痔钉治疗血管肿型内痔、混合痔内痔部分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成安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