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宏;王秀成;吴文凯
我们观察不同浓度的亚甲蓝混合液用于缓解痔术后疼痛,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亚甲蓝混合液低浓度组52例,男25例,女27例;年龄15~76岁.Ⅲ期内痔7例,Ⅳ期内痔16例,静脉曲张性混合痔9例,结缔组织性混合痔11例,环状混合痔9例.亚甲蓝混合液高浓度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16~74岁.Ⅲ期内痔6例,Ⅳ期内痔12例,静脉曲张性混合痔9例,结缔组织性混合痔4例,环状混合痔18例.
作者:高春波;张俊萍;樊红兵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提高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后口服中药加痔核内扎外剥术治疗混合痔865例,均一次性手术治愈,有效率100%.无肛门失禁、肛门畸形、黏膜外翻及肛门狭窄等后遗症.
作者:雷雨;周忆;李凌琳;王才刚;李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观察痔疮外洗方治疗痔的效果和机理,选择炎性痔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治疗组以痔疮外洗方熏洗坐浴,对照组用1:5000PP液熏洗坐浴.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2%.结果表明,痔疮外洗方治疗炎性痔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晓兰;杨清;王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观察浅插管滴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的临床疗效,将14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浅插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插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8%,对照组75.8%,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浅插管滴注保留灌肠,减轻了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患者对痔的刺激,提高了疗效.
作者:李铭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探讨外剥内扎术与治疗仪器治疗混合痔的效果,将341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外剥内扎术组)和对照组(微波治疗仪组和射频痔疮治疗仪组),比较术后效果.治疗组对患者排便次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安全、可靠.
作者:万开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或痔切闭术结合外痔切除治疗环状混合痔9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少宏;王秀成;吴文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院2003~2004年对Ⅱ,Ⅲ期内痔、混合痔采用痔上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分点位结扎,结扎点下注射1:1消痔灵液,现将术后疗效、疗程及并发症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闫树勋;王艳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自2003年我院收治结核杆菌感染性肛瘘17例,采用瘘管切开,配合内服外用抗结核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南文仕;南星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们采用肛裂切除加侧方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治疗陈旧性肛裂1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群;吴秀生;徐利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通过对患者主诉症状的频率(简称诉率)探讨肛管常见良性疾病症状与临床诊断的意义.对500例患者病史、主诉详细记录,仔细肛镜检查或指检,治疗前后观察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肛门不适、大便带血是肛管疾病共有症状;排便不尽感在肛窦炎诉率近90%;肛门肿物限于内痔、外痔、混合痔;肛门坠胀感在混合痔、肛窦炎诉率较高,在65%以上;疼痛在肛裂、混合痔诉率分别在95%和67%.经过治疗后,症状复诉率少于10%.结果表明,症状对肛管疾病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于锋;王玺坤;夏建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肛肠病过度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常致并发症,现就这一问题与同道们商榷.常见肛肠病-痔、肛瘘、肛裂、肛周尖锐湿疣等的过度治疗包括矫枉过正的治疗、重复治疗、繁琐治疗,现将有关问题分析如下.
作者:高彦明;张庆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分段U形外剥切加齿形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53例,85例行外剥内扎术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全部治愈,但治疗组术后疗程、疼痛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无肛门狭窄、失禁及黏膜外翻等后遗症,应成为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主要方法.
作者:付红燕;胡早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科采用单纯主管切开一次性治愈肛周多间隙脓肿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20~56岁;病程5d至半年.肛门后深间隙脓肿并一侧坐骨直肠窝脓肿33例,并直肠后间隙脓肿及直肠黏膜下脓肿10例,并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8例,肛门前浅间隙脓肿并一侧坐骨直肠窝脓肿1例,并黏膜下脓肿1例.本组51例内口均在肛门后位肛窦附近.
作者:缪红卫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科将自制止痛生肌膏用于肛肠疾病术后创面换药60例(治疗组),并与湿润烧伤膏换药30例(对照1组),红霉素软膏换药30例(对照2组)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昆;徐光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小针刀闭合性切断闭孔内肌治疗闭孔内肌肥厚致肛门抽动痛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淇第;孙新明;石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探讨肛垫悬吊钳在治疗环状混合痔中的应用价值,依据痔的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学说,参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的操作原理,自行设计了肛垫悬吊钳.通过悬吊肛垫切除痔治疗环状混合痔80例为研究组,并以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8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创口疼痛、尿潴留、创口水肿、肛门坠胀、创口愈合时间和随访(痔突出或脱出、便血)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创口疼痛程度、创口水肿和创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肛垫悬吊钳在环状混合痔治疗中能使肛垫及肛管黏膜上移,恢复其正常的解剖位置及结构,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创口愈合时间,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疗效确切,易于推广.
作者:林国强;池伟;蔡丽群;张学淼;倪跃忠;夏晓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探索一种对肛肠病手术麻醉效果好、副作用小的麻醉方法,将110例肛肠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A组采用骶管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芬太尼及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结果显示,两组麻醉前与术中心率、收缩压、氧饱和度、呼吸率无明显变化,术中出血量、麻醉优良率、麻醉起效时间与恢复时间B组均优于A组.结果表明,丙泊酚、芬太尼及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较单纯骶管麻醉更适合肛肠病手术需要,且操作简单,麻醉效果确切.
作者:徐祝红;杨小成;文金明;陈红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探讨肛管直肠测压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意义,应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polygram 98多道胃肠压力测定系统对200例肛肠科术前患者进行肛肠压力测定.结果肛裂组肛管缩榨压比正常组明显降低(P <0.01),排便困难组直肠肛管静息压比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痔、肛裂、肛瘘、排便困难组的各项检测指标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其各组间相比也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直肠肛管测压检查,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缩榨压、压榨压这4种指标对痔、瘘、裂的诊断不敏感.直肠肛管测压结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作者:李峨;李国栋;何颖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探讨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90例环状混合痔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的内扎外剥术.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均随访3~10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术后疗效、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术后随访,治疗组无肛门狭窄、大便失禁及复发等后遗症,肛门功能正常.结果表明,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不损伤齿状线,能维持肛垫正常位置,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环状混合痔合理有效的术式.
作者:林晖;孙健;杨文宏;虞洁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