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镇宇
我们运用中药内服结合灌肠治疗结肠黑变病5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结肠黑变病52例,男23例,女29例;年龄31~72岁;病程9个月至6年.其中全结肠、直肠黑变13例,部分结肠段黑变39例.
作者:周大成;张遗鹤;姜东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采用闭式引流联合中药冲洗治疗肛周深部脓肿7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0例,女20例;年龄20~70岁;病程7~15 d.坐骨直肠窝脓肿32例,提肛肌周围间隙脓肿23例,肛管直肠后间隙脓肿15例.
作者:干安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探讨单纯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临床应用,22例施行该术式.术前经钡剂灌肠摄片确定病变范围,常见型20例,短段型2例.在齿状线上约1.5 cm左右离断直肠黏膜、后壁及侧壁离断全层,前壁在黏膜下层游离,直视下游离直肠乙状结肠,完善处理系膜血管,向上游离达正常肠管,拖出结肠与直肠断端全层结节吻合.结果显示,全部病例均经肛门完成,切除肠管平均长度21.8 cm,平均手术时间118 min,平均出血量约40 ml,随诊3个月,1个月后排便基本正常.结果表明,单纯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适用于常见型、肛门型巨结肠患儿,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作者:张素云;刘鸣伟;李国利;张淑琴;宗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笔者对40例肛门瘙痒症采用手术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20~60岁;病程1个月至10年.全部病例肛缘及肛周皮肤均有不同程度增厚,伴外痔皮垂突起.
作者:郭金亮;邢民军;徐湘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院外科自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急症手术治疗结肠癌致急性完全性肠梗阻19例.现将外科方面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立国;王瑞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探讨Mason手术在中低位直肠肿瘤局部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对采用Mason手术作局部切除的42例中低位直肠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42例中直肠腺瘤10例,直肠癌30例,直肠类癌2例.恶性肿瘤中Tis~T1期21例,T2~T3期11例,病理证实切缘无肿瘤残留.术后随访其中1例因肝转移死亡,1例因复发行Miles手术.结果表明,Mason手术可作为直肠中低位良性肿瘤以及Tis~T1期中低位直肠癌的首选术式,对进展期直肠癌选择行Mason手术后应辅以放疗.
作者:徐兆训;张琳;杨诚;陈崇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吻合口漏的原因、预防和治疗,回顾性总结分析61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吻合口漏的发生原因及诊治方法.结果显示,采用综合性措施保守治疗成功50例,再次手术治疗11例,其中行横结肠造口3例,回肠造口7例,Miles术1例.造口愈合时间平均23(9~115)d.61例均痊愈出院.结果表明,通过对可能产生漏的术前一般状况的调整,重视术中严密操作,恰当的引流,合理的抗感染,合适的营养支持等综合性措施,可对大部分直肠癌前切除术吻合口漏的防治取得满意效果;可疑漏可通过造影等技术进一步早期确诊,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吻合口漏保守治疗无效的,果断并及时选择合理的造口,可促使吻合口愈合.
作者:丁智勇;任翔英;朱锦德;龚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摄取足够的高纤维食物,并以经过加工的纤维素补充食物中的不足,已成为治疗便秘的常用方法.本文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探讨纤维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作者:许宝琨;蔡慧丽;萧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近年来,我院采用保留皮桥一期切开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5例,年龄22~65岁;女25例,年龄25~45岁.
作者:邱运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院2003~2006年在门诊用ZC-600型肛肠综合治疗系统摘除距肛门8 cm以内的直肠息肉35例,经术后疗效观察、病情随访,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任贵兵;钱崇宽;罗先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探讨老年人急性梗阻性大肠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回顾分析65例60岁以上大肠癌所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65例中Dukes B期8例,C期34例,D期2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2例属根治性切除(65%),16例行姑息性切除,7例行剖腹探查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总切除率为89.2%.52例(80%)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6例行二期肠切除吻合术.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漏4例,1例死亡.结果表明,手术是治疗老年人急性梗阻性大肠癌有效的方法,充分认识其临床特点,掌握手术适应症,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闭永浩;黄廷添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笔者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骶管麻醉手术治疗12例小儿肛肠疾病,取得良好的效果.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20个月~8.5岁.其中肛周脓肿4例,直肠息肉7例,肛缘静脉血管瘤1例.病程3 d~1.3年.
作者:杨冬云;彭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掌握直肠癌淋巴转移特点,确定直肠癌根治及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对240例直肠癌根治术清扫淋巴结行病理检查.其中140例淋巴均有上方转移,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肠旁58.3%、痔上25%、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为16.7%.结果表明,淋巴结是直肠癌主要的转移途径,是影响直肠癌复发和生存率的主要因素.认识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直肠癌根治术提供了依据.
作者:徐靖;任善镐;王军;孙玉安;赵文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院2000年以来应用超声刀、吻合器操作行直肠全系膜切除根治术治疗直肠癌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0~66岁.其与传统手术操作治疗方法比较有许多优势.
作者:黄大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评价结肠J型贮袋在直肠癌术后对排便功能的影响,对60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30例建立结肠J型贮袋,行贮袋直肠吻合,30例行结肠与直肠直接吻合.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1.5年对患者排便功能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2周后两组患者的大便次数、排便自控能力、辨别大便性质能力、大便性状、里急后重感、是否使用止泻药物等观察指标部分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结肠J型贮袋可以明显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后排便功能.
作者:肖慧杰;刘铜军;于惠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研究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术中清扫数目与预后关系,回顾性分析258例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检出淋巴结3096枚,在转移的188例患者中检出2256枚淋巴结,其中102例肿瘤在后壁,后壁肿瘤发现412枚中的235枚在直肠上动脉旁;肿瘤在侧壁51例,转移195枚中的36枚分布在直肠中动脉旁.结果表明,后壁直肠癌转移主要为上行扩散,侧壁直肠癌可伴有侧方淋巴结受累,并以肿瘤同侧淋巴结转移为主,充分的淋巴结切除可以改善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郭旭;许广大;王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探讨大肠癌组织中癌胚抗原(CEA)的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EA在75例大肠癌组织和43例癌旁组织、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中CEA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0.001).大肠癌组织中CEA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浸润深度的增加具有相关性.结果表明,大肠癌组织中CEA高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相关.
作者:杨振宇;崔焌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探索外科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新方法,采用旋转剥离直肠黏膜、回肠N形造袋手术治疗6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术后3~7 d,便气分离;7~10 d,大便成形.病人食欲好.5例随访3~16年,大便每日1次,无夜便,小便正常;1例随访4个月至16年,白天2次大便,无夜便.术后6例植物神经功能、性功能也均正常,无感染,无息肉复发.结果表明,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N形袋-肛管吻合术,是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有效术式.
作者:周家镇;魏成刚;任明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报告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16家系60例,10家系发生多原性大肠癌16例,伴其他癌7家系,其中2家系8例属Lynch综合征Ⅱ型.大肠癌大部分发生于近端结肠至脾曲结肠.HNPCC与散发性大肠癌(SCRC)相比,年龄低,<50岁者分别为70%和8.6%(P<0.01),患第一癌平均年龄低于SCRC.为及早发现HNPCC,建议对患者家族成员行肠镜检查,自20~25岁始,每1~2年1次,随访至60岁.有条件者可行基因诊断.
作者:陈会林;李建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为探讨影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了行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术)80例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发生率2.5%(2/80),1例非手术治疗治愈,1例行横结肠造口后愈合.围手术期注意充分有效的术前肠道准备,充分良好的吻合口血运,加强缝合吻合口,术中熟练正确运用吻合器及放置有效的引流,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
作者:李占武;王利;马素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