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肛瘘围手术期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的对照研究

巩曼华

关键词:肛瘘, 健康教育, 路径
摘要:为探讨建立符合肛瘘患者健康教育临床路径的护理模式,制定肛瘘围手术患者健康教育路径图,并采用相同病例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100例患者实施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试验组100例依据路径图实施从入院到出院的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满足了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试验组健康教育达标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1或P<0.05).结果表明,把健康教育引入临床路径,能系统地对肛瘘患者进行引导,利于疾病的转归,减少并发症,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具有可行性且效果良好.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复合能治疗仪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观察肛肠腔内导人复合能治疗仪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125例IBS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肛肠腔内导入复合能治疗仪和药物进行治疗,20d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导入复合能治疗仪治疗IBS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P<0.01).结果表明,肛肠腔内导入复合能治疗仪治疗IBS,安全、无毒副作用,治疗周期短,疗效显著,远期效果较好.

    作者:穆剑玲;侯振江;刘振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双吻合器联合TME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为了探讨双吻合器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应用双吻合器联合TME治疗低位直肠癌97例的临床资料.97例中,癌肿下缘距肛缘4.5~7.0cm,其中4例为4.5cm.Dukes A期9例,B期67例,C期21例.所有病例肿瘤浸润肠周1/4~3/4,均无远处转移.术后发生吻合口漏4例,其中直肠阴道瘘2例,吻合口狭窄4例,吻合口出血3例,术后切口裂开1例,切口感染3例,术后肛门坠胀不适21例.85例获得1~3年的随访,局部吻合口周围复发7例,肝脏转移4例,腹腔广泛转移3例.结果表明,双吻合器联合TME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有效、安全的术式,能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存期和保肛率,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茆家定;吴佩;黄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两种不同的肠镜清洗消毒方法效果比较

    随机抽取80支肠镜将其分成两组各40支,实验组使用含酶洗涤剂经四槽法清洗后消毒,对照组不使用含酶洗涤剂按常规以三槽法清洗、消毒,然后分别对其作细菌学监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细菌数分别为(3.5±2.5)cfu/件与(28.3±6.8)cfu/件.结果表明,含酶洗涤剂的四槽法消毒效果好,且在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和保护肠镜镜面等方面也优于三槽法.

    作者:郑华琴;肖石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骶尾部藏毛窦22例

    我院2003~2007年共收治骶尾部藏毛窦患者22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王正亮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小锋刀在内痔肛裂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我院自1998年起使用小锋刀治疗内痔、肛裂佳新式,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郝丽娜;郝春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云南白药外用治疗内痔临床观察

    笔者近期采用云南白药治疗28例内痔患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文小平;罗汉祥;王建勋;邢伟;文岩;范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乙状结肠扭转13例治疗体会

    笔者自2002年收治乙状结肠扭转13例,经治疗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顾国中;杜新刚;田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直肠癌外科治疗的体会(附126例分析)

    为探讨直肠癌术前、术中、术后操作细节的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2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12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施行根治切除术或单纯探查或仅行肠道减压术.结果显示,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吻合口漏及人工假肛造口狭窄、小肠炎、肺炎、冠状动脉栓塞、败血症患者共12例,占9.5%.术后1个月死亡3例,占2.3%.结果表明,正确处理直肠癌手术过程中的各相关细节,能够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兴治;顾国中;杜新刚;李长勇;田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亚甲蓝局部封闭联合中药熏洗法治疗肛周瘙痒症疗效观察

    为了探索肛门瘙痒症治疗方法,将300例肛门瘙痒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亚甲蓝加生理盐水局部封闭联合中药熏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加维生素B12于长强穴注射.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果表明,亚甲蓝局部封闭加中药熏洗法治疗肛周瘙痒疗效确切.

    作者:陈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DNA-PK基因蛋白与大肠癌淋巴转移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检测大肠癌组织中DNA-PK基因蛋白变化,探讨其表达与大肠癌淋巴转移及生存期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60例大肠癌病例标本中的KU70、KU80和PKcs蛋白,其中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各30例.结果显示,KU70和KU80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KU70 r=-0.57,KU80 r=-0.38),PKcs表达与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转移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DNA-PK可能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呈负相关,其中KU70表现更明显.DNA-PK基因在大肠癌淋巴转移中有着重要作用,并对患者生存率有显著影响.这一结果可能为大肠癌疗效判断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多基因联合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陈跃宇;刘朝晖;朱堃;吴跃龙;尹浩然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异烟肼致假性结肠梗阻11例分析

    为探讨异烟肼致假性结肠梗阻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异烟肼致假性结肠梗阻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经保守治疗,4例手术治疗,11例患者全部治愈.结果表明,多数异烟肼致假性结肠梗阻可通过非手术方法治愈.

    作者:耿桂飞;徐厚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肛周脓肿感染性休克2例

    [例1]患者男,48岁,因肛门坠胀,疼痛10d入住我院.患者于10d前无明显原因自觉肛门不适,直肠内有坠胀感,近3d加重,肛门胀痛,排便困难,小便不利,伴有发热、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呈持续性加重.

    作者:于俊洲;吕春利;赵丹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肛瘘术后遗留瘢痕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2005年以来,笔者采用常规肛瘘切开、肛瘘低切高挂或主管切开开放支管缝合术等方法治疗各类肛瘘228例,其中有9例术后形成不同程度瘢痕沟,现结合临床对瘢痕沟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如下.

    作者:侯绪春;付佳颖;肖海燕;贺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2007年全国主要医学期刊肛肠文献题录

    binglixue bingyinxue病理学 病因学王洁等.结肠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瘤病理学诊断.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23(1):100.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肛肠疾病术后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120例

    笔者近2年对120例肛肠疾病患者行低位硬膜外麻醉术后留管用于自控镇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佳春;刘丽芹;王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切除缝合法治疗直肠舟状窝瘘与阴道瘘9例

    笔者近10年采用切除缝合法治疗直肠舟状窝瘘与直肠阴道瘘9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昱;杜继明;鞠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内括约肌切断位置对陈旧性肛裂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

    探讨不同位置切断内括约肌治疗陈旧性肛裂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手术选择提供依据.将16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侧位与原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表明,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具体操作中应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

    作者:王真权;王世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肛肠内腔治疗仪治疗肛门坠胀80例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3年12月采用TRM-Ⅲ肛肠内腔治疗仪治疗肛门坠胀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弋才剑;魏照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PPH术后直肠狭窄预防的探讨

    为探讨PPH术后直肠狭窄的预防方法,将Ⅲ,Ⅳ度脱垂痔386例,分为甲组吻合器PPH 86例,乙组徒手PPH 80例,丙组220例在做徒手PPH的同时,视情况作吻合1:3的纵切横缝2~3处,使吻合口可顺利通过2横指大小.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显示,甲组直肠狭窄发生率1.16%(1/86),乙组为12.5%(10/80),丙组为0.结果表明,吻合器施行的PPH及吻合口的纵切横缝术可有效预防PPH术后的直肠狭窄.

    作者:贾振理;朱子宜;宋伟;陈永胜;赵玉军;茅一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骶尾部藏毛窦17例诊治体会

    近年来,我科诊治骶尾部藏毛窦17例,经过临床观察及随诊,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海春;周发金;张树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