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腹直肠悬吊补片固定加肛门括约肌折叠治疗成人Ⅲ度直肠脱垂11例

焦英伟;夏航校;孙真权

关键词:直肠脱垂, 悬吊, 补片, 固定, 肛门括约肌, 折叠, 术治疗, 成人, 乙状结肠冗长, 患者, 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 功能不全, 大便失禁, 总结, 病程, 便秘
摘要: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我科对11例成人Ⅲ度直肠脱垂患者采用经腹直肠悬吊补片固定加肛门括约肌折叠术治疗,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19~53岁;病程4~20年,平均8年.11例患者均大便失禁或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全,3例合并便秘和乙状结肠冗长.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PPH单、双荷包缝合法治疗重度痔的临床对比研究

    为比较PPH单、双荷包缝合法治疗重度痔的临床疗效,将80例重度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PPH双荷包缝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PPH单荷包缝合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切除黏膜环的宽度及均匀程度、控制吻合口的位置、术后痔核回缩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方面优于治疗组;两组术后出血、疼痛、排尿障碍、肛门坠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PPH双荷包缝合法治疗重度痔在切除黏膜环的宽度及均匀程度、控制吻合口的位置、痔核回缩率等方面具有单荷包不可比拟的优点,而且双荷包可操作性强,因此,在严格控制适应症的情况下,应用PPH双荷包缝合法治疗重度痔效果更佳.

    作者:贾莉;王建平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切扩挂线术治疗肛门直肠狭窄13例临床观察

    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我科对13例肛门直肠狭窄患者行切扩挂线术,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例患者中,男4例,女9例;年龄51~61岁;病程5~8年.均接受保守治疗1年以上.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肛门胀痛,便条变细,排便时间延长,便时便后肛门疼痛及有肛门挛缩感.患者排便困难从而产生排便的恐惧症,导致习惯性便秘.肛门外观大致正常.肛门指诊显示食指通过困难,可摸到坚硬的环状狭窄环.

    作者:李兴财;陶艳;曾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9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9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本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27例结直肠癌患者、13例结肠腺瘤患者、20名正常人血清中可溶性CD44v9的含量.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9含量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肠腺瘤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9含量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P<0.05.低分化结直肠癌、黏液腺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9含量水平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的结直肠癌患者,P<0.05.结果表明,检测血清中可溶性CD44v9的含量水平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卢敏;陈晓睛;叶乐驰;徐永强;刘长宝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保留齿状线分段结扎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为探讨保留齿状线分段结扎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6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一组采用保留齿状线分段结扎缝合术治疗(治疗组),一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且治疗组疼痛轻,创口愈合快,术后肛缘水肿、肛门溢液、肛周皮赘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无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后遗症.结果表明,保留齿状线分段结扎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治愈率高,创面愈合快,并发症及后遗症少,疗效满意.

    作者:潘宁平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直肠恶性黑素瘤1例

    患者女,73岁.因肛内反复脱出肿物半年伴排便习惯改变及黏液脓血便2个月人院.3个月前曾被外院诊断为痔,应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治疗无效,脱出肿物逐渐增大,伴有肛门坠胀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及黏液脓血便.我院门诊以直肠肿物性质待查收人院.

    作者:孔维民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12例临床观察

    为探讨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112例行一期根治术治疗的肛周脓肿患者资料.结果显示,112例患者中,一期愈合109例(97.3%);形成肛瘘2例,再次形成肛周脓肿1例,均经二次手术治愈.疗程18~40d.随访1年,成功随访101例,均无复发,无肛门失禁等后遗症.结果表明,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减少了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缩短了治疗时间,且疗效满意,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耿桂飞;王绍臣;刘伟;徐厚兰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经腹直肠悬吊补片固定加肛门括约肌折叠治疗成人Ⅲ度直肠脱垂11例

    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我科对11例成人Ⅲ度直肠脱垂患者采用经腹直肠悬吊补片固定加肛门括约肌折叠术治疗,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19~53岁;病程4~20年,平均8年.11例患者均大便失禁或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全,3例合并便秘和乙状结肠冗长.

    作者:焦英伟;夏航校;孙真权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一代宗师黄济川肛肠学术思想的传承

    黄济川(1862年7月24日至1960年11月3日),男,享年99岁,我国著名中医肛肠病学专家、教育家、痔屡泰斗、一代宗师、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第一届和第二届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四川省第一届省委委员、四川省四大名中医之一(黄济川、张文修、李斯炽、卓雨农).

    作者:杨向东;王钧冬;李鉴;董文娟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虚挂线法与传统切开挂线法在高位肛瘘术中应用的疗效比较

    为比较虚挂线法与传统切开挂线法在高位肛瘘术中的应用效果,回顾行挂线术治疗的46例高位肛瘘患者资料,其中24例采用虚挂线法治疗(治疗组),22例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法治疗(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全部治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创面愈合快,术后肛门漏气漏液、肛门锁眼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低.随访1年,两组均无复发病例,无肛门失禁等后遗症.结果表明,虚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安全易行,并发症少,疼痛轻,患者痛苦小,创面愈合快,疗效满意.

    作者:白合提尼沙·阿地里;艾克拜尔·买提努尔;李海玲;缑美玉;王环;郭新明;熊明玲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MG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MG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7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G7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显示,27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G7的阳性表达率为83.15%(227/273).MG7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M分期无相关性(P>0.05),而与组织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及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结果表明,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MG7的表达对了解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涛;周毅;陈硕;洪洙;华扬;李耀芬;张锡朋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痔术后并发出血20例临床分析

    2007年至今,我科收治痔术后并发出血患者20例,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15例,女5例;年龄32~74岁,平均53岁.人院检查:心、肺无器质性病变,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凝血四项正常.其中既往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者12例.术前各项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症.

    作者:王巨良;郭永红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健康教育应贯穿医疗护理过程的始终——肛肠科护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健康教育已成为医院肛肠病治疗的一项重要业务职能,而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学科不断发展、完善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更重要的是护理人员价值的体现.对肛肠科而言,护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兰英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小鼠模型的建立

    为探讨一种建立理想的溃疡性结肠炎(UC)癌变动物模型的方法,为人类UC癌变的研究提供理想的途径,本研究将84只Balb/c小鼠分为4组,即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C、D组):A组小鼠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1周后,腹腔注射二甲肼(DMH,20mg/kg)1次,此后饮用生理盐水(NS)2周;B组小鼠自由饮用5%DSS 1周后,腹腔注射1ml NS 1次,然后饮用NS 2周;C组和D组均自由饮用NS 3周,于第1周后分别给予DMH(20mg/kg)腹腔注射(C组)和1ml NS腹腔注射(D组).以上各组均以3周为一个循环,共重复3个循环.结果显示,单纯应用DSS(B组)3个循环仅有2只发生低级别异型增生,单纯的腹腔注射低剂量的DMH(C组)3次无明显异型增生和癌变发生;而联合使用同等剂量的DSS和DMH(A组)1周后出现UC急性期临床和病理改变,3个循环后出现典型结肠癌及高级别异型增生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第3循环末癌变率高达90.0%.结果表明,联合应用DSS和DMH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建立理想的UC癌变的动物模型.

    作者:郭丽芬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高频电灼联合干扰素注射治疗肛周尖锐湿疣26例临床观察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好发于生殖器皮褶内.因近几年男性同性恋的增多以及性交方式的改变,肛周尖锐湿疣患者明显增多.其临床治疗困难,复发率高.我科2005~2007年采用高频电灼联合干扰素局部注射治疗肛周尖锐湿疣患者26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陈红路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右臀部刀刺伤致骶前静脉丛和右子宫动脉破裂大出血1例

    患者女,43岁,已婚.因右臀部刀刺伤1h在急诊行局部伤口清创缝合术.术后2h患者下床活动,出现腹痛、腹胀、乏力.体检全腹压痛、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音.查体:表情痛苦,面色苍白,血压90/60mmHg,意识尚清;腹部B超、CT示腹腔积液,内脏破裂出血可能,Hb59g/L.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大量陈旧性不凝血,即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何智斌;吴声堂;苟印尧;申岳林;王照帆;侯修强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保留皮桥双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38例临床观察

    为探讨保留皮桥双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回顾分析38例采用此方法治疗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结果显示,38例患者均一次性治愈.疗程27~51d,平均39d.术后未发生肛门失禁及肛门畸形.随访1年,成功随访30例,无复发.结果表明,保留皮桥双挂线法是一种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理想方法.

    作者:闫伟鹏;宋丽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肛管直肠病整体治疗理念

    肛管直肠病整体治疗是相对肛管直肠某一疾病的局部治疗而言的.局部治疗是针对症状体征的治疗,由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制定的<痔诊治暂行标准>认为,消除痔的症状即达到治疗目的.肛肠病局部治疗很难或很少兼顾病因的治疗和肛管直肠及盆隔生理功能的恢复,致使肛肠病有比较高的复发率.

    作者:曹元太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全切除半层缝合引流术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16例疗效观察

    1997~2003年,我院采用全切除半层缝合引流术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16例,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6例患者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1~53岁,平均41岁;病史3~18年,平均6年.无手术治疗史2例,1次手术治疗史8例,2次手术治疗史6例.内口位于截石位3~5点3例,6点12例,7~9点1例.瘘道外口2~4个.外口距肛缘7~15cm.

    作者:张效君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27例中晚期结肠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价值探讨

    为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中晚期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回顾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晚期结肠癌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行MSCT多期扫描及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大密度投影和CT血管造影等),并将MS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MSCT能显示肠腔及肠壁的改变、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本组MSCT显示结肠癌的敏感性达100%(27/27);对大肠癌TNM分期的准确率为:T分期92.59%(25/27),N分期88.89%(24/27),M分期85.19%(23/27);显示肿瘤供血血管准确率为100%(27/27).1例T2期高估为T3期,1例T1期高估为T3期.3例淋巴结转移和4例远处转移未检出.结果表明,MS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较好地显示病灶及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中晚期结肠癌TNM分期的判断准确性高,对临床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立忠;陈晓黎;吴荣升;余龙龙 刊期: 2010年第12期

  • 创面开放结合中药去腐生肌膏换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5例

    我科采用创面开放结合中药去腐生肌膏换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5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1例;20~22岁男性3例,62岁男性1例,32岁女性1例,平均年龄30岁.5例患者术前均拍X线片排除骶骨骨质病变.2例窦道较长者经溃口注射泛影葡胺造影.

    作者:宋刚 刊期: 2010年第12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