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患者CEAmRNA表达与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王文渊;李耀平;荆结线;赵先文;韩存芝

关键词:结直肠癌, 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 肿瘤相关蛋白, 联合检测
摘要:为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的表达与血清癌胚抗原(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化学发光法,检测125例术前和96例术后结直肠癌患者及15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EA mRNA表达和血清CEA、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79.1%,高于CEA mRNA(53.6%)和健康对照者(2.7%),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及脏器转移明显相关.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在分化程度低的患者组中为74.3%,明显高于高分化组(52.8%),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CEAmRNA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术后随访中发现CEA mRNA和血清CEA及相关蛋白水平明显增高的患者,均发生肝、肺和盆腔等远处转移.结果表明,外周血CEA mRNA和血清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及监测疗效的重要指标,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优于外周血CEAmRNA表达.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药源性肠梗阻

    肠梗阻的诊断并不难,而诊断药源性肠梗阻,警惕和想到药源性是其关键,现结合临床资料就药源性肠梗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报告分析如下.近年来,我院治疗药源性肠梗阻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40岁2例,40~49岁4例,50~59岁9例,60~69岁10例,70~79岁5例,≥80岁3例.致病药物种类:抗胆碱类3例,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药8例,含阳离子药4例,抗肿瘤药4例,抗高血压药11例,其他药物3例.

    作者:梁永亮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康复新液在肛门病术后的应用

    笔者将康复新液用于肛门病术后换药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17~70岁.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混合痔18例,外痔7例,肛瘘5例;对照组22例,其中混合痔13例,外痔4例,肛瘘3例,肛裂2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法及结果:治疗组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7d,创面用康复新液擦洗后用其浸泡的纱条换药,每日2次;对照组行常规碘伏擦洗和凡士林油纱条换药,每日2次.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愈合时间6~7d者,治疗组4例,对照组0例;8~12d者,治疗组25例,对照组17例;13d以上者,治疗组1例,对照组5例.两组比较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作者:姜晓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28例

    笔者采用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5例,女53例;年龄18~73岁,平均35岁.其中直肠黏膜下脓肿42例,直肠后间隙脓肿50例,高位蹄铁型脓肿15例,坐骨直肠窝脓肿21例.脓肿已破溃45例,未破溃83例.治疗方法:(1)切开引流术.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骶麻.以脓肿波动感明显部位或硬结明显部位为中心,尽量靠近肛门切开排出脓液.(2)脓肿皮肤及内口切除术.以切开处为中心,环形切除部分皮肤,切除皮肤的范围应到脓腔壁边缘,以利于引流.如脓腔较大(蹄铁型脓肿)则切除部分皮肤后,用双股橡皮筋到另侧脓腔边缘做松线对口引流,对口引流位置及数目依据脓腔大小而定.由脓腔内进一探针,同时另一手手指伸入肛管内将探针从肛管脓肿内口或黏膜薄弱处牵出肛门.

    作者:肖长虹;方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PPH结合血栓性外痔切除术治疗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86例

    为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结合血栓性外痔切除术治疗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对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86例采用PPH结合血栓性外痔切除术进行急诊手术,对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平均手术时间22min,留院观察或住院时间平均3.5d,术后所有患者痔核消失,95.5%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明显减轻,89.2%的患者术后肛门部水肿消退,所有患者于术后4~6周创口愈合,无创口感染或肛周脓肿,随访2个月至7年,无肛门狭窄或肛门失禁.结果表明,PPH结合血栓性外痔切除术治疗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安全、有效,能尽早减轻患者的痛苦且不增加术后创口感染的几率.

    作者:戎放;叶能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先天性肛门闭锁并舟状窝瘘22例

    为提高先天性肛门闭锁并舟状窝瘘的疗效,总结治疗经验,对22例先天性肛门闭锁并舟状窝瘘患儿行直肠内瘘修补肛门成形改良术治疗,手术前后严格护理,结果22例均获成功,术后排便顺利,无黏膜外翻、瘘管复发及大便失禁.结果表明,加强术前饮食护理及肠道准备、术后肛门护理及定期扩肛和随访指导等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基本措施.

    作者:李荣先;李相臣;彭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复方生肌膏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复方生肌膏在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将肛裂术后患者92例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在术后使用复方生肌膏外敷治疗,对照组术后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敷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等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复方生肌膏具有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缓解疼痛的作用.

    作者:易文;喻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低位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21例

    2001年8月至2010年9月,我们共施行直肠癌前切术19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1例,现报告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21例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2~78岁,平均61.2岁.21例中吻合口距肛缘5cm以下者16例,5cm以上者5例.吻合口漏发生在术后4~ 13d.出现吻合口漏的早期1周内给予肠外营养,1周后给予肠内营养或进食低渣或无渣饮食,2周后进食高营养高纤维饮食,以软化大便并保持排便通畅,同时保持骶前引流通畅和反复骶前引流冲洗,在治疗期间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王成君;刘继攀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两种术式治疗肛裂前后肛管直肠压变化的比较

    通过对两种术式治疗肛裂前后肛管直肠压的变化观察,探讨可能造成肛裂术后肛门失禁的原因,为寻找更优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将确诊的10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对照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对两种治疗肛裂的术式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疗程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术后排便等指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创口水肿、创口感染、肛门狭窄、术后排尿困难)、术后排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术后出血、术后疼痛及肛管直肠压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较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治疗肛裂具有创口小、愈合快、痛苦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作者:李东平;文丽娟;郝秀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肛肠病患者术后护理体会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肛肠科患者手术及麻醉方法的改进,其术后护理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所以,护理人员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寻求更有效的护理方法,不同的手术方式后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使患者更好地感受到护理关怀,同时术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的关键,是减少术后复发,保障患者痊愈出院的根本.现就我院治疗痔、肛裂、肛周脓肿70例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外痔皮瓣整形结合PPH治疗环状混合痔38例临床观察

    为探讨外痔皮瓣整形结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76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外痔皮瓣整形结合PPH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恢复工作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外痔皮瓣整形结合PPH治疗环状混合痔,对肛门功能损伤小、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方法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景彦;张存;吴伟;李恒;邓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反复应用抗生素1例肛瘘患者引发的思考

    患者男,68岁.反复肛门坠胀疼痛不适16年,每年发作7~8次,每次静脉滴注抗生素10d左右肿痛逐渐消失,已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此次发作肿痛加重,脓肿范围蔓延至右侧肛周及臀部,静脉滴注抗生素无效.查体:膝胸位,肛周外观未见异常,无溃破口及红肿.指诊12点肛管直肠环纤维化,弹性差.12~1点肛管直肠环上方可触及1cm× 1cm大小硬结.手术中探查见肛门后位及右侧整个臀部下方布满脓腔及瘘管,内有大量胶冻状腐败坏死组织.给予肛门后位切开,右侧臀部开窗4个,各窗口之间挂橡皮筋引流.

    作者:张伟先;柳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手术治疗蹄铁型肛瘘110例效果观察

    为提高蹄铁型肛瘘的疗效,采用主管道切开部分瘘管对口引流术,主管道切开挂线、支管对口引流术,瘘管切除部分缝合术,瘘管切除术治疗蹄铁型肛瘘110例,全部治愈.结果表明,应用合理术式治疗蹄铁型肛瘘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疗程,且复发率低,术后无肛门畸形、狭窄及失禁等并发症和后遗症.

    作者:崔如森;崔希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结直肠癌患者CEAmRNA表达与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的表达与血清癌胚抗原(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化学发光法,检测125例术前和96例术后结直肠癌患者及15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EA mRNA表达和血清CEA、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79.1%,高于CEA mRNA(53.6%)和健康对照者(2.7%),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及脏器转移明显相关.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在分化程度低的患者组中为74.3%,明显高于高分化组(52.8%),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CEAmRNA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术后随访中发现CEA mRNA和血清CEA及相关蛋白水平明显增高的患者,均发生肝、肺和盆腔等远处转移.结果表明,外周血CEA mRNA和血清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及监测疗效的重要指标,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优于外周血CEAmRNA表达.

    作者:王文渊;李耀平;荆结线;赵先文;韩存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双料喉风散促进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愈合作用的观察

    为观察双料喉风散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愈合的临床疗效,将60例环状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术后换药采用红霉素软膏外涂创口、太宁栓纳肛;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术后换药的基础上加用双料喉风散喷撒创口.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术后疼痛、愈合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加用双料喉风散喷撒创口,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少红;赖日东;叶剑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大腿后方根部巨大气性囊肿合并肛瘘1例

    患者男,47岁.因发现右侧大腿根部包块8个月入院.包块局部红肿热痛,自感全身畏寒、发热,体温达40℃,反复发作,挤压包块自感肛门有气体逸出,偶尔肛门有淡红血性液体流出.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7.1/10.1kPa.肛门外观无畸形,肛门括约肌张力正常,直肠内未扪及包块、狭窄和触痛,指套无血迹.右侧大腿根部后侧皮下可扪及7cm×5cm包块,呈囊性,振水声阳性,无红肿压痛.入院后MRI检查见:右侧大腿根部后方外侧软组织内见一不规则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内可见液平面,病变内侧可见一迂曲通道与肛管相通,病变周围少许渗出影.

    作者:张远富;王韬;姚健;黄显凯;谭浩;张连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一期根治术治疗复杂性肛瘘150例疗效观察

    为探讨一期根治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15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150例一期治愈146例(97.3%),假性愈合4例(2.7%),经二次手术后均治愈,治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8.5±2.3)d;随访3个月至半年,无复发、无肛门失禁及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结果表明,复杂性肛瘘处理难度大,临床医师需掌握内口及瘘管的处理方法,采用一期根治术并积极做好术后处理,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作者:李建彪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PPH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的麻醉效果,回顾性分析腰俞穴麻醉(A组)、硬膜外麻醉(B组)与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C组)用于PPH各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PPH具有接台时间短、术中患者舒适、并发症少及安全等优点.结果表明,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适用于PPH.

    作者:漆涛;黄德铨;赵丹;曹吉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改良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

    近年来,我们采用改良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68岁,平均41岁;病程1~10年,平均3.5年.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麻醉或腰俞穴麻醉.用指诊、探针、肛门镜等查清管道走行及内口位置,将远端低位支管先予切开,或挂浮线引流10d左右即可.以探针寻找主管、内口成功后,将橡皮筋从主瘘管引出肛门,但暂不切开主管皮肤,在扎紧橡皮筋前,再在肛内引出的皮筋段(以下称之为“上段皮筋”,即以内口为界,将整条皮筋分为上、下段)下垫以3mm厚、宽2cm、长短视主管长度而定的纱块,纱块垫能缓冲上段皮筋对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拉力.2~3周后,下段皮筋移至皮下时,即可在局麻下将皮肤沿皮筋切开,取下皮筋通畅引流,换药数天即可痊愈.期间上段皮筋压迫下的缓冲纱块可于紧线时更换.

    作者:王军明;焦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冯氏珍珠液压榨法治疗环状混合痔500例

    我科采用祖传秘方冯氏珍珠液压榨法治疗环状混合痔50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51例,女149例;年龄18~76岁;病程5~35年.Ⅱ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72例,Ⅲ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318例,Ⅳ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110例.治疗方法:术前排尽大便,用我院自制中药坐浴合剂(协定方)坐浴10~15min.手指扩肛,在痔核基底部行局部浸润麻醉,同时使痔核突起于皮肤,在痔核处用中号或大号弯血管钳钳夹痔核基底部,将血管钳上端的痔核注入3~5ml配好的珍珠液,用另一把血管钳在注有珍珠液的痔核上进行压榨,使痔核形成薄片状.然后在两血管钳之间,用7号丝线行8字缝合结扎(如坏死的痔核较大,可剪掉2/3残端),并在手术痔核基底部两侧剪开一纵形小口(只限于皮肤层)减压,以防因局部麻醉等原因引起水肿,同时也能减轻术后疼痛.手术完毕,肛门部可用黄连纱条或地榆膏(我院自制协定方)外敷并固定.

    作者:冯发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丁义江辨治功能性便秘的特色

    便秘既是一种症状,又是一类疾病.丁义江教授对该类疾病的诊治造诣较深,现将其辨证论治特色,撷要如下.1脾肺同治,重脾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对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气血津液的生化输布等均起着重要作用.气为生命的原动力,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津液不行而秘涩.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宣肃与脾的运化功能,后者尤为重要.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纳物正常,而谷入气满,津气生化有源,大肠传导有序,而肠中无滓.丁义江教授认为,劳倦饮食内伤,病后产后,年老体虚及久服泻剂,特别是久服刺激性泻剂的患者,常致气阴两伤,脾胃功能受损.证见:大便干结如栗,便意缺乏或虽有便意,临厕无力努责,努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腹无胀痛,舌体胖大,质嫩尖红少苔,边有齿痕,脉细弱.治宜补益脾肺,润肠通便.方宜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加减.常用太子参、生白术、黄芪、当归、陈皮、玄参、麦冬、升麻、柴胡、生地、熟地、炙甘草.

    作者:赵宝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