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0-1174
  • 国内刊号:37-1167/R
  • 影响因子:0.13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ASPT来源刊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1年11期文献
  • 挂线治疗慢性肛裂79例疗效分析

    回顾性分析挂线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并与部分括约肌切断术进行比较,将肛裂患者158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9例采用传统术式,治疗组79例采用挂线术,两种术式术后均采用亚甲蓝行肛门皮下神经阻滞术.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术后肛门形态和功能良好,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疼痛、住院时间、治愈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挂线治疗慢性肛裂尤其对难治性肛裂及肛门病术后引起肛裂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操作简单.

    作者:唐云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痔30例疗效观察

    为观察和评价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痔的临床疗效,将60例内痔及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RPH,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结扎术,随访观察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两组治愈率均为10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明显减轻术后创面疼痛、出血、排尿困难,缩短愈合时间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RPH治疗痔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创伤小,愈合快.

    作者:邹海斌;杨云;赵红波;葛志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外痔皮瓣整形结合PPH治疗环状混合痔38例临床观察

    为探讨外痔皮瓣整形结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76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外痔皮瓣整形结合PPH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恢复工作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外痔皮瓣整形结合PPH治疗环状混合痔,对肛门功能损伤小、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方法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景彦;张存;吴伟;李恒;邓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三线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50例临床分析

    为总结三线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经验,回顾性分析采用三线引流术治疗5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资料.三线引流术即高位主管皮筋挂线勒割引流、低位支管对口拖线隧道引流、高位支管药线腐蚀脱管引流.结果显示,50例全部治愈,其中一期治愈48例,一期治愈率达96 %,2例双侧高位主瘘管,经分期手术治愈.术后随访0.5~2年,均无复发,肛门功能正常,无肛门畸形、失禁发生.结果表明,三线引流术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理想方法.

    作者:蔡敬泽;应海琼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结直肠癌患者CEAmRNA表达与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的表达与血清癌胚抗原(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化学发光法,检测125例术前和96例术后结直肠癌患者及15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EA mRNA表达和血清CEA、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79.1%,高于CEA mRNA(53.6%)和健康对照者(2.7%),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及脏器转移明显相关.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在分化程度低的患者组中为74.3%,明显高于高分化组(52.8%),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CEAmRNA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术后随访中发现CEA mRNA和血清CEA及相关蛋白水平明显增高的患者,均发生肝、肺和盆腔等远处转移.结果表明,外周血CEA mRNA和血清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及监测疗效的重要指标,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优于外周血CEAmRNA表达.

    作者:王文渊;李耀平;荆结线;赵先文;韩存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手术治疗蹄铁型肛瘘110例效果观察

    为提高蹄铁型肛瘘的疗效,采用主管道切开部分瘘管对口引流术,主管道切开挂线、支管对口引流术,瘘管切除部分缝合术,瘘管切除术治疗蹄铁型肛瘘110例,全部治愈.结果表明,应用合理术式治疗蹄铁型肛瘘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疗程,且复发率低,术后无肛门畸形、狭窄及失禁等并发症和后遗症.

    作者:崔如森;崔希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并发骶尾部感染1例

    患者男,14岁.因骶尾部皮肤裂损3个月、破溃流黄色液体半月入院.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骶尾部皮肤破损、有裂口,给予药膏外敷、中药外洗(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裂口逐渐增大,并于半月前开始流出黄色稀薄液体,予抗生素(具体不详)静脉滴注,治疗效果不佳,后发现骶尾部及右侧臀部红肿,皮温高,伴骶尾部裂口有黄色液体流出.自诉无痛感,并发热,体温38.5℃,排便不规律,质稀薄,日排无数次,无自主排便,遗尿,纳眠差.既往自2003~2005年反复多次右肱骨内上髁骨折、右桡骨远端骨折、左肘部软组织损伤及右足踝关节畸形感染,现均好转;自2005年出现癫痫样大发作,发作频繁,无规律,现服用药物治疗;出生后4个月诊断为无痛无汗综合症,多次治疗无效.

    作者:李建升;祝颂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左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对肛周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研究

    为比较左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在肛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探讨肛周手术后佳的镇痛方式,将196例肛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98例,按照3∶2的等效比率,A组使用0.75%罗哌卡因5ml加1%亚甲蓝2ml的配比液,B组使用0.5%左布比卡因5ml加1%亚甲蓝2ml的配比液,组成长效镇痛剂进行肛周皮下局部注射.在术后1~7d采用疼痛视觉评分系统(VAS)对病人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术后1~3d A组与B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7d B组VAS评分低于A组(P<0.05).结果表明,用左布比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能够更好地进行肛周术后的镇痛.

    作者:胡家瑞;胡汉平;唐迎春;董晓妮;邵继华;陈喆;袁莉萍;秦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106例临床观察

    为观察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针对一个内口的复杂性肛瘘,采用狭长U形切口处理内口和主管,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支管,治疗复杂性肛瘘106例,结果治愈率100%,无并发症.随访1~6年,复发3例,复发率2.8%.结果表明,该方法治疗复杂性肛瘘,愈合快,瘢痕小,对肛门功能影响小.

    作者:保勇;胡新亚;王永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美沙拉秦加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4例

    为观察美沙拉秦加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将67例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肠黏膜改善情况、镜下脓血改善情况、腹痛症状减轻情况以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84.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复发率11.8%,对照组45.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肠黏膜、镜下脓血及减轻腹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美沙拉秦加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作者:席作武;王宝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肛周脓肿继发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1例

    患者男,54岁.10d前因肛旁肿痛用抗生素治疗症状无缓解,在当地医院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但患者术后创口开始红肿变黑,波及到会阴,阴囊肿胀溃破流脓明显,创面不愈合,后来院治疗.入院时患者痛苦面容,强迫体位,体温38.5℃,精神不振.肛门检查:取胸膝位,见3、9点位肛旁各有一2.0cm×2.0cm红肿区,3点位红肿区向阴囊皮下漫延,切口处及阴囊与肛门之间有一溃口,有黑色坏死组织并恶臭脓液流出,脓腔呈黑色,表面部分筋膜已坏死,触之有捻发音,味臭秽明显.直肠指诊:肛门收缩力差,肛周、阴囊触痛明显.术前常规检查:白细胞14.6×109/L、中性粒细胞88.7%、血糖13.4mmol/L,其他相关检查均正常.

    作者:魏洪亮;张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康复新液在肛门病术后的应用

    笔者将康复新液用于肛门病术后换药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17~70岁.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混合痔18例,外痔7例,肛瘘5例;对照组22例,其中混合痔13例,外痔4例,肛瘘3例,肛裂2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法及结果:治疗组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7d,创面用康复新液擦洗后用其浸泡的纱条换药,每日2次;对照组行常规碘伏擦洗和凡士林油纱条换药,每日2次.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愈合时间6~7d者,治疗组4例,对照组0例;8~12d者,治疗组25例,对照组17例;13d以上者,治疗组1例,对照组5例.两组比较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作者:姜晓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双PPH结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3例临床护理体会

    我科采用双PPH配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3例,手术顺利,配合手术前后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46~67岁;病程15~30年.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腰俞穴麻醉.手术步骤:(1)缝第一个荷包行黏膜下层组织环切术;(2)缝第二个荷包行痔上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环切术;(3)直肠周围注射法;(4)缩肛术.肛内以纱条填压,橡胶管引流,纱布包扎固定.结果:本组3例平均手术时间90min,黏膜切除上、下两个吻合口平均宽度3cm.平均住院时间10d.

    作者:郭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内痔消痔灵注射致迟发性大出血休克1例

    患者男,28岁.于2011年5月15日在我院因内痔行消痔灵注射治疗,注射前规范肛门内消毒,术中严格按照内痔4步注射法注射,剂量适中,术后排便如常,于17日痊愈出院.6月3日凌晨2时左右自觉便后肛门出血不止、头晕不适来院就诊.入院时患者面色苍白,感口渴,四肢稍凉,心率110次/min,血压16.8/10.0kPa,呈休克貌.血常规:红细胞3.0×1012/L,血红蛋白92g/L,红细胞压积25.5%.术中见6点位齿状线上Icm处原内痔病灶注射后遗留下0.2cm×0.2cm大小凹陷型溃疡灶,有活动性渗血,未见血管破裂出血,未见周围感染征象.经输血、吸氧、止血、大量补液、急诊缝扎止血等处理,于6月8日身体完全恢复,痊愈出院.

    作者:戢运俊;周毅锋;吴锦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腹部运气绕脐按摩法治疗慢性顽固性便秘1例

    患者男,78岁.反复排便困难30余年,平素便质干硬,3~4d排便1次,伴明显腹胀及排便后劳累、不适感.自行服用通便茶及其他泻剂帮助排便,服药后便质稍软,症状缓解,自诉服用泻剂数年后疗效渐差,排便仍觉不畅,需用手法辅助排便,便后劳累.目前须常规服通便茶等帮助排便.专科检查:肛缘结缔组织增生,肛周无触压痛;指诊肛管张力高,直肠黏膜松弛、堆积肠腔,肛管直肠环不硬,指套退出有少许便屑,无血染.肠镜检查:齿状线上3、7、11点位痔核充盈,直肠黏膜松弛,肠腔内少许透明黏液,未见出血点.

    作者:贾英田;贾维宁;龚文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单纯直肠黏膜下囊肿1例

    单纯直肠黏膜下囊肿比较少见,现报告1例.患者女,37岁.因“肛门内肿物1周”入院,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直肠后侧壁肿物,平时偶感肛门坠胀,无畏寒发热,无便血等.专科检查:截石位,肛门居中,无畸形.指检包块质软,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中心有波动感,指套无血染,余(一).直肠镜见:直肠后侧壁距肛缘4cm有一2cm×1cm大小包块,色红,表面光滑.入院诊断为直肠黏膜下包块,在腰俞穴麻醉下行直肠黏膜下包块切除术.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符合囊肿病变.术后予抗感染、止血及对症支持治疗,并用中药苦参汤加减熏洗肛门部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中药三仁汤加减内服以清热燥湿、润肠通便,应用熊珍膏便后换药,痊愈出院,3个月后复查未见复发.

    作者:刘世茹;彭明沙;李清;肖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PPH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的麻醉效果,回顾性分析腰俞穴麻醉(A组)、硬膜外麻醉(B组)与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C组)用于PPH各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PPH具有接台时间短、术中患者舒适、并发症少及安全等优点.结果表明,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适用于PPH.

    作者:漆涛;黄德铨;赵丹;曹吉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改良挂线术治疗远外口肛瘘76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特殊类型肛瘘一远外口肛瘘的有效治疗方法,对76例远外口肛瘘采用改良挂线术治疗.结果显示,一次手术治愈率93.4%,二次手术治愈率100%;平均住院天数15.3d.结果表明,改良挂线术治疗远外口肛瘘疼痛轻,换药次数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肛周外观整齐.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口处理、分支瘘管处理、术后换药及挂线选择.

    作者:朱炯;厉美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低位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21例

    2001年8月至2010年9月,我们共施行直肠癌前切术19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1例,现报告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21例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2~78岁,平均61.2岁.21例中吻合口距肛缘5cm以下者16例,5cm以上者5例.吻合口漏发生在术后4~ 13d.出现吻合口漏的早期1周内给予肠外营养,1周后给予肠内营养或进食低渣或无渣饮食,2周后进食高营养高纤维饮食,以软化大便并保持排便通畅,同时保持骶前引流通畅和反复骶前引流冲洗,在治疗期间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王成君;刘继攀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内痔行PPH后破伤风局限型发作2例

    [例1]男,27岁.因内痔行PPH后,肛门间断紧缩感10d,于2009年9月7日门诊收入院.12d前行内痔PPH,术后第5天出现便急感,无肛门疼痛及便后滴血,予消炎、灌肠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出院后仍有肛门部坠胀不适,时有肛门紧缩、便急感,发作时坐立不安,1~2h后平息,每天发作2~3次,缓解后如常,无便后滴血及排黏液脓血便,无发热.门诊以“PPH后吻合口感染”收入院.入院查体:T 36.7℃,P 80次/min,R 20次/min,BP12.0/8.5kPa.神志清楚,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作者:陈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双料喉风散促进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愈合作用的观察

    为观察双料喉风散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愈合的临床疗效,将60例环状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术后换药采用红霉素软膏外涂创口、太宁栓纳肛;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术后换药的基础上加用双料喉风散喷撒创口.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术后疼痛、愈合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加用双料喉风散喷撒创口,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少红;赖日东;叶剑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一期根治术治疗复杂性肛瘘150例疗效观察

    为探讨一期根治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15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150例一期治愈146例(97.3%),假性愈合4例(2.7%),经二次手术后均治愈,治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8.5±2.3)d;随访3个月至半年,无复发、无肛门失禁及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结果表明,复杂性肛瘘处理难度大,临床医师需掌握内口及瘘管的处理方法,采用一期根治术并积极做好术后处理,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作者:李建彪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手术治疗肛周脓肿142例临床观察

    回顾142例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资料,探讨肛周脓肿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注意要点及挂线的价值.对低位肛周脓肿采用一期根治术,对半蹄铁型肛周脓肿和高位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或加挂线术治疗.术后常规换药及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3~5d.结果显示,142例平均住院时间11.1d.半蹄铁型肛周脓肿和高位肛周脓肿术后形成高位复杂性肛瘘3例.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形成肛瘘1例.挂线17例术后均无大便失禁,少数患者短期内有轻微的肛门漏气及内裤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对高位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或加挂线术,即使形成肛瘘后二次手术,也无肛门失禁的风险.合理应用挂线疗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刘利华;王学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补中益气汤口服结合膝胸卧位锻炼治疗子宫后倾后屈所致便秘

    笔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口服结合膝胸卧位锻炼治疗子宫后倾后屈所致便秘4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8例均为经产妇.年龄35~55岁,平均43.9岁;病程2年以上.专科检查均排除器质性病变和药物干扰因素造成的便秘.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年龄、病程、并发症、分娩次数等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法:对照组早晚做膝胸卧位锻炼30min,腹壁直肠双合诊复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物组成:黄芪15g,党参10g,白术9g,陈皮6g,升麻6g,当归10g,柴胡6g,炙甘草9g.3d以上不排便者加大黄(后下),下腹隐痛者加白芍.每日1剂,水煎服,15d为1个疗程.

    作者:杨廷旭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肛门病术后的饮食及排便护理

    由于肛门病术后多存在排便时疼痛,所以有些病人通过控制饮食量而减少排便甚至不排便.我们针对这一问题,临床上给予正确的饮食及排便指导,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心理护理:术后病人创口疼痛是一种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生理反应.由于肛门部位周围神经丰富,痛觉敏感,所以护理人员要耐心安慰病人,多与其交流,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介绍有关知识给予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并且向病人介绍镇痛知识,如术后5d排便前口服依柯片,也可以坐浴以解除括约肌痉挛再排便.

    作者:李桂芝;孟海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PPH加外痔剥离切除术治疗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40例

    为探讨治疗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的理想术式,将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加外痔剥离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切内扎术治疗,并对两组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全部治愈,均无复发,但PPH结合外痔剥离切除术在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疼痛、水肿、肛门狭窄等方面明显优于外切内扎术(P<0.01).结果表明,该术式治疗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具有疗程短,痛苦少,术后无肛门畸形、狭窄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林祥;吴晓玲;孟艳君;亓敏;魏鑫;李辉;滕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内痔套扎注射外痔切除肛门整形缝合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

    为探寻一种痛苦小、愈合快、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的新方法,将60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0例,采用内痔套扎注射、外痔切除、肛门整形缝合术治疗;对照组200例,采用分段齿形内扎外剥术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术后治愈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及后遗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唐忠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复方生肌膏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复方生肌膏在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将肛裂术后患者92例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在术后使用复方生肌膏外敷治疗,对照组术后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敷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等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复方生肌膏具有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缓解疼痛的作用.

    作者:易文;喻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改善晚期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

    对肿瘤巨大,年龄大,各器官功能差,患者及家属不同意行直肠癌切除术,只要求改善肠梗阻症状的24例患者,行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51~86岁.病理学确诊为直肠癌.治疗方法:硬膜外麻醉,平卧位.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作一约4cm的直切口,分开腹壁各层入腹,找到乙状结肠,提出腹壁外,将乙状结肠与腹壁各层组织缝合固定,后将肠腔开放,吸引器吸净肠内容物,后将开放口与皮肤缝合,放置固定人工肛门袋.术后抗生素治疗3d,进常规饮食,5d后出院.

    作者:范月波;刘雨帆;李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两种术式治疗肛裂前后肛管直肠压变化的比较

    通过对两种术式治疗肛裂前后肛管直肠压的变化观察,探讨可能造成肛裂术后肛门失禁的原因,为寻找更优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将确诊的10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对照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对两种治疗肛裂的术式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疗程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术后排便等指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创口水肿、创口感染、肛门狭窄、术后排尿困难)、术后排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术后出血、术后疼痛及肛管直肠压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较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治疗肛裂具有创口小、愈合快、痛苦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作者:李东平;文丽娟;郝秀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复方亚甲蓝浸润注射结合电刀网眼状点刺治疗肛门瘙痒症

    为观察采用改良的复方亚甲蓝行肛周皮下浸润注射结合针状电刀网眼状点刺治疗肛门瘙痒症的效果,采用0.9%生理盐水10ml、0.75%布比卡因5ml、2%利多卡因5ml、1%亚甲蓝2ml和肾上腺素2~3滴混合均匀,用细针头在肛周皮损区做皮内皮下浸润注射,然后用针状电刀于病灶区行网眼状点刺,刺点间距约0.3cm,共治疗328例.结果显示,治愈298例(90.9%),好转26例(7.9%),无效4例(1.2%),总有效率达98.8%.结果表明,亚甲蓝与布比卡因、利多卡因作用互补,暂时阻断病灶区瘙痒对神经中枢的恶性刺激,可使原来陷于病理状态的神经机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长期止痒的目的.

    作者:王荣光;杨素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PPH结合血栓性外痔切除术治疗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86例

    为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结合血栓性外痔切除术治疗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对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86例采用PPH结合血栓性外痔切除术进行急诊手术,对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平均手术时间22min,留院观察或住院时间平均3.5d,术后所有患者痔核消失,95.5%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明显减轻,89.2%的患者术后肛门部水肿消退,所有患者于术后4~6周创口愈合,无创口感染或肛周脓肿,随访2个月至7年,无肛门狭窄或肛门失禁.结果表明,PPH结合血栓性外痔切除术治疗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安全、有效,能尽早减轻患者的痛苦且不增加术后创口感染的几率.

    作者:戎放;叶能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主灶切开挂线支管开窗对口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为提高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大限度地减轻术后肛门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将12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采用主灶切开挂线支管开窗对口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挂线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68例一次性手术治愈66例,2例行二次手术后治愈,一次性治愈率97%;对照组60例一次性手术治愈55例,经二次手术治愈5例,一次性治愈率91.7%.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8例.治疗组平均疗程28.6d,对照组平均疗程39.5d(P<0.01).治疗组术后出血3例,对照组11例;治疗组无肛门功能障碍,对照组有肛门功能障碍8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主灶切开挂线支管开窗对口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出血少、疗程短,无肛门功能障碍等优点.

    作者:韩喜;朱晓秋;李春雨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先天性肛门闭锁并舟状窝瘘22例

    为提高先天性肛门闭锁并舟状窝瘘的疗效,总结治疗经验,对22例先天性肛门闭锁并舟状窝瘘患儿行直肠内瘘修补肛门成形改良术治疗,手术前后严格护理,结果22例均获成功,术后排便顺利,无黏膜外翻、瘘管复发及大便失禁.结果表明,加强术前饮食护理及肠道准备、术后肛门护理及定期扩肛和随访指导等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基本措施.

    作者:李荣先;李相臣;彭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中药熏洗联合硝苯地平软膏外用对混合痔术后不适的效果观察

    为观察中药熏洗联合硝苯地平软膏外用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等不适的临床效果,将12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中药熏洗联合硝苯地平软膏外用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中药熏洗治疗,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混合痔术后疼痛、舒适度及创口水肿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中药熏洗联合硝苯地平软膏外用能有效改善混合痔术后不适等症状.

    作者:袁玥昱;杨关根;廖秀军;沈琼;张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改良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

    近年来,我们采用改良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68岁,平均41岁;病程1~10年,平均3.5年.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麻醉或腰俞穴麻醉.用指诊、探针、肛门镜等查清管道走行及内口位置,将远端低位支管先予切开,或挂浮线引流10d左右即可.以探针寻找主管、内口成功后,将橡皮筋从主瘘管引出肛门,但暂不切开主管皮肤,在扎紧橡皮筋前,再在肛内引出的皮筋段(以下称之为“上段皮筋”,即以内口为界,将整条皮筋分为上、下段)下垫以3mm厚、宽2cm、长短视主管长度而定的纱块,纱块垫能缓冲上段皮筋对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拉力.2~3周后,下段皮筋移至皮下时,即可在局麻下将皮肤沿皮筋切开,取下皮筋通畅引流,换药数天即可痊愈.期间上段皮筋压迫下的缓冲纱块可于紧线时更换.

    作者:王军明;焦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瘘管剥除保留皮桥治疗复杂性肛瘘75例

    我们采用肛瘘剥除瘘管、旷置创面使皮桥改良治疗复杂性肛瘘7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8例,女17例;年龄23~76岁.75例中,49例为高位复杂性肛瘘,26例为低位复杂性肛瘘,5例合并糖尿病.外口距肛缘3~7cm,平均5cm.外口数目多4个.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腰硬联合麻醉.查清内口及主管、支管走向、数目和位置.高位肛瘘内口采取挂线,低位内口直接切开;外口较远者,则在支管处开窗留桥,以保护肛门外形,而皮桥下多为隧道;对于蹄铁型肛瘘,则开2~3个窗,窗与窗之间留有皮桥,在皮桥上作数个1~2mm小切口以利引流,在皮桥下虚挂橡皮筋,待术后2周皮桥下肉芽组织长满后剪去橡皮筋,用塔形纱布加压固定.

    作者:邵志伟;黄其根;傅翼东;史桂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肛肠病患者术后护理体会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肛肠科患者手术及麻醉方法的改进,其术后护理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所以,护理人员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寻求更有效的护理方法,不同的手术方式后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使患者更好地感受到护理关怀,同时术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的关键,是减少术后复发,保障患者痊愈出院的根本.现就我院治疗痔、肛裂、肛周脓肿70例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痔术后出血9例临床分析

    痔术后出血是痔手术较严重的并发症,现将痔术后出血9例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32~49岁.手术方式:6例行外剥内扎硬化剂注射术,2例行内痔单纯结扎硬化剂注射术,1例手术方式不详(院外手术).内痔结扎点1~3个.出血发生于术后7~14d,出血量20~1 000ml.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适用于出血量少,肛门镜下检查时未发现明显出血点及渗血,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者.给予静卧休息,流质饮食及控制排便.给予抗炎输液治疗,必要时静脉滴注止血药或口服云南白药.(2)手术治疗.在肛门镜下尽量清除直肠内的积血,暴露出血点,找到出血点后,用2-0号丝线行8字缝扎止血.如出血组织脆弱,出血点不易夹住,不可硬夹,可在出血点周围适当少带正常的黏膜一起缝扎.结扎点周围可注射1∶1消痔灵注射液,以阻断出血来源.如仅为广泛性创面渗血,未发现明显的搏动性出血点不好缝扎时,可用明胶海绵局部压迫止血,并密切观察,或在局部用浸有肾上腺素的纱布压迫止血.

    作者:邢喜平;廖行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冯氏珍珠液压榨法治疗环状混合痔500例

    我科采用祖传秘方冯氏珍珠液压榨法治疗环状混合痔50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51例,女149例;年龄18~76岁;病程5~35年.Ⅱ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72例,Ⅲ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318例,Ⅳ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110例.治疗方法:术前排尽大便,用我院自制中药坐浴合剂(协定方)坐浴10~15min.手指扩肛,在痔核基底部行局部浸润麻醉,同时使痔核突起于皮肤,在痔核处用中号或大号弯血管钳钳夹痔核基底部,将血管钳上端的痔核注入3~5ml配好的珍珠液,用另一把血管钳在注有珍珠液的痔核上进行压榨,使痔核形成薄片状.然后在两血管钳之间,用7号丝线行8字缝合结扎(如坏死的痔核较大,可剪掉2/3残端),并在手术痔核基底部两侧剪开一纵形小口(只限于皮肤层)减压,以防因局部麻醉等原因引起水肿,同时也能减轻术后疼痛.手术完毕,肛门部可用黄连纱条或地榆膏(我院自制协定方)外敷并固定.

    作者:冯发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经阴道一期修补治疗急性产伤性直肠阴道瘘6例

    我们采用经阴道一期修补术治疗急性产伤性直肠阴道瘘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年龄25~35岁.瘘孔直径2~5cm,阴道后壁瘘孔位于阴道中下1/3处,直肠侧瘘孔下缘距肛门齿状线1~3cm,全部为中低位瘘.6例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产前均已行阴道及肠道准备.治疗方法:局部麻醉,术者将左手食指伸入直肠内作引导,右手用2-0可吸收线作间断缝合,由助手打结.先缝合直肠黏膜层及肌层,一层缝合或分层缝合,缝合面呈纵形排列,如果瘘孔较小,也可不缝合直肠黏膜层,仅缝合肌层即可.但无论采用何种缝合,均不可将直肠黏膜内卷缝合在内.再缝合阴道黏膜层,缝合面可根据撕裂口的形状考虑作横形或纵行间断缝合.术后直肠内放置肛管并固定于肛周.

    作者:简弄根;龚光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28例

    笔者采用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5例,女53例;年龄18~73岁,平均35岁.其中直肠黏膜下脓肿42例,直肠后间隙脓肿50例,高位蹄铁型脓肿15例,坐骨直肠窝脓肿21例.脓肿已破溃45例,未破溃83例.治疗方法:(1)切开引流术.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骶麻.以脓肿波动感明显部位或硬结明显部位为中心,尽量靠近肛门切开排出脓液.(2)脓肿皮肤及内口切除术.以切开处为中心,环形切除部分皮肤,切除皮肤的范围应到脓腔壁边缘,以利于引流.如脓腔较大(蹄铁型脓肿)则切除部分皮肤后,用双股橡皮筋到另侧脓腔边缘做松线对口引流,对口引流位置及数目依据脓腔大小而定.由脓腔内进一探针,同时另一手手指伸入肛管内将探针从肛管脓肿内口或黏膜薄弱处牵出肛门.

    作者:肖长虹;方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反复应用抗生素1例肛瘘患者引发的思考

    患者男,68岁.反复肛门坠胀疼痛不适16年,每年发作7~8次,每次静脉滴注抗生素10d左右肿痛逐渐消失,已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此次发作肿痛加重,脓肿范围蔓延至右侧肛周及臀部,静脉滴注抗生素无效.查体:膝胸位,肛周外观未见异常,无溃破口及红肿.指诊12点肛管直肠环纤维化,弹性差.12~1点肛管直肠环上方可触及1cm× 1cm大小硬结.手术中探查见肛门后位及右侧整个臀部下方布满脓腔及瘘管,内有大量胶冻状腐败坏死组织.给予肛门后位切开,右侧臀部开窗4个,各窗口之间挂橡皮筋引流.

    作者:张伟先;柳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大腿后方根部巨大气性囊肿合并肛瘘1例

    患者男,47岁.因发现右侧大腿根部包块8个月入院.包块局部红肿热痛,自感全身畏寒、发热,体温达40℃,反复发作,挤压包块自感肛门有气体逸出,偶尔肛门有淡红血性液体流出.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7.1/10.1kPa.肛门外观无畸形,肛门括约肌张力正常,直肠内未扪及包块、狭窄和触痛,指套无血迹.右侧大腿根部后侧皮下可扪及7cm×5cm包块,呈囊性,振水声阳性,无红肿压痛.入院后MRI检查见:右侧大腿根部后方外侧软组织内见一不规则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内可见液平面,病变内侧可见一迂曲通道与肛管相通,病变周围少许渗出影.

    作者:张远富;王韬;姚健;黄显凯;谭浩;张连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药源性肠梗阻

    肠梗阻的诊断并不难,而诊断药源性肠梗阻,警惕和想到药源性是其关键,现结合临床资料就药源性肠梗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报告分析如下.近年来,我院治疗药源性肠梗阻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40岁2例,40~49岁4例,50~59岁9例,60~69岁10例,70~79岁5例,≥80岁3例.致病药物种类:抗胆碱类3例,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药8例,含阳离子药4例,抗肿瘤药4例,抗高血压药11例,其他药物3例.

    作者:梁永亮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信息动态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丁义江辨治功能性便秘的特色

    便秘既是一种症状,又是一类疾病.丁义江教授对该类疾病的诊治造诣较深,现将其辨证论治特色,撷要如下.1脾肺同治,重脾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对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气血津液的生化输布等均起着重要作用.气为生命的原动力,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津液不行而秘涩.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宣肃与脾的运化功能,后者尤为重要.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纳物正常,而谷入气满,津气生化有源,大肠传导有序,而肠中无滓.丁义江教授认为,劳倦饮食内伤,病后产后,年老体虚及久服泻剂,特别是久服刺激性泻剂的患者,常致气阴两伤,脾胃功能受损.证见:大便干结如栗,便意缺乏或虽有便意,临厕无力努责,努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腹无胀痛,舌体胖大,质嫩尖红少苔,边有齿痕,脉细弱.治宜补益脾肺,润肠通便.方宜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加减.常用太子参、生白术、黄芪、当归、陈皮、玄参、麦冬、升麻、柴胡、生地、熟地、炙甘草.

    作者:赵宝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挂线疗法是治疗肛裂的佳手术方式吗——与刘仍海同志商榷

    有幸拜读刘仍海同志大作《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裂12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10年第5期,以下简称“刘文”)[1],颇有收获,但对论文中有关肛裂的治疗方法及研究结果心存疑虑,冒昧提出一些看法,与同道商榷.1对肛裂病因病理的再认识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浅表性溃疡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内括约肌痉挛,引起疼痛等一系列症状[2].患者常出现排便→疼痛→缓解→剧痛→缓解这样一条症状链.其内因是人体存在解剖生理的弱点,在排出干硬粪块或其他扩张肛管的外因作用下,引起肛管皮肤撕裂,同时伴有局部感染而形成肛裂.由于炎症及分泌物的刺激,导致内括约肌痉挛,在创面修复时形成瘢痕狭窄,故临床反复发作,难以自愈.同时,由于内括约肌痉挛,肛裂患者的肛管静息压比正常人高2倍[3],所以,肛裂的治疗重点是解除内括约肌痉挛[4],从而降低肛管静息压,缓解疼痛.如果采取挂线“慢性勒割”治疗肛裂,必然导致内括约肌长时间痉挛,加重患者疼痛,无法达到以上治疗目的.

    作者:刘剑;马慧萍;任宏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嵌顿痔的治疗

    嵌顿痔是肛肠科常见急症之一,早期手术易引起感染扩散,且嵌顿后痔体胀大,肛管水肿,术中视野暴露不清楚,操作难度大,切除范围很难正确评估,易损伤肛管上皮及括约肌,造成手术创面大、术后创面水肿、恢复时间长等,故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待水肿消退后再行手术.1非手术疗法1.1 局部治疗 阮向红[1]用44%硫酸镁甘油湿敷嵌顿痔表面,对嵌顿痔水肿有较好的疗效;任彦顺等[2]用50%硫酸镁溶液100ml加入盐酸利多卡因0.1g湿热敷嵌顿痔,能迅速缓解疼痛,减轻肛门括约肌痉挛,更有利于迅速消除患处水肿.葛宗淦[3]运用长效止痛剂(2%亚甲蓝2ml、利多卡因6ml混合而成或0.75%布比卡因5ml、亚甲蓝20mg、生理盐水注射液10ml、肾上腺素注射液2~3滴)行肛周封闭,可以直接使内括约肌松弛,从而缓解括约肌痉挛,迅速减轻疼痛.

    作者:蒋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肛窦炎的中西医诊治概况

    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是肛门部位常见的一种疾病,表现为肛门坠胀、肛门疼痛,或伴潮湿、瘙痒等不适,也可因炎症的反复刺激而导致其他肛门直肠病变,如肛窦病灶附近的肛乳头肥大、肛管皮肤裂损感染形成肛裂、肛窦炎症扩散形成肛周脓肿等.肛窦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有内治法、外治法、手术治疗及针灸推拿和微波理疗等方法,其中外治法是临床采用较多的方法.因患者自身身体素质的差异其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性及敏感性各有不同,因此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选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方案,并配合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杜少庆;王立柱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