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信息动态

关键词:信息
摘要: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并发骶尾部感染1例

    患者男,14岁.因骶尾部皮肤裂损3个月、破溃流黄色液体半月入院.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骶尾部皮肤破损、有裂口,给予药膏外敷、中药外洗(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裂口逐渐增大,并于半月前开始流出黄色稀薄液体,予抗生素(具体不详)静脉滴注,治疗效果不佳,后发现骶尾部及右侧臀部红肿,皮温高,伴骶尾部裂口有黄色液体流出.自诉无痛感,并发热,体温38.5℃,排便不规律,质稀薄,日排无数次,无自主排便,遗尿,纳眠差.既往自2003~2005年反复多次右肱骨内上髁骨折、右桡骨远端骨折、左肘部软组织损伤及右足踝关节畸形感染,现均好转;自2005年出现癫痫样大发作,发作频繁,无规律,现服用药物治疗;出生后4个月诊断为无痛无汗综合症,多次治疗无效.

    作者:李建升;祝颂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两种术式治疗肛裂前后肛管直肠压变化的比较

    通过对两种术式治疗肛裂前后肛管直肠压的变化观察,探讨可能造成肛裂术后肛门失禁的原因,为寻找更优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将确诊的10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对照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对两种治疗肛裂的术式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疗程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术后排便等指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创口水肿、创口感染、肛门狭窄、术后排尿困难)、术后排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术后出血、术后疼痛及肛管直肠压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较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治疗肛裂具有创口小、愈合快、痛苦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作者:李东平;文丽娟;郝秀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结直肠癌患者CEAmRNA表达与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为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的表达与血清癌胚抗原(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化学发光法,检测125例术前和96例术后结直肠癌患者及15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EA mRNA表达和血清CEA、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79.1%,高于CEA mRNA(53.6%)和健康对照者(2.7%),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及脏器转移明显相关.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在分化程度低的患者组中为74.3%,明显高于高分化组(52.8%),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CEAmRNA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术后随访中发现CEA mRNA和血清CEA及相关蛋白水平明显增高的患者,均发生肝、肺和盆腔等远处转移.结果表明,外周血CEA mRNA和血清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及监测疗效的重要指标,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优于外周血CEAmRNA表达.

    作者:王文渊;李耀平;荆结线;赵先文;韩存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康复新液在肛门病术后的应用

    笔者将康复新液用于肛门病术后换药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17~70岁.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混合痔18例,外痔7例,肛瘘5例;对照组22例,其中混合痔13例,外痔4例,肛瘘3例,肛裂2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法及结果:治疗组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7d,创面用康复新液擦洗后用其浸泡的纱条换药,每日2次;对照组行常规碘伏擦洗和凡士林油纱条换药,每日2次.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愈合时间6~7d者,治疗组4例,对照组0例;8~12d者,治疗组25例,对照组17例;13d以上者,治疗组1例,对照组5例.两组比较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作者:姜晓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外痔皮瓣整形结合PPH治疗环状混合痔38例临床观察

    为探讨外痔皮瓣整形结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76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外痔皮瓣整形结合PPH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恢复工作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外痔皮瓣整形结合PPH治疗环状混合痔,对肛门功能损伤小、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方法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景彦;张存;吴伟;李恒;邓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复方生肌膏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复方生肌膏在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将肛裂术后患者92例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在术后使用复方生肌膏外敷治疗,对照组术后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敷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等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复方生肌膏具有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缓解疼痛的作用.

    作者:易文;喻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大腿后方根部巨大气性囊肿合并肛瘘1例

    患者男,47岁.因发现右侧大腿根部包块8个月入院.包块局部红肿热痛,自感全身畏寒、发热,体温达40℃,反复发作,挤压包块自感肛门有气体逸出,偶尔肛门有淡红血性液体流出.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7.1/10.1kPa.肛门外观无畸形,肛门括约肌张力正常,直肠内未扪及包块、狭窄和触痛,指套无血迹.右侧大腿根部后侧皮下可扪及7cm×5cm包块,呈囊性,振水声阳性,无红肿压痛.入院后MRI检查见:右侧大腿根部后方外侧软组织内见一不规则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内可见液平面,病变内侧可见一迂曲通道与肛管相通,病变周围少许渗出影.

    作者:张远富;王韬;姚健;黄显凯;谭浩;张连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双料喉风散促进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愈合作用的观察

    为观察双料喉风散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愈合的临床疗效,将60例环状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术后换药采用红霉素软膏外涂创口、太宁栓纳肛;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术后换药的基础上加用双料喉风散喷撒创口.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术后疼痛、愈合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加用双料喉风散喷撒创口,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少红;赖日东;叶剑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手术治疗蹄铁型肛瘘110例效果观察

    为提高蹄铁型肛瘘的疗效,采用主管道切开部分瘘管对口引流术,主管道切开挂线、支管对口引流术,瘘管切除部分缝合术,瘘管切除术治疗蹄铁型肛瘘110例,全部治愈.结果表明,应用合理术式治疗蹄铁型肛瘘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疗程,且复发率低,术后无肛门畸形、狭窄及失禁等并发症和后遗症.

    作者:崔如森;崔希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肛周脓肿继发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1例

    患者男,54岁.10d前因肛旁肿痛用抗生素治疗症状无缓解,在当地医院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但患者术后创口开始红肿变黑,波及到会阴,阴囊肿胀溃破流脓明显,创面不愈合,后来院治疗.入院时患者痛苦面容,强迫体位,体温38.5℃,精神不振.肛门检查:取胸膝位,见3、9点位肛旁各有一2.0cm×2.0cm红肿区,3点位红肿区向阴囊皮下漫延,切口处及阴囊与肛门之间有一溃口,有黑色坏死组织并恶臭脓液流出,脓腔呈黑色,表面部分筋膜已坏死,触之有捻发音,味臭秽明显.直肠指诊:肛门收缩力差,肛周、阴囊触痛明显.术前常规检查:白细胞14.6×109/L、中性粒细胞88.7%、血糖13.4mmol/L,其他相关检查均正常.

    作者:魏洪亮;张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肛肠病患者术后护理体会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肛肠科患者手术及麻醉方法的改进,其术后护理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所以,护理人员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寻求更有效的护理方法,不同的手术方式后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使患者更好地感受到护理关怀,同时术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的关键,是减少术后复发,保障患者痊愈出院的根本.现就我院治疗痔、肛裂、肛周脓肿70例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一期根治术治疗复杂性肛瘘150例疗效观察

    为探讨一期根治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15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150例一期治愈146例(97.3%),假性愈合4例(2.7%),经二次手术后均治愈,治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8.5±2.3)d;随访3个月至半年,无复发、无肛门失禁及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结果表明,复杂性肛瘘处理难度大,临床医师需掌握内口及瘘管的处理方法,采用一期根治术并积极做好术后处理,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作者:李建彪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单纯直肠黏膜下囊肿1例

    单纯直肠黏膜下囊肿比较少见,现报告1例.患者女,37岁.因“肛门内肿物1周”入院,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直肠后侧壁肿物,平时偶感肛门坠胀,无畏寒发热,无便血等.专科检查:截石位,肛门居中,无畸形.指检包块质软,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中心有波动感,指套无血染,余(一).直肠镜见:直肠后侧壁距肛缘4cm有一2cm×1cm大小包块,色红,表面光滑.入院诊断为直肠黏膜下包块,在腰俞穴麻醉下行直肠黏膜下包块切除术.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符合囊肿病变.术后予抗感染、止血及对症支持治疗,并用中药苦参汤加减熏洗肛门部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中药三仁汤加减内服以清热燥湿、润肠通便,应用熊珍膏便后换药,痊愈出院,3个月后复查未见复发.

    作者:刘世茹;彭明沙;李清;肖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反复应用抗生素1例肛瘘患者引发的思考

    患者男,68岁.反复肛门坠胀疼痛不适16年,每年发作7~8次,每次静脉滴注抗生素10d左右肿痛逐渐消失,已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此次发作肿痛加重,脓肿范围蔓延至右侧肛周及臀部,静脉滴注抗生素无效.查体:膝胸位,肛周外观未见异常,无溃破口及红肿.指诊12点肛管直肠环纤维化,弹性差.12~1点肛管直肠环上方可触及1cm× 1cm大小硬结.手术中探查见肛门后位及右侧整个臀部下方布满脓腔及瘘管,内有大量胶冻状腐败坏死组织.给予肛门后位切开,右侧臀部开窗4个,各窗口之间挂橡皮筋引流.

    作者:张伟先;柳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瘘管剥除保留皮桥治疗复杂性肛瘘75例

    我们采用肛瘘剥除瘘管、旷置创面使皮桥改良治疗复杂性肛瘘7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8例,女17例;年龄23~76岁.75例中,49例为高位复杂性肛瘘,26例为低位复杂性肛瘘,5例合并糖尿病.外口距肛缘3~7cm,平均5cm.外口数目多4个.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腰硬联合麻醉.查清内口及主管、支管走向、数目和位置.高位肛瘘内口采取挂线,低位内口直接切开;外口较远者,则在支管处开窗留桥,以保护肛门外形,而皮桥下多为隧道;对于蹄铁型肛瘘,则开2~3个窗,窗与窗之间留有皮桥,在皮桥上作数个1~2mm小切口以利引流,在皮桥下虚挂橡皮筋,待术后2周皮桥下肉芽组织长满后剪去橡皮筋,用塔形纱布加压固定.

    作者:邵志伟;黄其根;傅翼东;史桂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左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对肛周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研究

    为比较左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在肛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探讨肛周手术后佳的镇痛方式,将196例肛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98例,按照3∶2的等效比率,A组使用0.75%罗哌卡因5ml加1%亚甲蓝2ml的配比液,B组使用0.5%左布比卡因5ml加1%亚甲蓝2ml的配比液,组成长效镇痛剂进行肛周皮下局部注射.在术后1~7d采用疼痛视觉评分系统(VAS)对病人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术后1~3d A组与B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7d B组VAS评分低于A组(P<0.05).结果表明,用左布比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能够更好地进行肛周术后的镇痛.

    作者:胡家瑞;胡汉平;唐迎春;董晓妮;邵继华;陈喆;袁莉萍;秦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痔术后出血9例临床分析

    痔术后出血是痔手术较严重的并发症,现将痔术后出血9例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32~49岁.手术方式:6例行外剥内扎硬化剂注射术,2例行内痔单纯结扎硬化剂注射术,1例手术方式不详(院外手术).内痔结扎点1~3个.出血发生于术后7~14d,出血量20~1 000ml.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适用于出血量少,肛门镜下检查时未发现明显出血点及渗血,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者.给予静卧休息,流质饮食及控制排便.给予抗炎输液治疗,必要时静脉滴注止血药或口服云南白药.(2)手术治疗.在肛门镜下尽量清除直肠内的积血,暴露出血点,找到出血点后,用2-0号丝线行8字缝扎止血.如出血组织脆弱,出血点不易夹住,不可硬夹,可在出血点周围适当少带正常的黏膜一起缝扎.结扎点周围可注射1∶1消痔灵注射液,以阻断出血来源.如仅为广泛性创面渗血,未发现明显的搏动性出血点不好缝扎时,可用明胶海绵局部压迫止血,并密切观察,或在局部用浸有肾上腺素的纱布压迫止血.

    作者:邢喜平;廖行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28例

    笔者采用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5例,女53例;年龄18~73岁,平均35岁.其中直肠黏膜下脓肿42例,直肠后间隙脓肿50例,高位蹄铁型脓肿15例,坐骨直肠窝脓肿21例.脓肿已破溃45例,未破溃83例.治疗方法:(1)切开引流术.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骶麻.以脓肿波动感明显部位或硬结明显部位为中心,尽量靠近肛门切开排出脓液.(2)脓肿皮肤及内口切除术.以切开处为中心,环形切除部分皮肤,切除皮肤的范围应到脓腔壁边缘,以利于引流.如脓腔较大(蹄铁型脓肿)则切除部分皮肤后,用双股橡皮筋到另侧脓腔边缘做松线对口引流,对口引流位置及数目依据脓腔大小而定.由脓腔内进一探针,同时另一手手指伸入肛管内将探针从肛管脓肿内口或黏膜薄弱处牵出肛门.

    作者:肖长虹;方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低位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21例

    2001年8月至2010年9月,我们共施行直肠癌前切术19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1例,现报告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21例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2~78岁,平均61.2岁.21例中吻合口距肛缘5cm以下者16例,5cm以上者5例.吻合口漏发生在术后4~ 13d.出现吻合口漏的早期1周内给予肠外营养,1周后给予肠内营养或进食低渣或无渣饮食,2周后进食高营养高纤维饮食,以软化大便并保持排便通畅,同时保持骶前引流通畅和反复骶前引流冲洗,在治疗期间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作者:王成君;刘继攀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内痔行PPH后破伤风局限型发作2例

    [例1]男,27岁.因内痔行PPH后,肛门间断紧缩感10d,于2009年9月7日门诊收入院.12d前行内痔PPH,术后第5天出现便急感,无肛门疼痛及便后滴血,予消炎、灌肠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无明显好转,出院后仍有肛门部坠胀不适,时有肛门紧缩、便急感,发作时坐立不安,1~2h后平息,每天发作2~3次,缓解后如常,无便后滴血及排黏液脓血便,无发热.门诊以“PPH后吻合口感染”收入院.入院查体:T 36.7℃,P 80次/min,R 20次/min,BP12.0/8.5kPa.神志清楚,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作者:陈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