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喜平;廖行忠
患者男,78岁.反复排便困难30余年,平素便质干硬,3~4d排便1次,伴明显腹胀及排便后劳累、不适感.自行服用通便茶及其他泻剂帮助排便,服药后便质稍软,症状缓解,自诉服用泻剂数年后疗效渐差,排便仍觉不畅,需用手法辅助排便,便后劳累.目前须常规服通便茶等帮助排便.专科检查:肛缘结缔组织增生,肛周无触压痛;指诊肛管张力高,直肠黏膜松弛、堆积肠腔,肛管直肠环不硬,指套退出有少许便屑,无血染.肠镜检查:齿状线上3、7、11点位痔核充盈,直肠黏膜松弛,肠腔内少许透明黏液,未见出血点.
作者:贾英田;贾维宁;龚文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由于肛门病术后多存在排便时疼痛,所以有些病人通过控制饮食量而减少排便甚至不排便.我们针对这一问题,临床上给予正确的饮食及排便指导,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心理护理:术后病人创口疼痛是一种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生理反应.由于肛门部位周围神经丰富,痛觉敏感,所以护理人员要耐心安慰病人,多与其交流,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介绍有关知识给予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并且向病人介绍镇痛知识,如术后5d排便前口服依柯片,也可以坐浴以解除括约肌痉挛再排便.
作者:李桂芝;孟海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我科采用祖传秘方冯氏珍珠液压榨法治疗环状混合痔50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51例,女149例;年龄18~76岁;病程5~35年.Ⅱ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72例,Ⅲ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318例,Ⅳ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110例.治疗方法:术前排尽大便,用我院自制中药坐浴合剂(协定方)坐浴10~15min.手指扩肛,在痔核基底部行局部浸润麻醉,同时使痔核突起于皮肤,在痔核处用中号或大号弯血管钳钳夹痔核基底部,将血管钳上端的痔核注入3~5ml配好的珍珠液,用另一把血管钳在注有珍珠液的痔核上进行压榨,使痔核形成薄片状.然后在两血管钳之间,用7号丝线行8字缝合结扎(如坏死的痔核较大,可剪掉2/3残端),并在手术痔核基底部两侧剪开一纵形小口(只限于皮肤层)减压,以防因局部麻醉等原因引起水肿,同时也能减轻术后疼痛.手术完毕,肛门部可用黄连纱条或地榆膏(我院自制协定方)外敷并固定.
作者:冯发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通过对两种术式治疗肛裂前后肛管直肠压的变化观察,探讨可能造成肛裂术后肛门失禁的原因,为寻找更优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将确诊的10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对照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对两种治疗肛裂的术式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疗程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术后排便等指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创口水肿、创口感染、肛门狭窄、术后排尿困难)、术后排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术后出血、术后疼痛及肛管直肠压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较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治疗肛裂具有创口小、愈合快、痛苦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作者:李东平;文丽娟;郝秀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便秘既是一种症状,又是一类疾病.丁义江教授对该类疾病的诊治造诣较深,现将其辨证论治特色,撷要如下.1脾肺同治,重脾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对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气血津液的生化输布等均起着重要作用.气为生命的原动力,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津液不行而秘涩.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宣肃与脾的运化功能,后者尤为重要.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纳物正常,而谷入气满,津气生化有源,大肠传导有序,而肠中无滓.丁义江教授认为,劳倦饮食内伤,病后产后,年老体虚及久服泻剂,特别是久服刺激性泻剂的患者,常致气阴两伤,脾胃功能受损.证见:大便干结如栗,便意缺乏或虽有便意,临厕无力努责,努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腹无胀痛,舌体胖大,质嫩尖红少苔,边有齿痕,脉细弱.治宜补益脾肺,润肠通便.方宜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加减.常用太子参、生白术、黄芪、当归、陈皮、玄参、麦冬、升麻、柴胡、生地、熟地、炙甘草.
作者:赵宝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近年来,我们采用改良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68岁,平均41岁;病程1~10年,平均3.5年.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麻醉或腰俞穴麻醉.用指诊、探针、肛门镜等查清管道走行及内口位置,将远端低位支管先予切开,或挂浮线引流10d左右即可.以探针寻找主管、内口成功后,将橡皮筋从主瘘管引出肛门,但暂不切开主管皮肤,在扎紧橡皮筋前,再在肛内引出的皮筋段(以下称之为“上段皮筋”,即以内口为界,将整条皮筋分为上、下段)下垫以3mm厚、宽2cm、长短视主管长度而定的纱块,纱块垫能缓冲上段皮筋对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拉力.2~3周后,下段皮筋移至皮下时,即可在局麻下将皮肤沿皮筋切开,取下皮筋通畅引流,换药数天即可痊愈.期间上段皮筋压迫下的缓冲纱块可于紧线时更换.
作者:王军明;焦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我科采用双PPH配合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3例,手术顺利,配合手术前后的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46~67岁;病程15~30年.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腰俞穴麻醉.手术步骤:(1)缝第一个荷包行黏膜下层组织环切术;(2)缝第二个荷包行痔上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环切术;(3)直肠周围注射法;(4)缩肛术.肛内以纱条填压,橡胶管引流,纱布包扎固定.结果:本组3例平均手术时间90min,黏膜切除上、下两个吻合口平均宽度3cm.平均住院时间10d.
作者:郭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观察和评价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痔的临床疗效,将60例内痔及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RPH,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结扎术,随访观察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两组治愈率均为10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明显减轻术后创面疼痛、出血、排尿困难,缩短愈合时间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RPH治疗痔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创伤小,愈合快.
作者:邹海斌;杨云;赵红波;葛志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有幸拜读刘仍海同志大作《中医挂线疗法治疗肛裂12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10年第5期,以下简称“刘文”)[1],颇有收获,但对论文中有关肛裂的治疗方法及研究结果心存疑虑,冒昧提出一些看法,与同道商榷.1对肛裂病因病理的再认识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浅表性溃疡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内括约肌痉挛,引起疼痛等一系列症状[2].患者常出现排便→疼痛→缓解→剧痛→缓解这样一条症状链.其内因是人体存在解剖生理的弱点,在排出干硬粪块或其他扩张肛管的外因作用下,引起肛管皮肤撕裂,同时伴有局部感染而形成肛裂.由于炎症及分泌物的刺激,导致内括约肌痉挛,在创面修复时形成瘢痕狭窄,故临床反复发作,难以自愈.同时,由于内括约肌痉挛,肛裂患者的肛管静息压比正常人高2倍[3],所以,肛裂的治疗重点是解除内括约肌痉挛[4],从而降低肛管静息压,缓解疼痛.如果采取挂线“慢性勒割”治疗肛裂,必然导致内括约肌长时间痉挛,加重患者疼痛,无法达到以上治疗目的.
作者:刘剑;马慧萍;任宏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观察双料喉风散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愈合的临床疗效,将60例环状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术后换药采用红霉素软膏外涂创口、太宁栓纳肛;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术后换药的基础上加用双料喉风散喷撒创口.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术后疼痛、愈合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加用双料喉风散喷撒创口,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少红;赖日东;叶剑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患者男,14岁.因骶尾部皮肤裂损3个月、破溃流黄色液体半月入院.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骶尾部皮肤破损、有裂口,给予药膏外敷、中药外洗(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裂口逐渐增大,并于半月前开始流出黄色稀薄液体,予抗生素(具体不详)静脉滴注,治疗效果不佳,后发现骶尾部及右侧臀部红肿,皮温高,伴骶尾部裂口有黄色液体流出.自诉无痛感,并发热,体温38.5℃,排便不规律,质稀薄,日排无数次,无自主排便,遗尿,纳眠差.既往自2003~2005年反复多次右肱骨内上髁骨折、右桡骨远端骨折、左肘部软组织损伤及右足踝关节畸形感染,现均好转;自2005年出现癫痫样大发作,发作频繁,无规律,现服用药物治疗;出生后4个月诊断为无痛无汗综合症,多次治疗无效.
作者:李建升;祝颂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探讨外痔皮瓣整形结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76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外痔皮瓣整形结合PPH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恢复工作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外痔皮瓣整形结合PPH治疗环状混合痔,对肛门功能损伤小、疼痛轻、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复发率低、方法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景彦;张存;吴伟;李恒;邓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观察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针对一个内口的复杂性肛瘘,采用狭长U形切口处理内口和主管,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支管,治疗复杂性肛瘘106例,结果治愈率100%,无并发症.随访1~6年,复发3例,复发率2.8%.结果表明,该方法治疗复杂性肛瘘,愈合快,瘢痕小,对肛门功能影响小.
作者:保勇;胡新亚;王永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我们采用经阴道一期修补术治疗急性产伤性直肠阴道瘘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年龄25~35岁.瘘孔直径2~5cm,阴道后壁瘘孔位于阴道中下1/3处,直肠侧瘘孔下缘距肛门齿状线1~3cm,全部为中低位瘘.6例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产前均已行阴道及肠道准备.治疗方法:局部麻醉,术者将左手食指伸入直肠内作引导,右手用2-0可吸收线作间断缝合,由助手打结.先缝合直肠黏膜层及肌层,一层缝合或分层缝合,缝合面呈纵形排列,如果瘘孔较小,也可不缝合直肠黏膜层,仅缝合肌层即可.但无论采用何种缝合,均不可将直肠黏膜内卷缝合在内.再缝合阴道黏膜层,缝合面可根据撕裂口的形状考虑作横形或纵行间断缝合.术后直肠内放置肛管并固定于肛周.
作者:简弄根;龚光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笔者采用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5例,女53例;年龄18~73岁,平均35岁.其中直肠黏膜下脓肿42例,直肠后间隙脓肿50例,高位蹄铁型脓肿15例,坐骨直肠窝脓肿21例.脓肿已破溃45例,未破溃83例.治疗方法:(1)切开引流术.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骶麻.以脓肿波动感明显部位或硬结明显部位为中心,尽量靠近肛门切开排出脓液.(2)脓肿皮肤及内口切除术.以切开处为中心,环形切除部分皮肤,切除皮肤的范围应到脓腔壁边缘,以利于引流.如脓腔较大(蹄铁型脓肿)则切除部分皮肤后,用双股橡皮筋到另侧脓腔边缘做松线对口引流,对口引流位置及数目依据脓腔大小而定.由脓腔内进一探针,同时另一手手指伸入肛管内将探针从肛管脓肿内口或黏膜薄弱处牵出肛门.
作者:肖长虹;方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对肿瘤巨大,年龄大,各器官功能差,患者及家属不同意行直肠癌切除术,只要求改善肠梗阻症状的24例患者,行乙状结肠双腔造口术,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51~86岁.病理学确诊为直肠癌.治疗方法:硬膜外麻醉,平卧位.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作一约4cm的直切口,分开腹壁各层入腹,找到乙状结肠,提出腹壁外,将乙状结肠与腹壁各层组织缝合固定,后将肠腔开放,吸引器吸净肠内容物,后将开放口与皮肤缝合,放置固定人工肛门袋.术后抗生素治疗3d,进常规饮食,5d后出院.
作者:范月波;刘雨帆;李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探讨特殊类型肛瘘一远外口肛瘘的有效治疗方法,对76例远外口肛瘘采用改良挂线术治疗.结果显示,一次手术治愈率93.4%,二次手术治愈率100%;平均住院天数15.3d.结果表明,改良挂线术治疗远外口肛瘘疼痛轻,换药次数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肛周外观整齐.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口处理、分支瘘管处理、术后换药及挂线选择.
作者:朱炯;厉美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观察美沙拉秦加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将67例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肠黏膜改善情况、镜下脓血改善情况、腹痛症状减轻情况以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84.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复发率11.8%,对照组45.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肠黏膜、镜下脓血及减轻腹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美沙拉秦加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作者:席作武;王宝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观察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的麻醉效果,回顾性分析腰俞穴麻醉(A组)、硬膜外麻醉(B组)与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C组)用于PPH各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PPH具有接台时间短、术中患者舒适、并发症少及安全等优点.结果表明,腰俞穴麻醉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适用于PPH.
作者:漆涛;黄德铨;赵丹;曹吉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探讨治疗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的理想术式,将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加外痔剥离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切内扎术治疗,并对两组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全部治愈,均无复发,但PPH结合外痔剥离切除术在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术后疼痛、水肿、肛门狭窄等方面明显优于外切内扎术(P<0.01).结果表明,该术式治疗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具有疗程短,痛苦少,术后无肛门畸形、狭窄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林祥;吴晓玲;孟艳君;亓敏;魏鑫;李辉;滕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