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瑞;胡汉平;唐迎春;董晓妮;邵继华;陈喆;袁莉萍;秦慧
为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的表达与血清癌胚抗原(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化学发光法,检测125例术前和96例术后结直肠癌患者及15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EA mRNA表达和血清CEA、CA19-9、CA242和CA724蛋白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79.1%,高于CEA mRNA(53.6%)和健康对照者(2.7%),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及脏器转移明显相关.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在分化程度低的患者组中为74.3%,明显高于高分化组(52.8%),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CEAmRNA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无关.术后随访中发现CEA mRNA和血清CEA及相关蛋白水平明显增高的患者,均发生肝、肺和盆腔等远处转移.结果表明,外周血CEA mRNA和血清CEA联合CA19-9、CA242和CA724的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转移及监测疗效的重要指标,血清CEA及相关蛋白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优于外周血CEAmRNA表达.
作者:王文渊;李耀平;荆结线;赵先文;韩存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患者男,78岁.反复排便困难30余年,平素便质干硬,3~4d排便1次,伴明显腹胀及排便后劳累、不适感.自行服用通便茶及其他泻剂帮助排便,服药后便质稍软,症状缓解,自诉服用泻剂数年后疗效渐差,排便仍觉不畅,需用手法辅助排便,便后劳累.目前须常规服通便茶等帮助排便.专科检查:肛缘结缔组织增生,肛周无触压痛;指诊肛管张力高,直肠黏膜松弛、堆积肠腔,肛管直肠环不硬,指套退出有少许便屑,无血染.肠镜检查:齿状线上3、7、11点位痔核充盈,直肠黏膜松弛,肠腔内少许透明黏液,未见出血点.
作者:贾英田;贾维宁;龚文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由于肛门病术后多存在排便时疼痛,所以有些病人通过控制饮食量而减少排便甚至不排便.我们针对这一问题,临床上给予正确的饮食及排便指导,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心理护理:术后病人创口疼痛是一种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生理反应.由于肛门部位周围神经丰富,痛觉敏感,所以护理人员要耐心安慰病人,多与其交流,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介绍有关知识给予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并且向病人介绍镇痛知识,如术后5d排便前口服依柯片,也可以坐浴以解除括约肌痉挛再排便.
作者:李桂芝;孟海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探寻一种痛苦小、愈合快、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的新方法,将60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0例,采用内痔套扎注射、外痔切除、肛门整形缝合术治疗;对照组200例,采用分段齿形内扎外剥术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术后治愈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及后遗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唐忠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我科采用祖传秘方冯氏珍珠液压榨法治疗环状混合痔50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51例,女149例;年龄18~76岁;病程5~35年.Ⅱ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72例,Ⅲ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318例,Ⅳ期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110例.治疗方法:术前排尽大便,用我院自制中药坐浴合剂(协定方)坐浴10~15min.手指扩肛,在痔核基底部行局部浸润麻醉,同时使痔核突起于皮肤,在痔核处用中号或大号弯血管钳钳夹痔核基底部,将血管钳上端的痔核注入3~5ml配好的珍珠液,用另一把血管钳在注有珍珠液的痔核上进行压榨,使痔核形成薄片状.然后在两血管钳之间,用7号丝线行8字缝合结扎(如坏死的痔核较大,可剪掉2/3残端),并在手术痔核基底部两侧剪开一纵形小口(只限于皮肤层)减压,以防因局部麻醉等原因引起水肿,同时也能减轻术后疼痛.手术完毕,肛门部可用黄连纱条或地榆膏(我院自制协定方)外敷并固定.
作者:冯发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笔者采用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5例,女53例;年龄18~73岁,平均35岁.其中直肠黏膜下脓肿42例,直肠后间隙脓肿50例,高位蹄铁型脓肿15例,坐骨直肠窝脓肿21例.脓肿已破溃45例,未破溃83例.治疗方法:(1)切开引流术.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骶麻.以脓肿波动感明显部位或硬结明显部位为中心,尽量靠近肛门切开排出脓液.(2)脓肿皮肤及内口切除术.以切开处为中心,环形切除部分皮肤,切除皮肤的范围应到脓腔壁边缘,以利于引流.如脓腔较大(蹄铁型脓肿)则切除部分皮肤后,用双股橡皮筋到另侧脓腔边缘做松线对口引流,对口引流位置及数目依据脓腔大小而定.由脓腔内进一探针,同时另一手手指伸入肛管内将探针从肛管脓肿内口或黏膜薄弱处牵出肛门.
作者:肖长虹;方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患者男,54岁.10d前因肛旁肿痛用抗生素治疗症状无缓解,在当地医院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但患者术后创口开始红肿变黑,波及到会阴,阴囊肿胀溃破流脓明显,创面不愈合,后来院治疗.入院时患者痛苦面容,强迫体位,体温38.5℃,精神不振.肛门检查:取胸膝位,见3、9点位肛旁各有一2.0cm×2.0cm红肿区,3点位红肿区向阴囊皮下漫延,切口处及阴囊与肛门之间有一溃口,有黑色坏死组织并恶臭脓液流出,脓腔呈黑色,表面部分筋膜已坏死,触之有捻发音,味臭秽明显.直肠指诊:肛门收缩力差,肛周、阴囊触痛明显.术前常规检查:白细胞14.6×109/L、中性粒细胞88.7%、血糖13.4mmol/L,其他相关检查均正常.
作者:魏洪亮;张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探讨一期根治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15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150例一期治愈146例(97.3%),假性愈合4例(2.7%),经二次手术后均治愈,治愈率100%;平均住院时间(18.5±2.3)d;随访3个月至半年,无复发、无肛门失禁及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结果表明,复杂性肛瘘处理难度大,临床医师需掌握内口及瘘管的处理方法,采用一期根治术并积极做好术后处理,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作者:李建彪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患者男,68岁.反复肛门坠胀疼痛不适16年,每年发作7~8次,每次静脉滴注抗生素10d左右肿痛逐渐消失,已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此次发作肿痛加重,脓肿范围蔓延至右侧肛周及臀部,静脉滴注抗生素无效.查体:膝胸位,肛周外观未见异常,无溃破口及红肿.指诊12点肛管直肠环纤维化,弹性差.12~1点肛管直肠环上方可触及1cm× 1cm大小硬结.手术中探查见肛门后位及右侧整个臀部下方布满脓腔及瘘管,内有大量胶冻状腐败坏死组织.给予肛门后位切开,右侧臀部开窗4个,各窗口之间挂橡皮筋引流.
作者:张伟先;柳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观察采用改良的复方亚甲蓝行肛周皮下浸润注射结合针状电刀网眼状点刺治疗肛门瘙痒症的效果,采用0.9%生理盐水10ml、0.75%布比卡因5ml、2%利多卡因5ml、1%亚甲蓝2ml和肾上腺素2~3滴混合均匀,用细针头在肛周皮损区做皮内皮下浸润注射,然后用针状电刀于病灶区行网眼状点刺,刺点间距约0.3cm,共治疗328例.结果显示,治愈298例(90.9%),好转26例(7.9%),无效4例(1.2%),总有效率达98.8%.结果表明,亚甲蓝与布比卡因、利多卡因作用互补,暂时阻断病灶区瘙痒对神经中枢的恶性刺激,可使原来陷于病理状态的神经机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长期止痒的目的.
作者:王荣光;杨素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观察双料喉风散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愈合的临床疗效,将60例环状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术后换药采用红霉素软膏外涂创口、太宁栓纳肛;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术后换药的基础上加用双料喉风散喷撒创口.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术后疼痛、愈合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加用双料喉风散喷撒创口,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少红;赖日东;叶剑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回顾142例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资料,探讨肛周脓肿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注意要点及挂线的价值.对低位肛周脓肿采用一期根治术,对半蹄铁型肛周脓肿和高位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或加挂线术治疗.术后常规换药及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3~5d.结果显示,142例平均住院时间11.1d.半蹄铁型肛周脓肿和高位肛周脓肿术后形成高位复杂性肛瘘3例.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形成肛瘘1例.挂线17例术后均无大便失禁,少数患者短期内有轻微的肛门漏气及内裤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对高位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或加挂线术,即使形成肛瘘后二次手术,也无肛门失禁的风险.合理应用挂线疗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刘利华;王学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便秘既是一种症状,又是一类疾病.丁义江教授对该类疾病的诊治造诣较深,现将其辨证论治特色,撷要如下.1脾肺同治,重脾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对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气血津液的生化输布等均起着重要作用.气为生命的原动力,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津液不行而秘涩.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宣肃与脾的运化功能,后者尤为重要.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纳物正常,而谷入气满,津气生化有源,大肠传导有序,而肠中无滓.丁义江教授认为,劳倦饮食内伤,病后产后,年老体虚及久服泻剂,特别是久服刺激性泻剂的患者,常致气阴两伤,脾胃功能受损.证见:大便干结如栗,便意缺乏或虽有便意,临厕无力努责,努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腹无胀痛,舌体胖大,质嫩尖红少苔,边有齿痕,脉细弱.治宜补益脾肺,润肠通便.方宜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加减.常用太子参、生白术、黄芪、当归、陈皮、玄参、麦冬、升麻、柴胡、生地、熟地、炙甘草.
作者:赵宝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肛肠科患者手术及麻醉方法的改进,其术后护理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所以,护理人员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寻求更有效的护理方法,不同的手术方式后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使患者更好地感受到护理关怀,同时术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的关键,是减少术后复发,保障患者痊愈出院的根本.现就我院治疗痔、肛裂、肛周脓肿70例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通过对两种术式治疗肛裂前后肛管直肠压的变化观察,探讨可能造成肛裂术后肛门失禁的原因,为寻找更优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将确诊的10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对照组50例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对两种治疗肛裂的术式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疗程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术后排便等指标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创口水肿、创口感染、肛门狭窄、术后排尿困难)、术后排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程、术后出血、术后疼痛及肛管直肠压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肛门内括约肌侧位切断术较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治疗肛裂具有创口小、愈合快、痛苦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作者:李东平;文丽娟;郝秀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观察复方生肌膏在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将肛裂术后患者92例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在术后使用复方生肌膏外敷治疗,对照组术后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敷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等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复方生肌膏具有促进肛裂术后创面愈合,缓解疼痛的作用.
作者:易文;喻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比较左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在肛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探讨肛周手术后佳的镇痛方式,将196例肛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98例,按照3∶2的等效比率,A组使用0.75%罗哌卡因5ml加1%亚甲蓝2ml的配比液,B组使用0.5%左布比卡因5ml加1%亚甲蓝2ml的配比液,组成长效镇痛剂进行肛周皮下局部注射.在术后1~7d采用疼痛视觉评分系统(VAS)对病人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术后1~3d A组与B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7d B组VAS评分低于A组(P<0.05).结果表明,用左布比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能够更好地进行肛周术后的镇痛.
作者:胡家瑞;胡汉平;唐迎春;董晓妮;邵继华;陈喆;袁莉萍;秦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患者男,47岁.因发现右侧大腿根部包块8个月入院.包块局部红肿热痛,自感全身畏寒、发热,体温达40℃,反复发作,挤压包块自感肛门有气体逸出,偶尔肛门有淡红血性液体流出.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7.1/10.1kPa.肛门外观无畸形,肛门括约肌张力正常,直肠内未扪及包块、狭窄和触痛,指套无血迹.右侧大腿根部后侧皮下可扪及7cm×5cm包块,呈囊性,振水声阳性,无红肿压痛.入院后MRI检查见:右侧大腿根部后方外侧软组织内见一不规则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内可见液平面,病变内侧可见一迂曲通道与肛管相通,病变周围少许渗出影.
作者:张远富;王韬;姚健;黄显凯;谭浩;张连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肠梗阻的诊断并不难,而诊断药源性肠梗阻,警惕和想到药源性是其关键,现结合临床资料就药源性肠梗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报告分析如下.近年来,我院治疗药源性肠梗阻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40岁2例,40~49岁4例,50~59岁9例,60~69岁10例,70~79岁5例,≥80岁3例.致病药物种类:抗胆碱类3例,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药8例,含阳离子药4例,抗肿瘤药4例,抗高血压药11例,其他药物3例.
作者:梁永亮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我们采用肛瘘剥除瘘管、旷置创面使皮桥改良治疗复杂性肛瘘7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8例,女17例;年龄23~76岁.75例中,49例为高位复杂性肛瘘,26例为低位复杂性肛瘘,5例合并糖尿病.外口距肛缘3~7cm,平均5cm.外口数目多4个.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腰硬联合麻醉.查清内口及主管、支管走向、数目和位置.高位肛瘘内口采取挂线,低位内口直接切开;外口较远者,则在支管处开窗留桥,以保护肛门外形,而皮桥下多为隧道;对于蹄铁型肛瘘,则开2~3个窗,窗与窗之间留有皮桥,在皮桥上作数个1~2mm小切口以利引流,在皮桥下虚挂橡皮筋,待术后2周皮桥下肉芽组织长满后剪去橡皮筋,用塔形纱布加压固定.
作者:邵志伟;黄其根;傅翼东;史桂宝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