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铭
为观察黄连甘乳膏在肛肠病术后应用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将240例肛肠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组在常规换药基础上加用黄连甘乳膏,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黄连甘乳膏对肛肠病术后创面有良好促愈合作用.
作者:秦尧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2010年1~10月,我科对254例混合痔术后患者应用金玄痔科熏洗散熏洗坐浴,取得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54例患者中,男102例,女152例;年龄22~68岁,平均48.5岁;混合痔外切内扎术后210例,外切内扎术加肛门括约肌松解术后32例,外切内扎术加断桥缝合术后12例.
作者:郭明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探讨老年人环状混合痔合并慢性病手术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对2002年1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320例65岁以上、合并不同慢性病的环状混合痔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高血压17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50例,糖尿病65例,前列腺肥大32例,脑卒中后16例,失血性贫血16例,凝血异常1例.结果显示,(1)本组治愈率为95.1%,满意率100%.16例患者内科合并症较多,心脏危险指数系统(CRIS)评分大于2级,进行了择期、分期手术.(2)术后平均住院7d,创口平均愈合时间为22.5d.(3)术后无肛门狭窄及大便失禁病例.结果表明,高龄、多并存病并不一定是痔病的手术禁忌症,只要术前严把手术适应症、积极处理合并症,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手术操作做到轻、准、巧、快;术后严格防治并发症,就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成功手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柳玲;林林;王海滨;于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探讨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的手术处理方法及疗效,回顾分析56例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病例的诊治资料.结果显示,2004年3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255例大肠癌患者中共发现并存大肠息肉者56例,其中45例行术前息肉摘除手术,7例行术中结肠息肉切除,4例在术后进行结肠息肉摘除.全组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息肉切除部位无残留、恶变或癌种植转移.结果表明,术前应用内镜切除是治疗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的主要手段;不宜内镜切除者,尽量采用扩大切除术;远离大肠癌常规切除范围、较分散的息肉和不宜扩大切除的患者,可在内镜定位下行局部切除,如为恶性息肉则行结肠次全或全切除.双镜联合可提高大肠息肉的诊治水平.
作者:李夏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探讨小切口、多切口引流加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效果,将51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7例)采用小切口、多切口引流加挂线术,对照组(24例)采用切开缝合引流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均有效,但试验组在术后疼痛、术后出血、术后水肿、控便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各指标总评分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小切口、多切口引流加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肯定,术后疼痛轻、出血少、水肿轻,患者控便功能良好.
作者:刘德洪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比较冷水坐浴和热水坐浴在肛门病术后的镇痛效果,将168例肛裂或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后给予冷水坐浴(5℃~15℃),一组给予热水坐浴(30℃~40℃).其他治疗方法均相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7d疼痛程度及坐浴前、后肛门直肠静息压.结果显示,两组术后7d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浴组在术后第7天疼痛评分明显下降;两组坐浴后肛门直肠静息压均降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冷水坐浴和热水坐浴对肛门直肠静息压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热水坐浴比冷水坐浴的镇痛效果更为明显,尤其在治疗后期,镇痛效果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但两者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剑峰;郭旭;徐孟;孙旭;闫序波;赵德余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观察外用复方黄柏液治疗肛门瘙痒症的疗效,选取肛门瘙痒症患者181例,随机分为三组,一组用10%复方黄柏液坐浴患处(A组),一组用复方黄柏液原液涂抹患处(B组),另一组用冰磺洗剂涂抹患处(C组),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A、B、C三组患者总显效率分别为74.6%、93.5%和71.7%.经统计学分析,B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A、C组,P<0.05;而A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复方黄柏液原液外涂患处治疗肛门瘙痒症疗效显著.
作者:叶浩波;吴庭;孙晓虹;乔子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探讨低位直肠类癌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8例低位直肠类癌局部切除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8例患者中,除1例多发类癌患者外,其余肿瘤均距肛缘7cm以内;肿瘤直径<1cm者7例,≥1cm者1例.术后定期复查,均无复发.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类癌早期肿瘤局限,瘤体小,行局部切除术预后较好;对于瘤体较大者需要谨慎对待.术后应定期复查.
作者:杨峰;陈小岚;刘民生;盛光;马翔;刘安文;陈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探讨帕瑞昔布钠短期应用对直肠癌患者术后镇痛和肾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50例择期直肠癌根治术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三组,即帕瑞昔布钠组(A组)、帕瑞昔布钠复合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B组)和安慰剂复合PCIA组(C组).对比分析各组术前、静注帕瑞昔布钠前即刻及静注帕瑞昔布钠后1h、2h、6h、12h、24h、36h和48h的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含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测定静注帕瑞昔布钠后1h、2h、6h、12h、24h、36h和48h时的疼痛程度;记录各相邻时间点之间舒芬太尼的消耗量.结果显示,三组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含量组间和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组患者静注帕瑞昔布钠后1h、2h、6h和12h VAS评分升高,B组患者静注帕瑞昔布钠后1h、2h和6h VAS评分降低,B组患者静注帕瑞昔布钠后1h、2h、6h、12h、24h和36h舒芬太尼各时段消耗量减少.结果表明,短期、少量使用帕瑞昔布钠对肾功能正常的直肠癌患者的肾功能无影响.术后PCIA复合应用帕瑞昔布钠使镇痛更完善,并可减少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消耗量.
作者:姜万维;王庆辉;张乙;隋成;周晶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评价美沙拉嗪肠溶片(惠迪)联合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本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9例湿热型UC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惠迪口服,每次1.0g,3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每次1.0g,4次/d.两组均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疗程均为6周.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4.03%)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及镜下肠黏膜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惠迪口服联合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型UC安全有效.
作者:席作武;王凯;刘文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探讨高压氧对肛肠病术后创面修复的影响,将15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三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肛肠外科常规换药、TDP理疗.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高压氧治疗,对照1组给予珍珠生肌散外用,对照2组无其他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 <0.05或P<0.01;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高压氧可明显促进肛肠病术后创面修复.
作者:王大(王争);刘小文;白小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诊治直肠癌418例,其中在外院误诊为其他良性疾病309例,误诊率高达73.9%.此309例患者均经电子高清晰直肠镜检查确诊,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樊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探讨单克隆抗体MC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65例大肠癌组织中的MC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及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MC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7.9%(233/265),其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M分期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及患者5年生存率有关(P<0.05),且肿瘤分化程度越低、侵犯肠壁程度越深、伴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时间越短者,其阳性表达率越高.结果表明,检测MC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进宝;马东旺;王涛;周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探讨改良综合疗法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的疗效,本研究选择300例重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外剥内扎、消痔灵注射联合侧切、皮桥修整术治疗(观察组),另一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为98.7%,对照组为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出血、肛缘水肿和皮赘残留)发生率及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改良综合疗法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疗效优于传统外剥内扎术.
作者:张卫萍;黄明;周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我院肛肠科收治肛管直肠下端异物嵌顿致肛周脓肿5例,经临床治疗痊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29~72岁.嵌顿物为鸭骨头2例,鸡骨头1例,鱼骨头1例,牙签1例.均为经口误食,长3.2cm.就诊时间10d至3个月.
作者:杜士梅;吉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探讨排气管在肛肠疾病术后的应用价值,我们对320例肛肠疾病患者术后放置肛门排气管(试验组),观察术后腹胀、疼痛、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等并发症情况,并与30例未放置排气管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均无明显腹胀;对照组12例轻度腹胀,18例明显腹胀.试验组术后4h、12h、24h疼痛评分、排尿困难及尿潴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肛门疾病术后放置排气管可有效预防腹胀,减轻疼痛,降低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的发生率.
作者:刘百羽;赵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探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治疗急性嵌顿痔的疗效,本研究对41例急性嵌顿痔患者行PPH治疗,从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指数、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日常工作恢复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1例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为(20.0±5.0)min.术后平均疼痛指数为(4.6±1.6)分;术后平均出血评分为(0.38±0.05)分;发生尿潴留7例(17.1%),肛缘水肿4例(9.8%).平均住院时间为(9.7±2.4)d;患者术后日常工作恢复时间为(10±8)d.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1.5±1.0)分.术后随访6个月,痊愈率为90.2%(37/41).结果表明,PPH是一种治疗急性嵌顿痔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邓群;廖秀军;杨琴燕;沈忠;杨关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国古代的预防疾病思想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统计各期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见Ⅰ期和Ⅱ期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达99%,Ⅲ期大肠癌患者为67%,Ⅳ期大肠癌患者仅为10%,此亦说明大肠癌不同时期给予干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对大肠癌的防治做一综述.
作者:马丽;马俊彪;韩庆丰;边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梗阻性结直肠癌以左半结肠更多见.近几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开始将原本用于血管狭窄治疗的金属内支架应用到食管、胆道梗阻的治疗中,并取得显著疗效.2009年以来,我们对3例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支架置入术,取得较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陈会林;尹和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患者男,57岁,农民.因肛旁、会阴部肿痛半个月入院.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旁肿痛,疼痛未向他处放射,无发热,无局部流脓,自服通便药物,疼痛无缓解,前往当地诊所就诊,考虑“肛旁脓肿”,予头孢类及青霉素类药物抗感染治疗5d,疼痛无缓解,且疼痛较前逐渐加剧,并向会阴部放射,会阴部有少许脓液流出,恶臭,伴排尿不畅,无发热.遂来我院就诊.入院后测空腹血糖17.24mmol/L.查体:急性面容,体温37.2℃,心率86次/min,血压148/84mmHg,坐位困难,会阴部至肛前位可见皮肤红肿隆起,可触及大约9cm×8cm肿块,压痛明显,中央可触及波动感,皮温增高,局部皮肤破溃、流脓,伴恶臭,阴囊区肿胀明显,局部皮肤色暗,见坏死改变.入院诊断“肛旁、会阴区脓肿”.急诊行肛旁、会阴区脓肿切开排脓、坏死组织清除术,术中见会阴至阴囊皮下筋膜广泛坏死,恶臭,阴囊部分皮肤及皮下筋膜组织坏死,充分排脓后予双氧水及稀碘伏溶液冲洗,会阴部、阴囊坏死皮肤及皮下筋膜组织清除,创口内置纱布条引流,固定加压包扎.术后细菌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术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伴畏寒、寒战,多次脓液细菌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感染,下腹部CT提示肛旁、会阴部脓肿术后、左侧腰大肌前方脓肿形成.创面仍有较多脓性渗液.查体双侧腹股沟处可扪及捻发音.考虑患者为大肠埃希菌合并产气杆菌感染,且患者入院后查血糖明显偏高,感染不易控制,于距第一次术后半个月行第二次脓肿切开排脓、坏死组织清除术,于双侧腹股沟做斜形切口,清除皮下坏死组织,沿会阴浅筋膜区分离,将腹股沟及会阴区创口融合,清除全部皮下坏死筋膜,创口内置纱布条引流,会阴浅筋膜区置入28号硅胶管引流.10d后患者出现骶前感染,形成脓肿,予充分切开排脓、稀碘伏溶液冲洗骶前脓腔,置入两根28号硅胶引流管.每日换药1~2次.治愈出院.出院时患者阴囊皮肤无明显缺损,腹部创口愈合良好.
作者:程涛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