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心理认知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陈峰;黄如华;郑玉金;邓正明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 盆底表面肌电, 生物反馈疗法
摘要:为观察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心理认知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将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的30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症状及SCL-90量表中的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疗前后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排便时间及SCL-90量表中抑郁、强迫及偏执因子的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表明,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心理认知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肯定.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近年来,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显示出了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具有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等特点,现将中医学近几年来有关本病的治疗研究综述如下.1 UC的病因病机UC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肠澼”、“休息痢”、“便血”等病证范畴.《黄帝内经》中多见肠澼、便脓血等叙述与UC症状描述十分吻合.“肠澼”一证,杨上善《太素·调阴阳》云:“澼音僻,泄脓血也.”肠游不仅有便溏、水泻、久泻等症状,而且有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等类似痢疾的症状.

    作者:那缤文;王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为探讨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疗效,选取产后42d的产妇进行盆底肌电图及肛管压力测定,评估其盆底功能,将临床便秘症状明显的40例产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自己进行提肛锻炼,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测定数据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情况改善不明显;但肛门压力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女性产后盆底肛门压力及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大琤;谢雅;刘小文;胡斌;吴青峰;张宁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心理认知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为观察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心理认知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将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的30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症状及SCL-90量表中的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疗前后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排便时间及SCL-90量表中抑郁、强迫及偏执因子的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表明,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心理认知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肯定.

    作者:陈峰;黄如华;郑玉金;邓正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参冬养阴汤口服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的疗效观察

    为观察参冬养阴汤口服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的临床疗效.选择气阴两虚型便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参冬养阴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4000散联合莫沙比利U服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随访6个月.对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及各症状积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参冬养阴汤口服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口眼聚乙二醇4000散联合莫沙比利.

    作者:柳玲;张伟先;于世元;姜丽阳;郝秀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直肠前突的诊治概况

    直肠前突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发于经产妇、多产妇以及中老年女性.中、重度直肠前突保守治疗远期疗效多不理想,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临床症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手术治疗直肠前突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 诊 断症状:排便困难,肛门梗阻感,肛门及会阴部坠胀、疼痛.用手指伸入阴道内按压阴道后壁方能排出粪便,这是直肠前突特有的症状.

    作者:王建设;王立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肛瘘内口切除缝合黄连膏引流术治疗低位肛瘘的疗效观察

    为观察肛瘘内口切除缝合黄连膏引流术治疗低位肛瘘的临床疗效,将112例低位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采用肛瘘内口切除缝合黄连膏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肛瘘切除开放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创口愈合时间、术后创口感染、肛瘘复发、肛门自控功能受损等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创口愈合时问短于对照组,创口感染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随访1.6年均无复发,无明显肛门自控功能受损病例.结果表明,肛瘘内口切除缝合黄连膏引流术治疗低位肛瘘具有创口愈合时间短、创伤小的优势,在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时可以优先选用,但需注意预防术后创口感染.

    作者:奎继中;罗鹏;王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棉棒持续扩肛法预防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狭窄60例

    为观察自制棉棒持续扩肛法预防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狭窄的疗效,将120例环状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棉棒持续扩肛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指扩肛法治疗,通过观察创口出血、愈合时间、肛门狭窄发生率及复发率等指标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肛门狭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 vs25%)(P<0.05),治疗组创口出血及愈合时间分别少于和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结果表明,自制棉棒持续扩肛法是预防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文小军;廖毅;易其星;唐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位虚挂线法与实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对比研究

    为探讨高位虚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在肛门功能保护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优势,将高位肛瘘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术中分别以实挂线法和虚挂线法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肛管静息压及大收缩压的变化、术后肛管锁眼畸形、肛门漏气漏液、复发情况.结果显示,术后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肛管锁眼畸形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肛管静息压和大收缩压方而,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降低(P<0.05);治疗组未见术后肛门漏气漏液,对照组为20例(P<0.05);两组各有1例复发.结果表明,高位虚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减轻患者疼痛方面优于传统的实挂线法.

    作者:张增强;韩松;毛葵;郑昌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外剥内扎加直视下部分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255例

    笔者采用外剥内扎加直视下部分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患者25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30例,女125例;年龄35~55岁,平均45岁;病程5~15年,平均8年.其中Ⅲ度肛裂10例.治疗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腰俞穴麻醉.充分扩肛,了解内痔分布情况,然后在内痔相应的外痔基底部作一V形切口,并钝性剥离至齿状线处,用大号止血钳钳夹内痔部分,经止血钳下用10号丝线作一8字缝扎,剪除外痔游离部分,然后以同样方式处理其它混合痔3~4个.自5点或7点肛缘外1.5cm处做一放射状切口(尽量选择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原切口).

    作者:汪永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观察

    因高位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手术难度较大,为寻求一种微创、不损害肛门功能和外观、患者痛苦小的手术方式,将30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5例采用传统切开引流术治疗;治疗组15例在传统切开引流术的基础上,采用闭式负压引流术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在疼痛评分、肛门失禁评分、创口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及脓肿复发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应用闭式负压引流治疗高位肛周脓肿可以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管步高;王业皇;周芳平;蒋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王业皇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经验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肛肠外科难治性疾病之一,今介绍王业皇教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经验,以飨同道.1 重视内口的探查及处理绝大多数肛瘘是由于肛隐窝腺感染所致,肛隐窝及其腺管为肠内细菌沿括约肌间隙进入肛周疏松组织提供了门户和通道,因此术前准确寻找和术中正确处理肛瘘真正的内口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直肠指检:根据肛瘘的复杂程度和瘘管的大体走向,在直肠指诊时即可在肛内触及硬结或凹陷,有时可伴有压痛、酸胀等不适感,往往即为内口位置.

    作者:吴菊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肛肠疾病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因素及防治

    手术是肛肠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创口大多为开放或半开放式,且创面不易保持清洁,易导致部分患者创面愈合缓慢或迁延不愈.因此,促进肛肠疾病术后创口愈合,减少或消除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缩短愈合时间,是肛肠疾病治疗的重要方面.现将近年来关于影响肛周创面愈合的因素及其防治分析如下.1 影响肛肠疾病术后创面愈合的因素

    作者:马波;李东平;雷彪;周仕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位肛周脓肿合并盆腔脓肿2例

    高位肛周脓肿合并盆腔脓肿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此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容易被误诊,进而延误治疗而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今报告2例.[例1]患者男,51岁.因“肛周脓肿术后伴下腹疼痛11h”于201 2年2月17日入院.入院症见发热及下腹部剧烈疼痛.查体:T39.9℃,神清,腹软,全腹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脏脾脏肋下未触及,中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莫氏征(一),移动性浊音(一),双肾区无叩击痛,肠呜音正常.专科查体:肛门截石位5点位见一约3.5cm放射状手术切口,可见少许黏稠淡黄色脓液由切口溢出,直肠指诊未扪及肛管直肠下段有明显包块,但肛管直肠环偏硬.血常规:WBC 23.26×109/L;N 89.9%.

    作者:李艳德;杜忠群;王晓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24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选取行保肛手术治疗的24例低位直肠痛患者,对其手术方式、适应症及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24例保肛手术均一期愈合,近期无并发症及局部复发,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结果表明,对低位直肠癌患者应根据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结合Dukes分期及病理分化程度行结直肠吻合保肛手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正武;韩圣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闭式切除修补术加硬化剂注射治疗直肠前突398例疗效观察

    为观察闭式切除修补术(BLOCK术)加硬化剂注射治疗直肠前突的疗效,回顾性总结经手术治疗的786例直肠前突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治疗组采用BLOCK术加硬化剂注射治疗398例,术后随访,复发1例;对照组采用BLOCK术治疗388例,术后随访,复发43例.结果表明,BLOCK术加硬化剂注射是目前治疗直肠前突的首选术式,疗效可靠.

    作者:叶艳;于永铎;黄国威;张志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肛内挂线术治疗直肠狭窄1例

    患者男,29岁.入院前2个月因食带壳西瓜子出现粪团蚨塞.在外院行直肠异物取出术,术后5d出现排便困难,肛门胀痛,便条变细.在外院多次行扩肛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入我院后行专科检查见肛门外观正常,直肠指诊齿状线上约2cm处食指可触及一较坚硬环形狭窄,食指不能通过,仅容小指勉强通过.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骶管麻醉.手法扩肛,食指进入狭窄环后分别向各方向加压扩肛至食指可顺利通过.将左手食指伸入肛内作引导,右手持小弯血管钳于3点位狭窄环下缘沿直肠纵轴刺入穿过狭窄环基底部自上缘穿出,左手持橡皮筋一端伸入肛内,以小弯血管钳钳夹住橡皮筋一端,引出橡皮筋适度拉紧并钳夹结扎.

    作者:余洪艳;韦俊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双白止痒袋泡洗剂熏洗坐浴治疗肛门湿疹112例

    2010~2011年,我科采用自制双白止痒袋泡洗剂熏洗坐浴治疗肛门湿疹患者11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8例,女44例;年龄17~81岁,平均46岁;病程1个月至10年.药物组成及配制:白蒺藜,白鲜皮,黄柏,苍术,苦参,百部,川椒,荆芥,防风,胡麻仁,赤芍,当归,蜂房,紫草等.将上述中药充分混合,加工粗粉末20目,选用HB全自动包装机分装入茶叶滤纸袋中热封,每包30g.

    作者:王丽璞;杨新伟;李志新;石焕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综合疗法治疗腹会阴急性坏死性筋膜炎11例

    为探讨腹会阴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综合性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11例腹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综合治疗方法进行讨论.11例患者中,10例经及时多点切开引流、彻底清创、中西药联合局部冲洗、抗生素纱布填塞、中药液湿敷,结合全身治疗而治愈.1例患者因基础病变过重,全身衰竭死亡.本病为严重感染性疾病,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应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局部早期切开、彻底清创、通畅引流、中西药冲洗、中药液湿敷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

    作者:房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ZZ型肛肠综合治疗仪治疗痔980例

    我院采用杭州大力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ZZ-ⅡC型肛肠综合治疗仪治疗痔患者9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80例,女500例;年龄16~78岁;病程3d至42年.其中混合痔480例,单纯性外痔272例(静脉曲张性外痔62例,结缔组织性外痔92例,血栓性外痔60例,炎性外痔58例),单纯性内痔228例(无痔核脱垂者80例,痔核脱出可回纳者82例,痔核脱出不能回纳者66例).

    作者:冯道得;王世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骶尾部藏毛窦15例治疗体会

    1995~2011年,我们收治骶尾部藏毛窦患者1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均系青壮年男性,体胖多毛;年龄18~30岁,平均22.6岁;病程5个月至6年.其中9例因骶尾部皮下软组织反复肿痛破溃流脓就诊,6例在外院误诊为肛周脓肿或肛瘘而行多次切开引流术,多者有1例曾行5次切开引流术.窦口位于骶尾部后正中线即臀沟处,部分患者窦口内有少许脓性分泌物外溢,窦口周围皮肤红肿或为炎性瘢痕组织.12例有1个外口,2例有2个外口,1例有3个外口.8例患者病灶中发现毛发,其中3例术前在窦口内发现,5例术中在窦腔内发现,余病例未发现毛发.触诊窦口周围组织变硬,或扪及条索状物,部分窦口内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直肠指检肛内未扪及条索状物或包块,探针检查未见内口,窦道不与肛门相通.骶尾部X光片检查未见异常.15例患者病理诊断为异物肉芽肿.

    作者:张林刚;韩军;罗伟;汪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