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丽红;惠新平
我们采用外切内挂术治疗高位肛瘘患者1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0例,女55例;年龄11~53岁;病程1个月至11年.瘘管数目:1条95例,2条36例,3条4例.外口数目:1个105例,2个25例,3个5例.135例均为1个内口,瘘管均经过肛管直肠环.治疗方法:患者取截石位或胸膝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或鞍麻.扩肛,进一步确定瘘管走行方向及内口位置,用美蓝液作瘘管染色,再用探针自外口沿瘘管走行方向轻柔探入,受阻后将探针变换方向直至顺利探入,将右手食指伸入肛内,在确定的内口处抵达探针头部,并从内口将探针从肛门外牵出.继续沿探针向内剖开瘘管达直肠腔处,切开肛管皮肤及皮下组织,将橡皮筋从管道引出,钳夹备用.
作者:侯立强;漫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笔者采用外剥内扎加直视下部分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患者25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30例,女125例;年龄35~55岁,平均45岁;病程5~15年,平均8年.其中Ⅲ度肛裂10例.治疗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腰俞穴麻醉.充分扩肛,了解内痔分布情况,然后在内痔相应的外痔基底部作一V形切口,并钝性剥离至齿状线处,用大号止血钳钳夹内痔部分,经止血钳下用10号丝线作一8字缝扎,剪除外痔游离部分,然后以同样方式处理其它混合痔3~4个.自5点或7点肛缘外1.5cm处做一放射状切口(尽量选择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原切口).
作者:汪永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探讨闭合式侧切术治疗耻骨盲肠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将60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取闭合式侧切术与经骶尾入路改良耻骨直肠肌松解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进行疗效比较,在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创口愈合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远期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闭合式侧切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优于经骶尾入路改良耻骨直肠肌松解术.
作者:赵莉;黄洪涛;吴开军;刘艳;王靖;赵泽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探讨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简便实用术式,采用经肛直肠黏膜、黏膜下多点缝扎加注射疗法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20例.结果显示,本组全部治愈,无并发症.19例随访6个月至10年,无复发.结果表明,采用经肛直肠黏膜、黏膜下多点缝扎加注射疗法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方法简便、有效,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吴明克;肖洁如;陈燕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29岁.入院前2个月因食带壳西瓜子出现粪团蚨塞.在外院行直肠异物取出术,术后5d出现排便困难,肛门胀痛,便条变细.在外院多次行扩肛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入我院后行专科检查见肛门外观正常,直肠指诊齿状线上约2cm处食指可触及一较坚硬环形狭窄,食指不能通过,仅容小指勉强通过.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骶管麻醉.手法扩肛,食指进入狭窄环后分别向各方向加压扩肛至食指可顺利通过.将左手食指伸入肛内作引导,右手持小弯血管钳于3点位狭窄环下缘沿直肠纵轴刺入穿过狭窄环基底部自上缘穿出,左手持橡皮筋一端伸入肛内,以小弯血管钳钳夹住橡皮筋一端,引出橡皮筋适度拉紧并钳夹结扎.
作者:余洪艳;韦俊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观察闭式切除修补术(BLOCK术)加硬化剂注射治疗直肠前突的疗效,回顾性总结经手术治疗的786例直肠前突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治疗组采用BLOCK术加硬化剂注射治疗398例,术后随访,复发1例;对照组采用BLOCK术治疗388例,术后随访,复发43例.结果表明,BLOCK术加硬化剂注射是目前治疗直肠前突的首选术式,疗效可靠.
作者:叶艳;于永铎;黄国威;张志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探讨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疗效,选取产后42d的产妇进行盆底肌电图及肛管压力测定,评估其盆底功能,将临床便秘症状明显的40例产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自己进行提肛锻炼,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测定数据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情况改善不明显;但肛门压力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女性产后盆底肛门压力及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大琤;谢雅;刘小文;胡斌;吴青峰;张宁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近年来,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显示出了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具有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等特点,现将中医学近几年来有关本病的治疗研究综述如下.1 UC的病因病机UC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肠澼”、“休息痢”、“便血”等病证范畴.《黄帝内经》中多见肠澼、便脓血等叙述与UC症状描述十分吻合.“肠澼”一证,杨上善《太素·调阴阳》云:“澼音僻,泄脓血也.”肠游不仅有便溏、水泻、久泻等症状,而且有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等类似痢疾的症状.
作者:那缤文;王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肛肠外科难治性疾病之一,今介绍王业皇教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经验,以飨同道.1 重视内口的探查及处理绝大多数肛瘘是由于肛隐窝腺感染所致,肛隐窝及其腺管为肠内细菌沿括约肌间隙进入肛周疏松组织提供了门户和通道,因此术前准确寻找和术中正确处理肛瘘真正的内口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直肠指检:根据肛瘘的复杂程度和瘘管的大体走向,在直肠指诊时即可在肛内触及硬结或凹陷,有时可伴有压痛、酸胀等不适感,往往即为内口位置.
作者:吴菊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高位肛周脓肿合并盆腔脓肿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此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容易被误诊,进而延误治疗而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今报告2例.[例1]患者男,51岁.因“肛周脓肿术后伴下腹疼痛11h”于201 2年2月17日入院.入院症见发热及下腹部剧烈疼痛.查体:T39.9℃,神清,腹软,全腹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脏脾脏肋下未触及,中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莫氏征(一),移动性浊音(一),双肾区无叩击痛,肠呜音正常.专科查体:肛门截石位5点位见一约3.5cm放射状手术切口,可见少许黏稠淡黄色脓液由切口溢出,直肠指诊未扪及肛管直肠下段有明显包块,但肛管直肠环偏硬.血常规:WBC 23.26×109/L;N 89.9%.
作者:李艳德;杜忠群;王晓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探讨高位虚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在肛门功能保护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优势,将高位肛瘘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术中分别以实挂线法和虚挂线法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肛管静息压及大收缩压的变化、术后肛管锁眼畸形、肛门漏气漏液、复发情况.结果显示,术后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肛管锁眼畸形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肛管静息压和大收缩压方而,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降低(P<0.05);治疗组未见术后肛门漏气漏液,对照组为20例(P<0.05);两组各有1例复发.结果表明,高位虚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减轻患者疼痛方面优于传统的实挂线法.
作者:张增强;韩松;毛葵;郑昌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观察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骶管麻醉用于肛周手术的合适剂量及影响因素,将90例肛肠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盐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0.898%甲磺酸罗哌卡因7.5ml)和B组(2%盐酸利多卡因5ml复合0.898%甲磺酸罗哌卡因5ml),每组45例.结果显示,A组阻滞完善时间短于B组,骶管麻醉20min后麻醉平面高于B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B组,患者满意度高于B组(P<0.05).两组大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直肠牵拉反应、术后排尿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骶管麻醉20min后麻醉平面与局麻药剂量有关,与身高、体重无关.结果表明,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15ml骶管麻醉用于肛周手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郭大为;赵长策;田小禹;陶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观察中药苦柏颗粒冷湿敷治疗急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将80例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局部外用曲咪新乳膏治疗,治疗组予中药苦桕颗粒冷湿敷治疗,1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后两组疗效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42.5%,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17.5%,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中药苦柏颗粒冷湿敷治疗急性肛周湿疹能明显减轻患者症状.
作者:于明庆;吕纯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995~2011年,我们收治骶尾部藏毛窦患者1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均系青壮年男性,体胖多毛;年龄18~30岁,平均22.6岁;病程5个月至6年.其中9例因骶尾部皮下软组织反复肿痛破溃流脓就诊,6例在外院误诊为肛周脓肿或肛瘘而行多次切开引流术,多者有1例曾行5次切开引流术.窦口位于骶尾部后正中线即臀沟处,部分患者窦口内有少许脓性分泌物外溢,窦口周围皮肤红肿或为炎性瘢痕组织.12例有1个外口,2例有2个外口,1例有3个外口.8例患者病灶中发现毛发,其中3例术前在窦口内发现,5例术中在窦腔内发现,余病例未发现毛发.触诊窦口周围组织变硬,或扪及条索状物,部分窦口内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直肠指检肛内未扪及条索状物或包块,探针检查未见内口,窦道不与肛门相通.骶尾部X光片检查未见异常.15例患者病理诊断为异物肉芽肿.
作者:张林刚;韩军;罗伟;汪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我科应用小柴胡汤加味口服治疗以气滞为主的功能性便秘患者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功能性便秘患者80例,男37例,女43例;年龄15~66岁,平均44.8岁;病程3个月至12年,平均7.1年.按就诊顺序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17~63岁,平均44.6岁;病程3个月至12年,平均7.2年.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15~66岁,平均44.9岁;病程4个月至11年,平均6.9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陈士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我院对肛门病术后患者采用亚甲蓝混合液肛周注射以减轻术后疼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00例肛门病手术患者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龄16~78岁;病程5d至20年.其中混合痔226例,肛裂36例,肛瘘13例,肛周脓肿25例.治疗方法:将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1%亚甲蓝注射液2ml,注射用水3ml配成复方混合液.根据创面大小及深浅,将药物注射于创面切口边缘、封闭于结扎线根部或挂线组织周围,尽量行点状注射使其均匀弥散浸润.
作者:李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观察自制棉棒持续扩肛法预防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狭窄的疗效,将120例环状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棉棒持续扩肛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指扩肛法治疗,通过观察创口出血、愈合时间、肛门狭窄发生率及复发率等指标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肛门狭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 vs25%)(P<0.05),治疗组创口出血及愈合时间分别少于和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结果表明,自制棉棒持续扩肛法是预防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文小军;廖毅;易其星;唐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56岁.因肛门部持续性疼痛伴下坠感2年收治入院.患者2年前始感肛门部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钝痛并伴有下坠感,疼痛逐渐加重.近1年来感会阴部、阴道及尿道口周围亦出现持续性疼痛、下坠感和发热感,在取坐位时除感肛门部疼痛外,双大腿内侧亦感疼痛.且疼痛与大小便无关.该患者曾在外院行排粪造影检查诊断为: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阴道隔前突、混合痔.经对症治疗和混合痔切除术后,效果不明显.查体:取胸膝位,镜检距肛缘约6cm处直肠前壁有一约0.5cm大小的淡紫黑色斑点.指诊斑点区可触及一1.0cm×1.0cm大小结节,结节质硬、固定、边缘光滑、边界清晰、有压痛,经阴道、肛门双合诊,结节位于直肠黏膜下,与直肠阴道隔粘连较紧,未浸润到阴道壁及阴道黏膜.
作者:刘百羽;蒲文红;刘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探讨肛周脓肿根治术与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将526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取肛周脓肿根治术395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131例,对两组患者疗效、手术时问、住院时间、术后复发及形成瘘管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26例中,男355例,女171例;年龄18~53岁,平均35.5岁;病程3~10d,平均6.5d.全部患者均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肛周脓肿根治术组(根治组)395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组(引流组)1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
作者:段伟民;刘迪;杜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为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3在20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癌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MMP-3在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和41.7%(P=0.031).(2)MMP-3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7)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果表明,MMP 3的上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意义.
作者:鲁明良;何瑾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