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爱;梁青莲;韦彩云;农秋棉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埃博拉出血热(EHF)相关知识培训效果,提高护士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能力.方法 根据国家卫计委下发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规范》分层分批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并对培训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 共培训调查253名临床护士,培训后普遍对埃博拉出血热基本知识和防护用品的使用掌握较好,掌握率达到98.7%,对护理措施和消毒隔离知识知晓达到92.43%,对病原学、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深层知识的掌握率仅在63.17%.培训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率均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传染病医院,对临床护士经进行埃博拉出血热防护知识及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能提高护士应对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能力.
作者:黄国爱;梁青莲;韦彩云;农秋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在甲状腺日间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按甲状腺日间手术标准收治的42例术中使用纳米碳示踪技术的患者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术前检查、术中情况、术后检查诊断及治疗措施等),对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42例患者均完成日间手术程序,按时出院.结论 纳米碳示踪效果确切,能有效预防甲状腺日间手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有利于甲状腺日间手术的临床推广.
作者:祝凯;曹罡;王鸿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神经肌电图对隐神经卡压征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57例隐神经卡压征患者和20名正常自愿者行神经肌电图检查,分别记录隐神经膝段和踝段的感觉传导速度、潜伏期及波幅,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隐神经卡压征患者,隐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神经节段性损害具有特征性意义.结论 神经肌电图检查能为隐神经卡压征提供诊断依据,还可以明确神经损害程度,为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作者:邹友权;许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52岁,因“解鲜红色血便1d”入院.患者1d前无明显诱因下解鲜红色血便1次,量约500 g,伴头晕、大汗淋漓,呕吐1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无腹痛、腹胀等不适.既往有2次类似病史,均住院治疗,经2次胃、结肠镜及1次小肠镜检查未明确病因,均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查体:生命征正常,神清,急性病容,轻度贫血貌,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余查体未见异常.
作者:刘泽峰;李福建;张记旺;张国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初步探讨化疗联合HLA不全相合G-PBSC输注(微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5 ~ 2016-12接受微移植治疗的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病情,对13例患者行不同的预处理方案化疗后,计划给予微移植3~4次.观察微移植后患者的缓解情况,生存时间,血象恢复时间,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至2017-04,中危组8例,其中存活6例,死亡2例;高危组5例,其中存活2例,死亡3例.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4 ~ 24个月).微移植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平均恢复时间分别为8 d(5 ~14 d)和11 d(6~20d).所有患者在微移植过程中均未出现急、慢性GVHD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微移植在供者选择上不受限制,移植后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恢复较快,且无急、慢性GVHD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微移植在中高危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作者:王盼盼;卡毛加;张锦;张鹏鹏;马转珍;袁茂文;王丽娜;李明;张豪;赵龙;席亚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常见且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是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早期可能获得治愈的唯一方法,然而大多数胆囊癌都是在发病的晚期才诊断出来,并且传统放化疗对于胆囊癌的治疗帮助非常有限,对总体生存率影响不大.随着胆囊癌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链非编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肿瘤细胞凋亡调控、肿瘤浸润与转移等过程中发挥着促癌或抑癌作用,针对LncRNA靶向诊断或治疗胆囊癌的研究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该文综述了近些年来LncRNA在胆囊癌中的研究进展,希望为胆囊癌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提高并改善胆囊癌的化疗效果.
作者:白超;李志强;南尚林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04 ~ 2016-04该院收治的1 1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节苷脂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行为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分、脑白质区域低密度病灶CT值、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新生儿NBNA评分、脑白质区域低密度病灶CT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新生儿神经行为.
作者:王娟;李凯 刊期: 2018年第10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76岁,因发现血糖升高8年余,右足破溃5年,于2018-01-11入院.患者5年前天气干燥时出现右足陈旧烫伤处皮肤皲裂,逐渐形成破溃,无流脓,无局部红肿,无发热、畏寒,遂到当地医院及多家造口门诊就诊,予反复换药等常规治疗后无明显好转.3月前到外院门诊使用“猪皮”敷右足创面后溃疡未见好转且逐渐加重,迁延不愈.现为进一步诊治遂到我院就诊,拟“糖尿病足wagner 2级”收入院.
作者:蒋凌云;刘巧玲;康林;杨淑芬;贾黎静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前列腺支神经对男性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01~2015-10该院胃肠外科4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根据是否保留前列腺支神经分为对照组(不保留)20例与观察组(保留)20例,随访2年,对比两组性功能及前列腺症状评分.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无脱落病例.观察组勃起功能问卷评分、射精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尿情况对生活质量影响满意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患者开展腹腔镜下根治术保留前列腺支神经能够大限度保留男性患者的性功能,且对生活质量满意度有提升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何超雄;吴慕冰;计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肿瘤标记物检测对周围型典型孤立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5-01~2016-01周围型孤立肺结节患者156例,术后病理确诊肺癌126例(腺癌123例,鳞癌2例,小细胞肺癌1例),良性病变30例(炎性假瘤7例,错构瘤12例,血管瘤8例,炎性肉芽肿3例).分为肺恶性结节组和良性病变组.对两组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质蛋白21-1片段(CYFRA21-1)、神经源性烯醇化酶(NSE)及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含量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 肺恶性结节组BALF中CEA及CYFRA21-1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而NSE及SCC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BALF中CEA及CYFRA21-1对预判周围型典型孤立肺结节的性质有较高的价值,而NSE及SCCA价值有限.
作者:房洁;王太勇;白东明;郑清水;尹丽霞 刊期: 2018年第10期
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4(PFKFB4)是癌细胞糖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也是双功能酶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PFKFB)的四个亚型之一,主要功能是合成磷酸果糖激酶-1(PFK-1)的强变构激活剂果糖-2,6-二磷酸(F-2,6-BP),控制糖酵解通量的进行及促进ATP的生成,从而影响肿瘤生长,PFKFB4是多种肿瘤细胞生存所必需的.近年来PFKFt4逐渐成为靶向药物研究的新热点,该文从PFKFB4在肿瘤糖代谢中的作用及其在肿瘤形成、进展及预后等方面的分子机制作出综述.
作者:李锡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抗苗勒管激素(AMH)在腹腔镜单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16-01~2017-06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单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卵巢良性囊肿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均行卵巢囊肿剥除术,获取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的血清AMH检测结果.结果 术前观察组患者血清中AMH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两组患者AMH值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AMH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AMH降低,卵巢囊肿剥除术会对卵巢功能产生影响,术后半年卵巢功能仍处于恢复阶段,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更甚.
作者:张潇迪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及心肌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一类原发性心肌疾病.目前DC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仅以对症为主,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基因突变及遗传因素所致DCM是近期的研究热点,常见的与DCM发病相关的基因有TTN、LMNA、SCN5A、MYBPC3、PLN、TNNT2等,它们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但具体的致病机制仍未明晰.为进一步明确各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建立DCM早期诊断、精准靶向治疗和评估预后的医疗模式提供可能,该文对DCM常见的致病基因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妹丹;何凤珍;张倬华;韦勤将;潘兴寿;程初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区6月龄~3周岁婴幼儿的喂养方式及营养状况.方法 选取20124-01~2016-12于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6月龄~3周岁的婴幼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并测定年龄别身高Z评分(L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及Kaup指数.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加,母乳喂养的百分比逐渐减少,而混合喂养的百分比逐渐增加;不同年龄段母乳喂养婴幼儿的LAZ和WAZ均高于混合喂养,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婴幼儿营养状况正常的人数为42例(91.30%),高于混合喂养组的婴幼儿营养正常的比例(74.74%)(P<0.05).结论 母乳喂养能够使婴幼儿达到理想的营养状态,促进婴幼儿营养的均衡发展.
作者:易绍亚;艾文娟;谢明花;余汉兵;李俊杰;李陵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是肱骨外髁骨折后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后可引起肘部骨发育异常、肘关节对应关系丧失、肢体外观畸形及肘关节功能障碍,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负担.深入了解其发病原因、解剖结构及治疗方式有助于规范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该文针对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的病因、解剖及手术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偏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4-05~2017-04该院收治的88例痉挛型脑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训练,观察组则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总体稳定指数(SI)、粗大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SI、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6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I小于对照组,GMFM-6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偏瘫患儿康复治疗中效果确切,可提升患儿总体运动平衡能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患儿病情康复作用显著.
作者:江溪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基于问题学习(PBL)与基于案例学习(CBL)相结合教学模式在儿科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治在儿科见习医师教学的作用.方法 在桂林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系全科医学专业五年制的见习生中随机抽取60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采取PBL与CBL相结合教学模式.比较两组见习医师在教学前后学习效果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理论考核成绩为优秀10人,良好15人,差5人.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为优秀22人,良好8人,差0人.观察组在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毛细支气管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在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对疾病的高危因素、预防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明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临床教学中实施PBL与CBL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全科医学专业见习生全面掌握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郑伟华;彭娟;宋晓丹;李俊鹏;李斌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收治并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施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术中严格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吻合口瘘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术后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可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并有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优势.
作者:闭朝宽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26例.腹腔镜组(26例)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中胆道镜探查+T管引流术治疗;开腹组(26例)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中胆道镜探查+T管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止痛药使用率、术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均低于或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创伤较小、应激较轻、术后恢复较快.
作者:周宗喜;廖波;李永周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该院妇产科2013-07 ~ 2016-06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血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行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研究组行宫腔镜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5%,低于对照组的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子宫内膜射频消融术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效果比较确切,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贫血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杰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