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突发性聋神经修复治疗

龚树生

关键词:听觉丧失, 突发性(Hearing Loss, Sudden), 药物疗法(Drug Therapy), 糖皮质激素类(Glucocorticoids), 抗病毒药(Antiviral Agents), 维生素B12 (Vitamin B12), Neurturin神经营养因子(Neurturin)
摘要:1 概述突发性聋是指突然发生的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单侧发病,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为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1,2].突发性聋的年发病率约为5~20/10万人,秋季发生率较其他季节高.我国一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年龄较大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41~60岁年龄段多发,且该病发生有一定节律性,以晨起发病多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临的竞争和生存压力逐渐增大,突发性聋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致聋后果较严重,因此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3~8].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鼓室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内耳疾病进展

    类固醇激素可以改善内淋巴积水和耳蜗循环功能、减轻内耳炎症水肿,是治疗内耳疾病比较公认且临床普遍应用的制剂.近年来经鼓室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内耳疾病以其给药后耳蜗淋巴液中药物浓度高、疗效可靠、副作用极少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近十几年国内外学者关于经鼓室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梅尼埃病、突发性聋、耳鸣等疾病的相关文献,对鼓室内类固醇激素治疗的优势、疗效等进行综述.尽管目前佳的药物类型、剂量、疗程、持续时间等都未确定,但经鼓室应用类固醇激素的前景十分乐观,是否可以成为全身激素治疗的一种替代疗法,仍需进一步深入的实验研究和调查.

    作者:周义德;葛萨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零的突破——记西藏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正式启动

    2014年6月27日,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主办的“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西藏新生儿听力筛查师资培训班”在西藏拉萨顺利举行,来自拉萨、日喀则地区10个项目区、县的17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标志着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在西藏自治区正式启动.至此,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在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全面开展.

    作者:程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言语测听中校准与强度控制

    在言语测听中,信号校准非常重要.言语测听中用言语听力级(dB HLspeech)表示信号强度.国家标准中规定了两种对各语音测试项进行均一化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实际言语测试中的强度控制和校准的实现方法.

    作者:冀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耳内科建立与发展

    耳内科学(otological medicine or audiological vestibular medicine)是指以内耳及与之相关的听觉平衡传导通路的病变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研究诊治对象的非手术专业医学领域.2010年在中华耳科学杂志出版的耳内科专辑上,杨伟炎教授撰文《医学分科与耳内科学的定位》,认同在我国应用“耳内科学”这样一个专有名词来表达所涉及的工作内涵和范畴是学术日趋细化,日趋专业之势,方兴未艾.经过这几年的临床实践和推广,发现这个概念已经逐渐被业内同行接受,同时也被广大患者接受和理解.

    作者:王秋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工作会议圆满结束

    2014年7月4日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工作会议在宁夏银川顺利召开.会议由组长黄丽辉教授主持,她首先回顾了听力学组的发展历程和近几年的工作情况,汇报了2012年听力学组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后提出了今后听力学组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随后大家围绕听力与基因筛查多中心研究、儿童听力损失诊疗指南、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建立和管理、中文成人言语测听及人工听觉成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听障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方案的完善与推广及耳鸣诊疗指南等工作计划展开了热烈讨论,同时,大家对今后听力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意见.

    作者:程晓华;黄丽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职业噪声损伤防护现状与进展

    职业噪声不仅会导致听力下降及耳鸣,还会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因此提前进行听力防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进行听力防护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完善与工作环境的噪声强度及接触的噪声暴露时间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等;在企业中执行听力保护计划,进行噪声评估、测定职工噪声暴露时间,同时通过培训提高职工自我听力保护意识等;使用不同类型护听器及药物进行防护,以降低职业噪声带来的危害等.

    作者:程晓婷;张榕;于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耳鸣心理声学检测方法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尽管目前耳鸣检测方法很多,但尚无客观检测方法.心理声学测试是主要的耳鸣临床评估方法之一,能为评估耳鸣性质、严重程度、对患者的影响以及选择治疗方法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心理声学测试在耳鸣检测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耳鸣音调和响度匹配、小掩蔽级测试、响度不适阈测试、残余抑制测试等常用耳鸣心理声学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李辉;李明;张剑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突发性聋神经修复治疗

    1 概述突发性聋是指突然发生的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多单侧发病,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为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1,2].突发性聋的年发病率约为5~20/10万人,秋季发生率较其他季节高.我国一项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年龄较大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41~60岁年龄段多发,且该病发生有一定节律性,以晨起发病多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临的竞争和生存压力逐渐增大,突发性聋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致聋后果较严重,因此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3~8].

    作者:龚树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不典型的变应性鼻炎和非变应性鼻炎:诊断及临床特征分析

    典型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诊断不难.典型的病史,如每到春秋季节发病;典型症状,如晨起鼻痒、连续喷嚏、大量清涕、鼻塞;典型体征,如鼻黏膜苍白水肿;典型变应原,如尘螨、树花粉、艾蒿、豚草等[1].不典型的AR不易诊断,容易漏诊误诊[2].不典型的病史,如长期干咳无痰、长期鼻后滴漏等.不典型的症状,如鼻腔干燥、单纯鼻塞、儿童鼻涕多经常擦鼻子眨眼等.不典型体征,如鼻黏膜颜色淡似沙粒状、下鼻甲肥大充血呈红色等.患者虽病史、症状、体征均不典型,但有典型的变应原,如SPT尘螨+++~++++(slgE3~6级),仍可诊断AR.但如果患者变应原也不典型,如吸入性变应原均为阴性,而少数食入性变应原(如牛奶、鸡蛋等)呈弱阳性(+)或1级,则诊断起来比较困难.

    作者:王洪田;徐丛;邱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抓住亮点,以点带面—耳内科建设体会

    耳内科学是耳鼻咽喉科学领域中,通过非手术方法治疗眩晕、耳鸣、耳聋等的一门新兴亚科.近年来在国内外学者不懈努力下,耳内科学发展迅猛.笔者主要通过所在科室开展耳内科工作的经历,阐述如何在综合医院将耳内科做强做大或者做出特色.笔者认为,根据医院原有条件选择一个项目作为“亮点”,并努力使这个“亮点”光彩夺目,扩大科室的社会影响力,得到医院的足够重视,进而带动耳内科学领域其他疾病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笔者相信,耳内科学必定迎来辉煌的明天.

    作者:刘秀丽;王立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前庭症状国际分类及在国内应用的思考

    前庭症状的分类是眩晕症诊疗的基础,这一问题在国际、国内都是该领域的关键问题.关注该问题的目的是进一步对前庭疾病诊疗标准化.

    作者:吴子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突触病变和遗传性听功能障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突触(cochlear ribbon synapse)在听觉系统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介绍了OTOF,SLC17A8,Diaphanous homolog 3(DIAPH3)和SMAD4等目前研究比较深入的几个基因缺陷所导致的遗传性听功能障碍得分子病理机制.上述基因缺陷导致耳聋的一个共同机制是基因缺陷首先破坏了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在表型上,这些基因缺陷动物共同表型出了听神经病的临床特征: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ABR)不能引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acoustic emission,DPOAE)和耳蜗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s,CM)正常或基本正常.形态学研究证明了功能检测的结构及动物耳蜗毛细胞和突触后听神经的形态结构都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对这些基因缺陷致聋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今后开展针对上述基因缺陷耳聋儿童的人工耳蜗植入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柳柯;杨仕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患者外出”事发:医院尽到告知义务不承担责任

    患者外出后,出现不良后果,责任如何承担?这一直是困扰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问题.有人提议,可以由患者写“请假条”,明确“患者外出一切后果责任自负”,这样医院便不用承担责任了.但是,无论是从法律规定上,还是司法实践中,这种观点都是行不通的.从法律规定来看,患者所写的“请假条”的本质,是为了获得出去的机会而与医院讨价还价的成果,本质上是协议,因而应当服从《合同法》的要求.《合同法》第53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①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②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医疗机构以“请假条”载明的免责声明作免责抗辩,往往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作者:刘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014上海东方耳鼻咽喉研究所颅底外科国际论坛纪要

    由我院耳鼻咽喉科主办的“2014上海东方耳鼻咽喉研究所暨第三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颅底外科国际论坛”于201 4年8月2日在我院大礼堂隆重开幕.本次论坛得到了全国各地同道的积极支持与热烈响应,参会总人数近40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教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韩东一教授及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高志强教授等顶级专家悉数到会祝贺.方秉华书记在开幕式上致辞,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对学科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科研教育处张堪处长专程到会,宣读了我院耳鼻咽喉科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文件,对更快、更好地促进我市医学技术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和意见.

    作者:刘玉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耳内科专病门诊建立的必要性及建设体会

    2000年国内王秋菊教授提出发展耳内科学,使我国耳内科学的发展和建设有了目标,并形成了相对独立于耳外科学的专门学科.我院-2010年开设耳内科专病门诊,经过数年运转,已成为我科门诊的特色.在耳内科专病门诊的诊疗过程中,我科以耳内科疾病特点为基础,开展专门针对耳内科疾病的治疗,得到广大患者与同行的认可.现分享我科在专病门诊建设方面的经验,以期有助于耳内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冯艳梅;殷善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耳内科建设和发展,在探索中前行

    感音神经性聋、耳鸣及眩晕,被认为是耳科学的三大难治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三大类疾病发病率均呈增加趋势,形成了巨大的医疗需求.200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专门诊治上述疾病的耳内科,引领了内耳疾病诊疗的方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于2008年开设耳鸣、耳聋及眩晕专病门诊,并于2012年成立“耳内科——听力平衡康复中心”,笔者从诊疗流程的建立和完善、团队建设及医护技素质的提升、学术交流与推广等三个方面分享耳内科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作者:曾祥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举办

    由中南大学耳科研究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九届全国听力与耳聋基础和临床新进展专题研讨班”与“第二届头颈肿瘤器官功能保全的外科治疗专题研讨班”于2014年7月11~14日在湖南长沙湘雅二医院召开.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约400余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妇幼保健及相关基础研究人员和医师参加了本次学习.

    作者:李仕晟;任基浩;杨新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第4届全国耳鼻咽喉科医师大会审稿会纪要

    2014年全国第四届耳鼻咽喉科医师大会将于10月30日在北京建国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组委会早已投入到了会议的筹备工作中,从组织医师投稿、会议宣传,到注册住宿的安排,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距大会召开还有两个半月的时候,组委会组织在京学术委员会专家对投稿进行了筛选.与会的专家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芙蓉教授、北京电力医院李健东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王洪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周兵教授、黄志刚教授、叶京英教授、李永新教授、王琪教授和黄丽辉教授及《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杂志社朱瑾教授出席了会议.

    作者:何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014头颈肿瘤诊治新进展和鼻内镜外科技术学习班在北京成功举办

    2014年8月30日~9月1日,由《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杂志社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共同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4头颈肿瘤诊治新进展和鼻内镜外科技术学习班在京举行.该学习班每年一届,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常委、咽喉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肖水芳教授主持.来自全国的近百名医师参加了学习.授课专家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影像科及放化疗科教授外,还邀请韩东一、李五一、王琪、文卫平、张秋航、郑宏良等多位知名专家参与授课.

    作者:沈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向P.J.Wormald教授学习鼻颅底外科的体会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伊丽莎白皇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当今世界负盛名的鼻科学、鼻颅底外科诊疗中心之一,其负责人Peter-John Wormald教授是鼻内镜手术方面国际知名的教授之一.他以经鼻内镜颅底外科为重点,研究鼻窦、鼻颅底占位性病变的微创外科治疗,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了更好的学习领会教授的鼻窦内镜外科技术,我于2014年5~6月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伊丽莎白女皇医院师从PJWormald教授学习.两个月的学习时间虽短,但收获颇多,特作介绍,供国内同道参考.

    作者:薛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杂志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