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88 例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死因调查

唐修学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死因调查, 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方法 对47例住院及41例家庭护理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死亡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死亡原因及成活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死于肺炎共28例(31.8%),分别占两组第一位;住院组中死于原有疾病13例(27.66%),营养不良9例(19.15%),占第二、第三位;家庭组第二、三位死因分别是褥疮感染9例(21.95%)和意外7例(17.07%),两组死因构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住院组存活时间平均(682±183)d,家庭组平均(456±107)d,(P<0.01).结论 肺炎是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治疗原有疾病、加强护理、相关卫生知识宣教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
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 监测医院感染率和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4 960例住院精神病人医院感染进行总结.结果 有1 03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91%,培养率为13.63%,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结论 精神科临床医生对医院感染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控制呼吸道感染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精神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赵梅秀;温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青年与老年胃癌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青年组与老年组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5年12月进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313例,其中分为青年组(≤35岁)21例,中年组135例及老年组(≥60岁)157例,比较其临床病理表现在各年龄组的差异.结果 13年来胃镜胃癌的总检出率为1.75 %(313/17 869),按≤35岁,36~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年龄组段,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7%,4.5%,15.3%,23.3%,28.8%,16.0%,5.4%.胃癌的构成比在4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60~69岁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青年组及老年组胃癌女性分别占57.1%及29.9%,上腹痛症状占78.9%及43.3%,胃窦癌占76.2%及47.8%,贲门癌占5%及6.4%,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共占61.9%及10.8%,低分化腺癌占38.1%及69.4%,高、中分化型癌0及18.5%.结论 青年组与老年组胃癌恶性度高,进展快,预后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两组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谢月萍;刘达云;朱世龙;方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42例临床分析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被漏诊,延误治疗.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SBP 4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竺林佳;石家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医院感染控制中行为与认知不一致的对策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控制中行为与认知不一致的对策.方法 从加强全院职工的素质管理、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规范医疗行为、建立监督机制、医院(感染)制度的落实等5个方面论述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改变不良行为的作用.结果 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规范医疗行为,建立监督机制,落实医院感染制度,能改变医务人员的不良行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在医院感染控制中,使医务人员认知和行为一致,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徐伟英;何萍;李永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我区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存在问题及对策

    从1994年开始我国艾滋病传播速度加快,疫情逐年大幅度上升.自此,我国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为加强对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设置和验收,确保艾滋病检测工作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006年6月卫生部颁布了<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强调,设立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机构或单位应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申请书,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展检测工作.检测工作应在规定的职能范围内,检测技术及程序应符合<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办法>还对实验室人员、设施、仪器设备、检测试剂、样品检测、检测结果的报告、检测记录的保存等各项内容给出了明确规定,并突出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的内容.

    作者:周微雅;刘伟;梁富雄;郭宁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关系密切,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时间早、程度重和预后差,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有相当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糖调节受损.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UKPDS和DCCT)表明,严格控制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明显减少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但不能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大血管并发症.

    作者:张俊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认知干预对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态的效果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内科疾病,具有病情复杂、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因素对AMI的发生及预后都起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关系到近期预后.急性期患者主要心理障碍是焦虑及抑郁[1],因此缓解患者焦虑心理,有助于防治心身疾病,取得患者治疗的配合,消除心理压抑,减少并发症.本研究对AMI患者进行认知干预,探讨认知心理护理对AMI患者焦虑状态的干预效果.

    作者:陈伟莉;周爱花;方兰芬;谢秀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几种白细胞介素与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冠心病(cor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主要发病原因[1],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D的病人中,只有50%的人存在血脂增高[2].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临床研究证明,在CHD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等炎症标志物的浓度明显升高[3].人类及动物体外实验表明AS斑块中有炎症细胞浸润及多种炎症递质表现[4~6].

    作者:严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患者50例临床观察

    脑梗塞是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致残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患者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雨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198例回顾性分析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且病因复杂,与其他年龄组相比,临床表现不典型,程度重,治疗难度大.本文收集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急诊及住院的老年CHF患者1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

    作者:秦天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对丙种球蛋白在临床应用中的再认识

    丙种球蛋白是由人体淋巴系统的B细胞产生的蛋白,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分子.IgG为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IgG又可分为IgG1,IgG2,IgG3和IgG4亚类,其亚类与抗炎性质相关,除能防止某些细菌感染,对某些病毒如腺瘤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感染也十分有效,另外丙种球蛋白中存在着丰富的抗人类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等自身抗体,能直接中和这些细胞因子,从而起到消炎的作用,并且IgG分子中的Fc端能竞争性结合巨噬细胞IgGFc受体,从而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目前丙种球蛋白在临床上用途十分广泛,本文对丙种球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赵瑞斌;赵振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振动觉阈值对糖尿病足溃疡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振动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s,VPT)对糖尿病足溃疡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振动感觉定量检查仪测定60例未发生足溃疡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双足第1跖骨关节头的VPT.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VPT显著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人(P<0.001).60例糖尿病患者中VPT升高46例(76.7%),其中低度风险8例(17.4%),中度风险23例(50.0%),高度风险15例(32.6%),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polyneuropathy,DPN)症状31例(67.4%),无症状15例(32.6%).<65岁年龄组,以低中度风险为主,≥65岁年龄组,以高度风险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年病程组,以低中度风险为主,≥5年病程组,以高度风险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PT升高组与正常组比较,前者的年龄较大(P<0.001),病程较长(P<0.005).二组性别、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蛋固醇(LDL-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率、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合并率、高血压合并率、吸烟率和饮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是影响VP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PT是一项花费小、简单无创的预测糖尿病足溃疡风险的可靠指标.增龄、病程长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

    作者:劳丹华;黄庆娟;叶学和;陈凤坤;陈哲;李锋;符俊祖;任志玲;李廷尉;罗碧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自觉、主动的学习,是一种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决策与选择能力、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1].

    作者:何伟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据WHO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约为3.5亿人.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的高发区,占世界HBV感染人数的1/3,约为1.2亿人.HBsAg携带率达9.75%,慢性乙肝病人达3 000万人,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变,每年仅1%~2%会自清除HBsAg,1%~5%可演变为肝癌[1],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所以治疗乙型肝炎,减轻肝脏病变,降低、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课题[2].近年来国内外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药物治疗已有了很大进展,主要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防止慢性化发展等综合治疗.在其治疗原则上,国内外肝病学界已达成共识,认为抗病毒治疗是其中主要、根本的治疗措施[3].现将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朱宇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1].临床资料研究表明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死亡率、病残率、复发率较高,病情恢复慢[2].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较正常人增加两倍,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6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3].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是产生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众多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与高血糖、多元醇代谢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化、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DAG-PKC)系统的激活、高血压、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及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糖起关键作用.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就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黄海波;赵雪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是Bradham等[1]于1991年首次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发现的细胞因子,它属于一种即刻早期基因(CTGF Cyr61 nov,CCN)家族成员之一,是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TGF-β)的下游介质.广泛存在于人类肝脏、肾脏、心脏、肺脏和结缔组织等多种组织器官中,具有明显的有丝分裂原性和趋化性,在体内参与胚胎发育、细胞增生、分化及创伤愈合等病理生理活动.在病理情况下,CTGF的过度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CTGF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取得较大的进展,本文予以综述.

    作者:黎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坎地沙坦及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及左室重塑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单用或联合应用坎地沙坦、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105例CHF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坎地沙坦组35例,加用坎地沙坦4~8 mg/d;培哚普利组35例,加用培哚普利4 mg/d;坎地沙坦加培哚普利联合治疗组35例,培哚普利4 mg/d及坎地沙坦4~8 mg/d.疗程均为24周.测定治疗前、后病人的心率、血压、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胸比例.结果 治疗24周末各组心功能均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LVEDd、LVMI、LVEF、心胸比例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更明显.结论 培哚普利及坎地沙坦可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并能有效抑制及逆转CHF的心室重塑,两者联合治疗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单药治疗.

    作者:黄绍湘;卫智权;何贵新;黎芳;卢幻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达及其肾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初是在肝脏部分切除的大鼠血清中被发现的,因发现其具有刺激肝细胞合成DNA而得名,后来的研究发现它是一种多效性的多肽细胞因子,起源于中胚层的组织器官均有表达,除对肝细胞有强烈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外,对各器官的不同类型细胞均有生物学作用.

    作者:陈俊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肺栓塞治疗进展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外科手术病人严重并发症,也是手术及创伤后猝死的常见原因.外科手术与APE的关系已有较多研究,除手术前患者的状况外,手术本身对组织、血管壁的损伤导致凝血系统激活,麻醉、体外循环等造成血流缓慢以及输血等引起血液粘度增高,均是手术诱发APE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肺栓塞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美国每年约有70万例肺栓塞患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分别占疾病谱及死亡原因的第3位[1],国内外越来越重视APE的诊断与治疗,肺栓塞的病死率高,未经治疗者病死率可高达30%[2],诊断明确并经过积极治疗者病死率可降至2%~8%[3].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越来越受各位学者重视.现对目前国内外APE治疗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作者:黄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百色市2004~2006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百色市乙型肝炎(乙肝)发病情况,为今后乙肝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百色市2004~2006年乙肝疫情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6年百色市共报告乙肝8286例,年均发病率为74.37/10万,病死率为0.72‰.发病无明显季节性,集中于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学生为主.结论 百色市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做好儿童常规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青壮年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作者:郑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内科杂志

内科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