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黄海波;赵雪春

关键词:糖尿病, 脑血管病, 发病机制, 研究
摘要: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1].临床资料研究表明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死亡率、病残率、复发率较高,病情恢复慢[2].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较正常人增加两倍,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6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3].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是产生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众多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与高血糖、多元醇代谢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化、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DAG-PKC)系统的激活、高血压、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及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糖起关键作用.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就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drome,GBS),也称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造成急性肢体瘫痪的常见疾病之一.GBS是自限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即使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在病程2~3周也开始逐渐恢复;而危重病例可导致死亡,若抢救及时,治疗适当,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现就近年来对GBS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禤彩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42例临床分析

    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被漏诊,延误治疗.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SBP 4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竺林佳;石家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1].临床资料研究表明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死亡率、病残率、复发率较高,病情恢复慢[2].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较正常人增加两倍,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6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3].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是产生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众多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与高血糖、多元醇代谢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化、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DAG-PKC)系统的激活、高血压、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及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糖起关键作用.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就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黄海波;赵雪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自觉、主动的学习,是一种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决策与选择能力、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1].

    作者:何伟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64例急性左心衰竭的急诊抢救体会

    急性左心衰竭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凶险,变化快,需要及时高效地抢救治疗,才能迅速缓解病情.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症的急救水平,本文对急诊抢救的6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黄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基层医院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其它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更多心血管疾病病人存活下来,因而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发病率亦日益增多[1].由于受技术水平、设备及病人来源等因素制约,在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仍是心血管科主要面临的问题.近年来虽然许多国际上大规模、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大量实证.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基层医院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与2002年我国公布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2]仍有很大差距,现综述如下.

    作者:苏乃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

    高血压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患病率高,常引起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是导致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做好对此病的治疗及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梁红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88 例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死因调查

    目的 探讨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方法 对47例住院及41例家庭护理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死亡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死亡原因及成活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死于肺炎共28例(31.8%),分别占两组第一位;住院组中死于原有疾病13例(27.66%),营养不良9例(19.15%),占第二、第三位;家庭组第二、三位死因分别是褥疮感染9例(21.95%)和意外7例(17.07%),两组死因构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住院组存活时间平均(682±183)d,家庭组平均(456±107)d,(P<0.01).结论 肺炎是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治疗原有疾病、加强护理、相关卫生知识宣教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唐修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96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商品名安博诺)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96例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150 mg,1~2次/d;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组48例,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1次/d,均口服,治疗8周.治疗前后监测血糖、血尿酸、肌酐、血脂和血钾.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代谢无明显改变,厄贝沙坦组降压总有效率70.8%,复方片组总有效率89.6%,P<0.05.结论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治疗老年高血压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作者:尚晓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误诊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缺血以致局部坏死,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少数由于梅毒性主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开口、结缔组织疾病或是冠状动脉栓塞所引起.近年来,发现冠状动脉持久痉挛,尤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的痉挛,也是引起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AMI主要症状是突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剧痛,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常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但有20%~30%AMI患者症状不典型,若不提高警惕,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以致延误诊治.老年人由于神经反应迟钝,疼痛阈值较高,误诊率更高,导致病死率增加.总结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老年AMI 346例,均符合WHO 1981年AMI诊断标准的其中误诊的54例进行分析.

    作者:王彩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据WHO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约为3.5亿人.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的高发区,占世界HBV感染人数的1/3,约为1.2亿人.HBsAg携带率达9.75%,慢性乙肝病人达3 000万人,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变,每年仅1%~2%会自清除HBsAg,1%~5%可演变为肝癌[1],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所以治疗乙型肝炎,减轻肝脏病变,降低、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课题[2].近年来国内外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药物治疗已有了很大进展,主要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防止慢性化发展等综合治疗.在其治疗原则上,国内外肝病学界已达成共识,认为抗病毒治疗是其中主要、根本的治疗措施[3].现将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朱宇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220例脑卒中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方法 220例脑卒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行痰培养及药敏实验,对其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73.9%),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率为100%,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敏感率分别为72.4%,80.0%,80.9%,62.9%;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敏感率均为100%,而对青霉素、头孢唑啉等敏感率均低(分别为16.7%、37.5%).结论 脑卒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并存在比较严重的耐药情况,了解此类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耐药性状况对指导临床经验性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华;奚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PBL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ing,PBL)教学模式,是1969年由美国的精神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方法特点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为主,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过程置于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将问题的解决作为学习的目标.糖尿病是目前继心血管病、肿瘤之后的第三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有关报道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1%~2%,并以每年75万人的速度递增[1].

    作者:李卡路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舒胆通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4例疗效观察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是促进胃动力作用.我院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10月,采用舒胆通合莫沙必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65例,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现将资料完整的64例报道如下.

    作者:霍超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自拟中药补肾涤痰化瘀汤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临床观察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VD)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或与脑血管病变有关的痴呆.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欧美统计患病率约15%~20%.美国75~79岁女性患病率约16.2%,意大利80岁以上男性为16.3%,英国16.3%[1].我国VD患病率逐年增高,调查结果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3.96%,约有30%卒中患者可出现智能减退[2].笔者自2000年6月起采用中药内服,以补肾涤痰化瘀为治疗原则,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作者:利春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血脂异常81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血脂异常的降脂作用及降低气道阻力的机制.方法 对入选8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合并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用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连续治疗12周,对照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的血脂及FEV1变化情况,用t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患者血脂各项均有改善,以TC和LDL-C降低尤为显著,TC为(4.52±1.21)mmol/L显著低于治疗前(6.54±0.70)mmol/L,P<0.01.总有效率90.1%;治疗后FEV1的改变,从治疗前(1.2±0.3)/L上升至(1.60±0.3)/L,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抑制HMG-COA而有肯定的降脂作用,并通过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肺循环及干预α1-AT和TNF-3的介导而改善通气.笔者认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常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是有益的.

    作者:徐华智;劳元德;霍伟君;姚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79名肺结核患者静脉全血CD3、CD4、CD8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和CD4/CD8比值,与110名健康人进行对照,观察肺结核患者与健康人之间,各型肺结核之间及菌阳与菌阴、初治与复治之间的差别.结果 肺结核患者CD3、CD4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CD4/CD8比值明显下降,CD8 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增高,与健康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结核之间、痰菌阳性与阴性结核之间、初治与复治结核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判断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的指标,这对于了解肺结核患者的免疫状态、指导治疗、考核疗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艳荣;许丁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研究

    心电图(ECG)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ECG的变化有助于判断AMI时梗死相关动脉(IRA)的部位及指导AMI治疗.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进展,特别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冠心病ECG的研究,使ECG快速、无创地估测IRA得到较大的提高.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有关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陈雪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门诊输液室护患纠纷原因及防范措施

    近年来医疗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医务人员被打事件时有发生[1].静脉输液是门诊治疗中常用的给药方法.

    作者:邓冬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39例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观察临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方法 对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明确的患者,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后再予以舒利迭吸入治疗.结果 39例中治愈28例,显效10例,总缓解率97.4%.结论 重视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对诊断明确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序贯予以舒利迭吸入治疗,具有临床起效快,副作用少,治疗效果显著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佐圣;达春和;张衡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内科杂志

内科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